美章網 資料文庫 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化發展范文

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化發展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化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化發展

《民族藝術研究雜志》2014年第三期

一、保護與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博弈關系

目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方面存在兩種觀點:一是保護性傳承,強調忠實地復制文化基因;另外一種是產業化傳承,主張遵循市場發展規律、運用現代經營理念、科技成果實現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真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常以文化藝術為載體而存在。直接表現為外顯的行為方式、習俗禮儀,間接傳遞出千百年來一個民族的思想意識、情感價值,其產生于特定的地域和時代。對一項完整意義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考察的維度有兩個,即“文化事項與文化情境。原真狀態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民眾的一種生活方式,表現為一種文化事項。而所謂文化情境,是指具有連續性的歷史傳統規約下與具有干涉性的特定時空范圍內的社會環境、活動場景等。從時間維度上看,這個界定包含兩個方面的要素:一方面是歷時的傳統規約,一方面是共時的環境條件。歷時的‘連續性’使文化事項具有傳統特色,共時的‘干涉性’使文化事項發生適應性調整即變異。”[1]文化事項決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體的獨特性,文化情景則保證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其發展進程中的純粹性。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功能價值和象征價值。象征價值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觀念和文化意義,但在現展過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被更多強調的是功能價值,作為商品進入市場,它被有意或無意地過濾掉了許多文化元素,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最神圣的、本真的象征價值往往屈從于大眾主流文化,完全被從民俗事象與其依賴存續的文化土壤和生態機理中剝離出來,以盈利為目的地被賣出去。另一方面,產業化的標準是大規模的復制生產,工業化中生產出來的標準化的同一性產品,從根本上抹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象征價值的獨創性、差異性和個性化,注定無法使其回歸文化原態。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獨門絕活,口傳心授,在一代代傳承進程中,其承載的文化內涵,內化為傳承人生活的一部分,更是深層的文化認同在民眾中的不斷被確認與傳遞。而產業化運作,從根本上抹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身體性特征,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只有在其原真性得以保護的狀態下才能描述出一個民族完整真實的文化歷程。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開發“原生態與其說是一種非物質文化存在的本真樣貌,不如說是學者與不同社會力量共同想象建構的產物。無論是文字還是現代多媒體技術記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只能是在某一特定時空背景下對它的描述,而無法完整呈現具有地方性的、活態的、處于不斷變化發展著的非物質文化。”[2]運動著的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任何一種文化現象都處于時間與空間的交叉點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實際上就是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關系的問題。縱觀歷史發展,人類文明都會面臨同一個課題:那就是面對現代社會,要么被動保持其傳統質直至消亡,要么主動吸收新質轉換為現代文明。現代經濟作為一種普適性的體系存在,使得現代語境下的傳統文化與經濟發展之間已經不存在完全意義上的邊際閉合,時代在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對應的生產力、生產關系也產生了巨大變化,產生于農耕社會背景下、作為彼時彼地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下社會里已經演化為符號化的文化表征,市場需求成為發揚傳統文化的前提和動力,非物質文化遺產走產業化道路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實境遇決定的。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加稀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產業化運作其實質在于通過規模化的非物質文化產品生產,在市場經濟中凸顯非物質文化的經濟價值,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能耗低、污染少,對其進行產業化經營,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吸納大量勞動力;另一方面,只有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經營,通過文化資源到文化資本的轉化,才能有更多的資金反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使其在眾多異文化的沖突中發展傳承。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幾個關鍵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真性保護與產業化開發二者孰優孰劣,學者至今聚訟難決,但是掌握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質特征將有助于問題的探討。

(一)內核與外形內核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同民族獨特創造力和思維意識的體現,其實質是抽象和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重在表現個體和群體與自然界的互攝關系,是在追求文化本真的過程中在某種精神指引下的生活習俗創造,與之相對應的是特定的文化場域,它溶化著歷史、地理和風俗的因素,并通過制度化的規定符號化為集體記憶,這是其內核。然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獨立地存在,它必須依附于某個特定的載體才能顯現、傳播和傳承。外形則是其載體,通過融入時代元素,在形態和載體上對其進行修飾,從而使之具有了新的生命力,以實現其動態的傳承和發展。但是,二者的關系是本與末的關系,“一旦舍棄對核心價值這一靈魂的發掘與保護,也就等于從根上肢解了它的有機生命,文化也就不再是活的文化……因此,符合社會發展形態,反映社會特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開發、改良是可行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其社會價值,達到整體性保護、動態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3]

(二)活態性與原真性空間上的播布和時間上的延續是文化存在的參照系,文化在時空中運動,通過不斷的再生產維持自身平衡,而事物演變的過程是一個不斷進化、播化、涵化的復雜過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活態文化,它包含這種文化的獨特性以及傳承這一文化載體的傳承人的獨特創造,并包含從這一文化形態中獲得的價值觀念以及文化發展與再創造的原生動力,規定了親切的民族群體心理的皈依關系。“文化體系與文化元素有著不同的命運:體系消解,元素猶存。一方面,在新的文化系統中會產生許多新的文化因子,以適應時代的要求;另一方面,傳統的文化基因作為一種結構元素,會以新的方式被整合入新的文化體系中。”[4]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成與發展依賴于特定的民族生境,而“一個民族的自然生境與社會生境都是特有的,兩者的總和會被稱為該民族的固有生存生境。”當地百姓的日常生產生活共同構筑了一種區域社會的民俗文化,不是所有的“非遺”都能超越民族和地域的界限而落地生根的,這就決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特定的相對穩定的形態,具有相對模式化的原生性特征,離開了原生空間及本真文化,即使“非遺”技藝猶存,其承載的核心理念也難免會變質,其結果必然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褻瀆和破壞。

(三)文化特征與經濟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無形的、非物化的資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較高的審美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具體體現在歷史、藝術、科學和教育等方面,它是人類不斷更新和疊加的歷史文化記憶,汲取了各個時期的文化精華,由此形成的外界對該地域文化的熱切期盼,成為族群內部審視自身的一種語境,促發了人們自覺的傳承行為。這些寶貴的文化遺存遵循一定的內在軌跡在歷史發展的滾滾紅塵中發生著區別于原態的自然嬗變。隨著社會的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其不同的存在方式更多地適應了現代、當下社會的審美要求,在滿足現代文化消費需求的同時派生出經濟價值。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依附于其文化價值,經濟價值的發掘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的目的,保護才是開發的前提和根本。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三個關鍵點可知: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生命存在不同于文物,不僅要發現、挖掘、收藏之,而且要在繼承的基礎上使之吐故納新,應時而變,只有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在傳統價值觀與現念交合轉化中推陳出新、生生不息。

三、創意———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

(一)創意的時代已經來臨1912年創意經濟的先驅者、著名德國經濟學家熊彼得指出:現代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是創新,而創新的關鍵就是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傳播、使用。在當代社會中,隨著經濟發展,人們對于文化消費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這就要求文化產品提供者在產品生產過程中以新穎、獨特的風格,以特色化、個性化、美觀化的產品特征來吸引消費者。創意由想象、文化、情感等要素構成,具有高滲透性、高附加值、高輻射性等特征,創意是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依靠創意人才的智慧、靈感和想象力,借助高科技手段對文化資源進行再挖掘利用,可以使之與任何傳統產業相結合,在不破壞原傳統產業的基礎上,衍生出無窮的新產品、新服務、新市場和創造財富的新機會,大幅度提高傳統產業的文化與知識含量,帶來高額附加值,給傳統產業帶來源源不斷發展的新動力。近年來,隨著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迅猛發展,創意在相關延伸領域推動發展的作用也在漸漸凸顯,越來越多的傳統行業逐漸將創意元素與傳統產業相融合,以全新的視角和手段為傳統產業的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創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發的新路徑后工業時代,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文化多樣性存在的重要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經濟發達的西方國家和文化資源豐富的亞洲國家都在為本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尋找更為可持續的有效途徑。近年來,我國也在探索以各種方法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掘缺乏整體性和系統性,一些傳統民間藝術和民俗文化因不適合現代生活方式而瀕臨失傳和消亡等一系列問題伴隨社會轉型而產生,外來文化的沖擊和都市文化的擠壓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的土壤日漸貧瘠,在這樣的狀況下,尋找新的突破點可謂迫在眉睫,越來越多的文化工作者發現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創意結合為其保護傳承找到了新的途徑。由于文化創意以智力為資本,是對文化底蘊的深度挖掘與再造,是建立在創意與“非遺”資源有機結合的基礎上,通過創意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當代社會和現實生活的一種活態傳承方式,從而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這種活力一方面體現為繼承了產業化運作的持久動力;另一方面又克服了“資源的有限性”,有效避免了因資源被過度挖掘而帶來的破壞性影響。例如:通過對影像和聲音的數字化采集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制作成音像制品,對其進行保護;通過創意使古老的傳說、美麗的神話變為動漫及動漫衍生產品;通過三維資源的采集或三維建模,用數字虛擬現實技術“再現”非物質文化的人文背景、技術操作過程等。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創意實踐策略———生產、營銷、傳播與傳承

(一)創意化生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農耕社會的產物,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全球進入資源匱乏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遭遇原料、技術匱乏等方面的發展瓶頸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最重要的是依靠創意,以先進的科學技術對有限的資源進行深度開發和利用。例如烏銅走銀是云南一種獨特的民族民間工藝,它以銅為胎,在胎上雕刻各種花紋圖案,然后將熔化的銀(或金)水填入花紋圖案中,冷卻后打磨光滑,再用藥水處理,底銅的顏色即變為烏黑的,透出銀(或金)紋圖案,呈現出黑白(或黑黃)分明的裝飾效果。烏銅走銀的加工工藝比較復雜,需要經過煉銅、打坯、鍛片、捂黑等十多道工序。這樣復雜的工藝使得烏銅走銀成本價格高昂,銷售價格也非常昂貴。為解決這些問題,“烏銅走銀”技藝傳承者們進行了一系列創意化生產嘗試:通過建立完整的傳統技藝基本信息資料庫,研發出其手工技藝結合現代科學技術并達到精湛工藝的技術,進行產品的批量化生產;利用現代先進的生產加工工藝,以電腦雕刻機刻陰線取代傳統的人工手工鑿刻,提高產品圖案的精細度,用科學的發黑工藝改變了傳統的捂黑偶然效果,通過實驗得出銀和其他合金在烏銅上鑲嵌的工藝技術參數,開發完成了圓雕、浮雕、掛件、飾品、文房四寶等多個品種,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創意的結合,既提高了產品生產的工效、能夠進行批量化生產,又能夠降低成本,在工藝上又不失“烏銅走銀”的特點,從而進行其創意化生產。

(二)創意化營銷以現代的經營理念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從而把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最大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又一保護開發途徑。例如《云南映象》的成功得益于其對云南民族民間歌舞的獨特經營。一方面,就作品抑或產品的創作與舞臺呈現而言,《云南映象》中的歌舞基本保持了原生的原創鄉土歌舞精髓,由來自民間的2/3的演員,穿著云南各民族民間的日常服飾,走上藝術舞臺展示他們原始自由的唱腔舞技,在演藝舞臺的外在形式和包裝上更多采用投影技術營造環境、仿真模擬、高保真視頻等現代舞臺美術技術,GPS定位技術在燈光與演員的互動中得到體現,以計算機為核心的高科技數字化舞美科技將聲、光、電、形、影、音等高新技術融為一體,三維數字投影系統使實景與虛擬影像結合并以之設置全虛場景,從而實現了舞臺全方位智能化控制。另一方面,其在營銷上通過現代企業管理運作機制來進行,如:采用股份制、利用熟悉市場的專業公司(特別是熟悉國際商業運作的公司)、各種媒體全方位報道、演員演出簽約管理制度、票務制度等一系列現代企業運營機制,使得《云南映象》從高原村寨走向世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探索出了一種嶄新的創意化營銷運作模式。

(三)創意化傳播隨著現代多媒體技術、網絡的發展,文化傳播從話語轉向圖像,藝術生產從模仿、復制轉向了虛擬。云南自然和文人資源豐富而獨特,因其悠久的歷史積淀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多民族共生共存孕育了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多樣的氣候、地形、地貌、生物造就了旖旎迷人的自然風光,這些豐富而獨特的資源為現代市場經濟和知識經濟所需,蘊含經濟價值的增值性。云南動漫游戲企業立足云南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資源,打造出一批具有云南民族文化特色的動漫游戲作品。例如美瑾奇奧傳媒有限公司制作的動畫片《彩云南》,根植于云南多民族文化土壤,結合具有云南特色的民間傳說、民族服飾、文化節慶等元素,以動漫形式推介云南的地理風貌、風土人情;大型民族系列動畫迷你劇《撒尼之火》,展現云南26個民族的民俗風情;《毛毛旅行記之云南十八怪》,用詼諧幽默的語言來揭秘云南特有的民族文化與自然風景,從全新的角度詮釋“云南十八怪”;還有正在拍攝趕制的4D立體動漫電影《阿詩瑪》,利用動漫的新形式演繹阿詩瑪的故事。視覺化和具象化的漫畫演繹,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又一途徑。(四)創意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自產生之日起就以口傳心授、言傳身教為主要傳承方式,異于可以物刻筆錄的物質文化,對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傳承越發要小心翼翼地進行。然而,隨著數碼拍攝、錄音技術的快速發展,通過網絡、光盤及各種存儲媒介進行保護成為非遺記錄和保護十分廉價和便捷的方式。筆者參與和主持的201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三江流域傈僳族民歌傳承的比較研究》在課題完成過程中共收集各類傈僳族民歌170余首、錄音1170分鐘、錄像1068分鐘、拍攝圖片1600多張。課題組通過現代數字化采集和儲存技術,把650頁的內部資料“傈僳族民歌集”及容納了96首傈僳族民歌精品的錄音轉化為數字化格式存于數字光盤等介質中,以文字、照片、錄音、錄像等各類載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核心與代表性內容進行記錄,并將數據資源進行標準化輸入和轉化,從而實現了非物質文化資源的數字化保存、管理、交換和利用,極大地提高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水平。

五、對保護與開發博弈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化發展的若干思考

(一)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建立其完整的傳承鏈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性、無形性、脆弱性,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化保護開發必須綜合考慮其傳承鏈的完整。建立完整的傳承鏈是我們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過程中追求的最高目標。就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其文化生態、傳承人等一系列要素對于其生存發展均十分重要。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化保護和開發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始終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真形態和文化內涵為重點,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性和差異性,進行全方位、多層次考慮,而不能人為地割裂文化遺產與其生態環境以及與文化整體的關系。

(二)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培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的特點是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的,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并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是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來說,人的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化保護與開發過程中,一方面可以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示范基地,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教育為核心,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及其學員的教學實習展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精華進行保護、傳承、展示與開發;另一方面可發揮職業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才培養納入職業教育體系,重點建設一批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專業,培養一批具有文化創新能力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和一批通曉藝術、文化、設計、計算機的高素質、實用型、動手型創意人才及一批熟悉產品生產、項目運作、推廣銷售等的專門人才。

(三)堅持多元協調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創意化保護開發是一個涉及文化內在本質存續、現代審美要求、傳承人利益保護的復雜系統工程,需要傳承主體、保護主體、社會各個方面的協調配和,需要相關產業資源的配套發展。例如:政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生產和保護搭建信息服務平臺、品牌和市場推廣平臺、人才培訓和輔導中心、知識產權、研發設計等公共平臺,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成果轉化營造良好環境;行業協會在發展中起溝通、協調、助推作用,中介組織在資源供給、產品生產和市場之間發揮紐帶作用,而每個層面和環節都應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性和差異性,有機融合商業元素和文化元素,以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傳承與發展。

作者:趙曉紅羅梅單位:云南財經大學傳媒學院副教授云南財經大學傳媒學院副教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人与动牲交a欧美精品| 野花社区视频在线观看| 好吊妞在线观看| 久久99国产视频| 最新国产精品自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2021 | 久久国产精品岛国搬运工| 欧美多人换爱交换乱理伦片| 你懂的视频在线| 绿茶可约可空降直播软件| 国产亚洲女在线精品| 国产香蕉在线精彩视频| 国产精品福利网站|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swag| 好日子在线观看视频大全免费| 中文字幕视频一区|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亚洲av永久无码| 欧美性极品hd高清视频| 亚洲精品午夜久久久伊人| 粉嫩极品国产在线观看| 吃奶呻吟打开双腿做受在线视频 | 隔壁老王国产在线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97| 天天在线天天综合网色|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手机版| 99久久免费国产精品| 天天影视综合色| xyx性爽欧美| 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色|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不卡| 久久精品免费全国观看国产| 极品少妇伦理一区二区| 亚洲区小说区图片区qvod| 欧美激情综合色综合啪啪五月| 亚洲色欲色欲综合网站| 男女一边摸一边做爽爽| 天堂va视频一区二区| 丁香九月月小说图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