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劉向對《戰國策》的部屬歸類范文

劉向對《戰國策》的部屬歸類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劉向對《戰國策》的部屬歸類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劉向對《戰國策》的部屬歸類

《史學史研究雜志》2015年第二期

關于《戰國策》的部屬歸類,學界長期以來存在分歧和爭論。最早的觀點出自西漢末年的劉向。在《漢書•藝文志》中,《戰國策》與后世被目為史部書籍者,如《國語》、《世本》、《楚漢春秋》、《太史公》(《史記》)等,均被歸于六藝略春秋類之下。這也就意味著劉向對《戰國策》總體性質的認定(《漢志》對《戰國策》的分類體現的是劉向而非其子劉歆的主張,詳見本文第三部分相關論述)。至唐初,《隋書•經籍志》開始明確按經史子集四部之法進行圖書分類,并將《戰國策》正式歸于史部雜史類。它實際上還是延續劉氏的主張,只是更明確更細化了。此說可統稱史部說。①南宋以下,此說遭到質疑。先是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認為《戰國策》應歸入子部縱橫家。②與史部說相對,此說簡稱子部說。之后,到清代,章學誠明確主張亦史亦子說。

這個觀點認為,《漢志》六藝略春秋類和諸子略縱橫家類應該同時收錄《戰國策》。它對之前劉氏和晁公武的主張都予以了否定。不過總的說來,在中國古代,史部說是主流,子部說有一定影響,亦史亦子說則除章氏之外鮮有響應。至現當代,反對劉向分類的觀點日趨活躍。子部說越來越受到關注認同,①亦史亦子說也獲得了不少學者的呼應。②比較起來,這個時期史部說顯得論證乏力,少有深入闡述辯駁者。③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現當代有影響力的史學史著作和史籍經典導讀類書籍,幾乎都在先秦史書相關內容中列出《戰國策》并加以專門介紹,如金毓黻、蒙文通、瞿林東、李宗侗、白壽彝、杜維運各自所作《中國史學史》和張舜徽《中國古代史籍舉要》、錢穆《中國史學名著》等均是。但是,實際上各家卻對《戰國策》的性質存在不同認識。或認同《戰國策》是史書,如蒙文通、瞿林東。或認為《戰國策》雖具有重要史料價值,其本身實為長短縱橫游說之書的匯集,如李宗侗、杜維運、白壽彝、張舜徽、錢穆。雖然持論各異,但是各家對這一學術史上爭論頗劇的問題均著墨甚少,尤其是對于相異的觀點幾無回應和辨證。所以,《戰國策》的性質問題在今天并沒有真正取得共識,還有深入辨析的必要。本文認為,歷來否定劉向分類的各種觀點,其據以展開討論的前提存在問題,從而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具體討論和最終結論的有效性。事實上,劉向的分類是正確的。《戰國策》是編者劉向為保存戰國史料所做努力的成果體現。該書按照史料匯編的體例進行整理,并被劉向做了相應明確定位。下面稍作具體述析,希望可以為研究這樁歷史公案提供一個不同于以往的視角;同時也借此具體而微地展現劉向當日校書、編目工作的一個側面。

一、否定劉向分類者的思維誤區

在《戰國策》這部書形成的過程中,劉向的參與度有多高?換句話說,對于《戰國策》總體性質的形成,劉向個人主觀意圖體現了多少?這在討論劉向分類是否合理的問題時,是最重要的前提認識。因為《戰國策》的部屬類別,實質上是其總體性質在目錄學上的體現。談論部屬類別問題,實際上也就是談論該書作為獨立完整成書的總體性質問題。而作為深刻影響《戰國策》成書的編者劉向,相較于僅僅是置身事外對《戰國策》進行部屬分類的劉向,對問題的討論具有完全不同的影響。熊鐵基先生近年指出,在劉向整理中書的活動中,有一個“很普通而未被重視的現象,即在書寫條件比較困難的情況下,書籍大多是單篇流傳的,很少有如后世完整的某一部書存在。而劉向等人的工作,倒是做了‘整部’書的工作”,劉向“對幾乎所有的圖書,施行了一次大手術———整編乃至改編”。①就本文所論的《戰國策》而言,正是如此。劉向《戰國策書錄》在介紹該書整理過程時說:“所校中戰國策書,中書馀卷,錯亂相糅莒。又有國別者八篇,少不足,臣向因國別者略以時次之,分別不以序者以相補,除復重,得三十三篇……中書本號,或曰《國策》,或曰《國事》,或曰《短長》,或曰《事語》,或曰《長書》,或曰《修書》”。②《四庫全書總目》早就據此指出:“《戰國策》乃劉向裒合諸記并為一編,作者既非一人,又均不得其主名”。③近人張心澂進一步解釋說:“授者、學者、傳抄者既不一其人,則所記流傳之本,亦不止一種,而名稱亦不一……及向時所見于中書者……因以校編之為《戰國策》。至其作者之主名,則不一其人而失傳矣?!雹芷浜螅m有學者如諸祖耿⑤、范祥雍⑥等均特別強調了這一點。張舜徽先生曾對中國古代文獻從內容來源上分為三大類:著作、編述、鈔纂。其中,“將過去繁多復雜的材料,加以排比、撮錄,分門別類地用一種新的體式出現,這成為‘鈔纂’”。⑦近年杜澤遜以之為基礎,提出“著、述、編”之說?!熬?,又叫纂、輯。是根據一定體例綴輯舊文,其重要特點是原始條文都是其它文獻的原文,不加改竄?!雹嘁来藰藴剩瑒⑾驅Α稇饑摺返恼硪呀洸粚儆趥鹘y意義上的校讎,而屬于“鈔纂”或“編”這一類工作。

因此,《戰國策》這部書在劉向整理中秘藏書之前并不存在。若論書中這些零散材料的作者誰何,幾乎無跡可尋。但是若追究《戰國策》這部書的作者和第一責任人,則非劉向莫屬。以這樣的身份,劉向就有可能貫徹他個人的主觀意圖,按照他自己特定的整理原則、體例,將一盤散沙一樣的材料改造成為一部具有特定組織結構、屬性、有機整體的新的書籍。這樣,學界在討論《戰國策》的總體性質和部屬歸類時,就無法忽視劉向的作用和影響。從邏輯上講,要討論某一部書的總體性質、理解其部屬歸類,應該緊緊扣住這部成書的整體狀況來探求。書中具體內容的具體特點只能是作為輔助性的參考,它不能也不應該成為主導整部書基本性質的決定性因素。眾所周知,脫離了整體而孤立存在的局部,其性質往往不同于它所屬的有機整體的性質;反過來說,局部性質的簡單加總也不能等同于整體性質。所以,考察《戰國策》的部屬類別亦即整體性質問題,不能僅僅或主要通過其具體、局部的情況去逆推?!稇饑摺分杏行┢驴赡艽_是戰國、秦漢時代的縱橫家所作,因而孤立地看,這些篇章都具有顯著子書縱橫家的性質。不過,當這些個別零散的材料被劉向依據特定編輯目的和編輯原則、體例重新整合為另外一部有機完整的成書———《戰國策》后,就可能形成不同的獨特性質。但是,以往質疑劉向分類觀點的討論僅僅把劉向的角色預設為單純的文字、篇章校訂者或評論者(作為書目編修者對已有的成書進行部屬歸類)。于是,在討論的過程中往往不能清晰分梳《戰國策》的局部性質與總體性質。具體說來,無論是子部說,還是亦史亦子說,都是基于《戰國策》書中具體篇章多不實記載、無明確年月標記和縱橫家色彩較為濃厚的事實立論,卻游離了最不應忽視、最應著力考察的《戰國策》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所體現的總體特征。在這個問題上表現最極端的是完全蔽于書中具體篇章特點的子部說。其實,在一些表面上態度堅決的持子部說的學者那里,內心也不是絲毫沒有猶豫。以南宋高似孫為例。前文已經提到,亦史亦子說是章學誠明確提出的。事實上,早在南宋稍后于晁氏的高似孫已經無意間首開其端。高似孫原本承續晁公武的子部說。在其《子略》中,他將《戰國策》列入子部縱橫家并有一段看起來很雄辯的理由①。但他卻又在《史略》中依《隋志》的做法將《戰國策》列入史部雜史類②。何以會做出這個涉嫌“騎墻”③的歸類,高氏并無說明。也許高氏將《戰國策》歸入史部實屬無意,可這一行為本身似乎透露了他頭腦中對于《戰國策》性質特征在某種程度上的遲疑和矛盾。亦史亦子說論者的糾結則顯著表現于外。此說表面看起來不偏不倚,對不同觀點都有所兼容。但它更可能反映了這樣一種矛盾的心態:既隱約意識到《戰國策》在總體上似乎具有史的特征,卻更為書中具體篇章的子書色彩所吸引和影響。究竟該如何處理這兩者的關系,持論者拿不出一個明確的意見,最后只好采取調和折中的辦法來處理《戰國策》的部屬歸類問題④。

二、《戰國策》的成書目的及其總體性質

從上文所引劉向《戰國策書錄》那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他編輯《戰國策》所依循的基本體例原則是:“因國別者略以時次之,分別不以序者以相補,除復重”。概言之,它的主要內涵有兩點:其一是國別,其二是時序。這個體例方案從何而來?劉向所整理的材料主要包括兩類:提及六種名稱的“中書余卷”和“國別者八篇”⑤。其中,“中書余卷”處于“錯亂相糅莒”狀態,是不可能提供整理《戰國策》的基本體例、框架的。因此,劉向所采用的國別體這個總體結構是受“國別者八篇”啟發而來的。在此基礎上,劉向又將所有“中戰國策書”材料按國別和時間先后排比、充實在已有的結構內,并去除重復的內容。顯然,這個體例是劉向面對零散雜亂的具體材料,自己經過慎重考慮之后確定的。雖然是上承“國別者八篇”,但將其推廣及于所有材料則是劉向自己的主張。那么,依照這種體例編輯的書是什么性質?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有一點需要澄清。在中國古代直至明清時代,很多學者都誤把《戰國策》看做是一部史著,更確切講,看成是史官或史家的手筆⑥。這導致否定劉向分類的學者也往往不自覺將《戰國策》的部屬歸類問題置換為《戰國策》是否史著的問題。這種誤解一直延續到現當代,以致有學者在討論《戰國策》部屬歸類一節時直接冠以“論《戰國策》非史著”之目⑦。但這樣簡單置換偏離了討論中心,從而對《戰國策》基本性質繩之以不恰當的衡量標準,也無助于理解劉向的分類行為??v觀歷代書目,在史部下面的很多書都只是史料匯編。這些書我們可以稱之為史部書籍、史料文獻,而不能稱之為史著。劉向將《戰國策》歸于六藝略春秋類也并不必然意味著他以該書為史著。例如,在《漢書•藝文志》六藝略春秋類之下,與《戰國策》同列者除了《國語》、《世本》、《史記》等之外,還有《奏事》二十篇。在此書之下,班固注:“秦時大臣奏事,及刻石名山文也”①。這種書籍顯然不能稱之為史著,但不可否認的是,它與史有關,屬于史料匯編性質的書籍。這一點在劉向父子的時代應該是很清楚的。就《戰國策》而言,劉向的編輯方式就是資料匯編類書籍最基本的做法②。進一步,《戰國策》作為資料匯編,到底是何種資料的匯編?這個問題決定著《戰國策》的基本性質。現當代對于《戰國策》基本性質的爭論中,無論是史部說、子部說還是亦史亦子說,基本都認為其為資料匯編。爭論的關鍵就在于,它是史料的匯編,還是縱橫游說資料的匯編,抑或亦史亦子的大雜燴的資料匯編?但是單單從劉向這個編輯體例還無法令人對此做出準確的判斷。張舜徽先生曾指出:“(《戰國策》)體裁與《國語》相似,故世人多取兩書并稱?!雹蹚埾壬@句話指出了這樣一個現象:世人往往因《戰國策》的國別體例與《國語》一樣,就將前者看作是與《國語》同類的史書。

而在現當代一般都傾向于把《國語》看作是史料匯編而非史著④。因而主張《戰國策》史部說者也多認為《戰國策》是與之類似的史料匯編。但這個因果關系似乎在邏輯上顯得過于簡單化了?!稇饑摺吩谫Y料匯編這一點上確與《國語》有相似之處,但它到底是不是史料匯編,還需要做更深入的論證。否則,史部說終究是欠缺論證的說服力。這個問題其實關聯到劉向編輯《戰國策》的目的,即劉向怎樣看待這批材料:他是將其作為史料看待,還是當作縱橫家說辭資料來看待?作為該書最后編訂者,劉向的這個主觀意圖是不能忽視的。正如民國時期鐘鳳年所論:“夫欲辨一書之體,須先審作者所以為之之故?!雹菟?,考察劉向的編書目的是本題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事實上,后世否定《戰國策》劉向分類的一個經常被提出的理由就是,“其旨趣集中在記錄游士的策辭謀略而非史實”⑥。從具體篇章的內容看,確實如此。但這與劉向無關,因為原始材料就是如此。劉向整編《戰國策》的旨趣和目的是不是這樣,卻不能僅僅通過書中具體篇章的表現下斷語。自漢代以下,所有學者都不得不肯定《戰國策》巨大的史料價值。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論者都考慮到戰國時代史料嚴重匱乏的因素。這里的問題是,劉向的時代面臨戰國史料匱乏的狀況嗎?劉向意識到并肯定《戰國策》巨大的史料價值嗎?澄清這個問題對于理解劉向整理《戰國策》的目的無疑意義重大。眾所周知,劉向之前的司馬遷在《史記》中,對他當時史料匱乏的狀況已經有多處記載和抱怨?!妒酚?#8226;秦始皇本紀》李斯上疏:“史官非《秦紀》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

⑦《史記•六國年表序》:“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為其有所刺譏也。詩、書所以復見者,多藏人家,而史記獨藏周室,以故滅。惜哉,惜哉!獨有《秦記》,又不載日月,其文略不具。”①司馬遷著《史記》時,號稱“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但是在戰國史料的占有上,他卻顯得如此捉襟見肘。幾十年后劉向之時,這種戰國史料奇缺的狀況更甚。一個顯著的表現就是:司馬遷上文提到,并在寫作《史記》戰國部分時大加利用過的那部可貴的秦國史《秦紀》,在劉向的《七略》中已沒有蹤影??纯础稘h志》六藝略春秋類之下,專門記載戰國史事的書有哪些?除了劉向整理的《戰國策》,一部也沒有。如此花果凋零的史料積累狀況是與戰國時代的重要性不相稱的。對于西漢的人們來說,那是一段充滿警示意義的不折不扣的近代史??墒?,在文獻如此奇缺的情況下,如何去了解認識反省這段歷史?這是擺在西漢時代所有學者包括劉向面前的重要問題。進而,它對于劉向整理《戰國策》的目的取向不可能不產生影響。其實劉向很清楚這批材料的原始性質并非史著。用他自己的話說,“臣向以為戰國時游士輔所用之國為之策謀,宜為《戰國策》”②。它們是“策謀”。但在劉向那里,它們又是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戰國時游士輔所用之國”的策謀。但實際上并不是被收入書中的所有篇章都是縱橫說辭和策謀。很多《戰國策》中提到的人物也都是當時諸子名家,儒、墨、名、法、道諸家皆有,并不局限在縱橫家一派中。這批材料在具體性質上參差不齊的狀況是明顯的③。而且,如果劉向只是把這些篇章當作完全游談無根、沒有史料價值的縱橫家之言,那他按國別、時序編排這些材料的行為就是不必要、無意義的(參下節對劉向《戰國策》和《新序》、《說苑》、《百家》三書不同歸類態度的比較)。因此,他編輯整理《戰國策》的主要目的顯然并不是要單純匯總一部縱橫家游說資料,而是帶有盡量保存戰國史料的意圖。劉向這樣做的根源在于,他對于《戰國策》材料所潛藏的史料價值,有相當明確的認識。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后人往往強調《戰國策》在展現戰國時代風貌方面的史料價值。劉向同樣意識到了這一點。在《戰國策書錄》中,劉向對戰國時代特征的理解和概括是這樣的:“捐禮讓而貴戰爭,棄仁義而用詐譎。橫則秦帝,從則楚王;所在國重,所去國輕?!?/p>

④這個概括是戰國秦漢時代數百年間人們的共識。孟子說,在戰國時代,“處士橫議”,“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⑤。李斯說:“今萬乘方爭時,游者主事……布衣馳之時而游說者之秋也”⑥。司馬遷說:“三國終之卒分晉……六國之盛自此始。務在強兵并敵,謀詐用,而從橫短長之說起。”⑦類似的表述汗牛充棟,不能遍舉。文字各異,意則無二。在這個階段,縱橫長短權變之風習是如此流行,是這個時代的主要時代特征之一。而這種時代特征在《戰國策》的文字中恰恰得到了鮮明的體現。這一點,后世學者多有談及,劉向難道會意識不到嗎?或謂這個反問難免以今律古之弊。其實,無論是先秦還是西漢的史書,最具代表性者如《左傳》、《史記》,行文時往往濃墨重彩渲染史事(這些渲染后人多所指摘其失實,反倒顯得拘泥不化,格局失之過小了)。這個事實顯著地表明,當時的學者并非只斤斤于具體史事的真偽,而是格外注重史的感覺,亦即人物、事件或時代的精神特征的體現。劉向自不能外。其二,《戰國策》在具體記事上的史料價值,劉向也有明確認識?!稇饑摺穾缀趺科呶亩家詰饑鴷r事為背景,具體言論都是圍繞著所說的事展開。許多策文結尾對事件結果還有交代。讀者幾乎找不出純粹記言的篇章。在這里,可以將《戰國策》與《國語》比較一下?!秶Z》是歷代無可置疑的史書,但是其具體內容記言的成分遠遠多于記事。瞿林東認為,《戰國策》雖然也是記言為主,但與《國語》相比,它在記言與記事的結合上做得可能更好①。無論如何,在戰國史料極度可貴的情況下,《戰國策》所包含的豐富記事內容,不論真偽,對任何稍稍具有文獻保存意識的學者來說都不會無動于衷。徐中舒曾評論說:“《國語》、《國策》都是以記言為主的書,除記言外,所記史事就非常簡賅,往往不足以說明一事的原委本末;但在古代史料匱乏的時代,有時片言只字,也是非??少F的記錄”②。兩千年前的劉向同樣意識到了這一點。事實上,劉向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信《戰國策》記事的真實性的。在劉向《戰國策書錄》中概括《戰國策》內容時,他說:“其事繼《春秋》以后,訖楚漢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間之事”③。也就是說,無論《戰國策》是否在客觀上真實反映了戰國史事,至少劉向在這里表明了他對這部書的主觀認識和看法,即他是把《戰國策》中的記載當作歷史真實的。在這方面有個很典型的例子。他在《戰國策書錄》中說:“秦人恐懼,不敢窺兵于關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雹軇⑾虼苏Z據《戰國策•趙策》“秦王解兵不出于境,諸侯休,天下安,二十九年不相攻”⑤一句。范祥雍曾評論道:“‘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這句話完全是后來學習‘蘇秦縱橫’者的夸大粉飾之辭,根本不是事實。劉向不加思考地把它采用,是明顯的錯誤”⑥??墒牵庾R到“蘇秦縱橫”者之辭夸大粉飾,這是后來的學者經過研究才得出的結論。劉向在《書錄》中縱論戰國歷史時采用《戰國策》中“蘇秦縱橫”者之辭,證明了他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主觀上將《戰國策》所記之事當作史實來看待是無可置疑的。

他這種主觀看待并不是憑空無據,而是有其充足的理由。在《戰國策書錄》中,他說:“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⑦。也就是說,策士游說之辭要有說服力,首先在所設定的客觀情勢上就不能太過虛擬杜撰,否則游說效果無從體現。劉向這個判斷完全正確,也反映了他作為一個文獻學家敏銳的專業眼光。雖然戰國之世是斗智、重實用的時代,但當時的思想界,在論述時仍極為流行“尊古而卑今”的觀念。章學誠曾謂:“古人未嘗離事而言理?!雹嘟袢嗣晌耐ň唧w指出:“考論周秦諸子,派別統系,群言淆亂,分合靡準。誠以言義理則人有出入,難可據依,由史而言,則事有定質”⑨。杜維運就此又有進一步闡發:“先秦諸子學說不同,氣象迥異,但皆據歷史以建立其學說。雖取舍角度容有不同,而必以其所據之真實為前提……直到西漢時代,學者著書立說,皆借重歷史”。所以,戰國諸子之書雖不是史著,但是其中隱含著很多史事也是歷來認同的。即如反對法古的法家如韓非亦是如此。具體就本文所涉及的崇尚用世的縱橫家而言,他們著書時也是這樣。這里提出一個例證試做說明?!妒酚?#8226;虞卿列傳》載:“(虞卿)上采《春秋》,下觀近世,曰節義、稱號、揣摩、政謀,凡八篇。以刺譏國家得失,世傳之曰《虞氏春秋》”。虞卿是戰國后期有名的游說縱橫之士。其《虞氏春秋》是取用《春秋》的材料分門別類地加以輯錄,目的是“刺譏國家得失”。這里值得注意的是,《虞氏春秋》八篇中《揣摩》一目。這里“揣摩”的含義可以對照蘇秦所作的《揣摩》一書之名來理解。《史記•蘇秦列傳》:“出游數歲,大困而歸……(蘇秦)乃閉室不出,出其書遍觀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說當世之君矣’”?!妒酚浰麟[》:“高誘曰‘揣,定也。摩,合也。定諸侯使讎其術,以成六國之從也’。江邃曰‘揣人主之情,摩而近之’,其意當矣”①?!队菔洗呵铩分小洞Α返闹髦籍斉c蘇秦所作《揣摩》類似。它是戰國游說之士最著力經營的一種游說技巧。韓非曾特意作《說難》一文,闡述游說工作中最難、最關鍵的環節就是揣摩被游說對象心理這一關。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虞氏《揣摩》的特點正在于以《春秋》史事展示游說技巧。

回到本文的討論主題?!稇饑摺匪d說辭也是一樣。盡管書中具體篇章的原始寫作意圖不是記史,但作者為了達到其說服游說對象的目的,所涉及的基本事實必須正確,對客觀形勢的總結和分析也必須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實際。諸祖耿曾對《戰國策》中普遍被認為是擬作的關于蘇秦、張儀的幾個典型例子做過深入分析,也得出結論,“擬作也一定要有它起碼的事實依據,未必全憑子虛烏有可以捏造出來”②。另據繆文遠考證,在《戰國策》全書四百九十五章中,明確為擬托之作只有九十八章③。反過來說,該書大體可信的內容占五分之四以上。由此,后世之人就可利用該書進行史事考證和研究。劉向之高明之處正在于,他是首先觀察到并指出《戰國策》說辭包含大量史事這一特點的。也正因此,劉向在整理《戰國策》材料時對之進行了時間上的甄別排序。以往否定劉向分類有一個重要理由:《戰國策》記事不書年月。其實,這是原始材料本身存在的問題,與劉向無關。而且,這并不等于說《戰國策》總體上不存在對史書來說至關重要的時間觀念。對此劉向在主觀上是做過修正的努力的。他在《戰國策書錄》里曾強調說,“臣向因國別者略以時次之”,他是盡量以時間順序編排內容的。無論他這個原則受客觀條件限制貫徹得怎樣不如人意,他在主觀上想這樣做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上,劉向整理《戰國策》時“略以時次之”的原則也正是專業史家所慣用的。例如,司馬遷在《史記》寫作中整理蘇秦事跡時即是如此。《史記•蘇秦列傳》云:“世言蘇秦多異,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之蘇秦……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時序,毋令獨蒙惡聲焉?!雹軐τ谠跁r間上較為混亂的原始材料,專業史家司馬遷所能做的也不過就是“列其行事,次其時序”。而且,范祥雍曾論及劉向《書錄》“其事繼《春秋》以后,訖楚漢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間之事”一句透露了劉向對“時序”問題的專門處理:“《戰國策》本身沒有紀年。而且這個二百四十五年該怎么算呢?……劉向撰定時必先據其內容區分國別時代而編次之,其書分國十二即可證。因之時代先后亦必有據。其所據資料今無從詳考,惟司馬遷之《六國年表》必居重要地位”。

這也透露了劉向從全書整體角度對“時序”問題做過專門處理。如果再聯系到劉向本人的著述實踐,就更可理解劉向對《戰國策》材料記事價值的重視。劉向上距戰國之世百年有余,他有沒有這種托古以論今的思維習慣?他能不能理解《戰國策》這種隱含史事的作文方式?這從其所編《說苑》、《新序》即可看出。《漢書•楚元王傳》云:劉向“采傳記行事,著《新序》、《說苑》凡五十篇奏之。數上疏言得失,陳法戒。書數十上,以助觀覽,補遺闕”⑥。《說苑》、《新序》的編輯目的是為了向君王說法,它實際上也是一種游說。對照起來,劉向對于《戰國策》具體篇章內容的記事當有此種同情之了解。退一步講,就算劉向意識到書中具體內容有虛構,也無關《戰國策》的總體性質。在劉向那個時代所能看到的即使是后世公認的真正史書,很多也都有顯著的虛構內容。即如被劉向同樣歸于六藝略春秋類并被后世公認為史書的《國語》,它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文勝而言龐,好詭以反倫”①、“務富文采,不顧事實,而益之以誣怪,張之以闊誕”②。再如《史記》,眾所周知,存在為數不少的杜撰虛構的情節。早在東漢時班固就曾指出書中“甚多疏略,或有抵牾”③。但是有誰會否認這兩部書的總體性質是史著呢?當然,劉向編輯的《戰國策》材料本身并非史家手筆,但無可置疑的是,它在存在失真內容的同時,也包含了大量真實的歷史記載。司馬遷曾從史料的角度將古代文獻別為五類并分敘其各自特點:“儒者斷其義,馳說者騁其辭,不務綜其終始。歷人取其年月,數家隆于神運,譜牒獨記世謚,其辭略,欲一觀諸要難?!雹茉谒抉R遷看來,這些古代文獻在歷史記事方面的缺點是顯然的,但是都不妨礙它們成為他運用的史料。相較之下,斤斤于《戰國策》史實記載的失真問題,顯然是過于苛求了。也正是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上,劉向對《戰國策》的歷史鑒戒意義做了明確的定位。在《戰國策書錄》最后,劉向說:“其謀扶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運亡為存”⑤。今人楊寬在縱論戰國史書時說:戰國時代學者編輯春秋時代的歷史書,目的也在于分析過去統治者的成敗得失,用來作為當時統治者的借鑒⑥。劉向整理《戰國策》亦特重其歷史鑒戒功能,只不過這個鑒戒不是“臨國教化”之治國之道,而是側重于“兵革救急之勢”、“扶急持傾”、“轉危為安,運亡為存”這一方面。通過以上分析可知,作為當時最博學、最頂尖的文獻學家,劉向整理《戰國策》的主要目的有二:其一是整理保存戰國史料,其二則是對國家安全層面上“轉危為安,運亡為存”的能力的借鑒。二者皆與史密切相關。所以,劉向是把《戰國策》作為一部戰國史料文獻匯編來整理的。

三、劉向對《戰國策》部屬歸類的斟酌

劉向對《戰國策》的部屬歸類是作為本書編者對該書總體性質所做的最終、明確的定位。這個定位既是對之前整理行為的一脈相承,也是經過了仔細的斟酌考慮。其間毫無含混模糊令人產生誤解之處。析之于下。在體現《七略》面貌的《漢書•藝文志》六藝略春秋類下,首先錄的是有關春秋三傳及其章句解讀著作。其后則除《戰國策》外均為后世歸入史部無異議的書籍。為便于說明問題,現按順序抄錄于下:《國語》、《新國語》、《世本》、《戰國策》、《奏事》、《楚漢春秋》、《太史公》、馮商所續《太史公》、《太古以來年紀》、《漢著記》、《漢大年紀》。其編排順序是按照所記史事截止時間的早晚進行排列?!稇饑摺分暗摹秶Z》、《新國語》、《世本》的內容都是主要關于春秋時代的史書⑦?!稇饑摺分缶o接的《奏事》,前已提及,是“秦時大臣奏事,及刻石名山文也?!憋@然,劉向對《戰國策》的定位很明確。它就是記載春秋與秦代之間的戰國時代史事的書籍。劉向這個意圖,將近半個世紀后的班固心領神會。《漢書•藝文志》仍沿用前者的歸類,將《戰國策》屬于春秋類之下,并特意注明:“記春秋后。”⑧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漢志》關于《戰國策》的部屬歸類體現的是劉向而非劉歆的觀念。如所周知,《漢志》基本是照搬《七略》的內容。而《七略》是劉向父子研究成果的綜合體現。一般而論,很難區分何者為劉向的觀點,何者為劉歆的觀點。但是就本文所涉及的《戰國策》而言,《七略》和后來《漢志》的部屬歸類體現的是劉向的主張。據《漢志》載:“成帝時……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①??芍趧⑾蜷_始領校圖書之初,已經確定了圖書目錄的基本結構、分類體系。在具體整理活動中,劉向負責其中的經傳(即六藝)、諸子、詩賦三大類。而且,從整理本書到最后撰寫本書《書錄》的一系列工作,都在劉向主持下完成。由這一事實本身,可以推定,在劉向那里,《戰國策》的性質是歸入這三大類之內的。進一步,聯系前文所述劉向將《戰國策》的記載當作歷史事實可知,最早是劉向而非劉歆在主觀上將其定位在六藝略春秋類之下的。

而且,有跡象顯示,劉向父子②對于《戰國策》應該如何歸類的問題是有過一番斟酌考量的。這里我們可以具體對比一下《戰國策》與《蘇子》、《張子》歸類的不同?!短K子》、《張子》在《漢書•藝文志》中歸于諸子略縱橫家下。在劉向父子的觀念中,無論是《戰國策》,還是《蘇子》、《張子》,其具體內容都是縱橫家之辭。何以他們要對這幾部書做出不同的分類?有學者認為,《戰國策》與《蘇子》、《張子》的內容有重合之處③。若是這樣,劉氏的分類就屬于清人章學誠的別裁,即裁篇別出之法④。這就意味著劉向父子在《戰國策》的分類問題上是做過有意識的考慮斟酌的。但是,這個思路有一個容易受到攻擊的缺陷:由于《蘇子》、《張子》兩書早佚,無法考察書中具體內容,因而事實上是無法確切證明《戰國策》與《蘇子》、《張子》的內容有重合之處的。鄭良樹曾就此與齊思和做過商榷:“假如《戰國策》原始本和《蘇子》三十一篇、《張子》十篇有重復的話,劉向整理《戰國策》時,一定會有所發現,而且也應該會在《敘錄》里提出那個問題。然而,我們讀一讀劉向的《敘錄》,除舉出《國別》、《國策》、《國事》等書外,再也沒有《蘇子》、《張子》了。劉向親眼看過《蘇子》、《張子》及《戰國策》原始資料,尚且不敢說前者是后者來源之一;生在今日的我們,敢于如此立說嗎?”⑤鄭氏這個辯駁初看起來很強有力,但是卻存在一個關鍵性的問題。他預設了一個絕對的前提,即劉向親眼看到了《蘇子》三十一篇、《張子》十篇,而且他看到的一定是兩書的單行本。其實未必。還存在另一種可能,即“蘇、張之書,早經縱橫家改編為長短等書,以資揣摩。劉向所據者乃長短書,而非蘇、張原本,故其序中并無蘇、張之書歟?!雹奘聦嵣希瑒⑾蚋缸拥摹皠e裁法”應當包括兩類情況:“一類是古人的單行之本,后人收入全書,其單行之本,也不因此廢棄,而是重復著錄;另一類是全書中某些篇章的內容或體裁判然有別于全書者,就分出來著錄?!?/p>

也就是說,諸子略縱橫家類中的《蘇子》、《張子》有可能屬于后一種情況,即是從《戰國策》材料中整理出來的。之所以劉向在《戰國策書錄》中未提及兩書,可能是《戰國策》的整理和相關《書錄》的寫作時間在前,之后才將其中《張子》、《蘇子》的內容專門整理出來并編入諸子略縱橫家。這個工作可能是劉向做,也可能是后來劉歆做。畢竟,劉向父子的整理圖書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討論這個問題時,還應該考慮到,劉向目錄分類的整體架構前無所承。他要確定這個開創性的方案,雖是以對中秘藏書具體情況的基本摸排為前提,但工作過程中的調整修正也不可避免,尤其是在書目編制過程中遇到可以別裁的情況時。而《書錄》是每部書整理殺青寫定之后即時寫就上奏君主的文件,之后絕無追加修改補充的可能。所以,在劉向的《戰國策書錄》中未提及《蘇子》、《張子》這一事實,不能說明《戰國策》與《蘇子》、《張子》無關。當然,這些都是基于可能性的討論,無法給予實證性的明確解答。但是無論如何,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無論《蘇子》、《張子》兩書事實上是否有與《戰國策》重合的內容,《戰國策》在事實上都有篇幅可觀的蘇子和張子這兩個人作品的內容,而且其內容就是縱橫游說之辭。將此三書分別歸入不同類別,顯然體現了劉歆、向父子的某種主觀、有意識的思考?!端膸烊珪偰俊吩f,《戰國策》之所以應隸屬史部而非子部,是因為諸子略之下都是個人的文集:“子之為名,本以稱人,因以稱其所著,必為一家之言,乃當此目。《戰國策》乃劉向裒合諸記并為一編,作者既非一人,又均不得其主名,所謂子者安指乎?”①這個理由其實站不住腳。例如,劉向編的《說苑》、《新序》都不是個人文集,而是一批不知名作者文章的分類匯編,卻列入儒家類下。儒家類與縱橫家類同屬于諸子略。其收書原則除了講究內容的不同之外,不應該有根本區別。所以這個解釋是不成立的。其實真正的原因很簡單,《戰國策》在劉歆、向父子那里就是類似于《奏事》那樣的史料文獻匯編,置于春秋類之下是這一觀念順理成章的體現。這里還可以對比一下劉向對于他所編理的《新序》和《說苑》、《百家》的不同分類態度②?!稘h書•藝文志》中,《新序》、《說苑》入于諸子略儒家類之下,《百家》入于諸子略小說家。從具體內容上說,《新序》、《說苑》、《百家》所載皆戰國、秦、漢間的遺聞軼事。其內容與《戰國策》是比較相近的。從記事的真實性說,在劉向那個時代,這三部書所記均是百家“傳記行事”,不比戰國縱橫家之辭更不可靠?!栋偌摇芬沿?,現存《新序》、《說苑》中有些內容就與《春秋》經傳、《史記》、《戰國策》相表里。體例上,三書也也都是資料匯編,只不過它們是以類相從。而《戰國策》則是按“國別”、“時序”編輯。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為什么劉向對這三部與《戰國策》在內容上頗為相似的書在編輯體例和部屬歸類上未等量齊觀,采用了與后者不同的處理方式?原因就在于,首先,編書目的不同。《新序》、《說苑》、《百家》均不是從保存戰國史料的角度著眼。本文第二部分已經引《漢書•楚元王傳》提及,《新序》、《說苑》成書目的主要在于為了向君王陳述見解,從而影響其治國理政的行為?!栋偌摇穭t是街談巷語,道聽途說之語的匯編(見下文)。

由于劉向在編撰三書時預先未存保存史料的主觀意圖,因而三書編撰體例、處理材料的方式與《戰國策》大相徑庭,只是“以類相從,條別篇目”。其次,從各書材料的史料價值角度而言,《戰國策》所記材料對于史料奇缺的戰國時代而言是珍貴的補充,而其余三書所記材料在劉向之時并不稀奇,即《四庫總目》所謂“百家傳記”③的材料。那何以《新序》、《說苑》與《百家》未歸于同一類別之下呢?這里有個內容的思想標準問題。據劉向《說苑書錄》云:“所校中書《說苑雜事》……除去與《新序》復重者,其余淺薄不中義理,別集以為《百家》后,以類相從,一一條別篇目,更以造新書十萬言以上……號曰《新(說)苑》”④??芍瑒⑾驅ⅰ墩f苑》原本中“淺薄不中義理”者挑出來編成《百家》。將其歸入“街談巷語,道聽涂說者之所造”①的諸子略小說家類實至名歸?!爸辛x理”者,即儒家倫理的材料則編入《新序》、《說苑》。將兩書歸入諸子略儒家類就是順理成章的做法。前文提到,戰國縱橫家虞卿采納《春秋》的材料編了一部借古諷今、“刺譏國家得失”的《虞氏春秋》。此書在《漢書•藝文志》中未歸入六藝略春秋類,而是歸入諸子略儒家類之下。其理由何在?這個問題對于理解本部分討論的問題也頗可做一參照。筆者分析,劉歆、向父子最主要的理由當有二。其一,《虞氏春秋》是“上采《春秋》,下觀近世”之作。就是說,這部書的取材完全出自《春秋》。虞卿通過特定的分類重新編輯《春秋》所載史事,以供近世之人參考借鑒。從史料上說,這部書并無任何新意。其二,《春秋》是儒家經典著作。而且劉向本人還認為虞卿與大儒荀子之間有師承源流關系。孔穎達在《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序疏中引劉向《別錄》云:“鐸椒作《抄撮》八卷,授虞卿。虞卿作《抄撮》九卷,授荀卿,荀卿授張蒼?!雹谒裕瑹o論這個認識是否正確③,劉歆、向父子將《虞氏春秋》歸入諸子略儒家類之下,在他們那里是有充分理由的。這正如《呂氏春秋》雖然也是“上觀尚古,刪拾春秋,集六國時事”④,可是劉歆、向父子卻將之歸于諸子略雜家一樣。反觀劉向對《戰國策》的部屬歸類,更可體會他有意識保存史料、以之為戰國史料匯編的良苦用心。所以,將《戰國策》歸入六藝略春秋類之下,是劉向對該書總體性質的最終、正式定位。而且,這個定位表現得很明確。它與劉向之前對該書的編輯整理活動是內在統一、一以貫之的。它既不可能是疏忽大意所致,也不可能是對《戰國策》有著深刻理解的劉向的誤判。在看待這個問題的時候,還有一點是不能忽視的,即劉向的史學造詣絕非泛泛。這一點從《戰國策書錄》花費大量篇幅縱論戰國歷史的文字中即可見一斑。班固《漢書•司馬遷傳》贊云:“自劉向、揚雄博極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雹菰跂|漢中期之前,《史記》一直被視為離經叛道的“謗書”,得不到應有的公正評價。劉向是最早對《史記》做出這樣敏銳、精到的史學評價的。若不深通史學,是做不到這一點的。很難想象,這樣的人會對自己作品的基本認知發生根本性錯誤。

四、結語

《戰國策》這部書是在劉向手里才真正產生的。這個事實意味著,《戰國策》這部書的總體性質是受到劉向整理編輯活動的主導、規范和深刻影響的。進一步,這也就意味著,在《戰國策》的部屬歸類問題上,劉向最有發言權。對于創作者就自己作品的基本性質所做的判斷,后世的評論者應當給予充分的尊重和重視。而歷來的反對者忽視了劉向與《戰國策》之間存在的這種密切關系,從而未能準確把握《戰國策》作為一部有機完整的成書的總體性質;也未能充分理解劉向對于《戰國策》總體性質的主觀定位及為之付出的主觀努力。因而在具體討論過程中,他們只是過度聚焦于書中具體篇章的縱橫家色彩。他們所提出的種種否定理由,都只是書中存在的細節、局部的問題,都不足以影響到《戰國策》總體、基本的屬性。作為那個時代最頂尖的目錄學家、文獻學家,劉向很清楚,他所整理的原始材料原本不是史著。可是,與此同時,他也看到了其中所包含的彌足珍惜的戰國史料價值。他的整理工作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彰顯、保存這批史料。他將《戰國策》歸入六藝略春秋類之下與其它史書并列,是在之前整理行為基礎上順理成章的合理處置。其文獻搶救意識躍然紙上,展現了一代文獻學大家卓越的專業素養。以后世的眼光看,從史類書籍的角度衡量,或許劉向編理的這部史料匯編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點,但這實際上已經是另一個問題了,即《戰國策》作為史料匯編的編撰水平和質量到底如何。無論水平高低,都應以它是史料匯編的確定前提來談論。

作者:陳一風 單位:太原師范學院 歷史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年轻的妈妈| 美国式的禁忌19| 国内剧果冻传媒在线观看网站| 中文字幕丰满乱码|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yw在线观看| 狠狠色综合7777久夜色撩人| 四虎影视永久免费视频观看 | 日韩色图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成人网| 琪琪女色窝窝777777| 又大又湿又紧又爽a视频| 菠萝蜜国际通道麻豆三区|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网站| 91se在线视频| 大香煮伊在2020久| 一级大黄美女免费播放| 无码中文字幕av免费放|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 最近免费最新高清中文字幕韩国| 亚洲日韩乱码久久久久久| 浮生陌笔趣阁免费阅读| 免费在线观看h| 精品国产美女福利到在线不卡| 国产一级特黄a大片免费| 高清中国一级毛片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最新浮力影院地址第一页| 国内大量揄拍人妻精品視頻| 99精品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好吊妞在线观看| 一个人看的www免费高清中文字幕 一个人看的www免费高清中文字幕 | 极品色天使在线婷婷天堂亚洲| 亚洲日本在线电影| 污污的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人人看人人添人人谢| 男女无遮挡毛片视频播放 | 成人777777| 中文午夜人妻无码看片| 新疆女人啪啪毛片|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