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原電池工作原理的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化學教育雜志》2015年第七期
摘要
針對原電池教學中對電子定向移動的解釋,外電路中電子移動的問題,內電路中離子移動的問題,能量轉化問題等出現的一些偏差認識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原電池;電子移動;離子移動;能量轉化
雖然化學電池在生產、生活中應用廣泛,但由于體系復雜,內容抽象,涉及多學科內容,查閱相關的大學物理、化學教材發現,目前對其工作原理,即使是最簡單的電池———原電池的工作原理,也說法不一,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清晰的認識。在一些大學教材中,原電池的工作原理雖有定量描述,但假設、經驗公式成分居多,基本還處于半定量階段,這無疑增加了中學教學難度。而原電池工作原理又是高中化學重點學習內容,這就要求教師結合大學相關教材,主要是電磁學、物理化學等,融合各學科的觀點,從中尋找合理成分,達成對原電池工作原理比較接近本質的理解。在聽課及查閱文獻時,發現有些教師對原電池工作原理的認識還比較模糊,甚至存在一些偏差,現提出來與大家交流探討,以期厘清原電池工作原理的一些基本認識。
1對電子定向移動的解釋
在原電池教學中,關于電子定向移動的問題,較常見的做法是通過實驗現象,如電流計指針偏轉,正極處產生新物質等,簡單分析得出電子發生定向移動的結論。至于學生感覺比較困惑的地方,如原電池為什么會產生電流?Zn上的電子為什么會流向Cu?電子發生定向移動的驅動力是什么?由于涉及的微觀機理比較復雜,有的教師一般避而不談。實際上,在“化學反應原理”教學階段,可以從剛學過的沉淀溶解平衡以及電學知識入手進行分析,建立“雙電層”理論模型[1]72,然后利用該模型進行解釋,學生比較容易接受。當把金屬電極插入溶液中,有部分金屬離子會溶解進入溶液;同時,溶液中金屬離子又會沉積到金屬上,即M(s幑幐)Mn+(aq)+ne-。當溶解和沉積的速率相等時,達到動態平衡,金屬表面的電荷層與溶液中相反電荷離子形成一個厚度約10-10m的穩定雙電層(如圖1),產生電勢差,即金屬的電極電勢。金屬電極電勢的大小與金屬的性質有關,金屬越活潑,電勢越低。對于Cu、Zn、CuSO4溶液形成的原電池,由于Zn電極的電勢低,Cu電極的電勢高,當用導線連接形成閉合回路時,整個電路中的自由電子在電場作用下,發生定向移動。Zn電極上的電子經過導線流向Cu電極。Zn電極上電子減少,Cu電極上電子增多,兩電極離子的溶解和沉積動態平衡均被破壞,兩電極表面附近的雙電層也隨之被破壞。為了維持原有的雙電層結構[2],Zn電極重新析出Zn2+到溶液中,同時溶液中又有Cu2+沉積到Cu表面。這樣兩極之間又產生電勢差,使電子再由Zn電極流到Cu電極。這樣的過程不斷重復,使Zn的溶解和Cu2+沉積的過程持續進行,在電路中產生持續的電流。
2外電路中電子移動問題
對于Cu、Zn、H2SO4溶液形成的原電池,有的教師結合原電池動畫這樣介紹導線中電子轉移:Zn失電子,電子沿著導線轉移到Cu,然后H+在Cu表面得電子變成H2。這樣的講解很容易讓學生誤以為H+得的電子來源于Zn。實際上電子在金屬中定向移動的平均速率很小[3],約為10-5m/s,經過10cm的導線需要近3h。如果H+得的電子是從Zn轉移過來的,則在Cu表面應經過數小時后,才會觀察到氣泡。而實際上,在Cu和Zn兩極接通瞬間,就可以觀察到氣泡。顯然,上述對外電路中電子移動的解釋不盡合理。這里可以利用“雙電層”理論模型,借助電學相關知識進行較為合理地解釋。因為Cu和Zn兩極存在電勢差,接通后,立即在兩極建立電場,電場以光速進行傳遞,外電路中的電子隨即整體定向移動,溶液中H+即在Cu表面得電子產生H2。
3內電路中離子移動問題
關于原電池內電路中離子移動,有的教師這樣介紹:在原電池中,為了形成閉合回路,電解質溶液中陽離子移向正極,陰離子移向負極,如Cu-Zn-H2SO4原電池,Zn2+和H+移向Cu電極,SO2-4移向Zn電極。這樣講解也存在問題。在原電池的電解質溶液中,引起離子移動的原因主要是電場和化學勢。由于發生電極反應:(-)Zn-2e-=Zn2+,(+)2H++2e-=H2,使負極附近Zn2+濃度變大,正極附近H+濃度變小,溶液中Zn2+和H+濃度不再均勻,即溶液各處Zn2+和H+化學勢不一樣,這樣就產生一個驅動力,使Zn2+和H+向化學勢低,即濃度小的地方移動,Zn2+和H+移向Cu電極。同時,由于兩極雙電層的存在,在溶液中建立了由Zn電極(雙電層中正電荷多)指向Cu電極(雙電層中正電荷少)的電場,該電場也使Zn2+和H+移向Cu電極。對于溶液中SO2-4,由于不參與電極反應,濃度不變,溶液中各處化學勢相等,但在電場的作用下,會移向Zn電極。一旦發生遷移,溶液中SO2-4分布不再均勻,靠近Zn電極濃度高,靠近Cu電極濃度低,在化學勢的作用下,SO2-4產生移向Cu電極的趨勢,可以預見這2種相反的作用最終會達到平衡,即溶液中SO2-4不可能持續不斷移向Zn電極。蘇永喬認為電池中溶液中的離子符合玻爾茲曼分布律,以丹聶耳電池為例,計算結果表明,電源正常工作時,溶液中的負離子有一個穩定的分布,并得出如下結論:宏觀上看,負電荷沒有定向運動。丹聶耳電池內部的電流是由正電荷在靜態的負電荷(從宏觀角度說)的背景下定向運動形成的[4]。
4能量轉化問題
在平時教學中,一般按如下方式描述能量轉化問題:Zn與CuSO4溶液直接接觸反應,是化學能轉化為熱能;對于Cu-Zn-CuSO4單液電池,由于Zn電極表面析出Cu,所以化學能一部分轉化為電能,一部分轉化為熱能;對于Zn∣ZnSO4‖Cu-SO4∣Cu雙液電池,是化學能轉化為電能。應該明確Zn直接與CuSO4溶液反應和Zn∣ZnSO4‖CuSO4∣Cu構成雙液電池,這2個能量轉化過程中,能量值的大小其實是不一樣的。前者是等壓條件下的熱效應,應用焓(ΔH)計算,后者是等溫等壓條件下所做電功,應根據吉布斯自由能(ΔG)計算。對于反應:Zn+Cu2+=Zn2++Cu,ΔrHm=-218.66kJ/mol,ΔrGm=-212.55kJ/mol。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可逆電池在接衡狀態下工作時,才符合熱力學要求,才能從熱力學角度定量計算電池的能量轉化[1]60。Zn∣ZnSO4‖CuSO4∣Cu雙液電池未形成通路時,Cu和Zn2個電極與各自所處的電解質溶液達到平衡狀態,不發生化學反應,充放電時,電極反應可向正、反2個方向進行,基本符合熱力學要求。當Cu-Zn-CuSO4單液電池未形成通路時,Zn電極會與電解質溶液持續反應,不具有熱力學意義。與單液電池相比,雙液電池更接近可逆體系,因此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效率更高[5]。
參考文獻
[1]傅獻彩,沈文霞,姚天揚,等.物理化學(下冊).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趙凱華,陳熙謀.電磁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99-301
[3]彭前程.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選修3-1教師教學用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13
[4]蘇永喬.物理通報,2012(4):96-101
[5]李友銀,范廣偉,石璞.化學教育,2013,34(10):72-7
作者:周慶華 王仲如 單位:北京市大興區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