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文博職稱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1廢水處理站
(1)弱腐蝕性池子:
玻璃鱗片涂料(厚度≥200μm)。(2)中腐蝕性池子:乙烯基樹脂玻璃鋼防腐(三布四油)。(3)強腐蝕性池子:池底和內側壁高度400mm范圍內貼20mm厚耐酸磚(乙烯基樹脂膠泥擠縫),其余部位采用樹脂玻璃鱗片防腐。
1.2防腐做法歸類如下:
(1)耐酸磚防腐:砼結構層;乙烯基樹脂玻璃鋼隔離層(二布三油);乙烯基樹脂膠泥結合層;貼耐酸磚(擠縫)。(2)樹脂玻璃鱗片防腐:即乙烯基樹脂玻璃鋼隔離層(二布三油),加五布六油防腐層(短切氈、玻璃絲布,短切氈、玻璃絲布,表面氈共五布),表面涂刷兩道玻璃鱗片涂料(300μm)。(3)乙烯基樹脂玻璃鋼三布四油防腐。(4)玻璃鱗片涂料防腐:乙烯基樹脂玻璃鱗片涂料(200μm)。(5)乙烯基樹脂砂漿防腐。(6)氯磺化聚乙烯涂料防腐。
2主要技術要點
2.1耐酸磚
(1)基層處理:基層采用輕型手動研磨機械打磨,被油脂污染的表面必須進行預處理,經處理后基層必須達到《建筑防腐蝕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212-2002)相關要求。防腐施工前基層表面必須潔凈,基層打磨完畢用干凈軟毛刷、壓縮空氣或工業吸塵器,將基層表面清理干凈。(2)施工隔離層:①封底層:防腐時先刷乙烯基樹脂底漆兩遍,樹脂應均勻,不得有遺漏或流掛,并保證樹脂表面亮光,樹脂固化時間嚴格按照所選樹脂產品相關要求執行。在基層拐角或凹陷不平處,應先用乙烯基樹脂膠泥倒圓角或刮平,膠泥固化時間也應嚴格按照產品相關要求執行。待底層固化干燥后再施工隔離層。②隔離層施工:隔離層為二層玻璃絲布(厚度0.2mm),各層之間采用乙烯基樹脂粘接,按連續法進行施工,先涂刷一層乙烯基樹脂,隨即貼上一層玻璃絲布,必須貼實,趕凈氣泡,其上再涂一層樹脂,然后粘貼第二層玻璃絲布,樹脂應飽滿。每鋪一層,應檢查前一層的質量,當發現有毛刺、脫層和氣泡等缺陷時,應進行修補。玻璃絲布的搭結寬度不應小于50mm,上下層纖維的接縫應錯開,錯開距離不小于50mm。陰陽角處應增加1~2層。待最外一層固化干燥后,再刷乙烯基樹脂面漆兩遍,防腐層厚度不小于0.6mm。(3)貼耐酸磚:砌筑前宜先試排,鋪砌時應由低向高,陰角處立面塊材應壓住平面塊材,陽角處平面塊材蓋住立面塊材。不得出現十字通縫,多層塊材不得出現重疊縫。樹脂膠泥結合層應飽滿密實,貼耐酸磚前先將拐角處采用乙烯基樹脂膠泥補好,然后采用擠縫方式貼瓷磚,膠泥為乙烯基樹脂膠泥。總防腐層厚度為30mm。
2.2樹脂玻璃鱗片
(1)基層處理:同耐酸瓷磚防腐做法中基層處理。(2)施工隔離層:同耐酸瓷磚防腐做法中隔離層做法。(3)防腐層施工:隔離層施工完畢按短切氈(厚度0.6mm)、玻璃絲布(厚度0.2mm)、短切氈(厚度0.6mm)、玻璃絲布(厚度0.2mm)、表面氈(厚度0.2mm)進行防腐處理,各層之間采用乙烯基樹脂進行粘接,施工方法參照隔離層。(4)面漆:防腐層干燥固化后,在表面氈外再刷樹脂鱗片面漆兩遍,面漆應均勻、飽滿密實,不得有遺漏或流掛,并保證樹脂表面亮光,樹脂固化時間嚴格按照所選產品相關要求執行。(5)總防腐層厚度不小于3mm。
2.3樹脂玻璃鋼
(1)基層處理:同耐酸磚防腐做法中基層處理。(2)防腐層施工:同耐酸磚防腐做法中隔離層做法,層數按下述要求:防腐時先刷乙烯基樹脂底漆兩遍,保證樹脂表面亮光,再做3層玻璃絲布(厚度0.2mm)防腐,各層之間采用乙烯基樹脂粘接,做完后再刷乙烯基樹脂面漆兩遍。
2.4玻璃鱗片涂料防腐層厚度不小于1mm。
做法與(5)中環氧涂料防腐做法基本相同,玻璃涂料不許加稀釋劑或其他溶劑。
2.5乙烯基樹脂砂漿
(1)基層處理:同耐酸磚防腐做法中基層處理。(2)隔離層:同耐酸磚防腐做法中隔離層施工。隔離層最后一道乙烯基膠料面層上,撒0.7-1.2mm石英砂一層,涂層均勻,以增強與砂漿層的粘接力,隔離層固化干燥24小時以后,再施工樹脂砂漿層。(3)樹脂砂漿層:隔離層上先薄而均勻地噴一層膠料,隨即在其上攤鋪砂漿,并隨攤隨揉壓,使表面出漿,然后一次抹平壓光。抹壓應在砂漿膠凝前完成,已膠凝的砂漿禁止使用。施工養護至少3晝夜方可進行下道工序。(4)稀膠泥罩面:膠泥罩面設計1mm厚,為了防止膠泥固化產生微小裂縫,需要分兩次抹壓。固化時間24小時。(5)刷面漆:刷乙烯基面漆二道,每道固化24小時。
2.6氯磺化聚乙烯涂料
(1)基層處理:基層處理與耐酸磚防腐做法相同。(2)批膩子:砼表面的裂縫、麻面、氣孔、凹陷不平處,用水泥901膠水膩子三道修補填刮平整。(3)刷底漆:刷氯磺化聚乙烯底漆一道,涂層均勻、不流淌,嚴禁漏刷。干燥后,刮涂料膩子一道。凹陷處補刮平整。(4)刷面漆:根據涂料配比,配制面漆,采用滾漆,每道漆涂裝間隔時間不宜小于8小時。涂刷道數按設計要求5道,涂層厚度應均勻,不流淌,嚴禁漏刷,色澤應均勻一致。(5)固化養護:常溫下養護7天。
3質量控制措施
3.1混凝土基層控制
(1)砼基層表面的浮灰、水泥渣清理干凈,有污染的部位用溶劑擦凈并晾干。(2)砼基層必須潔凈平整,堅固密實;強度應符合設計要求;不應有起砂、脫殼、裂縫、蜂窩麻面等現象。(3)砼基層平面部位采用輕型研磨機打磨,立面及邊角部位采用手持式研磨機或鋼絲刷進行打磨。(4)防腐施工開始前,必須用干凈軟毛刷、壓縮空氣或工業吸塵器,將基層表面清理干凈。(5)處理完畢的砼基層表面平整度用2m直尺檢查,允許間隙不大于2mm。(6)處理好的砼基層表面不宜做水泥砂漿抹灰找平,如必須找平,找平層應無空鼓現象,其養護時間要達到28天,在強度報告合格、含水率合格后方可施工隔離層。
3.2施工環境溫度控制
(1)采用普通固化劑施工時氣溫宜為10至30℃,相對濕度不大于80%。(2)選用低溫固化劑,可以在0℃以上的環境中施工。(3)如果施工氣溫低于0℃,必須采取保溫措施。(4)管廊內每隔50米至少配置一個溫度計。
3.3施工環境濕度控制
(1)基層含水率:砼基層必須干燥,外觀應發白無潮影,在20mm厚度內的含水率不應大于6%,嚴禁有水滲漏。采用“塑料薄膜覆蓋法”檢查基層含水率,具體為:將450×450mm的透明聚乙烯薄膜,周邊用膠帶紙牢固粘貼密封在基層表面上,避免陽光照射或損壞薄膜,并應在16h后觀察塑料薄膜,無水珠或濕氣存在為合格,每40m2應做一次實驗。(2)施工環境相對濕度不應大于80%,每個池體內至少配置一個濕度計,管廊內每隔50米配置一個濕度計。(3)施工環境相對濕度大于80%時停止作業,如不能停止施工,必須配備足夠數量軸流風機或烘干機等設備,降低環境濕度。(4)對于露天作業的構筑物,必須搭設防雨篷,采取有效的防雨措施。
3.4其他相關要求
(1)每批樹脂都根據說明書及規范要求先做小樣試驗,以確定合適的施工配比。膠泥、膠料拌制配備專職熟練工,每次配料嚴格按配合比計量準確,并做好記錄。(2)樹脂和固化劑的作用是放熱反應,配置量過大不易散熱,每次根據施工進度確定配置量,隨配隨用,在初凝期(30-45分鐘)內用完。(3)玻璃纖維布的經緯向強度不同,應注意使玻璃纖維布縱橫交替鋪設。(4)在立面或斜面鋪貼玻璃鋼時,由于樹脂自重及黏度小的原因,常常造成樹脂膠料流掛現象,因此施工中可在膠料中加入1%—3%的輕質二氧化硅(俗稱“氣相白炭黑”),以使膠料具有良好的觸變性能。(5)針對樹脂膠泥和樹脂砂漿應測定其抗拉和抗壓強度兩個性能指標,試塊留置組數同普通砂漿的留置組數。
4結束語
關鍵詞:教育信息;傳播;過程與控制
隨著教育領域內科學技術成果的不斷介入,各方面都發生重要變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教育過程中廣泛采用現代化的傳播媒體。教育信息傳播是傳播理論向教育研究滲透而產生的結果。教育工作者應認真研究教育信息傳播的特征,運用傳播學的原理,并根據教育的客觀規律,探求獲取最佳教育效果的途徑;重視研究教育傳播過程自身的特點,通過對知識信息的傳遞來培養和訓練人,發揮教育的總體效益。
1教育信息傳播過程及其構成要素
教育信息傳播過程是教育信息的傳遞與交流的過程,是通過教師、媒介、學生三者之間相互作用得以實現的。傳播過程的主要環節是:教師先把教學內容進行編碼整理,形成信息載體,通過媒體通道(如電腦)進行展示;學生通過各種感覺器官感受這個信號,在自己原有的認知基礎上對該信號進行理解(譯碼),并做出一定的響應;教師根據這個響應進行分析并進行診斷評價,以調整自己認識,形成新的認知結構。
傳播過程中的主體是教師、學生。教師是信息的傳播者、處理者、幫助者、組織者,根據學生的情況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媒體手段進行教學傳播。教師的傳播技巧及對媒體使用水平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學生的作用在于能動地根據學習目的接收信息,根據自己的認知處理信息并做出反饋,最后對信息進行再整理。客體包括傳播信息及載體、教學環境、師生的心理因素。客體產生促進教學或干擾教學的效果,最后被組合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中。
2教育信息傳播的—般規律
2.1學生對教師發出的信息具有進擇性主要表現在不同的學生,他的學習動機、興趣、知識水平及學習能力不同,對教師所要表達的信息接受能力也大不相同,導致其對信息的認識角度不同,或接受的信息量的不同。教師所傳播的信息要符合學生的需要和接受能力,并正確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學生就可以選擇接受更大的信息量。
2.2傳播的信息要具有薪異性新異信息能引學生更大的注意,能給學生帶來更多的新問題,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教師應對教學信息加以編碼,增加有用的信息,使用圖文聲像增強信息的新鮮感,使信息更具有表現性,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增強學生對信息進行記憶的動力和能力。
2.3信息傳播過程要有科學性人類接受信息的速度是有限的,所以傳播的速度不能太快;同時人類對信息編碼的方式極為敏感,如對黑白圖片的識別需要1.2秒,而對彩色圖片的識別只需0.9秒。教師采用科學的編碼表達信息,盡量控制信息的冗余,能產生更好的傳播效果。
2。4合理排除和利用信息的干擾干擾總是伴隨信息傳播出現。教師應該盡量排除客觀上的干擾,減少信息的冗余,采用合適的編碼方式,創建適合于教學的傳播環境,利用自身的心理狀態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將干擾降到最低限度。
3教育的控制
3.1綜合規劃和具體確定教學過程的任務教師在進行教學之前,首先從教學任務規劃開始。最優的規劃要求以綜合的方法來設計教學任務,不容許教學任務具有片面性,要同時完成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等整個教育教學任務。最優的規劃應當考慮教學過程的整個系統的特點,即認真估計受者的實際情況、現有的條件,預測在現有條件下可能達到的最優效果。在研究受者的基礎上具體確定學習任務,可以作為教學最優化的一種方法。因為這樣可以根據受者實際學習的可能性來擬定措施,進行有效的教學,使傳者的教育影響同受者的可能性和積極性水融,從而獲得很高的教育效率。
(一)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傳播學要素分析
1.教育者(傳播者)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教育者,即傳播者,是傳播的主體。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是整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和主導力量,對信息的收集、選擇、刪除、保留、發出起著把關作用,是整個信息傳播過程的“守門人”,是后續環節中的教育信息編碼者、發送者和控制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者。作為傳播者,教育者功能的發揮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起著重要的作用。
2.受教育者(受眾)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受教育者,即受眾,是傳播的客體。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受教育者是整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教育最終效果的直接體現者。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方”,受教育者出于自身需要,對教育者發送的教育內容進行反映、選擇、整合,并將其所接受的教育內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作為受眾的受教育者本身并不是消極的被動接受,甚至在有條件的選擇和接納的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排斥和反抗,這就決定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關鍵性作用。
3.教育介體(傳播內容和方法)教育介體包括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是傳播中的傳播信息和傳播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用來影響受教育者的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規范以及在教育活動過程中各種方式與手段的選擇,都會影響教育的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內容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客觀依據,要把特定的教育內容有效的傳播給受教育者,必須要有適當的教育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和方法的選擇影響著傳播信息的效果。教育方法是傳播者進行說服教育的輔助條件,決定教育效果的速度和程度。有效的傳播介體是連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紐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的一個基本要素。
4.教育情境(大眾傳播環境)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不是一個孤立封閉的過程,而是處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之中,社會環境影響和制約著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大眾傳播環境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觀念,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一方面通過傳播媒介傳播思想政治道德知識和規范,對人們施加廣泛而有力的影響,另一方面大眾傳播所傳播的信息造成的不良的輿論環境也會削弱甚至抵消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順利開展。教育者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應注意抑制和消除大眾傳播環境的的消極影響,利用并強化其中的積極影響。同時受教育者在信息接受過程中要培養自身信息辨別能力,主動吸取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傳播內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的傳播學理論分析
1.運用“把關人”理論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的行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中,教育主體和接受主體相互交流,交互作用。其中,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活動的傳播者、組織者,其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是決定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1947年,美國傳播學家庫爾特•盧因提出了“把關人”的理論。“把關人”(gatekeepers)是控制信息在信道里的流通的個人;他們可以扣壓信息、構成信息、擴展信息或重復信息。它是可以決定什么性質的信息被傳播、傳播多少以及怎樣傳播的人或機構。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動中,教育者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傳播者和引導者,其自身素質和對傳播信息的篩選能力直接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
2.運用受眾選擇性心理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的需要驅動“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是特指發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動中的過程。具體而言,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接收者(受教育者)處于自身發展的需要,在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環境下,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傳導者(教育者)所傳輸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進行選擇、內化、外化及反饋調節等一系列完整的連續性活動。”[4]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過程中,受傳者不是消極被動的接受信息,而是根據自己的價值觀、信念、立場、需要、興趣等有選擇的接受信息。1960年,美國傳播學者約瑟夫•克拉伯(JosephKlappe)在《大眾傳播效果》一書中,將選擇性心理歸納為選擇性注意、選擇性理解、選擇性記憶。由于過多信息的干擾,受眾會產生于傳播者意圖不符的理解偏差。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善于了解、利用受眾的經驗、態度、立場,改進傳播方式,從尊重受眾需要的角度進行傳播活動。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充分考慮到選擇性心理的作用,調控和引導傳播內容,傳播受教者需要和能夠接受的內容是至關重要的。
3.運用個體差異論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的發展創新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接受作為主體性的能動活動,對接受客體也會形成創新期待。主要表現為接受對象在理解選擇過程中,通過自我更新和文化自覺調適,實現自身的創新發展。創新發展是對信息認識深化的最高表現形式,接受主體的個性和接受差異由創新期待體現,而創新期待也是接受主體主體性的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動中,沒有創新期待就沒有接受主體的超越自己的主動性。對于知識結構豐富的接受主體,其思維往往比較活躍,要求打破原有知識水平,實現自身的發展與超越。1946年霍夫蘭首先提出個體差異理論,經德弗勒加以修正形成。每個人的成才環境和社會經歷不同,對同一信息的反應和接受能力也不相同,簡言之,由于個性差異會對信息會做出不同的選擇和理解,隨之態度和行為也會因人而異,同樣的信息往往會收到不同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把握接受主體的個性特點和層次需求,有的放矢的教育,對于塑造和轉變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4.運用“培養”理論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環境制約外在環境制約規律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動中,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受到來自其他方面外在條件和因素的制約和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是指對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發展產生影響的一切外部因素的總和。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包括的因素十分廣泛復雜,這里主要是指相對于思想政治教育這一中心事物的外部環境,即大眾媒介環境,它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新媒體時代,大眾傳播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美國學者G•格伯納等以一定的社會觀和傳播觀為出發點提出的“培養”理論認為,在現代社會,大眾傳媒的傾向性,使得人們的主觀現實和客觀現實存在很大的偏離,這種長期的影響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人們的現實觀。一方面,大眾媒介環境滿足人們對信息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也影響著人們對社會的認知和判斷。提高信息接受者的媒介素養,培養受教育者的媒介使用能力,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重要途徑之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路徑的傳播學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的四個基本要素的傳播學視角解讀,從不同視角認識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規律,對運用傳播學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探尋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創新路徑提供了重要啟示。
(一)提高教育者(信源)可信度,是有效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條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提升自身的可信性和內在人格上讓人信服魅力,還要提高理論知識水平,成為專家型傳播者。完善知識結構,提高理論素養,將倫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傳播學等相關學科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多角度、多視角、多層次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亞里士多德在《修辭學》中提出,人們對傳播者的評價常基于三個特征:它的知識和正確性、他的可靠和誠實程度及他的意圖。傳播學者霍夫蘭在說服效果研究的實證研究基礎上提出的“可信性效果”指出,傳播者(信源)可信度越高,其說服效果越大;可信度低,說服效果越小。受教育者如果認為教育者學有所長、誠實可信、意圖公正,就容易對教育者產生認同的積極接受心理,反之,則容易對教育者傳播的信息產生抵觸心理。
(二)理解受教育者的需求心理,重視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要充分考慮到接受主體的主體選擇性,根據接受主體的個性特征,興趣需求,有目的、有選擇、有計劃地傳遞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這樣才能有效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傳播學中從受眾的需求和接受信息的原因出發進行研究的使用與滿足論,是一種新興的受眾理論。起源于40年代的美國,這一理論把受眾成員看作是有著特定需求的個人,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作是基于特定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由于每個個體在不同階段的需求都各不相同,傳播的信息不可能被所有受眾全部接受,受眾會從中挑選出可以滿足自身需求的信息進行認識和理解。受眾面對信息的傳播并不是完全被動的,實際上受眾總是自主地選擇自己所偏愛和需要的傳播內容和訊息,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傳播活動的主動權最終是受眾而不是傳播者所掌握。
(三)把握教育內容的真實性、先進性和教育方法的巧妙性,提升受教育者理解和創新能力從上述霍夫蘭的“可信性效果”研究可以看出,傳播者自身的可信度是提高思想政治政治教育傳播效果的重要前提條件。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傳播效果會出現衰減,而低可信度信源的傳播效果則呈現上升趨勢。這就是所謂的“休眠效應”。這一現象說明,隨著時間的流逝,信源可信性的影響趨于減弱,而傳播內容的作用才開始真正發揮出來。由于傳播過程中“休眠效應”的存在,要想達到長期的說服教育效果,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內容本身的說服力。思想政治教育者選擇具有真實性、有益性的教育信息,一方面要盡量選擇權威部門或者主流媒體的信息作為施教材料,另一方面還要考慮受教者的精神需要,分層次、分結構傳輸教育內容,培養受教者的創新發展能力。同時注重教育的方式方法,如“形象說理”、“辯證施教”、“促膝交談”等教育方法都可以使教育達到一個理想的效果。
(四)建構良好教育環境,加強受教育者的媒介素養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介體三個基本要素緊密相連,相互制約、相互依賴,但是整個教育過程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里進行的,信息時代,大眾傳媒的公開性、權威性、顯著性、時效性等特點使其在信息環境的形成過程中擁有其他類型傳播不可比擬的強大力量。在傳播主流意識,控制輿論,培養民族的政治覺悟有很大的優勢,但是大眾傳播的負面功能也給公眾的價值觀念造成了消極影響。良好教育環境的形成,需要大眾傳媒發揮文化教育的正功能,將信息、價值觀和規范傳播給每一位受教育者,同時培養受教育者的信息解讀能力,加強媒介素養教育。媒介素養教育核心在于幫助處于信息時代的人們,在面對洶涌而至的大眾傳播資源以及在其身后蘊藏的復雜社會關系,能夠正確的掌握批判、解讀、利用這些資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