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舍生取義的議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文言文議論文體教學過程教學方法一、議論文體在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議論文體在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新課程改革下地方教育課程中對此種文體教學的要求以及教學目的更加明確、具體。提升了語文教學文言文中議論文體的地位及重要性,并做了更加詳盡的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其次,各地方中考要求語文教學科目中文言文之議論文體知識的掌握更加嚴謹,并嚴格要求按照文體知識來明確采分點。
由此看出,議論文體在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不能忽視其對教學結果的影響。但目前,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某些問題,那么教師如何在教學過程中解決好這些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教學過程出現的問題及教學解決建議
1.產生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學生掌握和知識理解;第二,教學過程知識掌握程度方面。具體表現在:
(1)學生對文言文文體辨別的困惑。在進行孟子《魚我所欲也》的教學中,讓學生辨別一下此文章是何種文體時,學生有的說是記敘文,還有學生回答是說明文??梢?,針對文言文閱讀中學生就會出現對文體辨別不清的問題。
針對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出現的困惑,我認為作為教師解決此問題的建議是:首先,讓學生知道什么是議論文。議論文是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進行分析、評論,表明自己的觀點、立場、態度、看法和主張的一種文體。議論文三要素是論點、論據、論證。又可分為三部分: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就《魚我所欲也》這篇文章而言,當學生知道了議論文的概念后首先讓學生找出文章的論點。全文的中心論點是“舍生取義”。接著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采用了講道理擺事實的方法論證了中心論點的正確性。在《魚我所欲也》作者擺出了這樣的事實:“呼而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事例。其次,作者運用了道理論證論述了羞惡之心人皆有之的道理,有力地論證了“義”重于生命的道理。以此來證明中心論點的正確性。在《魚我所欲也》這篇文章中,作者運用了多種論證方法有比喻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等。
(2)論點與論據的關聯性。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大多數學生不能掌握論據是如何證明論點的。針對這個問題,解決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明確解決論點與論據兩者概念的界定和辨析。論點是作者對所議論問題或事件的見解、看法、主張,論點主要解決的是證明什么的問題。論據是用來證明論點正確的依據。論據包括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論據主要解決的是用什么來證明的問題。在《魚我所欲也》中開篇作者提出了:“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兼得”。作者以魚和熊掌做比,并以魚喻“生”,以熊喻“義”,形象地區別出“生”與“義”的價值高下。在引用到本文所研究的問題中,引導學生掌握論點的知識,就要讓學生在整體和宏觀的角度看,如此也可提高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如果放到《告子上》文章里面看,本文講的是每個人都有“本心”,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人也能經受住考驗。但是如果喪失了“本心”,人就會做出虧心事來。實則,僅對本文的結構進行分析之后,我們可以知道本文所選取的文章的主旨講的是每個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在第一段中,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義”的觀點,并且在正面和反面加以闡明。行文至“所惡有甚于死者”作者對這個觀點的論述就結束了。緊接著“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提出了新的命題。人人都有“是心”既是本心。文章第二段就是對這個命題的論述和闡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人都不接受嗟來之食的故事,說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辯禮義”接受“萬鐘”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慣有行為,并對此進行批評和嘲諷。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在課文整體上看,人應該保有“本心”是論文的中心。“舍生取義”的觀點和不受嗟來之食的故事,講的都是“本心”賦予人的極大力量,屬于正面論證;“不辯禮義”接受“萬鐘”的故事講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恥,屬于反面論證。
2.讓學生進行相關文體知識的練習,以此來進一步掌握知識。例如,讓學生在學習了《魚我所欲也》中有“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可以讓學生分析此句運用了何種寫作手法,用了什么論證方法,以此來引導學生。
3.學生對文言文中論證方法的運用上存在一定的問題。那么作為教師,講解議論文中常用的論證方法,有舉例論證、比喻論證、引用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等并且要結合具體的文章進行分析解決。在《魚我所欲也》中為增強文中說服力,作者運用了多種說服方法。比喻論證文章一開始就用“魚”和“熊掌”來設喻,得出的結論是“舍魚而取熊掌者也”,以此引出本文的中心論點“舍生取義”。顯得通俗形象。舉例論證,作者舉出“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而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的典型例證,有力正證明了義重于生的觀點。對比論證,這篇選文第一段從正反兩面說明為什么要“舍生”,第二段中把“向”與“今”對“萬鐘”的不同態度做了對比。
4.通過對文章的理解學習和掌握,教師要對本文進行整體的知識梳理。在本文所選取的文章中作者用了講道理和擺事實的論證方法,在講道理中作者提出論點即舍生取義,并且從正面和反面闡述觀點,最后得出結論。在擺事實中作者正面舉例論證“義”普遍存在于人們的觀念之中,并且還從反面說明“萬鐘”也不應該接受。
通過對具體文章的講解,來使得學生充分掌握文言文中的議論文體知識,并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是每一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注意和解決的問題。
5.通過引領學生對《魚我所欲也》的學習,不但要使學生掌握文言文中議論文體的運用,還要讓學生在情感和價值觀上得到充分的發展。在本選文中孟子由口腹之欲推衍到道德之美的獨特論證方法,體現了中華民族以善為美、美善合一的獨特審美觀念,和學生由官能感覺上升到審美認識的審美歷程。
為了強化學校教研活動氛圍,提高課堂授課水平,我們昨天借語文教研日,對初四講課教師進行了評課活動。老師針對初四畢業班課堂教學的實效與常效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意見,研討氣氛非常熱烈,主要針對如下問題作了集中討論。
一、畢業班的語文教學更要注重實效性
怎樣在有限的 45分鐘內讓學生收獲更多的知識,這不只是任課教師的嚴謹、認真的授課態度問題,更要在課前對授課的內容千錘百煉,精講精練,前后聯系,舉一反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燃燒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質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關于議論這種文體,我們初四語文教師應該怎樣上得更好?
本次上課匡老師講了小說《孤獨之旅》,,董和蘇老師教的是議論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其他教師分別上的是《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種》、《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雖然現在的課堂強調淡化文體,但中考閱讀題仍是按文體分類,不同文體的文章,做題的思路答題的術語要求也是不同的,為了讓學生學會閱讀議論文,在教學此類文體時,老師們一致商定,由議論文知識入手,條理清晰的理清文章的論證結構,以科學嚴謹的語言,教會學生樹立自己的觀點,闡明自己的觀點,讓別人信服自己的觀點。議論文本就是以理服人,以理性的授課思路教會學生讀議論文,這樣喲撲實效也有常效。
三、針對本單元有爭議的幾個知識點。老師們在經過激烈爭論后,達成了思路的共識。
本次聽課,老師們提出了兩個有爭議的問題:
1、《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種》的論點究竟是什么?
針對這個問題,老師們提出了三種不同的意見傾向???、董老師認為題目就是論點,徐、韓老師認為題目只是個引子,引出論題——人的創造性思維主要的要素。張、范、蘇老師認為最后一段的結論是全文的中心論點。各位老師都提出了自己的論據證明自己所持論點是有道理的。但最后終因為各有道理,誰也沒能說服對方,最終一致形成這樣的教學思路。按自己的觀點講課,但把其他的兩種意見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在心中有數,不迷信老師和權威,真正把“事物正確答案不只是一個”運用到生活中去。
2、是《魚我所欲也》的論點是“舍生取義”還是“不失本心”?
傳統的高中作文總是以“方法講解———學生寫作———作文評改”的過程展開教學,按照葉圣陶先生所說,這與“文章產生的自然程序嚴重的不一致”,封閉的作文寫作模式也使得學生寫作失去了源頭活水。正常的寫作過程首先要有寫作素材的積累,對生活有一定的感悟之后,根據自身原有的素材積累,構思成文。在課堂中一味強調“寫”,省去了其他應有的環節,學生對作文的認識也較為模糊,缺少相應的具體的實踐,作文水平自然難以提高。為了真正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對教學過程的控制。制定教學計劃是高中作文教學過程控制的一個重要體現,另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思想情感。這種培養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體驗自然的神奇與壯美;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關心時事,為寫作積累更多的材料;進行各種語文實踐,如組建文學社團等;高中生已經有一定的辨別能力,教師可以進行引導,鼓勵學生利用網絡上的優質語文資源。劉勰在《文心雕龍》里曾經論述:“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舒卷風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有了良好的寫作思維方式和情感積蓄,學生的的靈感容易被激發,寫作也就更加容易。
二、適當進行方法指導
首先是明確文體目標。現在的作文大多是話題作文,并且為了給學生更多的自由施展才華的空間,作文題目一般也不直接要求文體,而是“文體不限”,學生在審題之后往往心中一片茫然。這主要是沒有掌握一定的審題技巧和明確的文體概念造成的。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方法引導,并引導學生了解各種文體寫作的主要特征,學生了解了這些特征之后可以對這些文體進行逐一的訓練,在經過一輪的訓練之后,學生會熟悉哪種文體是自己的專長。如果用于應試,學生就可以選擇自己比較擅長的文體進行寫作。教師在教學中也應該有明確的問題目標,哪種寫作形式是學生擅長的,哪些是學生的弱點,教師都要有意識地加以引導,培養學生全面的寫作能力。其次是善于思考,寫好議論文。學生在經過義務教育階段的作文培訓之后,記敘文的寫作能力一般是比較過關的,高中作文要在記敘文寫作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抽象思維的訓練,培養學生寫作議論文的能力。議論文寫作重在思辨能力,如課文中選取的優秀議論文《六國論》開篇就說“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一語中的。《孟子•告子上》論述自己“舍生取義”的觀點,首先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庇昧吮扔鞯男问奖婷鳌吧?、“義”不可兼得,要舍生取義的觀點。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事物進行深入的思考,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是寫好議論文的關鍵所在。再次是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提到閱讀對寫作的重要作用,我們耳熟能詳的就是杜甫的名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庇兄詈竦闹R儲備,學生寫文章的時候,好的素材與語句表達方式自然能信手拈來,立成佳作。教師可以推薦給學生一些名著,也可以讀一些短小的優秀文章,如《讀者》、《意林》等都能給學生的寫作提供很好的指導作用。“厚積而薄發”,豐厚的積淀才能造就優秀的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