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土壤檢測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論文關鍵詞:越橘,根系分泌物,氨基酸,單糖
在植物生長過程中,根系不僅從環境中攝取養分和水分,同時也向生長介質中分泌質子、無機離子和大量的有機物,這些物質和根組織脫落物一起統稱為根系分泌物(root exudates,RE)[1]。低分子有機物是根系分泌物的主要成分,例如,簡單糖類、有機酸、氨基酸等[2-3]。其中簡單糖類占根系分泌物總量50~70%,有機酸占20~30%,氨基酸占10~20%[4]。研究表明,根系通過分泌物改變根際物理、化學或生物學性質來提高土壤養分的生物有效性,促進植物對養分的吸收和利用農業論文,在克服和緩解養分脅迫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5]。根系分泌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為根際微生物提供有效的碳源和氮源,且直接影響著菌根和根際微生物的數量和種群結構[4,6]。
眾所周知,越橘的根系沒有根毛,是依靠菌根吸收土壤中的養分和水分[7]。有研究表明,植物的生長周期是影響根系分泌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不同的生長時期,植物根系分泌物的種類和數量都有所變化。本文以生產中廣泛栽培的北高叢越橘品種北陸(Northland)為試材,在生長季進行定期采樣,通過測定越橘根系分泌物中氨基酸和糖分的組成及含量,研究越橘根系分泌物氨基酸和糖分的組成特點和年周期變化規律,為深入研究越橘根系功能及根系-根際互作機理奠定基礎,也為果園的土壤管理提供理論依據免費論文。
1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試驗在吉林農業大學小漿果基地進行,以三年生北高叢(V. corymbosum L.)越橘品種北陸(Northland)盆栽植株為試材。
1.2 試材準備
本試驗采用土培法收集根系分泌物。用400目濾網(長×寬=30cm×20cm)做成根袋,底部扎緊。選取健壯、生長勢基本一致的植株,將根系帶土坨套上根袋,栽植于裝有營養土的塑料桶中(桶口直徑30cm,桶底直徑20cm,桶高22cm),常規管理。試驗以10株為一小區,設三次重復。于栽植后的第二年取樣測定根系分泌物中的各類成分,共分6個采樣時期,即Ⅰ期(5月10日);Ⅱ期(6月10日);Ⅲ期(7月15日);Ⅳ期(8月5日);Ⅴ期(9月20日);Ⅵ期(10月20日)。
1.3 根系分泌物的分離鑒定
從塑料桶中取出根袋,將根袋中的土壤迅速裝入自封袋內農業論文,放入冰桶中帶回試驗室。將取回的土壤用3倍體積去離子水淋洗,收集土壤淋洗的水溶液作為粗提液。
1.3.1越橘根系分泌物中氨基酸的分離鑒定
將收集得到的土壤水溶液于50℃條件下孵育24h,3800r/min離心12min,取上清液,抽濾后真空減壓濃縮(50轉/min 65℃)至50ml,-4℃條件貯存。采用日立L-8800氨基酸自動分析儀測定氨基酸的種類及含量。檢測條件:色譜柱為2622Sc(PF);檢測波長為470nm;茚三酮顯色;流量為0.35ml/min;柱體溫度為57℃;反應溫度為130℃;流速為0.05~0.99 ml/min;檢測限為3pmol;進樣量為60μl。數據采用NPS軟件進行方差分析。
1.3.2越橘根系分泌物中單糖的分離鑒定
將收集得到的土壤水溶液,參照1.3.1的方法濃縮至100ml后,加無水乙醇至醇濃度為80%,4℃低溫沉降過夜,5000r/min離心10min,除去上清液,依次用無水乙醇、丙酮各洗滌2次,50℃恒溫干燥至恒重,得褐色多糖粗樣。取20mg多糖粗樣,加入濃度為1mol/L硫酸溶液20ml,于100℃水解4~6h,得到的樣品水解液用2mol/L氫氧化鈉中和至pH 7.0,并以超純水定容到5.0ml,3800r/min離心5min,取上清液待用。
利用Agilent1100 Series高效液相色譜儀分離鑒定樣品中糖份的種類,并以峰面積外標法對樣品中的單糖組分進行定量分析。檢測條件:色譜柱為PhenomenexC18(250mm×4.6 mm,5μm);流動相為溶劑A(15%(v/v)乙腈+ 20 mmol/L乙酸銨水溶液)和溶劑B(40% (v/v)乙腈+20 mmol/L乙酸銨水溶液);梯度模式:時間梯度為0 min~25 min農業論文,相應濃度梯度為0%~50%溶劑B。檢測波長為250 nm;流速為1.2 ml/min,進樣量為20μl,柱溫為室溫,數據采用NPS軟件進行方差分析。
根據1.3.2的方法,得到7種單糖組分的標準曲線,結果見表1免費論文。
表1 單糖的標準曲線
單糖
Chromatogram
線性方程
Regression equation
r值
r
甘露糖 Mannose
Y= 0.8643X-0.0204
0.995
鼠李糖 Rhamnose
Y= 1.4023X-0.0413
0.997
葡萄糖 Glucose
Y= 1.1348X+0.0093
0.998
半乳糖 Galactose
Y=0.5503X+0.0298
0.998
核 糖 Ribose
Y=0.6950X-0.1580
0.997
阿拉伯糖 Arabinose
Y=0.6012X-0.0178
0.993
果 糖 Fructose
論文關鍵詞:蘋果再植病害,根際微生物,樹齡,變性梯度凝膠電泳
據統計,2008年我國蘋果種植面積為199.23萬hm2,產量為2984.7萬t,占世界蘋果面積和產量的40%以上,居世界第一位[1]。由于很多主產區大部分耕地都栽植了蘋果,很難在新區域發展果樹種植,蘋果再植問題嚴重困擾著我國蘋果主產區果業的可持續發展。以河北省為例農業論文,本研究組在2007和2008年調查發現,樹齡在15年以上的蘋果園已占到近70%,而蘋果最佳的結果年齡一般不超過20年,表明果園更新換代問題已經非常緊迫。蘋果樹再植病(Apple replant disease,ARD)又稱連作障礙或忌地現象,有的也叫再植障礙,得病植株表現為樹勢弱、葉片小、新梢細短、根系腐爛、根量減少、果實質量差等癥狀。據報道,果樹再植病主要是由于土壤殘毒、線蟲、土壤根際有害微生物等影響造成[2]。再植病害病因復雜,但眾多的研究報道[3~5]認為,土壤微生物對果樹再植病害的發生發揮著重要作用[6]論文開題報告范例。
變性梯度凝膠電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最早是一項用于DNA突變檢測的電泳技術[7],近些年來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各種環境微生物的生態研究中,如高熱溫泉、湖泊、海洋、土壤和根際等[ 8]。本文首先研究了隨著蘋果種植年限的延長,其根際土壤對于后茬再植平頂海棠幼苗的株高、生物量、發病率和病原真菌數量的影響農業論文,然后采用PCR-DGGE技術,以不同樹齡蘋果園土壤樣品中土壤微生物的基因組總DNA為研究對象,通過比較土壤中原核微生物的16S rDNA和真核微生物的18S rDNA差異,研究了隨著蘋果樹齡的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多樣性的變化情況。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材料:花盆(10×12 cm);海棠品種:平頂海棠(Malus robust Rehd.)
1.2 育苗:海棠種子用1%次氯酸鈉表面消毒5分鐘,然后在自來水下沖洗5分鐘。4℃層積處理30 d以上,待種子露白后播種于滅菌的泥煤苔和珍珠巖混合基質上,定時澆灌Hoagland營養液。每6 d更換新的營養液,調節pH 6.0士0.2,培養溫度(24士1)℃,12 h光照的培養室中生長。
1.3 土樣采集和處理設置:土壤采集于河北省清苑縣溫仁村紅富士蘋果園,采集果園的樹齡分別為3、8、15和24年。砧木為八棱海棠(Malus micromalus Makino),土壤類型為黃褐土。對照土采集于蘋果園附近未種植過果樹的麥田。果園土樣采集距蘋果樹干1.5 m,深10-30 cm范圍內的根際土壤,五點隨機取樣農業論文,混勻、過篩,備用。對不同樹齡果園土壤的肥力測定結果表明,土壤肥力與蘋果樹齡間沒有明顯相關性(表1)。將不同樹齡蘋果園土壤及對照土壤分裝于直徑12 cm花盆中,每盆裝土1 kg。將在培養室中培養4周的平頂海棠幼苗移栽于不同處理的花盆中。每個處理4次重復,每6株幼苗作為一個重復論文開題報告范例。
1.4 土壤微生物總DNA提取和PCR擴增
1.4.1 土壤微生物總DNA提取和純化
采用化學裂解法,稱取 5 g根際土壤樣品,按照化學裂解法的試驗步驟進行土壤微生物總DNA的提取[9]。為了避免土壤樣品所含腐殖質雜質對PCR擴增反應的抑制作用,對土壤樣品的基因組DNA粗提液進行了純化。采用Takara公司凝膠試劑盒對5種土壤樣品的基因組DNA粗提液進行了純化。
表1 不同處理的土壤肥力對比
Table 1 Soilfertility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項目test items
對照 control
樹齡 tree age (years)
3
8
15
24
速效氮available nitrogen (mg/kg)
71
58
56
69
52
速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 (mg/kg)
52
60
51
65
62
速效鉀available potassium (mg/kg)
85
78
92
88
55
有機質 organic matter (%)
1.3
1.3
2.6
2.0
1.5
鹽分 salt (%)
0.07
0.05
0.08
0.02
0.05
pH值
6.40
5.20
5.78
關鍵詞 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 前處理技術 發展趨勢
隨著社會進步以及人們綠色環保理念的提高,磺酰脲類除草劑因高效、廣譜、低毒和高選擇性等特點,已成為當今世界使用量最大的一類除草劑[1,2] 。自美國杜邦公司上世紀80年代開發出第一個磺酰脲類除草劑——氯磺隆以來,磺酰脲類除草劑已有30多種產品問世,常見的有芐嘧磺隆、甲磺隆、氯磺隆、氯嘧磺隆、胺苯磺隆、苯磺隆、醚苯磺隆等[3]。這些磺酰脲類除草劑的基本結構由活性基團、疏水基團(芳基)和磺酰脲橋組成,其品種隨著活性基團和疏水基團的變化而變化(圖1)。
圖1 磺酰脲類除草劑的基本結構
但是,隨著磺酰脲類除草劑使用范圍的逐步擴大,其在農作物和環境中的殘留以及對人類健康的危害也日益顯現,因此,對作物和環境中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的檢測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檢測技術主要集中在兩大方面:一是前處理技術研究,二是快速檢測技術研究。關于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檢測技術研究的綜述文章較多[4~7],從分析誤差看,前處理技術是檢測的重要環節,前處理技術既重要又薄弱,因此本文就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的樣品前處理技術做一綜述。
隨著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檢測技術向著簡便、現場、快捷、成本低、自動化方向發展,其前處理技術也正向著省時、省力、低廉、減少有機溶劑、減少環境污染、微型化和自動化的方向發展。本文將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前處理技術分為兩類:一類是傳統前處理技術,另一類是新型前處理技術。
1 傳統前處理技術
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傳統前處理技術常用的有:液液萃取技術(liquid-liquid extraction,LLE)和震蕩提取技術等,這些技術在實際操作中非常實用,雖然存在一些不足:操作時間長、選擇性差、提取與凈化效率低、需要使用大量有毒溶劑等,但目前在實驗室工作中仍被廣泛使用。
1.1 液液萃取技術
液液萃取技術又稱溶劑萃取,即用不相混溶(或稍相混溶)的溶劑分離和提取液體混合物中分析組分的技術。此技術簡單,不需特殊儀器設備,是最常用、最經典的有機物提取技術,關鍵是選擇合適萃取溶劑。張淑英等[8]萃取土壤中豆磺隆選擇二氯甲烷作為萃取溶劑,平均回收率達到75.5%~97.18%。黃梅等[9]使用液液萃取技術提取稻田水體中芐嘧磺隆與甲磺隆,之后用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進行檢測,結果顯示方法的精確度和準確度較好。另外,毛楠文等[10,11]也使用此技術對磺酰脲類除草劑進行研究。此技術不足之處是易在溶劑界面出現乳化現象,萃取物不能直接進行HPLC、GC分析。
1.2 震蕩提取技術
震蕩提取技術也是一種常用磺酰脲類除草劑等農藥殘留的前處理技術,包括超聲震蕩提取、儀器震蕩提取等。例如,毛楠文等[10]利用超聲震蕩等技術提取土壤中磺酰脲類和苯脲類除草劑,甲醇作為提取劑,平均加標回收率達到71.72%~118.0%。 崔云[11]總結震蕩提取等技術提取土壤中不同種類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并進行HPLC、GC等儀器分析,總結見表1。
2 新型前處理技術
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的新型樣品前處理技術主要包括固相萃取技術(Solid Phase Extraction,SPE)、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SFE)、免疫親和色譜技術(Immunoaffinity Chromatography,IAC)、分子印跡聚合物富集技術(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MIP)、液相微萃取技術(Liquid Phase Microextraction,LPME)、微波輔助萃取技術(Microwave-assistant Solvent Extraction, MASE)及支持性液膜(Sport Liquid Membrane, SLM)萃取技術、連續性流體液膜萃取技術(Continuous-Flow Liquid Membrane Extraction, CFLME)、離子交換膜萃取技術(Ion Exchange Membrane Extraction Method)和在線土壤柱凈化(Online Soil Column Extraction, OSCE)等其他前處理技術。其中,SPE是這些新型前處理技術使用最廣泛的一種。
2.1 固相萃取技術
SPE起始于20世紀70年代并應用于液相色譜中,是利用固體吸附劑吸附液體樣品中目標化合物,再利用洗脫液或加熱解吸附分離樣品基體和干擾化合物并富集目標化合物。
SPE基本操作步驟見圖2。分萃取柱預處理、上樣、洗去干擾雜質、洗脫及收集分析物4步。岳霞麗等[12]使用美國Supelco公司3mLENVI-18規格固相萃取柱測定水體中芐嘧磺隆,檢測限達到0.01mg/L。葉鳳嬌等[13]比較SupelcleanTMLC-18 SPE Tube(500mg, 3mL)和Oasis HLB SPE Tube(60mg, 3mL)2種不同規格固相萃取小柱的凈化吸附和濃縮效果,并選擇Oasis HLB SPE Tube測定12種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將煙嘧磺隆等12種磺酰脲類除草劑樣品用85%磷酸溶液調整pH值至2~2.5之后過柱,各組分回收率達到90%以上。在洗脫及收集分析物步驟,用含0.1mol/L甲酸的甲醇-二氯甲烷(1:9,v/v)溶液洗脫磺酰脲類除草劑,用兩次小體積洗脫代替一次大體積洗脫, 回收率更高[7],或者用CH2Cl2可洗脫芐嘧磺隆[12]。
另外,Carabias-Maninez等[14]用SPE提取水樣中酸性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嘗試選擇不同吸附劑和洗脫劑,回收率70%~95%。Furlong等[15]利用SPE同時提取濃縮磺酰脲類和磺胺類農藥殘留并用HPLC-MS進行檢測。Galletti等[16]對LLE、SPE 2種前處理技術進行比較,土壤和水中分離提取的綠磺隆、甲磺隆、噻磺隆、氯嘧磺隆回收率后者明顯高于后者,噻磺隆更明顯。
近年來,固相萃取在復合模式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SPME)、基質分散固相萃取(MSPD)[17,18]和新型固相萃取吸附劑4個方面展開新應用。
SPE前處理技術因其簡單,溶劑用量少,不會發生乳化現象,可以凈化很小體積樣品(50~100μL),水樣萃取尤其方便,易于計算機控制而得到廣泛應用。不足之處是提取率偏低,多數要求酸性條件。因此,對于在酸性條件下易分解的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檢測需要及時分析或進行酸堿平衡。
2.2 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
超臨界流體是物質的一種特殊流體狀態,氣液平衡的物質升溫升壓時,溫度和壓力達到某一點,氣液兩相界面消失成為一均相體系,即超臨界流體。SFE是利用超臨界流體密度大、粘度低、擴散系數大、兼有氣體的滲透性和液體分配作用的性質,將樣品分析物溶解并分離,同時完成萃取和分離2步操作的一種技術。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20世紀70年代后開始用于工業有機化合物萃取,90年代用于色譜樣品前處理,現已用于磺酰脲類除草劑等農藥樣品分析物的提取[19]。
近年來,SFE的使用已相當廣泛。例如,史艷偉[20]采用SFE技術萃取土壤中芐嘧磺隆,不僅對SFE萃取壓力、溫度、時間等因素做具體分析,而且研究高嶺土、蒙脫石和胡敏酸含量等對芐嘧磺隆萃取率的影響。郭江峰[21]在其博士論文中用超臨界甲醇提取土壤中14C-綠磺隆結合殘留,獲得85%以上提取率。另外,Bernal等[22]利用有機溶劑、SFE和SPE 3種方法提取土壤中綠磺隆和苯磺隆。HPLC檢測顯示,SFE-CO2在綠磺隆和苯磺隆土壤殘留測定中提取更加優越,回收率更高,達到80%~90%。Berdeaux[23]用SFE-CO2從土壤中萃取磺酰脲類除草劑綠磺隆和甲磺隆(甲醇或水作為改性劑),回收率均大于80%,結果與SPE技術相似或稍好。Kang等[24]用SFE技術萃取2種土壤類型中的吡嘧磺隆,以25%甲醇為改性劑,溫度80℃,壓力300atm,萃取時間30min,添加濃度0.40mg/kg,萃取率均達到99%。另外,Breglof等[25]用SFE技術與同位素跟蹤法相結合研究甲磺隆、甲嘧磺隆和煙嘧磺隆殘留,以土壤為基質,以2%甲醇為改性劑,回收率達到75%~89%(煙嘧磺隆除外,回收率為1%~4%)。
目前常用的超臨界流體是CO2,廉價易得,化學性質穩定,無毒、無味、無色,易與萃取物分離,萃取、濃縮、純化同步完成。SFE前處理技術在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提取中克服常規提取法的缺點[26],具有分離效率高、操作周期短(每個樣品從制樣到完成約40min)、傳質速度快、溶解能力強、選擇性高、無環境污染等特點。隨著SFE技術與越來越多的快速檢測技術聯用,其在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的研究分析中具有較大潛力,尤其在多殘留分析中,能夠顯著提高分析效率。
2.3 免疫親和色譜技術
IAC是一種將免疫反應與色譜分析方法相結合的分析技術,是基于免疫反應的基本原理,利用色譜的差速遷移理論,實現樣品分離的一種分離凈化技術。分析時把抗體固定在適當載體上,樣品中分析組分因與吸附劑上抗體發生的抗原抗體反應被保留在柱上,再用適當溶劑洗脫下來,達到凈化和富集目的。特點是具有高度選擇性。技術關鍵是選擇合適的載體、抗體和淋洗液。例如,邵秀金[27]采用IAC和直接競爭ELISA法相結合對綠磺隆進行分析檢測,選擇pH7.2磷酸緩沖液作為吸附和平衡介質,80%甲醇作淋洗液,結果顯示:IAC動態柱綠磺隆最高容量達到3.5μg/mL gel;樣品中綠磺隆含量250倍;空白土壤樣品添加0.1μg/g綠磺隆,平均回收率達到94.09%。另外,Ghildyal等也利用IAC結合酶聯免疫法對土壤中醚苯磺隆進行分析檢測[28]。
2.4 分子印跡聚合體富集技術
MIP是近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一種分子識別技術,是利用MIP特定的模板分子“空穴”來選擇性吸附聚合物,從而建立的選擇性分離或檢測技術。MIP對磺酰脲類除草劑具有很好的粘合能力。例如,Bastide[29]等用MIP富集提取綠磺隆、噻吩磺隆、氟磺隆、氯嘧磺隆、氟胺磺隆5種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用4-乙烯基嘧啶或2-乙烯基嘧啶作為功能單體,乙烯基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作為交鏈,甲磺隆作為模板,結果顯示MIP在極性有機溶劑中具有很好的識別能力,鍵和容量達到0.08~0.1mg/g,這種方法可以從水中富集75%以上的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Zhu等[30]使用MIP鍵合甲磺隆,鍵合容量高,能夠測定ng級的甲磺隆。湯凱潔等[31]采用芐嘧磺隆分子印跡固相萃取柱(MISPE)對加標大米中的芐嘧磺隆、甲磺隆、苯磺隆和煙嘧磺隆4種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進行凈化和富集預處理,幾種物質能直接被萃取柱中的印跡位點保留,雜質幾乎不保留,表現出良好的識別性能。
2.5 液相微萃取技術
LPME是1996年Jeannot和Cantwell等提出的一種新型前處理技術[32]。LPME相當于微型化液液萃取技術,因樣品溶液中目標分析物用小體積萃取劑萃取而得名。例如,吳秋華[18]將LPME與HPLC聯用,分析水樣中甲磺隆、氯磺隆、芐嘧磺隆和氯嘧磺4種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檢測限達到0.2~0.3ng/g,并且將基質分散固相萃取結合分散液相微萃取與HPLC聯用分析土壤中上述4種磺酰脲類除草劑,檢測限達到0.5~1.2ng/g。
2.6 微波輔助萃取技術
MASE是匈牙利學者Ganzler等提出的一種新型少溶劑樣品前處理技術。MASE利用微波能強化溶劑萃取效率的特性,使固體或半固體樣品中某些有機物成分與基體有效分離,并保持分析物的化合物狀態[33]。MASE萃取時間短,消耗溶劑少,具有良好選擇性,可同時進行多樣品萃取,環保清潔,回收完全,越來越成為替代傳統方法的新前處理技術。但使用時應對萃取溶劑優化,確保萃取過程和溶劑中分析物的穩定性[34]。現階段MASE已廣泛應用于磺酰脲類除草劑等農藥殘留前處理中[35,36]。
2.7 其他前處理技術
有支持性液膜萃取技術、CFLME、離子交換膜萃取技術、OSCE等。支持性液膜萃取技術,又叫膜法提取,是一種以液膜為分離介質,以濃度差為推動力的膜分離技術,萃取的化合物范圍較窄,只能萃取形成離子的化合物,流速比較慢。例如,Nilve[37]用膜法提取測定水樣中的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CFLME是將LLE和SLM連接起來的一種技術,首先分析物萃取進入有機相(LLE),然后轉入液膜支持設備形成的有機微孔液膜表面,最后通過液膜受體被捕獲(SLM)。這一技術被用來萃取水中的胺苯磺隆和甲磺隆,胺苯磺隆回收率達到88%~100%,甲磺隆達到83%~95%[38]。CFLME技術和支持性液膜萃取技術均適合在線檢測水中痕量磺酰脲類除草劑,方便快捷。不足之處是受體容量易受酸影響,而水樣和土樣中一般都有酸存在。離子交換膜萃取技術是一種采用離子交換膜作隔膜的萃取技術,通過離子交換膜(具有選擇透過性的膜狀功能高分子電解質)的選擇透過性來實現對分離物的萃取技術。離子交換膜萃取技術對生物測定有良好的評估,萃取過程成本低,能耗少,效率高,無污染、可回收有用物質,與常規的分離萃取技術結合使用更經濟。已在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的檢測中得到應用[39]。 OSCE適合土壤樣品中痕量污染物的萃取,方法有效、簡單、快速。Lagana等[40]用OSCE萃取土壤中綠磺隆、芐嘧磺隆、煙嘧磺隆等6種磺酰脲類除草劑,其回收率達到63%~99%,比超聲波萃取和MASE高,精確度最好。
3 小結
目前,在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前處理技術中,LLE和SPE仍占據重要位置,新型前處理技術并不能完全代替傳統前處理技術,很多情況下樣品前處理過程是在常規的傳統前處理技術基礎上與微型化、自動化、儀器化的新型前處理技術結合共同完成的。
磺酰脲類除草劑的痕量殘留及其獨特的理化性質,給該類農藥殘留的分析檢測造成較大困難。為確保檢測方法的靈敏性和準確性,前處理過程及技術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隨著SFE、MIP、CFLME及OSCE等新型前處理技術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和發展,儀器分析技術(如液-質聯用、氣-質聯用等)、免疫分析技術(如熒光免疫技術、酶聯免疫技術等)及生物傳感器法、活體檢測法、酶抑制法等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新型檢測技術方法的不斷涌現和快速發展,經濟環保、微型化、自動化、儀器化的前處理技術及液-質聯用等新型檢測方法的發展已成為其首選和重要發展方向,多殘留檢測、在線實時檢測、自動化檢測等已成為國內外共同關注的焦點。
參考文獻
[1] 鄧金保.磺酰脲類除草劑綜述[J]. 世界農藥, 2003, 25(3):24-29,32.
[2] 張敏恒.磺酰脲類除草劑的發展現狀、市場與未來趨勢[J]. 農藥, 2010,49(4):235-240, 245.
[3] 張一賓.磺酰脲類除草劑的世界市場、品種及主要中間體[C]. 上海:2009年中國磺酰脲類除草劑360°產業論壇, 2009.
[4] 魏東斌,張愛茜,韓塑睽,等. 磺酰脲類除草劑研究進展[J]. 環境科學發展, 1999, 7(5).31-42.
[5] 張蓉,岳永德,花日茂,等. 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分析技術研究進展[J]. 農藥,2005, 44(9):389-390.
[6] 呂曉玲,佘永新,王榮艷,等. 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檢測技術及其研究進展[J]. 分析測試學報, 2009, 7(28):875-880.
[7] 歐曉明. 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檢測分析研究新進展[J]. 精細化工中間體, 2006, 1(36):1-6.
[8] 張淑英,蘇少泉,楊長志. 土壤中豆磺隆殘留的氣相色譜測定[J]. 農藥,2000,39(9):23-24.
[9] 黃梅,劉志娟,蔡志敏.高效液相色譜法檢測稻田水體中芐嘧磺隆與甲磺隆及乙草胺殘留量[J]. 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 31(2):213-215.
[10] 毛楠文, 李方實. 高效液相色譜法同時測定土壤中殘留的苯脲類和磺酰脲類除草劑[J].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2008,27(6):2509-2512.
[11] 崔云,吳季茂,將可.磺酰脲除草劑的殘留分析[J].上海環境科學, 1998,10(17):22-25,42.
[12] 岳霞麗,張新萍,董元彥.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水體中芐嘧磺隆的殘留量[J]. 光譜實驗室, 2006,2(23):321-323.
[13] 葉鳳嬌,孔德洋,單正軍,等.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譜法同時測定水中12種磺酰脲類除草劑[J]. 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 2011, 2(23):36-40.
[14] Carabias M R, Rodriguez G E, Herrero H E.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phenyl and sulfonylurea herbicides in water by solid-phase extraction and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UV diode array mass spectrometric detection[J]. Anal Chim Acta. 2004,517:71-79.
[15] Furlong E T, Burkhardt M R, Gates P M, et al. Routine determination of sulfonylurea, imidazolinone and sulfonamide herbicides at nanogram-per-liter concentrations by solid-phase extraction and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J]. Sci Total Environ, 2000,248:135-146.
[16] Galletti G C, Bonetti A, Dinelli 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ic determination of sulfonylureas in soil and water[J]. J Chromatogr A, 1995,692:27-37.
[17] Barker S A, Long A R, Short C R. Isolation of drug residues from tissues by solid phase dispersion[J].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1989,475:353-361.
[18] 吳秋華.液相微萃取前處理結合高效液相色譜法在農藥殘留分析中的應用[D]. 石家莊: 河北農業大學博士論文, 2011.
[19]徐寶才,岳永德,花日茂.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在農藥殘留分析上的應用(綜述)[J].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26.
[20] 史艷偉. 超臨界CO2流體萃取土壤中芐嘧磺隆的研究[D]. 武漢:華中農業大學碩士論文, 2009.
[21] 郭江峰. 14C-綠磺隆(Chlorsulfuron)在土壤的結合殘留特性研究[D]. 博士學位論文, 武漢: 華中農業大學圖書館,1997.
[22] Bernal J L, Jimenez J J, Herguedas A, et al. Determination of chlorsulfuron and tribenuron-methyl residues in agricultural soils[J].J Chromatogr A,1997, 778:119-125.
[23] Berdeaux O, Alencastro L F, Grandjean D, et al.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of sulfonylurea herbicides in soil samples[J].Int J Envion Anal Chem,1994,56(2):109-117.
[24] Kang C A, Kim M R, Shen J Y, et al.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for Liquid Chromatographic Determination of Pyrazosulfuron-Ethyl in Soils[J]. Bull Environ Contam Toxicol, 2006, 76(5): 745-751.
[25] Breglof T, Koskinen C. K, Kylin H.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of metsulfuron-methyl, sulfometuron-methyl and nicosulfuron from soils[J]. Int J Envion Anal Chem,1998, 70(1-4): 37-45.
[26] 戴建昌,張興,段苓. 超臨界萃取技術在農藥殘留分析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 農藥學學報,2002,4(3):6-13.
[27] 邵秀金. 綠磺隆殘留免疫分析化學研究[D]. 揚州: 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02.
[28] Ghildyal R, Kariofillis M. Determination of triasulfuron in soil:affinity chromatography as a soil extract cleanup procedure[J]. J Biophys Methods,1995, 30: 207-215.
[29] Bastide J, Cambon J P, Breton F, et al. The use of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 for extraction of sulfonylurea herbicides[J]. Anal Acta, 2005, 542: 97-103.
[30] Zhu Q Z, Haupt K, Knopp D, et al.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er for metsulfuron methyl and its bingding characteristic for sulfonylurea herbicides[J]. Anal Chem Acta. 2002, 468: 217-227.
[31] 湯凱潔,顧小紅,陶冠軍,等.分子印跡固相萃取-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對4種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的測定[J]. 分析測試學報, 2009(12)28:140-144.
[32] Jeannot M.A,Cantwell F F. Solvent microextraction into a single drop[J]. Analytical chemistry, 1996, 68: 2236-2240.
[33] 武漢大學主編.分析化學[M]. 第四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03-304.
[34] Li Y T, Campbell D A, Bennett P K. Acceptance criteria for ultratrace HPLC-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quantitative and quality determination of sulfonylurea herbicides in soil[J]. Anal Chem, 1996, 68:3397-3404.
[35] Font N, Hernandez F, Hogendoorn E A, et al. Microwave-assisted solvent extraction and reversed-phase liquid chromatography-UV detection for screening soils for sulfonylurea herbicides[J]. J Chromatogr A,1998,798:179-186.
[36] Hogendoom E A, Huls R, Dijkman E, et al. Microwave assisted solvent extraction and coupled-column reversed-phas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UV detection use of an analytical restricted-access-medium column for the efficient multi-residue analysis of acidic pesticides in soils[J]. J Chromatogr A, 2001,9 38: 23-33.
[37] Nilve G, Knutsson M, Joensson J A. Liquid chromatographic of sulfonylurea herbicide in natural waters after automated sample pretreatment using supported liquid membranes[J]. J Chromatogr, 1994, 688 (1-2):75-82.
[38] 張蓉. 幾種磺酰脲類除草劑高效薄層析殘留測定技術及應用[D]. 碩士學位論文, 武漢:華中農業大學圖書館,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