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中小企業經營狀況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基金項目:2012年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內蒙古中小企業發展研究基地資助課題,課題編號:ZD12007;主持人:于俊秋;成員:毛文靜、湯曉丹、劉昱環、尤麗、朱往立、王茜、呂慧芳。
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經濟生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中小企業占國家注冊企業總數的99%左右,是國家經濟發展的主體力量,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是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同時中小企業在解決就業、促進競爭、活躍市場、推動經濟增長和緩解經濟周期沖擊等方面具有大型企業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在經濟相對東部地區來說欠發達的內中小企業更是占有著不可估量的地位。中小企業發展的基本情況如下:(1)中小企業的規模逐步擴大;(2)中小企業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3)中小企業是全區財稅收入的重要來源;(4)中小企業是促進勞動就業的重要渠道;(5)中小企業是推進科技創新、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的新生力量。而烏海作為自治區的一座資源型城市,其中小企業發展將直接影響著本地區和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
烏海地區擁有豐富的有色金屬資源,位于西部。它地處黃河上游。是東北、華北通往西北的重要交通樞紐,同時還是“寧蒙陜”經濟區的結合部和沿黃經濟帶的中心,是新疆、甘肅、寧夏開發運行的大通道,在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中小企業已成為烏海市國民經濟中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市場主體,在調整產業結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地方財政收入、擴大勞動就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小企業發展速度加快,經營規模迅速提升,經濟社會貢獻突出,從事行業產業廣泛,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明顯,由此我們對烏海地區的中小企業進行了關于經營環境和經營狀況的調研。
一、基本情況介紹
截止2011年末,烏海全市注冊的各類市場主體共22753戶,同比增長6.7%,按照國家新型《中小企業各行業劃型標準》,約99%的市場主體屬于中小微企業,且主要集中在二、三產業的多個行業中。其中,從事第一產業的有235戶,占市場主體總數的1.03%;從事第二產業的有1705戶,占市場主體總數的7.49%;從事第三產業的有20813戶,占市場主體總數的91.48%。
烏海地區中小企業遍及一、二、三產業,主要集中在二、三產業,非公經濟中小企業已經成為推動烏海市經濟發展的,重要經濟來源和主要的經濟形式。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烏海市非公經濟中小企業有886戶,從業人員47904人,總產值4767537萬元,銷售收入或營業收入4838295萬元,年度上繳稅金307306萬元,本年度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1690000萬元,成為烏海地區地方經濟發展的主力軍。烏海地區中小企業經營涉及煤炭(開采、洗選、焦化)、化工、建材、機械、制造、物流、冶金、紡織、家具、醫藥、食品、運輸、釀酒、旅游、信息等各行業。本次調研發放調查問卷100家和訪談企業10家,共110家企業。其中煤炭行業14家、冶金業9家、化工業15家、房地產業4家、交通運輸業11家、住宿餐飲業8家、建筑建材業12家、金融業8家、零售業15家、其他服務業12家,基本涵蓋了烏海地區中小企業的經營范圍,保證了調研數據的全面性。在發放的100調查問卷中,回收100份,回收率為100%,其中有效問卷96份,問卷有效率為96%,無效問卷4份,保證了調研所得數據真實有效。
二、烏海地區中小企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通過訪談和對問卷的數據整理分析,在與相應的文獻信息參考印證之下,從數據中能夠最直觀地反映出烏海地區中小企業在經營狀況和經營環境方面存在的問題。
1.中小企業發展資金匱乏,融資較難
根據調研結果顯示,目前全市只有烏海市盛達投資擔保公司為中小企業開展著擔保業務,2011年擔保貸款約1.6億元。僅一家擔保公司擔保能力弱,遠遠不能滿足數千戶中小企業基本建設、技術改造和生產經營的融資貸款需求。而國有銀行門檻高,基于中小企業的諸多實際,融資更難。在調研的110家企業當中約占67.07%的企業出現融資困難的情況,只有3.66%的企業不會出現融資難的現象,而這些企業中只有37%的企業通過銀行貸款進行企業融資。銀行貸款門檻高,銀行貸款困難,中小企業貸款有風險,中小企業信用度不高,幾乎成了中小企業和銀行之間進行融資貸款的最頭疼話題。中小企業缺少資金扶持,發展更為緩慢,甚至出現財務風險,導致企業信用更低,銀行更不會傾向貸款,致使中小企業融資陷入一個無法掙脫的死循環之中。
2.中小企業服務體系亟待健全完善
烏海市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中小企業相關配套的服務體系亟待健全,中小企業服務機構少,涉及領域不寬,綜合服務手段不強,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的問題尤為突出。在調研過程中,關于社會服務方面的調查顯示,約有70%的企業很少或者沒有接受過政策咨詢、技術服務、信息服務、行業協會服務、擔保服務和管理咨詢服務等社會服務方面,約67.4%的企業對各種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了解很少或幾乎不了解。同時,在調研過程中還了解到2012年6月由烏海市中小企業局申報的《烏海地區中小企業“窗口”公共服務平臺》方案,已經同自治區中小企業局同意并簽訂了承建協議,有望在2013年劃撥專項資金建成窗口服務平臺。此服務平臺將為烏海地區中小企業提供一定的幫助,將是烏海市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完善的重要一步。
江蘇省中小企業生態環境景氣指數(簡稱:江蘇省中小企業景氣指數),由南京大學企業生態研究中心推出,于每年11月下旬定期。該指數依據南京大學金陵學院的專項調查,由企業的高層管理者根據調查問卷上的內容做出評價。本文利用基于2014年暑假對揚州市300家企業的調研數據進行實證研究。
本次調查共回收調查問卷300份,其中有效問卷290份。《中小企業景氣調查問卷》主要圍繞企業行業與生產經營情況判斷展開專項調查,包括生產能力利用情況、資金方面情況、盈利及投資情況、用工情況和生產經營情況等26項指標。本次社會調查涉及揚州市所轄7個縣(市)區,其中廣陵區64戶,邗江區76戶,江都58戶,寶應縣29戶,儀征49戶,高郵1戶,其他地區13戶。按企業規模分,微型企業36戶,小型企業195戶,中型企業59戶。按所有制分,私營企業219戶,股份制企業55戶,聯營企業6戶,外資企業8戶(含全外資企業1戶),其他2戶。本次調查企業涉及到農業、采礦業、制造業、批發零售業、建筑業、房地產業、運輸業、互聯網服務以及教育、衛生業等17戶行業門類,覆蓋食品加工、紡織業、金屬制品業等56戶行業大類。從產品銷售范圍看,省內91戶,多省44戶,全國81戶,國際國內47戶,國際20家,其他7戶。
二、中小企業景氣指數的計算
“江蘇省中小企業景氣指數”是一個指數體系,反映江蘇省中小企業的經營者對過去和未來6個月經營、發展情況的整體評價。包括總指數、生產景氣指數、市場景氣指數、金融景氣指數、政策景氣指數等,各分項指數都由相關的經濟指標組合而成。
三、模型的建立與變量的選取
由于所選定的相應變量為揚州市中小企業在2014年上半年的總體運行狀況或揚州市中小企業對2014年下半年的總體運行狀況的預期(受訪者回答下列五項之一:樂觀、較樂觀、一般、較不樂觀、不樂觀),且問卷所涉及的問題均為五個分類且有順序的離散變量,故本文建立有序累計概率的Logistic模型分別分析揚州市中小企業在2014年上半年的總體運行狀況的影響因素和揚州市中小企業對2014年下半年的預期總體運行狀況的影響因素。
依據對受訪者的實地調研結果和對樣本數據的分類,本文選擇生產總量(X1)、生產成本(X2)、實際產品銷售(X3)、產成品庫存(X4)、應收貨款(X5)、流動資金(X6)、融資成本(X7)、稅收負擔(X8)、固定資產投資計劃(X9)、新產品開發(X10)、企業綜合生產經營狀況(X11)11個分類變量作為影響揚州市中小企業在2014年上半年的總體運行狀況或揚州市中小企業對2014年下半年的總體運行狀況的預期的解釋變量。
在本文中,相應變量為多分類有序變量的情況,評價指標分為樂觀、較樂觀、一般、較不樂觀、不樂觀,各等級之間是有序的,所以本文的Logistic回歸模型需要擬合4(等級個數為5)個Logistic回歸模型。
第i個觀測值對應似然值的貢獻取決于觀測到哪一個j值,因此對于次序響應的每個j值,取所有yi=j的觀測之的乘積,有似然函數:
其中若yi=j,則dij=1,否則dij=0。并且對于任一個觀測Xi而言,只有一個等級事件發生,即,故有如下有序累積概率Logistic模型:
有序累積概率模型參數的極大似然估計就是尋找參數使得聯合概率實現最大化,由于觀測之間相互獨立,聯合概率被分解成邊緣概率之積。而觀測到yi=j的概率就是累積概率之差:
四、實證結果
根據調查數據,利用Minitab 16統計軟件對順序Logistic模型進行標定,設定置信水平為95%,最終模型標定結果如表3、表4所示。
根據樣本信息,本文把模型所選取的11個解釋變量分為四個方面。X1生產總量、X2生產成本、X9固定資產投資計劃、X10新產品開發、X11企業綜合生產經營狀況歸為企業管理;X3實際產品銷售、X4產成品庫存歸為市場環境;X5應收貨款、X6流動資金、X7融資成本歸為融資環境;X8稅收負擔歸為政策環境。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探討
一、目前中小企業融資面臨的現狀
近幾年來,隨著柳林縣的快速發展,中小企業異軍突起成為縣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但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中小企業融資難、貸款難成為制約其發展的一大瓶頸。在資金供求方面得不到均衡,據調查,至2011年5月末,全縣的中小企業融資總量達67億元。從融資的方式來看,目前柳林縣中小企業主要通過銀行貸款、票據融資、民間借貸等方式獲得資金。據統計顯示,中小企業在銀行貸款45億元,占融資總量的67%;票據融資5億元,占融資總量的7.5%;民間借貸12億元,總融資總量的18%;直接融資5億元,占融資總量的7.5%。從總體來看,我縣融資渠道非常狹窄,目前企業發展主要依靠自身內部積累,銀行貸款是中小企業最重要的外部融資渠道。以下為當前柳林縣中小企業融資呈現的特點:
1.企業貸款增速呈逐步下降態勢
據調查,2010年末,48戶中小企業貸款總額為27.3億元,較上年增長10.6%。其中短期貸款余額為6.1億元,較上年增長1.3%。中長期貸款余額為21億元,較上年增長9%。據數據顯示看,2008年――2010年年末貸款增速呈下降態勢。其中2008年下降17.3%,2009年下降14.5%,2010年下降12.1%。
2.企業融資滿足率相對較低
據對柳林縣20個中小企業貸款滿足情況調查顯示,2010年企業共向銀行申請貸款35.6億元,實際獲取銀行貸款11.3億元,貸款滿足率為31.8%,多數中小企業因不能及時獲得貸款支持,影響了其正常生產經營。以山西柳林宏盛能源投資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有兩個主體礦井,由于資源整合過程中資金過度緊缺,2010年計劃向銀行申請貸款8億元,而實際獲得貸款只有2億元,資金缺口大,銀行無法滿足該公司資金需求,滿足率相對較低。
3.民間借貸是中小企業融資的重要來源
在穩健的貨幣政策背景下,柳林縣金融機構信貸規模日漸收緊,一些企業在得不到銀行信貸的支持情況下,將融資渠道轉向手續簡便、周轉靈活的民間借貸,致使民間融資出現升溫,據柳林縣人民銀行調查顯示,2010年民間融資總額達50億元,占金融機構貸款118.8%。目前月利率水平20%-30%,且總量呈繼續膨脹之勢。
4.直接融資門檻較高
對于我縣各商業銀行普遍追求大而優的客戶發展戰略,準入條件相當高,在發行企業債券、短期融資券、集合債券、股票方面,縣內中小企業規模小,知名度不高,信用等級低下,財務制度不健全難以達到發行的條件,因此對中小企業而言直接融資可望而不可及。
5.企業的融資成本加大
2010年10月以來,銀行連續四次加息,使企業貸款、貼現利率不斷增加,從而加大了企業融資成本。
二、制約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外部原因分析
1.存在信用歧視問題。國家在發展大中型企業的過程中,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方針政策,要求金融機構要重點支持大企業,確保大企業的信貸,這就造成了對中小企業的信用歧視,導致銀行在對大企業和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上的不平等。以2010年為例,全縣累計發放貸款(含股權融資、保理業務、票據融資)共64.5億元,其中80%投放到聯盛、同德、鑫飛、凌志等六大集團。
2.中小企業利潤小,風險大,對商業銀行缺乏吸引力。
3.對擔保、抵押要求較高。銀行業金融機構要求中小企業貸款需要有實力、有信譽的企業擔保,中小企業大多資本實力弱、信用評級低,獲得有實力、信譽高企業擔保很難。
三、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對策建議
1.建立和完善擔保機構
要鼓勵和支持設立商業性的擔保機構,實行商業化運作,按市場原則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擔保服務,擔保機構的資本可采用政府、企業、個人獨資或合資等形式解決。同時要建立擔保機構的資本補充機制和風險控制機制,提高擔保公司支持中小企業的能力。
2.創新改善融資環境
首先要有效地拓展中小企業的信貸市場作為其未來在信貸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的關鍵點來抓;其次是充分合理利用利率手段,探索對中小企業貸款的風險定價機制;三是完善信貸管理機制,要根據中小企業的特點,完善中小企業信用評級體系,改進貸款授權授信制度,減少對客戶的管理層次,簡化審批程序;四是創新業務品種,適應企業多樣性資金需求。按照“差異化”和分類管理的服務原則,開辦提單質押、倉單質押、動產抵押或質押,廠、商、銀共同參與的“三方協議業務”等貸款業務品種。
3.要大力發展直接融資
積極推動中小企業債券融資工作,特別是在推廣發行中小企業短期融資券、集合債券、集合票據上有所突破;加快發展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引導社會資本設立主要支持中小企業的創立投資公司,積極發展股權投資基金;努力發揮融資租賃、典當、信托等融資方式在中小企業融資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