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初中語文教育敘事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為什么要進行文化教學
1、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
現代化的進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質產品的流通,將各個民族納入到一個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際成為每個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克服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已經成為整個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一個企業若想讓自己的產品打入國際市場,一個跨國公司若想在眾多國家和地區創造高效益,不僅需要高超的經濟和技術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對象國的文化。現代社會中一個企業的成功不僅是經濟成功,而且是跨文化交際的成功。
2、了解文化知識是學習語言知識的關鍵
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習語言,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語言。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語言受文化的深刻影響,又反映了某種文化的獨特之處。離開了特定文化背景的語言是不存在的,如果不了解目的語的文化(target culture),我們就很難理解某些詞語項目的意義。如:grammar school可以望文生義為“語法學校”,實際上現在指為升大學的學生而設立的中學,即大學預料。
3、文化知識的教學是達到語言教學目標的關鍵
發展交際能力是語言教學的主要目標。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然而具備了語言能力并不意味著具備了交際能力。越來越多的人已達成共識,即交際能力應包括五個方面:四種技能(聽說讀寫)加上社會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合適交際的能力)。我們必須明白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在社會生活中是相輔相成的,明白文化知識是組成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達到語言教學目標的重要教學內容。
二、文化教學的方法
文化教學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的首要任務是運用各種方法進行文化教學,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自覺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
1、比較法
比較外國和本民族文化的異同。可以從稱呼、招呼語、告別、作客、謙虛、道歉、贊揚、表示關心、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進行比較。如Lesson17中表示關心的對話:
A:Hello,you look tired today.
B:Yes,I went to bed too late last night…
A:You'd better go to bed earlier tonight if you can.
這樣表示關心的建議在中國比較普遍,但根據英文習慣,A只須說“ I do hope you'11 be feeling better soon”或“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這類膚淺的說法以表示關心。反之,會傷害別人的自尊心,除非雙方是父母子女關系(潘昌森譯,1987)。
2、課堂交流或專題介紹
教師可以讓學生收集一些有關國外文化方面的資料,如畫報、雜志、圖片等,研究不同國家人民的服飾、裝飾、發型等,使他們在這一過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風俗習慣、審美標準,較直觀地了解外國藝術、雕刻、建筑風格和風土人情。利用電影和電視引導學生注意觀察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等各方面情況,各階層人們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房子,如何與朋友交往,進行什么娛樂活動,有什么節日,怎樣慶祝節日,以及說話的表情、手勢等,然后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回答并講出自己的觀點。有時可以邀請中外有關專家以及曾經留學或訪問過英語國家的人士作這方面的專題報告、系列講座等。也可以建議學生多讀國外有關游記、人口統計、民意調查、官方思想研究、時事評論等方面的書,從中了解文化。
3、閱讀文學作品
由于文學作品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導致了不同的文學現象的發生,因此,要想了解新學語言國家的文化,閱讀一定量的文學作品會有很大幫助,從中可以找到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和信息。
4、結合課本介紹詞匯的文化內涵
教師在語言教學中可以有意識地總結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詞匯和習語。例如red一詞,無論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與慶祝活動或喜慶日子有關,英語里有“red-letter days”(節假日)。尤其在中國,紅色象征革命和社會主義等積極意義。但英語中的“rde”還意味著危險狀態或使人生氣,如“red flag”(引人生氣的事)。還有當看到商業英語中的“in the red”,別以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虧損、負債。
5、角色表演
教師讓學生熟讀課文對話后.學生派定角色,進行模仿角色表演。如Lesson 1 中教師節學生向老師送禮的一段對話,學生可以進行模仿表演。初時可跟課文一樣,待熟練后,可以表演進其它東西和回敬各種贊美的話語。
6、課外活動
敘事教學法是關于語言教學的一種思想和方法。它的主要思想是將敘事化手段運用到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是教學的某一環節也可以是教材中課文的某一段落、某個語言點。運用敘事的方式設計教學并呈現在課堂上,為學生營造一個真實的交際環境。在相對真實的交際環境中學習語言有利于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在英語課堂上運用敘事教學法不僅能使學生學習活動生活化和藝術化并且能夠培養學生的語言、情感、想象、創造等心智能力。敘事教學法也是一種方法,這種方法不是一個籠統的概念還包括教學的具體方法、過程和技巧。綜上所述,敘事教學法是思想、方法和技巧的有機統一體。
2.敘事教學法的理論基礎
敘事教學法是根據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成果,以敘事理論為基礎的一種教學方法。敘事教學法的理論基礎有以下五個方面:一是人類思維理論。人類學家布魯納把人類思維分為范式思維(即科學思維)和敘事思維。人類自古以來就習慣通過敘述故事的方式來表達對世界的看法,總結生產生活經驗。在敘事教學過程中,學生處于教學的主體地位,學生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將學習內容重新編碼內化為自己容易理解并方便記憶的知識,這符合學生的慣用思維。二是認知心理學理論。認為人類生活是一個故事化的過程,人類習慣通過故事表達思維,只有通過故事的形式才能真實又生活化地傳遞人類文明。敘事教學法在英語課堂上的應用順應了學生的思維習慣,有利于學生提高掌握單詞的效率。三是認知語言學理論。認為在習得語言的過程中,學習者首先要掌握敘述的方法。在交流過程中人們更傾向于注意敘述性話語,所以掌握敘事方法更容易在交流中習得語言。四是敘事理論。認為講故事是人們與生俱來的能力,敘述是人類認知和表達世界的基本方式。五是外語教學理論。認為培養學生靈活使用語言是語言教學的價值,敘事教學法是可以用于任何階段和程度的語言教學中并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運用英語表達思想。由此可見,敘事教學法從人類的思維、心理、語言等多角度出發,建立在嚴密的理論基礎上。
3.敘事教學法在初中英語課堂上的應用
在詞匯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某一課的若干個單詞組成故事,也可以利用一個敘述故事講述某一個單詞。這個過程不用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可以有針對性地用于詞匯教學的某個環節。使用詞匯教學法進行英語教學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
3.1復述
復述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簡單復述,另一種是相對復雜的復述。簡單復述是學生將所學的新課文中的某一段用自己的話再敘述一遍。相對復雜的復述是學生將整篇課文用自己的話進行敘述。相對復雜的復述所敘述的故事更復雜,這要求學生思維要更加嚴密。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部分教師也會運用復述的方式進行教學,但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教師沒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使用新學的詞匯進行復述,學生反復使用自己已經十分熟悉的詞語進行復述,這種復述活動不能使學生反復操練所學新詞,教學效果自然也就不明顯了。所以教師安排復述活動時一定要要求并引導學生使用新詞匯。教師既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安排復述活動也可以通過布置家庭作業的形式安排復述活動。目前為止,我國仍然使用班級授課制,班額較大。教師在課堂進行復述活動不能涵蓋全部學生,只有部分學生能得到鍛煉。敘事教學法提倡在課外寫作活動中引導學生使用復述,利用布置作業的方式彌補課堂鍛煉的不足,使每個學生都能利用復述的方式認知、掌握所學新詞匯。熊沐清教授提出觀點:使用敘述方法可以有效地記憶知識。敘述是將我們所要記憶的內容進行認知加工,使這些知識在自己的頭腦中重組轉化為熟悉的知識,從而方便記憶。在初中英語詞匯課堂上,通過參與復述活動,學生所獲得的不僅僅是學習詞匯的意義和用法,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學習詞匯的方法,更加鍛煉了學生的敘事思維。
3.2創建或改編故事
復述要求學生根據所學內容,將已學內容加工改造變成自己的知識。在復述過程中由于已經有一定的模板,這限制了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從這個角度來說存在一定的弊端。為了更加完善敘事教學法,激發學生想象力和創造思維,敘事教學法進一步提出了創建或改編故事的方法。這個方法的內涵是在詞匯教學過程中,教師布置任務,讓學生根據所學單詞自由地創建故事。在這個過程中,通過發散思維和自由想象,學生將所學單詞運用到故事中創造自己喜歡的故事。學生自由選擇故事的題材和體裁。宗旨是通過創建故事的方式,讓學生理解并靈活運用新單詞。與此同時,鍛煉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促進學生認知成長。
3.3創設情境,角色參與
我們知道單詞通過反復使用最容易被記憶。敘事教學法倡導教師在課堂詞匯教學中為學生創設一個真實的交際環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靈活運用所學單詞。這樣不僅達到了記憶的目的,更使學生知道單詞如何使用。這種交際情境可以設置學生喜愛的形式,例如話劇、采訪或小品等形式。沒有參與角色扮演的同學要對表演者進行點評。教師在設計角色扮演活動中要注意情景的真實性和趣味性,不要流于形式。
4結語
一、激感,以情激情
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包括愛好、快樂、嫌惡、憤怒、恐懼和悲哀六種基本情緒,有激情、心境、熱情三種方式,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努力促使學生實現良好的情感體驗,使之有利于語文教學。
首先,要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但“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教師必須要結合學習興趣和動機的培養,激發學生學好語文熱情。精心設計每一節課的開始,采用情境導入,懸念激活,朗讀激情、聯想引發、感情渲染、氣氛烘托等方法,扣住學生心弦,引發學生的探求熱情,使學生“想知”、“樂知”,全身心地投入語文學習中。采用直觀形象的教法,增強教學的藝術性講出形象,講出趣味,講出感情,吸引學生,打動學生,使學生忘身于課文所展示的境界。
其次,要采用多種有效手段,豐富學生的情感。豐富的情感體驗,是學生閱讀和寫作的心理基礎。從學習對象上看,作者“為情而造文”,“五情發而為辭章”,特別是優秀的文學作品,都傾注了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學生只有具備了豐富的情感體驗,才可能借助語言與作者溝通,透過字里行間,看到作者內心感情世界,理解課文。從學生本身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欣賞的主體,語文學習正是在鑒賞中實現的,而生活經歷,尤其是感情經歷,又影響著鑒賞和學習效果。再者,寫作教學更需要培養學生的情感,“情者文之經”,學生如果沒有豐富細的情感,就不可能寫出真摯感人的文章來。因此,教師要教育學生熱愛生活,指導學生投身生活,不僅要觀察生活,積累生活,更主要的是要體驗生活,感受生活。還要通過指導課外閱讀,觀看電影、電視等文藝活動,進行情感熏陶,增加學生的情感經歷,豐富學生的情感。總之,要多方面入手,課內與課外結合,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以促進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提高。
再者,教師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積極健康的情感。語文學科的特點就在于以形象思維和情感思維為先導,發散性和可塑性性強。學生個人的態度,情緒、心境、審美情趣甚至人生觀、價值觀與情感有關的人格因素等,無不影響語文的學習效果。語文教師必須堅持“文道統一”的原則,既做“經師”,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開發智力,又要為“人師”,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以促進語文學習。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把骨肉情、友誼情、人道情等基礎情感上升為利他情、愛國情、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級情感,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對語文有深層次理解,避免寫作中表現自我主題不高、觀點偏激的現象。
二、教師要善于利用教學方法,以情導情
以情導情,激起學生內心的感情波瀾,引發學生的情感,使之與作者產生共鳴,進而理解課文、發展情感。導情要適度,要圍繞理解課文,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進行。導情還要適時,要在學生情感思維出現障礙時加以導引,并要設法上升為理性思維。如《,你在哪里》一文,可采用朗讀引發先聲奪人,再補充人物及背景材料,增進了解,感情朗讀《一月的哀思》,描述“十里長街送總理”的場面,渲染氣氛,以強烈的感情引發學生思考分析,文章的內容、感情、主題、寫法就不難把握了。
在教學中,教師還要充分發揮語言的激情作用。教師的教學語言要生動形象,具有激發性和感染力,點燃學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講究輕重緩急的節奏,豐富多彩的內容,抑揚頓挫的語調,富于變化的語氣,引人入勝的語境。要富于美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并配合適當的體態語言,以激昂的情緒,飽滿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把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結合為主體語言,聲情并茂,“一石汽船起千重浪”,撥動學生的心弦,引起學生的感情共鳴,使學生與作者的感情相溝通。這樣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學生情感發展。
三、注重教師自身的情感影響,以情引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