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合同管理類型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KU衛星;四類站;維護;管理
民航KU衛星通信網絡工程是“民航航路改造二期工程”中的一個子項目,是繼民航C波段衛星通信網后的又一個覆蓋范圍廣,業務適應性強的民航專用傳輸網絡。KU衛星通信網絡借鑒當今世界上的最新技術,利用其靈活、可靠的中、低速率傳輸電路以及高速率的應急備用電路,保質保量為民航航班安全飛行提供各類話音通信、雷達信息引接、甚高頻遙控、數據廣播等功能,與原來的C波段衛星網優勢互補,組成一個具有更高可靠性的民航專用衛星通信網。
1.民航KU衛星通信網的網絡概況
民航KU波段衛星通信系統是依據民航通信業務發展需要,建成后將主要承載高、低速數據通信業務、話音通信業務和視頻會議等業務。KU衛星通信網將建設主、備網絡控制中心各一個,一期建設各類衛星地球站95個,購買KU衛星轉發器(帶寬為54MHz)一個。民航KU波段衛星通信網首期建設衛星地球站93個,按照所承擔業務量大小劃分為網控站、一類站、二類站、三類站、四類站,并配置測試站和移動站。
2.四類KU衛星站的設備配置
四類站所承擔的業務量比較小,典型的四類站配置為:天線口徑3.7米、室外單元16W、系統設備VSATPlusIIe室內終端1個、E1數據卡2塊、話音卡2塊、高速數據卡2塊。
連云港KU衛星站是民航KU衛星通信網的四類站點,節點號為132,設備配置如下:
室內設備配置
室外設備配置3.7米天饋系統,室外單元16W的AnaSatODU。
3.連云港KU衛星站的運行和維護
A.KU衛星設備的長期正常穩定運行需要靠維護人員日、周、月、季對衛星設備的精心維護
日維護的內容包括:機箱電源風扇是否有異響;Modem狀態顯示燈是否全綠;Modem電源顯示燈是否全綠;
Modem CPU fault示燈是否為紅;接口卡狀態是否正常;ODU的工作溫度;ODU風扇是否正常;ODU的上行、下行頻率;ODU的上行、下行衰減;
周維護的內容包括:1)ODU的工作狀況;UPS的工作狀況;衛星鏈路狀態;接收網管站的信噪比;本站的接收信噪比。
月、季維護的內容包括:檢查天饋是否有滲漏現象;檢查系統參數;電纜接頭檢查;機箱內部常規清潔;室外設備清潔
B.KU衛星設備的故障判斷
power燈不亮:檢查電源插頭是否插牢,電纜線有無斷裂;能發不能收:執行監控軟件;RXGAIN設置小于85有時會引起接收系統(RX OUT)報警,由于接收增益設置。過低,監控系統認為LNC故障。解決辦法提高接收增益設置使其在正常范圍內即:85 to 100。
接收增益設置在正常范圍內,RX OUT報警,檢查室外單元LNC端口到LNC的連接電纜是否接好,有無破損。
LNCV電壓是否為13伏。以上都正常則為LNC故障更換LNC。RXLOCK和OSLLOCK狀態是否為LOCKED,RXPLL和OSLPLL電壓是否在4-11伏之間。若不是可關閉室外單元電源從新起動。再不正常則為下變頻器故障。
用命令RXD 255回車,若無告警則LNC或LNC電纜故障,若仍有告警則下變頻器故障。
能收不能發:執行監控軟件;TX IN是否大于-40dBm,否則檢查室內單元是否有輸出,中頻電纜有無破損斷裂。發射功率低,檢查中頻電纜,更換中頻電纜進行測試。TXG設置是否合理,即TXIN值與TXG值相加為所要發的功率。
TXLOCK是否是LOCKED,TXPLL是否是4-11VDC。發射連接電纜是否完好。PA電壓是否為5-11VDC。TEMP值是否低于75度。若以上都正常,則為上變頻器故障。
收發都不能:P12值是否為13.3伏。P5V值是否為5.0伏。N5V值是否為-5.0伏。檢查室內單元是否正常,天線是否偏離。
在日常工作中,根據上面的故障判斷方法來分析判斷故障。KU衛星設備安裝以后,設備運行一直較為穩定,故障率比較低。根據連云港KU衛星站的經驗,比較容易出現故障的部分為ODU的風扇,由于工作在室外,工作環境比較惡劣,受風、雨、雪、灰塵的影響大,因此ODU風扇故障的比較常見,維護人員在日維護應注意檢查ODU風扇的狀態,發現故障及時更換,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容易因過熱導致室外單元無法正常工作。
C.防止電磁干擾及雨衰、雪衰
電磁干擾。常見的電磁干擾為中波干擾、短波干擾、手機機站干擾、雷達干擾、微波干擾等。防止電磁干擾主要靠電磁檢測、頻率協調以及電磁屏蔽手段解決問題。KU衛星維護人員在日常工作中應避免在衛星接收區近距離使用電焊機、手機等工具,以防止對衛星信號造成干擾。
雨衰和雪衰。當電磁信號穿過對流層時,其能量會因雨、雪、云、霧的吸收或散射而受到衰耗,衰耗的程度因信號頻率、雨雪的大小及信號穿過雨雪區的路程長短而不同于Ku以上波段的衛星傳輸受雨衰影響明顯,根據實際經驗,除非是暴雪,一般情況下,降雪對Ku波段的衛星信號不會產生明顯的衰耗。但化雪過程,對于Ku波段的衛星傳輸來說,影響都是非常顯著的。化雪過程中,天線饋源及主反射面凹凸不平的積雪對電磁波產生了強弱不同的散射和吸收,大大降低了天線增益,影響Ku衛星信號的傳輸質量。因此,在雨、雪天氣Ku衛星維護人員應密切監視各項系統參數和信號的傳輸質量,如發現傳輸受影響應及時上報網控。在雪后要在化雪前及時清掃天線饋源及主發射面上的積雪,以避免雪衰的影響。
4.連云港KU衛星站的管理體會
A.建立嚴格的業務管理制度杜絕人為失誤
人為失誤包括操作失誤、責任心不到位,未及時發現異常狀態并采取挽救措施、業務不過硬造成的處理不當或處理不及時、維護檢修不到位造成的設備故障。人為失誤是可以杜絕的,辦法是完善的管理制度、全面細致的故障預案、令行禁止的工作作風和一絲不茍的工作責任心。因此我們連云港KU衛星站建立和完善了各項規章制度,并在工作中嚴格遵守《KU衛星設備維護制度》、《KU衛星機房管理制度》、《KU衛星應急預案》等規章制度。
B.突發事件的處理原則
重在銜接:在處理突發事件時,主備設備之間、主備系統之間、部門之間的無縫銜接,是減少影響的關鍵。銜接程序要科學嚴謹,銜接手段要完善,銜接責任要明確,要求要高,管理要嚴格,考核要精確,對接才能準確無誤,達到盡可能減少影響,避免信號傳輸中斷的目的。
重在反應:在處理突發事件時,反應迅速、處理果斷,是避免重大事故的關鍵。反應快是建立在責任心強的基礎上,值班三心二意往往不能及時發現問題。處理果斷是建立在業務功底強的基礎上,業務不熟練,技術不過硬往往延誤處理時間。因此,一線值
下轉第021頁
上接第027頁
班員的業務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信號傳輸中斷的時間和影響大小。
重在方法:在處理突發事件時,清晰的處理程序,簡潔的操作步驟是爭取時間的關鍵。在日常工作中就要善于總結,善于積累,通過每一次設備故障改進維護流程,制定準確、簡明、有效、實用的應急處理預案,通過科學的方法達到有效抵御干擾,保障設備的正常工作和信號的正常傳送。
C.制定詳細的年度培訓計劃,不斷提高維護人員的業務素質
每年年初制定詳細的年度培訓計劃,定期組織學習,并且讓業務骨干進行講課,提高維護人員的理論水平。在進行業務培訓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崗位練兵,全體KU衛星維護人員參與KU衛星設備的調試及各種信號的測量和維護,提高大家的動手能力。
四類站是民航KU衛星通信網最基層的站點,數量占到整個網絡站點總數的近一半,我們要加強對KU衛星站的管理和維護,探討出更加先進合理的管理和維護方法,為民航通信保障做出貢獻。
【關鍵詞】 結核性腦膜炎;類赫氏反應
結核性腦膜炎是兒科常見病, 一般需行規范的抗結核治療。部分患者尤其是初治患者, 在抗結核治療初期出現病情暫時性惡化的現象, 即類赫氏反應, 作者觀察了部分類赫氏反應患者的臨床資料,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1999~2012年在本院住院治療的結核性腦膜炎并且發生類赫氏反應患者30例進行回顧性分析, 年齡5~11歲, 平均年齡(9.22±3.42)歲, 男18例, 女12例, 卡介苗接種者13例, 有明確的結核患者接觸使者17例。入院時臨床表現:所有患者均有發熱, 神志不清16例, 煩躁或精神癥狀14例, 頭痛20例, 肢體抽搐4例, 偏癱2例, 嘔吐25例, 腦膜刺激征陽性23例, 咳嗽6例。
1. 2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血象偏高者21例, 血象正常者3例, 6例血象偏低;血中結核抗體陽性者15例;腦脊液呈現白細胞數增高者23例, 白細胞數正常7例, 蛋白升高者28例, 蛋白正常者2例, 糖降低者24例, 正常者6例, 氯化物27例, 正常者3例。未在血中和腦脊液中發現結核菌。
1. 3 影像學檢查 胸片或者胸部CT發現肺結核患者11例, 頭顱CT發現腦積水7例。
1. 4 類赫氏反應的臨床表現和治療 大多數患者類赫氏反應出現在化療的頭3個月, 表現為原有癥狀和體征加重, 體溫升高可達39℃以上, 意識障礙加重, 頭痛明顯, 或伴明顯嘔吐和脫水, 頭顱CT可見腦水腫明顯。有些出現新的癥狀體征, 其中2例偏癱, 1例面神經麻痹, 2例頸部淋巴結腫大。對于發生類赫氏反應患者, 原有抗結核方案不變, 加用強的松口服, 5~15 mg/d, 療程1月, 適當增加脫水劑用量, 加強營養支持及合并癥治療。
2 結果
所有患者經積極治療后, 類赫氏反應癥狀大多能在1月內得到控制, 胸部和頭顱影像學好轉, 隨訪觀察半年, 結核控制良好, 囑患者規律服藥, 按時復診。
3 討論
赫氏反應最早是指用青霉素治療梅毒患者時, 大量梅毒螺旋體短時間內死亡, 產生大量內毒素引起暫時性的寒戰、發熱、頭痛表現。部分結核患者在抗結核治療時, 尤其是應用大劑量異煙肼和利福平初始治療時, 也會出現類似的病情惡化現象, 被稱為類赫氏反應。共同特點是原有疾病或癥狀的暫時性惡化, 或出現新的與原有疾病相關的癥狀或體征。本組在抗結核過程中, 出現癥狀加重和病情惡化, 主要表現頭痛, 嘔吐加重, 發熱及腦膜刺激征明顯。
一般認為, 類赫氏反應的可能機制為: 異煙肼、利福平為全價殺菌藥, 對細胞內外結核菌均有殺菌作用, 大量細菌在短時間內殺死后, 菌體破壞釋放毒素, 如凝脂和蛋白使患者發生超敏反應, 至局部血管擴張, 滲出物增多。
本組患兒出現類赫氏反應后, 原有抗結核方案不變, 加用強的松抗炎癥反應和減輕腦水腫, 加強甘露醇脫水降顱壓, 經大約1月治療后, 患者癥狀減輕, 病情好轉。作者認為:結核性腦膜炎患兒在初始強化治療過程中, 出現病情惡化時, 應認真分析, 做好鑒別診斷, 識別類赫氏反應, 不要錯把類赫氏反應判斷成結核性腦膜炎惡化, 錯誤地更改治療方案有可能導致病情延誤, 甚至治療失敗。另外類赫氏反應的出現, 常常提示結核菌在短期內大量死亡, 從理論上說, 這是一個治療有效的征兆, 甚至有專家認為, 如果沒有發生類赫氏反應, 結核病的診斷和治療效果值得懷疑。
參考文獻
[1]呂煥昌, 何立東, 吳新軍.結核病化療期類赫氏反應.臨床薈萃, 1995, 10(4):149-151.
類風濕性關節炎(RA)是主要表現為周圍對稱性的多關節慢性炎癥性疾病,可伴有關節外的系統性損害。其病理為關節的滑膜炎,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又因其病因不明,迄今尚無根治的有效方案。筆者自1996~2006年共收治RA患者218例,其中110例RA患者以自擬通痹活絡湯合甲氨喋呤治療,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病例選擇所有218例患者均系我科門診及住院病人,且均經相關檢查確診為RA,并排除合并有較嚴重心、腦、肝、腎、血管和血液系統疾病。隨機分為兩組:①治療組110例,其中男32例,女78例;年齡21~66歲,平均(43.51±10.32)歲;病程3個月~7年;其中中醫辨證屬寒濕痹者47例,濕熱痹者38例,行痹者25例。②對照組108例,其中男29例,女79例;年齡19~65歲,平均(42.81±9.47)歲;病程3個月~6年;其中中醫辨證屬寒濕痹者50例,濕熱痹者34例,行痹者24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及病情輕重等方面基本一致,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照1987年美國風濕病協會修正的標準[1],中醫診斷標準參照1993年國家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給予自擬通痹活絡湯。方劑如下:丹參、青風藤、海風藤各30 g,當歸、伸筋草、透骨草各20 g,桑寄生、杜仲各18 g,姜黃、獨活各15 g,木瓜50 g,乳香、沒藥各9 g。寒濕痹者加制附子6~10 g(先煎),細辛3 g,桂枝、萆薢、防己各10~15 g;濕熱痹者加生石膏、薏苡仁各20~30 g,知母、威靈仙各10~15 g;行痹者加防風、羌活各10~12 g;嘔惡、納差者酌加茯苓、砂仁、白術各10~15 g,制半夏9~12 g。每次煎20劑,加水10 L,浸泡1 h,用天津產BZY150RX型煎藥機煎藥,煎煮45 min,取8 L全密閉無菌真空分袋包裝,每袋200 ml,分早晚2次溫服。西藥給予0.9%NaCl 200 ml+甲氨喋呤針7.5 mg(上海華聯制藥),靜脈滴注,1次/周。7周后改為甲氨喋呤片7.5 mg,口服,1次/周。注意:每月化驗肝、腎功能及血常規1次。
2.2 對照組給予雙氯芬酸鈉片(扶他林),100 mg/d,分早晚兩次口服(北京諾華制藥)。
兩組均以3個月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觀察療效。主要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RF,ESR,CRP及不良反應等變化。
3 結果
3.1 療效判斷標準參照美國風濕病學會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緩解標準[3],需具備下列至少5項,持續至少2個月。①晨僵時間不超過15 min;②無疲乏感;③無關節壓痛;④無關節痛、關節活動時無痛;⑤關節或腱鞘無軟組織腫脹;⑥血沉低于30 mm/h(女性)或20 mm/h(男性)。有活動性血管炎表現,心包炎、胸膜炎、心肌炎和(或)近期無原因的體重下降或發熱者不能視為緩解。符合以上5項及以上者為顯效,3項及以上者為有效,未達3項及以下者為無效。
3.2 治療結果①治療組:顯效78例(70.90%),有效23例(20.91%),無效9例(8.19%),總有效率91.81%。②對照組:顯效65例(60.19%),有效22例(20.37%),無效21例(19.44%),總有效率80.56%。兩組經χ2檢驗比較,治療組較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
3.3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改善比較結果見表1。由表1可見,兩組治療后癥狀、體征均較治療前好轉(P
3.4 兩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檢測指標比較結果見表2。由表2可見,兩組治療后RF,ESR,CRP均顯著下降(P
4 討論
類風濕性關節炎(RA)是一種常見自身免疫性疾病,屬祖國醫學“痹病”范疇,多由邪氣痹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致病邪氣多為風、寒、濕邪。正如《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風、寒、濕邪流注肌肉、筋骨、關節,造成經絡壅塞,氣血運行不暢,肢體筋脈拘急、失養,遂發本病。本虛標實為本病特點,本虛指陰陽、氣血不足,標實指風、寒、濕熱之邪。故《濟生方·痹》曰:“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其基本治療原則為祛邪活絡、緩急止痛。自擬通痹活絡湯中,青風藤、海風藤、伸筋草祛風除濕,舒筋通痹;久病必瘀,故用丹參、乳香、沒藥活血祛瘀生新、通絡止痛;“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故佐以當歸寓養血活血之意;又因腎主骨生髓,故以杜仲、桑寄生、透骨草補腎壯骨,搜風透骨;姜黃、獨活祛風通絡止痛,對于風勝于上,以肩肘等上肢關節痛為主者能加強止痛之效;對于濕勝于下,以下肢關節疼痛為主者,選用木瓜以舒筋活絡,祛濕通痹。全方共奏祛風除濕、補腎壯骨,活血通絡止痛之功。現代醫學認為類風濕因子是免疫球蛋白IgGFe端的抗體,它與自身的IgG相結合,故又是一個自身抗體。類風濕因子和形成的免疫復合物是造成關節局部和關節外病變的重要因素之一。免疫抑制劑甲氨喋呤(MTX)可抑制細胞內二氫葉酸還原酶,從而抑制免疫復合物的產生及附著,產生抗炎的作用。MTX雖有肝損害、胃腸道反應、骨髓抑制等不良反應,但由于用藥劑量較小,同時中藥中加入了健脾益氣、養胃和胃降逆之品,大大減輕了MTX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應。
【參考文獻】
[1]陳灝珠,李宗明.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