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精品范文 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范文

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第1篇

關鍵詞:地質災害;防治策略;地質環境

眾所周知,地球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地球上各板塊間也存在著相對運動,加之人類為滿足生產活動的需求,不斷加大對大自然的改造力度,隨之也引發了出各類地質災害,造成的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因此,應加強地質災害的控制與預防,采取綜合防治措施,保證防治效果[1]。

1地質災害和地質環境概述

①地質災害:受自然界變異和生物活動的影響,我國自然災害現象頻頻發生,地質災害是其中最為頻繁出現的其中,其通常是指由于自然地質結構及相應板塊的運動,或由于人為地質作用,導致地質環境惡化,進而導致資源,生命和經濟損失的一種災害。災害發生時,人們往往無法提前感受到任何征兆,且地質災害強度及受災規模都相對較大,面對災害時,人們只能盡最大力量來降低災害帶來的損失,給我國人民的人身財產安全帶來了嚴重威脅。

②地質環境:地質環境是地球演化的結果,通過巖石圈、水圈和大氣圈等在能量和物質基礎上相互作用,發生能量交替和流動,最終形成相對平衡的地質環境體系。地質環境有兩大特點,一是開放性特點,地球表面各個圈層都與地質環境相關,二是周期性特點,從漸變到緩慢,再到突變和災變,地質環境發生著潛移默化的,呈現一定周期性的變化[2]。一旦當地質環境處于突變階段,就很有可能引發出地質災害。

③地質災害與地質環境的關系:地質災害與地質環境兩者關系密切相關,不可分割。一方面,地質災害發育在一定的地質環境中,地形、地貌及地質構造等構成了地質災害發生的條件;另一方面,地質災害的發生影響了反映地質環境質量優劣的地質環境各要素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適宜程度,給人類社會的發展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因此,在對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進行科學預測時,可從地質環境中分析地質運動的規律,以有效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

2地質災害防治策略

(1)加強地質災害調查區劃的建設:地質災害調查區劃的建設是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的重要環節,實施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工程,加強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體系建設,主要應做到以下幾點:①勘查周邊地質界線,查清地質災害發生的地質環境條件;②預測災害的危險程度,進行地質災害風險區劃,確定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③根據地質災害的等級及破壞程度,制定出相應的等級預案,并配合有關部門及時做好相關預警應急措施[3]。

(2)建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完善監測預警手段是進行地質災害防治的行政手段和技術手段,主要是通過建立監測預警體系,有效反映地質災害的防治成效,進行防災減災工作。監測區域內的地質環境條件發生變化時,監測預警體系在第一時間利用防災減災警示信息提醒工作人員預防災害、應急避險,為救援、避險爭取寶貴時間。地質災害具體監測預警流程。

(3)建立健全搬遷治理工程體制:當接收到監測預警體系發出的報警時,根據調查監測結果,分析該區域的災情,若發現災害的波及范圍較大,危險等級較高的地質災害隱患時,應采取搬遷避讓加強工程治理,確保受災區域人們生命財產安全,減少地質災害損失。另外,在治理災害工程中,應充分考慮災后重建的土地整理或地質環境合理利用,實現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結合,達到防災減災與土地資源再開發的雙重目的。

(4)完善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方案:由于我國地質災害發生具有突發性、隱蔽性和破壞性三大特點,因此,為最大程度的降低地質災害給人們帶來的損失,應利用現有的經濟科技條件,建立并整合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方案,其核心內容包括完善應急處理技術體系,建立網絡信息技術平臺以及配全應急設備。在地質災害發生時,可按照科學合理的流程第一時間進行準確的應急反應,最大限度的降低災害帶來的風險和威脅,達到最少的財物和人員損傷。

(5)完善地質災害防治科學技術支撐研究體系:完善地質災害防治科學技術支撐研究體系是防治地質災害的一項重要措施。在地質災害防治過程中,應加強科學研究技術的能力,對地質災害的典型地質環境、內在機理及成因等進行研究,開發地質災害應急處置的模擬和仿真系統,建立應急響應與模擬仿真研究體系。

3地質災害防治過程中地質環境應用

(1)構建地質環境綜合評價體系: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最終目的是保障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為確保地質的安全性,應加強對地質災害風險和地質環境安全的研究,建立地質環境綜合評價體系。具體來說,該體系應做到以下幾點:①工程地質環境的實際質量評價;②地質環境中的工程容量評價;③工程地質環境的功能區分評價;④治理的風險調控評估和地質災害防范。在對區域地質環境應用的實際評價中,應充分考慮該區域特點,采用合適的方法進行環境調查,從而有效分析該區域地質環境的具體情況,使得該地質環境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減少災害的發生,

(2)加強工程地質環境的安全評價:地質環境安全包括地質結構、地質成分、外部形態和工程性質等。加強對工程地質環境的安全評價,有利于規避工程風險,保障工程建設中的安全性,具體應做到以下幾點:①相關部門應樹立合理開發利用地質環境理念,注重人與自然的和平共處,將人類生產行為與自然改造進行有機結合,促進地質環境的可持續發展;②相關人員在評價環境前需搜集與地質環境有關的信息和數據,綜合數據提煉出對工程地質環境安全評價體系并完善,提高地質環境的開發利用效率;③注重地質環境安全中技術層次,包括建設工程區域地質安全評價、建設工程場址地質安全評價以及建設工程單體地質安全評價。

4結語

綜上所述,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進步的新形勢下,開展防治地質災害工作具有重大意義。因此,應密切結合具體的地質環境,從地質環境的規律出發,進行科學合理的預測,探求出最適合的地質災害防治策略并落實,有利于提高地質災害的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1]孫佳茜,王鵬瑞.關于地質災害防治策略和地質環境應用探討[J].科技展望,2017,27(1):23-24.

[2]劉傳正,劉艷輝.論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利用[J].吉林大學學報(地),2012,42(5):1469-1476.

第2篇

關鍵詞:地質災害;防治策略;地質環境

眾所周知,地球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地球上各板塊間也存在著相對運動,加之人類為滿足生產活動的需求,不斷加大對大自然的改造力度,隨之也引發了出各類地質災害,造成的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因此,應加強地質災害的控制與預防,采取綜合防治措施,保證防治效果[1]。

1地質災害和地質環境概述

①地質災害:受自然界變異和生物活動的影響,我國自然災害現象頻頻發生,地質災害是其中最為頻繁出現的其中,其通常是指由于自然地質結構及相應板塊的運動,或由于人為地質作用,導致地質環境惡化,進而導致資源,生命和經濟損失的一種災害。災害發生時,人們往往無法提前感受到任何征兆,且地質災害強度及受災規模都相對較大,面對災害時,人們只能盡最大力量來降低災害帶來的損失,給我國人民的人身財產安全帶來了嚴重威脅。②地質環境:地質環境是地球演化的結果,通過巖石圈、水圈和大氣圈等在能量和物質基礎上相互作用,發生能量交替和流動,最終形成相對平衡的地質環境體系。地質環境有兩大特點,一是開放性特點,地球表面各個圈層都與地質環境相關,二是周期性特點,從漸變到緩慢,再到突變和災變,地質環境發生著潛移默化的,呈現一定周期性的變化[2]。一旦當地質環境處于突變階段,就很有可能引發出地質災害。③地質災害與地質環境的關系:地質災害與地質環境兩者關系密切相關,不可分割。一方面,地質災害發育在一定的地質環境中,地形、地貌及地質構造等構成了地質災害發生的條件;另一方面,地質災害的發生影響了反映地質環境質量優劣的地質環境各要素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適宜程度,給人類社會的發展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因此,在對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進行科學預測時,可從地質環境中分析地質運動的規律,以有效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

2地質災害防治策略

(1)加強地質災害調查區劃的建設:地質災害調查區劃的建設是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的重要環節,實施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工程,加強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體系建設,主要應做到以下幾點:①勘查周邊地質界線,查清地質災害發生的地質環境條件;②預測災害的危險程度,進行地質災害風險區劃,確定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③根據地質災害的等級及破壞程度,制定出相應的等級預案,并配合有關部門及時做好相關預警應急措施[3]。(2)建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完善監測預警手段是進行地質災害防治的行政手段和技術手段,主要是通過建立監測預警體系,有效反映地質災害的防治成效,進行防災減災工作。監測區域內的地質環境條件發生變化時,監測預警體系在第一時間利用防災減災警示信息提醒工作人員預防災害、應急避險,為救援、避險爭取寶貴時間。地質災害具體監測預警流程,如下圖1所示。(3)建立健全搬遷治理工程體制:當接收到監測預警體系發出的報警時,根據調查監測結果,分析該區域的災情,若發現災害的波及范圍較大,危險等級較高的地質災害隱患時,應采取搬遷避讓加強工程治理,確保受災區域人們生命財產安全,減少地質災害損失。另外,在治理災害工程中,應充分考慮災后重建的土地整理或地質環境合理利用,實現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結合,達到防災減災與土地資源再開發的雙重目的。(4)完善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方案:由于我國地質災害發生具有突發性、隱蔽性和破壞性三大特點,因此,為最大程度的降低地質災害給人們帶來的損失,應利用現有的經濟科技條件,建立并整合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方案,其核心內容包括完善應急處理技術體系,建立網絡信息技術平臺以及配全應急設備。在地質災害發生時,可按照科學合理的流程第一時間進行準確的應急反應,最大限度的降低災害帶來的風險和威脅,達到最少的財物和人員損傷。(5)完善地質災害防治科學技術支撐研究體系:完善地質災害防治科學技術支撐研究體系是防治地質災害的一項重要措施。在地質災害防治過程中,應加強科學研究技術的能力,對地質災害的典型地質環境、內在機理及成因等進行研究,開發地質災害應急處置的模擬和仿真系統,建立應急響應與模擬仿真研究體系。

3地質災害防治過程中地質環境應用

(1)構建地質環境綜合評價體系: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最終目的是保障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為確保地質的安全性,應加強對地質災害風險和地質環境安全的研究,建立地質環境綜合評價體系。具體來說,該體系應做到以下幾點:①工程地質環境的實際質量評價;②地質環境中的工程容量評價;③工程地質環境的功能區分評價;④治理的風險調控評估和地質災害防范。在對區域地質環境應用的實際評價中,應充分考慮該區域特點,采用合適的方法進行環境調查,從而有效分析該區域地質環境的具體情況,使得該地質環境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減少災害的發生,(2)加強工程地質環境的安全評價:地質環境安全包括地質結構、地質成分、外部形態和工程性質等。加強對工程地質環境的安全評價,有利于規避工程風險,保障工程建設中的安全性,具體應做到以下幾點:①相關部門應樹立合理開發利用地質環境理念,注重人與自然的和平共處,將人類生產行為與自然改造進行有機結合,促進地質環境的可持續發展;②相關人員在評價環境前需搜集與地質環境有關的信息和數據,綜合數據提煉出對工程地質環境安全評價體系并完善,提高地質環境的開發利用效率;③注重地質環境安全中技術層次,包括建設工程區域地質安全評價、建設工程場址地質安全評價以及建設工程單體地質安全評價。

4結語

綜上所述,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進步的新形勢下,開展防治地質災害工作具有重大意義。因此,應密切結合具體的地質環境,從地質環境的規律出發,進行科學合理的預測,探求出最適合的地質災害防治策略并落實,有利于提高地質災害的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1]孫佳茜,王鵬瑞.關于地質災害防治策略和地質環境應用探討[J].科技展望,2017,27(1):23-24.

[2]劉傳正,劉艷輝.論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利用[J].吉林大學學報(地),2012,42(5):1469-1476.

第3篇

關鍵詞:地質災害;防治狀況;防治體系

Abstract: This paper aimed at geological disaster, discusses the prevention measure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Xinjiang geological disaster,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system and the Xinjiang area.

Key words: geological disasters; prevention; control system

中圖分類號:S46

引言:

環境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地質作用和人類工程、經濟活動作用下, 所發生的使生態環境遭受破壞、導致人類生存環境和物質財富受到損失的災害事件, 是當今地質、地理及環境學界研究的熱點。

1地質災害產生的原因

1.1 自然因素( 地質構造) 誘發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的發育分布及其危害程度與地質環境背景條件、氣象水文及植被條件, 人類經濟工程活動及其強度等有著極為密切關系。中國地處環太平洋構造帶和喜馬拉雅構造帶聚匯部位, 太平洋板塊的俯沖和印度板塊向北對亞洲板塊的碰撞使中國大陸承受著最主要的地球動力作用。這兩種活動構造帶匯聚和西升東降的地勢反差, 不僅形成了中國大地構造和地形的基本輪廓, 同時也是形成我國地質災害種類繁多的根本原因。我國地質災害的區域空間分布具有東西分區、南北分帶、亞帶成網的特點。從西向東, 大體分為三大區。西區為高原山地, 主要有地震、凍融、泥石流、沙漠化等地質災害。中區為高原、平原過渡地帶主要有地震、崩塌、泥石流、滑坡、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面變形、黃土濕陷、礦井災害等地質災害。東區為

平原及海岸和大陸架, 主要有地震、地面變形、崩、滑、流、河湖災害、海岸災害、鹽堿( 漬) 化、冷浸田等地質災害。從北向南, 陰山~ 天山、昆侖~ 秦嶺、南嶺等巨大山系橫貫中國大陸, 沿這些山系, 崩、滑、流、水土流失等地質災害嚴重。它們的相間地帶( 大河流域) , 土地沙化、鹽堿化、黃土濕陷及水土流失、地面變形及崩、滑、流、巖溶塌陷等地質災害嚴重。在新構造運動相對活躍的東南、西南及青藏高原地區,地震以及與之相關的地質災害較為明顯。

1.2人為因素誘發地質災害

近幾十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口的過速增長, 對自然的索取不斷加重, 對自然環境的干擾也愈來愈強烈。不合理的人類經濟工程活動使得地質災害的發育日趨加劇。在東、中部地區, 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和大規模開采礦產資源( 包括油氣資源) , 導致地下水資源平衡條件破壞和巖土構造應力狀態發生變化,誘發并加劇了地面沉降, 地面塌陷, 地裂縫, 土地鹽漬、沼澤化、崩、滑、流、礦山災害等地質災害的發育和危害。在西部地區, 由于超量開發土地、草原、森林和水資源, 加速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災害的發展,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也隨之增多。

2新疆地質災害狀況

2.1地質環境

新疆地域遼闊,山脈連綿起伏,地形高低懸殊、山地高聳、切割劇烈、溝谷縱橫,地質構造多樣,新構造運動強烈,氣候和自然環境復雜多變。因此,新疆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發性災害較嚴重的省區之一。其特點是種類多、發生頻率高、受災害面積廣,危害嚴重。隨著人類工程活動的增強,地質災害已向成群、連片、多發的趨勢發展,對人民的生命和財產構成越來越嚴重的威脅,直接影響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安定。

2.2地質災害發育特征

新疆地質災害總的發育特征是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三大山系由西向東由強變弱的趨勢,其中天山最為發育;在天山西段伊犁谷地和天山中部多成環帶狀分布,各大山系沿溝谷和交通沿線呈條帶狀發育。

2.2.1地質災害在時間上的分布特征。新疆地質災害在時間上總的分布規律特征是:年內具有汛期(4~9月)高發,其他時間時有發生,全年呈正態分布的特點,年際具有與大氣候特征相對應的周期性(8~12年)變化規律。

2.2.2地質災害在空間地域上的分布特征。新疆地質災害總的空間地域分布規律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災害沿三大山系環繞兩大盆地呈“E”字形分布,即阿爾泰山和北天山圍繞準噶爾盆地、南天山和昆侖山圍繞塔里木盆地呈向東開口的環狀分布。

2.2.3地質災害發展趨勢。新疆地質災害的發育在規模上由局部、孤立,向群發、成片趨勢發展,在時間上由汛期發育向以汛期為主。各個季節時有出現的趨勢發展。預測新疆崩塌、滑坡、泥石流未來變化北疆呈加劇趨勢,伊犁谷地部分地區滑坡加劇趨勢明顯,南疆阿克蘇到庫爾勒一帶有加劇趨勢。地面塌陷發展趨勢取決于人類采礦活動強弱。

3地質災害防治體系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體系主要包括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避讓搬遷與治理、應急體系建設和科學技術研究支撐等。

3.1調查區劃體系

實施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工程是為了建設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體系。基本目的是查清地質災害發生的地質環境條件、評價其危險性,進行地質災害風險區劃,確定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為合理開發利用地質 環境、實施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和防治工程提供依據,為省級和國家層面決策管理提供支持。

3.2監測預警體系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包括技術和行政2個方面,是防災減災成效突出的重要手段。一個運行良好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能夠在地質環境條件發生變化時及時捕捉前兆信息,針對不同對象及時發出 防災減災警示信息,為地質災害避險決策或應急處置提供依據。

3.3搬遷治理工程體系

根據地質災害調查監測結果,對確認危險性大、危害嚴重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經過地質勘查評價,采取搬遷避讓或工程治理措施,徹底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在條件具備時,治理工程可以和災后重建的土地整理或地質環境合理利用結合考慮,以實現防災減災與土地資源再開發的雙重目的。

3.4應急處置體系

堅持以重大突發地質災害應急管理需求為導向,立足于現有科學技術資源集成整合,逐步建成適應公共管理需要的重大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技術支撐機構、信息網絡系統平臺、技術裝備體系和應用技術系 統,科學、高效、有序 地做好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響應服務。

3.5科學技術研究支撐體系

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科學技術支撐研究,對重大地質災害成生的典型地質環境、內在機理和成因模式進行研究判段,開展地質災害風險區劃、監測預警、防控方法和防災減災技術標準等研究,建立應急響應與模擬仿真研究體系。

4新疆地區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4.1繼續積極推進法制建設,依法防治地質災害。

4.2加快新疆地質災害防治規劃體系的建立,加強領導,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監督管理體系。

4.3逐步建立并完善相關技術要求,實現地質災害防治基礎技術工作規范化。

4.4建立地質災害防治獎懲制度,建立穩定的投入保障機制,保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經費來源。

4.5依靠科技進步,實施科技創新,提高地質災害綜合防治能力。

4.6加強部門合作,逐步推進社會化減災系統建設;廣泛宣傳地質災害防治基礎知識,提高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

5結語

加強對地質環境問題的研究,對可能出現的地質災害問題進行分 析研究,提出切實可行治理對策,建立與市場經濟接軌的地質環境治理運行機制,采取科學有效的保護與恢復治理措施,加快對地質災害的綜合治理,改善生存環境,促進社會經濟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免费永久国产在线视频| 18禁美女裸体网站无遮挡| 小雪老师又嫩又紧的| 久久精品久久精品久久精品| 欧美大肚乱孕交hd| 小丑joker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网|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字| 国产亚洲福利一区二区免费看| 你懂的在线播放| 国精品在亚洲_欧美| yy6080亚洲一级理论| 手机在线看片国产| 久久午夜免费鲁丝片| 机机对机机的30分钟免费软件| 亚洲熟妇久久精品| 男人扒开双腿女人爽视频免费| 啊…别了在线观看免费下载| 韩国三级中文字幕hd久久精品 | 亚洲日本久久一区二区va| 猫咪免费人成在线网站| 八戒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被免费网站在线视| 国产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浮力影院第一页|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 538在线精品|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 a级片免费电影| 女人被躁免费视频| 一级毛片试看60分钟免费播放| 无码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澳门| 欧洲熟妇色xxxx欧美老妇多毛 | 4408私人影院| 国产自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人妻| 女人与公拘交的视频www| 一二三四社区在线高清观看在线 | 能播放18xxx18女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