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感恩教育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喚醒愛心,感恩是和諧的旋律
每次接手新班,筆者首先在班級進行問卷調查:感動你的人和事,每人至少寫五件。每次調查都發現,學生幾乎沒有能記住的令他感動的人和事。這說明學生只知道接受愛,不知愛人,缺乏愛心是現在學生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他們大多數是以自我為中心,自私、冷漠,不愿參加集體活動,面對種種愛心活動和需要幫助的人都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如何讓學生擁有愛心,學會感恩呢?筆者有針對性地將感恩教育滲透到德育工作中。為了讓學生懂得感恩,筆者在班級開展了一系列的感恩教育,主要通過設計主題班會,如《父母,我的第一任老師》,讓學生學會感恩父母;《謝謝您,老師》,讓學生學會感恩老師;《我也能感動學校》,讓他們學會感恩學校,給他們這么好的條件、環境學習;《助學金發放后的感想》,讓學生學會感恩黨和政府對他們的關懷,讓他們無后顧之憂地在校學習。開完班會后,讓學生寫出總結并共同交流,達到了一定的教育效果。學生們有了感恩,就有了責任心,有了責任心,班級活動和各項工作都會積極參加,用心去做。如拔河比賽,憑著對班級的熱愛,戰勝了實力高過我們班的對手班。
二、疏導心靈,情商是獲得成功的關鍵
感恩教育是一種道德教育,他以德報德,學習者通過接受此種教育懂得具體該怎么做;感恩教育更是一種人性教育,他以最高尚的人性喚醒人性,學習者從心底出發,感恩他人。總的來說,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與手段,通過一定的感恩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實施的知恩、識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使受教育者對他人、對社會、對自然、對生命常懷感激之心和致謝之情。感恩教育的價值 權利和義務具有統一性,他們是一致的,不可分割的。沒有義務,權利便不再存在;沒有權利,便沒有義務存在的必要。同時,權利的實現,離不開義務的履行。他人為你做一件事是他犧牲了自己的利益,把這種利益讓與你,給了你生存與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在你履行你的權利接受他人的讓利時,也該想著為他人盡一份義務。作為教師,只有讓青少年學生有付出的意識并且盡到相應的責任和義務,才能培養他們正確的責任觀和價值觀,使其具備社會責任感,當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
給小學學生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法國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說過:“世界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如果我們有著一顆感恩的心,那么我們就能夠具備這雙發現美的眼睛了。感恩教育,正是希望通過教育,賦予學生這么一雙眼睛。小學生本身就具備著成人無法匹及的好奇心和創造力,如果教師再輔之以正確的引導,引導學生積極正面的運用這份好奇心和創造力,懷著感恩去發揮好奇與創造,那么這個孩子長大的過程中以及長大以后,不僅可以發現世界的美好,更有希望可以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給學生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格 人格是由學生的個人特征、道德修養等多個方面集中體現出來的。
小學階段的義務教學,主要任務是德育。學生從幼兒園這個培養興趣的階段走來,第一次有了除父母以外規范自己言行、引導辨別是非、塑造自我品質的人,那就是老師。如果想要一步步地盡力使每個孩子都成為懂禮貌、尊師重道、無私、互助、大度、堅強、勇敢等優秀品質集于一身的人,那就需要感恩教育。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必定能擁有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格。給學生一個思考的頭腦 比如說,“我的早餐是怎么來的?是媽媽做給我的。早餐的材料哪里來的?媽媽買的。媽媽用什么買的?用錢買的。錢是哪里來的?是媽媽辛辛苦苦賺來的。媽媽為什么要賺錢?因為媽媽想給我做早餐。媽媽為什么做給我早餐?因為媽媽愛我。”剛開始的時候,或許很難每次都進行思考,可能需要教師進行提示;但是,久而久之,經過潛移默化的感恩教育,學生們便會把思考作為一件信手拈來的事情了。
在我國,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也日益上升,以致許多家庭里的孩子往往養尊處優,從而出現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這一現象迫切需要得到改變,應該讓孩子們明白:身邊所有的一切都不是理所應當的,大家應該心懷感恩,體諒父母,尊重老師,關愛同學,感謝生活;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孩子,才能成為對社會文明發展有幫助的人。可以說,促進社會文明和諧的發展,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
作者:華志益
游戲是孩子快樂的天堂,孩子的一日生活離不開游戲,教師在孩子的游戲中開展教學,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語言“老婆婆的棗樹”這個活動中,我讓幼兒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了解故事中的感恩語言,體驗故事里的愛和溫暖。在健康活動“我為小兔搭房子”這個活動中,讓幼兒體會小兔無家可歸的可憐,激發孩子們的同情心,引導幼兒幫助小兔克服困難,體驗幫助別人的樂趣,讓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學會感恩。
一、注重實踐活動,提升幼兒對感恩教育的行動
1.創設情境,讓孩子們在實踐中體驗感恩的樂趣。幼兒理解能力弱,利用抽象的道理進行說教,對他們來說,效果并不十分明顯。因此,我們注重實踐,創設情境,開展了一系列感恩的實踐活動,讓孩子們在實踐中體驗為他人做事的樂趣,在父親節來臨之時,我們開展了“我為爸爸擠牙膏”“我為爸爸倒杯茶”等活動;在母親節來臨之時,開展了“我給媽媽洗洗腳”“我給媽媽梳梳頭”等活動;在重陽節來臨之時,我們開展了“我幫爺爺奶奶捶捶背”“我幫爺爺奶奶扣紐扣”,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孩子真正體驗了生活,也真正體會了關愛他人、幫助他人、回報他人的樂趣。
2.捕捉教育時機,營造良好教育環境。在大班孩子畢業之時,開展了“讓幼兒園更干凈”的主題勞動活動,孩子們用稚嫩的雙手拿起抹布、水桶,對幼兒園的欄桿、滑梯、扶梯等進行了清潔,體驗了勞動的喜悅,增強了對母校的留戀和感恩之情。還組織了舊書捐贈活動,有的孩子拿出了自己喜歡的畫冊,有的拿出了自己閱讀過的童話、十萬個為什么等書籍,短短的一周時間,共收到圖書四百余本。在畢業典禮上,我們將這一份滿載著對弟弟妹妹深情厚意的圖書遞給了園長,交給了幼兒園。我們送的是圖書,傳遞的是愛心、感恩心,這樣的活動使感恩教育在實踐的層面上“活”了起來。
三、加強家園合作,使感恩教育無處不在
在充分利用學校教育的同時,還要通過各種形式加強家園聯系,使感恩教育雙管齊下,教育收到雙重效果。
1.家園配合,達成共識,溝通互補。幼兒園的教育畢竟是有限的,幼兒大部分時間生活在自己的家中,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與他們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系,溫馨的家庭氛圍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們,所以家園共育是十分必要的。我們通過各種渠道廣泛向幼兒家長宣傳感恩教育相關知識,如利用家園聯系欄、網站、感恩墻等形式及時向家長告知感恩教育的實施情況,向家長宣傳感恩教育的意義,向家長發放關于感恩教育的傳單,面對面的交流感恩教育,同時及時了解孩子在家的情感趨向,并對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修改與完善,家園配合,達成共識,溝通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