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民訴法意見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民俗文化遺失嚴重目前,由池州學院皖南文化研究中心為主力的民俗文化研究和發展隊伍,雖然在民俗文化發現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觀察研究項目和研究成果,卻不難發現,大多數民俗文化的研究和發現都是以池州地區為中心的,并且,例如青陽腔等已經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俗文化,是目前皖南民俗文化發展的重點。實際上,皖南地區包括安徽承黃山、宣城、池州、安慶、蕪湖、銅陵多個城市和地區,不同地區的民俗文化也各不相同,例如皮影戲、皖南花鼓戲、蕪湖鐵畫、徽墨、宣筆等,這些珍貴的民俗文化都有待發展和繼承,但是,目前的皖南民俗文化研究對這些內容涉及甚少,也就是說,皖南地區豐富的民俗文化并沒有被完全發現,這使得一些只流傳于民間的、小范圍的、但歷史比較悠久的民俗文化,很可能因為不被發現而完全遺失。
(二)民俗文化人才不足民俗文化人才不足,是我國大部分地區民俗文化發展中的主要問題,對于皖南地區來說也是同樣的,盡管國家對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予以足夠重視,以池州學院為主的高校也積極參與民俗文化發展活動,但是,真正了解民俗文化的是生活在皖南地區各個角落的普通民眾,有可能是一個坐在巷口的年邁老嫗,也有可能是公園里舞劍的老人;真正繼承了民俗文化的也不是高校的教師和研究所的專家,而是民俗手工匠人、民俗表演藝術家等。沒有這些人的參與,皖南民俗文化發展始終只能處在“研究”的層面,要使文化普及到社會精神文明發展中是比較困難的。而目前的民俗文化發展隊伍中,恰恰缺乏與民族文化接觸最近的人,或者是真正承載著民俗文化的人。
(三)民俗文化的經濟價值實現困難發展民俗文化的真正目的是為了通過文化的發展促進社會的發展,而社會發展又包括了精神發展和物質發展兩方面。目前,皖南民俗文化的發展狀態足以證明其在社會精神發展中已經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民俗文化的經濟價值實現卻不如文化價值來的那樣高效。目前,能夠實現經濟價值的民俗文化僅限于那些具有“國家文化遺產”等頭銜的景區和景點,然而,介由旅游業實現的民俗文化的經濟價值,在某種程度上很容易造成民俗文化的破壞,九華山周圍無數現代化的酒店、停車場和商場、購物街已經足以證明旅游經濟對民俗文化氛圍的破壞。此類“民俗文化消費”并不是實現民俗文化經濟價值的最好方式,另外,還有許多非物質形式的民俗文化,因為缺乏商品特征,根本無法實現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目的。
(四)民俗文化傳承動力不足皖南地區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文化圣地,因此有了璀璨的詩歌、美麗的建筑、形式多樣的民俗體育項目和風景優美的古鎮古街,這些珍貴的民俗文化,是皖南地區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積累出來的,是真正的人文精神之根,民眾生活之源。但是,在社會發展飛速的今天,大多數年輕人都在追求更符合自己需要的文化,即使是在皖南地區的農村,聽搖滾樂、流行音樂的年輕人也比聽傳統民歌的年輕人多上好幾倍;青陽腔在其鼎盛時期,皖南人人哼頌,但如今人們哼的都是商品音樂。這說明,皖南地區人民在文化傳承方面的動力不足。
二、解決皖南民俗文化發展問題的對策
(一)深入調查和發現民俗文化皖南地區民俗文化遺失嚴重,主要是因為參與民俗文化發展的研究者對文化本身的調查和發現還不夠深刻,僅從那些已經膾炙人口的民俗文化入手,深刻挖掘其文化價值,卻忽視了民俗文化的根本——來源于生活,因此使民俗文化發展視角狹窄。為了使皖南地區的民俗文化得以全面發展,建議研究者們走出池州,深入社會,換一個新的角度去發現和探索民俗文化。例如,走進比較偏遠的鄉村,通過對鄉村生活的觀察和了解、感悟,找出其中符合民俗文化研究目的的內容,或者全面考察地方區、縣的檔案、縣志等,從中找出發現民俗文化的線索。
(二)繼續建設和發展民俗文化研究隊伍造成民俗文化發展人才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皖南地區的此類研究還未形成一個科學的、對民俗文化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的模式,這使得許多民俗文化人才被埋沒,但是,以池州學院的專業建設為基礎的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在皖南民俗文化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這說明,利用高校資源進行地區知識文化研究是一條可行的路線。在短時間內尋找民俗文化的繼承者十分困難,利用高校資源進行民俗文化發展卻能夠彌補這一缺陷。建議皖南地區其他城市,也建立起與池州學院類似的民俗文化研究機構,在民俗文化研究的基礎上,吸引文化繼承人們參與這項重要的文化傳承事業,不斷使民俗文化研究隊伍發展壯大。
(三)促進民俗文化的產業化發展民俗文化的社會經濟價值實現困難,主要在于能夠實現經濟價值的民俗文化產業結構太過單一。目前,旅游業是皖南地區發展最快的產業,因此民俗文化的經濟價值實現多集中在旅游方面,在戲曲欣賞、民俗工藝制品交易和民俗建筑方面,能夠實現經濟價值的機會十分微小。建議皖南地區各城市政府在經濟發展方面為民俗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傍邊,鼓勵藝術類企業和小商品制造業、體育文化產業都加入到民俗文化的發展中,通過在各類民俗商品的開發,促進民俗產業的全面發展。
(四)號召社會各界對民俗文化發展和傳承進行資源投入人們不肯在民俗文化發展中投入經歷和資源,是皖南地區民眾對文化遺產傳承的動力不足的最主要原因。只要皖南地區社會各界都能夠重視并參與民俗文化發展,為民俗文化傳承投入多種資源,形成傳承動機,這個問題就不難解決。建議皖南地區政府在進行民眾精神文明建設時,將建設資金和資源多投放在民俗文化上,為文化的傳承者提供較好的發展環境;另外,還建議政府通過民俗文化發展倡議等活動的舉辦,鼓勵和號召其他社會組織和市民主動參與民俗文化的發展,例如,建議企業為民俗文化展覽館進行投資、鼓勵媒體對制作與民俗文化有關的專題節目等。
三、在發展皖南民俗文化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重視民族文化中的藝術價值發現民俗文化之所以能夠在皖南地區當代社會精神文明發展之中發揮作用,是因為民俗文化不僅代表了這個地區的人民的精神面貌的“根”,而且具有古典文化的藝術之美。因此,在發展民俗文化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藝術價值的發現。這就意味著,民俗文化社科項目研究應以藝術審美為角度進行發展,而在進行民俗文化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融合時,又不能使民俗文化跌落塵埃,成為商人牟利的工具,從而失去其本身的價值。如何做到這些,還需要民俗文化研究單位和相關部門進行進一步的探索。
(二)對民俗文化發展進行必要的宣傳發展民俗文化的土壤是在某一區域生活的民眾對民俗文化的實踐,只有通過實踐,民俗文化才能真正作為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得以發展,而不是作為歷史遺跡,被擺在博物館或者景觀遺址當中。因此,在發展皖南民俗文化的過程中,對文化的發展與傳承進行必要的宣傳,鼓勵民眾去實踐一些民俗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各級學校、社區等社會組織,都應該在日常工作中思考如何實踐民俗文化,如何促進民俗文化與當代社會生活高效地融合在一起,只有這樣,民俗文化發展才能獲得永久不竭的動力。綜上所述,皖南民俗文化在社會科研項目研究中已經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但是,從民俗文化發展的全局角度來看,單純的社科項目并不能使民俗文化形成全面繁榮的景象。因此,進一步發展皖南民俗文化,應以文化的發揚與傳承為主。
關鍵詞:民間民俗文化;群眾文化;文化藝術
只有屬于民族的文化才是屬于世界的文化,將文化推向世界才能保證優秀的民族文化被傳承下去,但是在我國的經濟建設環節之中,一些原本具有較高文化價值的民俗文化逐漸被新興文化淘汰,在文化競爭市場,傳統的民俗文化并不占優勢,無論是年輕人還年齡較大的老年人都對具有現代技術外衣的現代文化更感興趣,而很多民俗文化受到了影響,甚至難以傳承下去,而我國的群眾文化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民俗文化是不應被拋棄的,因此本文對我國的民俗文化的價值以及傳承方式進行分析。
1傳承民俗文化的必要性
中國的民間文化成長于廣袤的華夏大地上,群眾基礎深厚,中國風格鮮明,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擁護與喜愛。伴隨新世紀的來臨,我們不僅要肩負起保護民族文化的重任,還要將其繼續發展下去,傳承給我們的子孫后代,這就要求我們在保持多樣化的基礎上,整合與創新符合生產力與文化發展要求的民俗文化。群眾文化是從群眾中走出來的,就一定要以服務群眾為目標,大力發展群眾文化才能將民間民俗文化更好的發揚下去,最終實現傳統文化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的目標。在我國歷史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將民俗文化傳承下去不僅僅是對歷史的積淀,更加是中華民族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要想將群眾文化發展下去就要繼續保持傳統民俗文化在人民群眾中的地位,二者相互融合令群眾文化具有更加鮮明的特色,還能為我國的社會文化發展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在發展群眾文化的同時,一定不能忘記群眾在這之中占據的重要地位,其對文化的發展的影響是深遠的,他們是文化發展的創造者,是文化財富的繼承者,所以在發展群眾文化時,應該以群眾為核心,時刻銘記“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理念,在傳承民俗文化的基礎上將更加鮮明的文化特色與時代性充分體現出來。文化活動作為群眾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不僅表現在社會文化方面,而且表現在繼續建設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傳統的民俗文化中,群眾文化具有鮮明的傳統性,在發展過程中就要傳承這種民俗文化,并將其應用在文化活動中,從而使群眾文化不僅僅帶有傳統的民族文化特點,更加具有現代化的時代特點。民族的民間民俗文化在群眾文化中得以孕育、傳承以及發展。同時,傳統的文化形式與內容的傳遞離不開群眾文化的支持。很多傳統的群眾文化,如賽龍舟、潑水節,都是經過一種固定的形態方式繼承并發展下來的,經歷了千年的演變仍未改變原貌。現如今,新興的民俗文化正在蓬勃發展,走遍了神州大地,跨過了五湖四海,例如戶縣、金山農民畫,當地農民就是根據傳統的雕刻藝術、剪紙與刺繡等相融合再加上嶄新的表現手法創造出的藝術形式,目前已經在十幾個國家與地區展開巡回展示,受到了各地人民的喜愛。在繼承傳統的基礎的同時,群眾文化還會不斷創造或衍生出新的活動方式。黨和國家對群眾文化的重視,整理、搜集、發掘和搶救了一大批優秀的民族民間民俗文化遺產,并使它們煥發出新的活力,不斷創新和發展。群眾文化具有共同性、穩定性、過程性、個別性、地域性和綜合性等特點,也具有激勵力、穩定力、約束力和凝聚力等六個方面的作用。群眾文化的基礎是物質文化,并以制度文化這個中間媒介向人民群眾的行為規范滲透,把精神、物質和行為等層面的東西有機結合起來。
2通過傳承民俗文化來發展群眾文化的方法
如果想要將民俗文化當做群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傳播,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實現,首先可以借助新舊媒體對民俗文化進行傳播,提升群眾對于民俗文化的了解程度,一般民間的民俗文化傳輸途徑比較落后,很多民俗文化的表現需要觀眾到現場去觀看,但是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比較快,很難有時間到現場去看風俗表演,因此可以通過改變民俗文化的傳播方式來實現對民俗文化的宣傳,可以通過電視播放的方式進行傳播,還可以借助微博以及微信等新媒體來推廣民俗文化,我國為了應對民俗文化的生存危機已經做出了很多行動,如通過綜藝節目以及春節晚會來宣傳民俗文化。事實上,民俗文化并不都是被現代人厭煩的小眾文化,比如民俗中的“吃”文化,在過春節時,家家都要吃餃子,而我國的餃子已經被成功地推廣到國際中,其他國家以我國的餃子為基本形式,進行了改進,使餃子這種具有文化價值的食物獲得了新的生命力,另外,與之相類似的端午節的粽子,中秋節的月餅,在現代社會呈現的方式也越來越豐富多彩,商家不斷對其呈現方式進行翻新,我國的不同地區的呈現方式也存在差異性,而這種差異性也使傳統民俗食物成為網友在新媒體上的熱議話題。這種傳承民俗文化的方式主要是通過創新來實現的,創新同時也是民俗文化發展的根本動力,如果民俗文化一直保持原有的形式,不作出改變,是很難在新時期以及新的社會中獲得發展的權利,只有保證民俗文化不斷創新,才能不斷發展。為了使民俗文化在群眾文化中發揮更大的價值,相關人員還要以辯證的眼光來看待民俗文化,因為民俗文化既有積極的方面,同時也存在消極的一面,在傳承時,需要對其進行消極的部分進行剔除,使其成為真正的新型群眾文化。
3結論
我國的民俗文化內容十分豐富,但是傳承的難度比較大,這主要是由于民俗文化的物質價值比較低,現代社會中的人,尤其是年輕人,處于生存與發展的需求,具有更強的功利心,對于物質價值相對比較低的民俗文化的接受程度較差,不僅導致民俗文化的追隨者逐漸變少,更為嚴重的是,一些民俗文化甚至由于后繼無人而難以傳承下去,我國的文化部門應當對民俗文化加大重視,通過政府的力量來使民俗文化從小眾逐漸走向大眾,使其逐漸成為群眾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參考文獻
[1]楊瑋.淺談我國西部貧困地區民間民俗文化的發展———以甘肅岷縣的傳統音樂“洮岷花兒”為例[J].價值工程,2010(35).
[2]孫耀祖.我國民間民俗文化傳承發展之我見———以甘肅省通渭縣民間民俗文化為例[J].青年文學家,2011(17).
[3]楊開顏,江麗瑜.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民俗民間藝術[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5).
一、傳承民族民間民俗文化是發展群眾文化的必由之路
一個國家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文化的支撐。過去的群眾文化中殘留著舊時代舊思想的烙印,由本民族的祖先創造出來的群眾文化具有鮮明的色彩,衍生出形式各異的民俗服飾、淵源流長的古典詩詞、中華傳統美德以及民間說唱等民俗文化活動。
中國的民間文化成長于廣袤的華夏大地上,群眾基礎深厚,中國風格鮮明,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擁護與喜愛。伴隨新世紀的來臨,我們不僅要肩負起保護民族文化的重任,還要將其繼續發展下去,傳承給我們的子孫后代,這就要求我們在保持多樣化的基礎上,整合與創新符合生產力與文化發展要求的民俗文化。群眾文化是從群眾中走出來的,就一定要以服務群眾為目標,大力發展群眾文化才能將民間民俗文化更好的發揚下去,最終實現傳統文化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的目標。
在我國歷史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將民俗文化傳承下去不僅僅是對歷史的積淀,更加是中華民族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要想將群眾文化發展下去就要繼續保持傳統民俗文化在人民群眾中的地位,二者相互融合令群眾文化具有更加鮮明的特色,還能為我國的社會文化發展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在發展群眾文化的同時,一定不能忘記群眾在這之中占據的重要地位,其對文化的發展的影響是深遠的,他們是文化發展的創造者,是文化財富的繼承者,所以在發展群眾文化時,應該以群眾為核心,時刻銘記“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理念,在傳承民俗文化的基礎上將更加鮮明的文化特色與時代性充分體現出來。
二、傳承民族民間民俗文化是群眾文化發展的重要功能之一
文化活動作為群眾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不僅表現在社會文化方面,而且表現在繼續建設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傳統的民俗文化中,群眾文化具有鮮明的傳統性,在發展過程中就要傳承這種民俗文化,并將其應用在文化活動中,從而使群眾文化不僅僅帶有傳統的民族文化特點,更加具有現代化的時代特點。這在傳統的民族文化發展過程中意義重大,并且實現了社會文化的進一步發展。
民族的民間民俗文化在群眾文化中得以孕育、傳承以及發展。同時,傳統的文化形式與內容的傳遞離不開群眾文化的支持。很多傳統的群眾文化,如賽龍舟、潑水節,都是經過一種固定的形態方式繼承并發展下來的,經歷了千年的演變仍未改變原貌。現如今,新興的民俗文化正在蓬勃發展,走遍了神州大地,跨過了五湖四海,例如戶縣、金山農民畫,當地農民就是根據傳統的雕刻藝術、剪紙與刺繡等相融合再加上嶄新的表現手法創造出的藝術形式,目前已經在十幾個國家與地區展開巡回展示,受到了各地人民的喜愛。
在繼承傳統的基礎的同時,群眾文化還會不斷創造或衍生出新的活動方式。黨和國家對群眾文化的重視,整理、搜集、發掘和搶救了一大批優秀的民族民間民俗文化遺產,并使它們煥發出新的活力,不斷創新和發展。
我國的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自成系統,獨具特色,體現了鮮明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起著重要的作用。
群眾文化具有共同性、穩定性、過程性、個別性、地域性和綜合性等特點,也具有激勵力、穩定力、約束力和凝聚力等六個方面的作用。群眾文化的基礎是物質文化,并以制度文化這個中間媒介向人民群眾的行為規范滲透,把精神、物質和行為等層面的東西有機結合起來。
三、在傳承中創新是群眾文化發展的源動力
(一)發展群眾文化中的繼承
群眾文化和民族民間民俗文化有著歷史的繼承關系,盡管群眾文化受制于一定的經濟基礎,但它同時也有一定的獨立性,這就使得它不會因為原有經濟基礎的改變而全部消亡。所以,我們不應該隔斷歷史而應該尊重自己的歷史。
群眾文化不僅繼承文化藝術遺產的形式,還繼承文化藝術遺產的內容。相對來說,由于形式具有更大的獨立性和穩定性,因此,對形式繼承的價值更大。群眾文化以歌頌愛情、熱愛祖國、贊美勞動等主要內容,世代相傳并不斷發展、充實。古詩、戲劇等民族民間民俗文化是歷史上勞動人民藝術智慧的結晶,至今的體裁幾乎沒變。武術、山歌等群眾文化形式的面貌也沒多大改變。舞獅、掛彩燈等習俗依然被人民群眾喜歡著。元宵節、端午節、重陽節等活動方式至今為各民族人民喜聞樂見,并不斷發展,世代相傳。一種新的群眾藝術形式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礎上產生的,而并非空穴來風,比如戲曲就是在舞蹈、歌詠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
我們對傳統和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遺產既不能完全否定更不能生吞活剝地全盤接受,而是應該批判地繼承,去偽存真,推陳出新,古為今用。對于舶來的文化藝術,要做到洋為中用,克服民族虛無主義的同時也要反對排外,并將它們充分運用到我國群眾文化的創作中。
(二)群眾文化發展中的創新
群眾文化經過不斷繼承、創新、揚棄、積累后發展起來的,它是對一定社會活動的反映。群眾文化的更新和創新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內容創新,二是形式的創新。群眾文化的形式是活躍的、容易發生變化的,而其內容是保守的、穩定的。舞獅、舞龍燈、劃龍船等傳統群眾文化活動的形式與古時候沒什么大的變化,但其內容卻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一方面,我們要更新傳統群眾文化活動的形式,以便能更好地反映新的思想內容;另一方面,為了更好地表達一定的思想內容,也需要表現形式的創新。創新和繼承是辯證統一的,繼承是創新的基礎,是新的群眾文化發展的不可或缺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