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天上的街市教案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教學目標①引導學生討論:可不可以刪去第一小節的街燈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為什么?②學生討論:舉例說說,這首詩的語言好在哪里,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①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兩首詩。
②了解這兩首詩的寫法和風格。
③理解詩中聯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養聯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①有感情地朗讀。
②理解詩歌中聯想和想像的作用,培養聯想和想像的能力。
課時安排2課時
課前準備
老師:準備投影儀、錄音機、磁帶(提琴曲《梁?!贰撉偾缎强铡?
學生:了解有關牛郎織女的故事傳說,有條件的查閱這兩首詩的創作背景。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天上的街市》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夜晚,我們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發生過多少美麗的故事,產生過多少神奇的傳說,令人禁不住心馳神往。今天,我們跟隨著著名詩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詩人所追求的那份美麗,那份新奇。
朗讀課文,先從整體上了解詩歌內容
①教師范讀,提醒學生注意朗讀節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讀節奏與重音),播放背景音樂:提琴曲《梁?!凡糠郑瑒撛O一種美好的情境。(也可以播放課文錄音帶)
②學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讀課文,并思考以下問題:
a.全詩共四個小節,哪些是寫實的,哪些是寫想像的?
b.請你概括出詩人所想像的內容及想像過程。
③全班討論以上兩個問題。
因為這兩個問題都比較簡單,所以很快老師可以明確:
a.第一節是寫實的,第二~四節是寫想像的。
b.詩人想像了牛郎織女在天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想像過程(板書):
街燈
}天上的美麗街市一街市上陳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織女的幸福生活
明星
探究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進一步品味課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
①教師投影出示問題組,學生小組討論,然后轉入全班討論。
a.課文中想像的牛郎織女的生活跟神話故事中的牛郎織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過哪些詞語表現出來的?
b.詩人為什么要進行這樣的想像,要對傳說中的故事情節做這么大的改動?這種想像表現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c.詩中反復出現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這個環節的討論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所表達的主題。討論時老師可以通過提示幫助學生,如討論為什么要對傳統的神話故事情節加以改動時,可讓學生想,神話中的牛郎織女被分隔天河兩岸不得相聚的悲劇是誰造成的?王母娘娘為什么硬要拆散他們?王母娘娘象征的是什么?這樣就可以很自然地讓學生了解詩人擺脫封建束縛、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結合小組代表的發
言,教師可以明確:
a.神話故事中牛郎織女被無情地分隔在天河兩岸,而在詩歌中,他們在一起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美麗的街市”、“世上沒有的珍奇”表現了牛郎織女的生活很富足;“閑游’’表現了牛郎織女生活的自在、舒適、幸福;“淺淺的”說明了牛郎織女可以自由地往來,已經不是神話傳說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見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樣美好。
b.上世紀初,中國還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呼喚人們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運動結束后中國依然處于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沒有到來,許多人因此感到絕望無助,但是詩人沒有因此而放棄希望。他改寫了神話,想像牛郎織女在天上過著幸福的生活,表達了他對理想的向往和執著的追求。
c.詩中的“定然”、“定”表現的明明是想像的內容,卻用斷定的語氣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堅信,這樣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對美好的未來充滿信心,使讀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另外,在討論中也可以穿插介紹一下郭沫若的生平及1921年前后的時代背景,但是要簡略,不能涉及得過多過深。
②有感情地集體朗讀詩歌,注意聲音不要太高,語氣舒緩,要帶出輕松神往之意。
了解這首詩的寫法及風格,學習聯想和想像的手法
①引導學生討論:可不可以刪去第一小節的街燈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為什么?
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讓學生明確這首詩運用了聯想與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節運用了聯想的手法,詩人看到“遠遠的街燈”,星星點點,時隱時現,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燈與明星聯系起來?!斑h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這就是聯想,這種聯想既描繪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對現實的不滿,對光明的追求,把內容由人間轉到天上,為下文展開想像打下了基礎。
第二~四小節,詩人描繪天上街市的美麗,街市上陳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織女提著燈籠在走的幸福,都是詩人想像出來的。這種想像,又是以在人間看到的街燈、明星為基礎的。人間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與追求,體現了詩作的浪漫主義風格。
以上內容,學生討論時可能說不全面,教師可以提示,要幫助學生明白產生聯想要有一定的基礎,要有可以產生聯想的那個相接點,而想像則是以現實情景和現實生活為基礎的。
②學生討論:舉例說說,這首詩的語言好在哪里?
學生可以從任意角度說,如,a.詩句押韻、和諧。例如第一小節的韻腳“星”、“燈”;b.用詞準確。例“珍奇”、“淺淺的”;c.語氣親切。例“我想”、“你看”;d.表達信心很堅定。例“定”、“定然”。不要對學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論化,學生能結合詩歌把體會說出來就行了。
學生自由背誦課文
小結
詩人運用聯想與想像的手法,用優美而又親切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美麗的天街,創造了牛郎織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圖景。字里行間,充溢著詩人對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體現了浪漫主義的創作特色。
讓我們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誦一遍這首詩,感受詩人的美好情懷吧。
布置作業
①背誦這首詩,會默寫。
②發揮想像,將這首詩改寫成散文,要注意具體情節的描寫。
第二課時
課前準備
《靜夜》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與詩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們再面對月光淡淡的《靜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產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朗讀課文
①教師范讀,可配背景音樂:鋼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讀節奏、重音。
學生邊聽邊注意老師朗讀的聲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節奏的強弱和語氣的輕松舒緩。
②學生模仿,自由朗讀課文,然后再集體朗讀。
探究學習
①討論,理解內容與寫法。
a.這首詩哪部分寫實?哪部分想像?寫實與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點?
b.這首詩的兩個小節之間有著什么內在聯系?
c.這首詩的結構與《天上的街市》有哪些異同?
d.你最喜歡詩中的哪些句子?為什么?
通過討論,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明確:
a.詩的第一小節描繪了靜謐的夜景,屬寫實;第二小節屬想像。無論寫實還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靜”。
b.第二小節開頭的劈頭一問“天河何處”,結束了第一小節的寫景思路,把讀者的視野與心胸引向了廣袤宇宙,又以“遠遠的海霧模糊”收攏讀者放飛的心神。叫咱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寫出詩人的想像已經像脫韁的野馬穿過茫茫海霧,想像著有“鮫人”立在岸邊,對著月亮留下串串珠淚……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節的景物描寫,是想像的基礎,而沒有了第二節的想像,第一節的景便沒有活力,沒有生氣。有了第二節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無奇的景變得空靈、美麗。
c.兩首詩的結構大致相同,都是先寫景,以寫景為基礎,再展開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寫景部分由“街燈”、“明星”的聯想把讀者的視線由人間轉到天上,為第二小節具體描繪“天上的街市”做了鋪墊。而《靜夜》則是靠第二小節的“天河何處”結束寫景,轉而想像的。
d.第4小題屬于開放性題目,可重點引導學生多角度思維,如喜歡第一小節的詩句,可扣住寫景的細膩形象,像“籠罩”一詞,寫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朧而又神秘?!奥┏隽藥c疏星”的“漏”,寫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團團白云,而白云之間的空隙里,有隱約可見的閃爍的幾顆星星。如喜歡第二小節的詩句“天河何處”,則可以抓住詩人跳動的思緒,由普通的鄉間夜景一下子把讀者的思緒帶到了廣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詩的境界得以拓寬和提升。但緊接的“遠遠的海霧模糊”又把讀者剛剛放飛的心緒往回收攏,模糊的海霧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歡后兩句的則又可以把思維轉換到想像的角度,為什么流珠?喜極而泣?傷心落淚?抑或無窮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②指導學生練習,學習運用聯想與想像的手法。
a.發揮聯想與想像,續寫句子。
牽?;ㄩ_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邊的時候……
這個練習很簡單,是學生學習聯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礎性練習,學生說的答案合理即可。
b.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輕柔地、舒緩地、帶點神秘味的反復朗讀最后兩句,再討論翻譯“南海水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導學生展開想像,用自己的話描述這首詩的想像世界??勺寣W生對鮫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選擇《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話加以描繪。
這個練習也屬于開放性的,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說,互相補充,培養學生聯想與想像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
總結課文
①讓學生反復朗讀,當堂背誦。
②教師小結。
“鮫人在岸,對月流珠”的故事,激發了我們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啟示我們,多關注身邊的生活,熱愛生活吧,你會發現生活是多么美好!
布置作業
①熟練背誦兩首詩,會默寫。
②想像練習。
一、課前:深究文本,掌握學情,擬好導學案
首先:深究文本,因為許多文本中,都有一些顯性的或潛在的東西,對教師的知識結構、文化底蘊都是一個考驗。如果教師備課時,不去深挖文本,不去觸類旁通,只滿足于文本表面,那就無法真正走入作者的內心深處。例如在講九年級《語文》下冊中的戴望舒《我用殘損的手掌》時,必須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作者深陷他國監獄而受到的虐待與情景。只有老師意識到這個方面的重要性,教師深究了,然后在導學案中讓學生課前也去探究這方面的信息,這樣上課時講到文本內容時,更能觸動學生內心的心弦,更好地讓文本與學生(讀者)產生情感的共鳴。
另外在探究文本的基礎之上,還應掌握學情,擬好導學案。例如在講到《棗兒》時,讓學生預習文本并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如果是留守兒童,談談自己對父母的牽掛;如果是單親家庭,述說失去父母的孤獨與痛苦;如果家里有年邁的老爺爺或老奶奶,詢問一下他們的內心感受,并用作文的形式把諸如此類的情感寫出來。在掌握了學生的感受和理解的基礎之上,再擬一份導學案,請學生們在課外時間把老人思念兒子(棗兒)的細節和男孩思念父親的細節分別用橫線和波浪線畫出來,并作批注,然后上課檢查他們的作業情況并談談文本中所寫情況與自己的區別在哪?為什么?這樣能讓學生實實在在地領悟到語文的內在魅力。
二、課中:有的放矢,關注生成
好的教案、教學設計會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另一半當然是付諸實施了。這也是有效教學的最關鍵的一步,教師是教學的設計者和引路人,但在教學的實施過程中,無論我們如何預設,都會有一些無法預料的狀況發生。如一位教師講《天上的街市》的公開教學中,設計的重點是通過文本讓學生學習聯想與想象的概念并知道運用。當教師提到文中哪些是聯想時,學生們能夠講到“街燈――明星”,其中一個學生講“街燈――明星――街市”是聯想,而另一個學生反駁“不是”,應該是“街燈――明星――街燈――街市”,很遺憾的是教師只是對后者進行了肯定,但未闡述其所以然。我想,如果再深入下去:只有有了街燈,才能有了天上的街市,中間的銜接不能刪除,否則就不是聯想。
由此可見,高效的課堂教學只是按照規定的教學設計和導學案去上課還是不夠的,還應該巧妙地運用自己的智慧激發出學生的創新思維,引導他們高效學習,更好地落實教學目標。
三、課后,了解交流,及時反思
一堂課結束,我們都習慣在辦公室交流這節課的效果,而其中大多數教師還會揀優點來說,所以未必能真正了解實情。其實,評價一堂課是否高效,孩子們最有發言權。有時利用閑暇時間,走進學生與他們聊聊課堂的效果,也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有的課件的制作,只注重了形聲畫的開發和利用,嘩眾取寵,卻忽略了最最重要的因素,文本內容。比如,有的老師在制作課件時一味地設置各個內容的動畫和聲音效果,絢麗的色彩,生動的畫面雖然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但學生們只顧著好奇和欣賞,卻忽視了需要學習的課文內容。對于本應掌握的知識內容幾乎沒有什么印象,反而對在課件中出現的各種聲音及動畫津津樂道。這就是輔助過度,本末倒置,喧賓奪主。
因此,有人認為,多媒體教學的程式化,不利于學生思維的調動,不利于課文內容的涵詠、品味,而且,教師為了實現多媒體教學,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熟悉計算機操作和課件制作,而忽略了對自身專業知識的補充、對教學方法的研究和對學生情況的掌握,最終取得的教學效果與傳統教學卻是基本一致,這不免有些得不償失。
其實,任何事物,總具有兩面性,只要我們消除以上的一些弊端,完全可以在多媒體教學中開創出事半功倍的教學意境,從而為學生的學習營造出既有色香味又有營養價值的美味佳肴。
1.在“一切皆有可能”的時空中,讓學生領悟文學語言的無窮魅力
多媒體能給語文教學帶來直觀和生動的“畫面式”教學方法,因此,我們盡可以利用多媒休教學來營造氣氛,喚起情感,引導想象,但決不能用屏幕、畫面這種虛擬的想象代替文字的意境。文字的想象遠遠大于屏幕。例如詩歌的教學就可以適當借助多媒體。多媒體那縮短時空,增加信息密度,擴大信息容量的優勢可以派上用場。例如:《天上的街市》,詩人郭沫若從街燈聯想到明星,又從明星聯想到街燈,想到天上的街市,街市的物品,街市行走的牛郎織女。這樣回環互喻,相映成趣,創造了一個充滿幻想、充滿詩情畫意的和諧美妙意境。借助多媒體,既可再現天上人間渾然一體的畫面,又可呈現全詩富有鮮明節奏和韻律的語言特征。課堂上老師引導學生通過畫面想象感悟文采,感悟其深意,體會其意境,學生在腦海里進行再思索再創造,就能生成自己的體會和認識,就能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2.在富有動感的畫面中,讓學生的語感能力得到培養
漢語教學的規律告訴我們:語文能力的培養必須通過傳統的“咬文嚼字”的方式來實現。所以傳統語文教學強調“書不盡言,言不盡意”這一點。朱熹倡導“涵泳”的讀書方法,強調通過“誦讀”,讀出“情”、悟出“理”,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再現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從而深刻體會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氣、培養“語感”。對于一些較為凝練的課文語言,我們可以在多媒體的輔助下很好地達到教學效果。例如《沁園春?雪》中的“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在這里,本來是靜止的山,竟具有了動感,這就把雪景寫得很有立體感和親切感。教學中,教師運用多媒體手段,讓遠山在鏡頭里不停地運動,結合飄灑的雪花,很好地營造了至美的意蘊,從而領悟“舞”、“馳”的豐富內涵。
3.在多重互動中,讓師生情感在語文課堂上得到充分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