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守護者計劃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文化休克是指一個人處于一種社會性隔離,而產生焦慮、抑郁的心理狀態,而不是指臨床上那種由于疾病引起的喪失意識的病理性休克。由于手術室環境的特殊性,導致手術患者文化休克的程度增高,使患者的生理、心理發生急劇變化,從而影響手術的順利進展。為減輕患者的文化休克,提高手術患者的手術質量,對手術患者產生文化休克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護理對策。
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1月~2012年3月手術的320例患者,均為女性,年齡21-50歲,平均年齡35歲。其中剖腹產210例,婦科手術110例。文化程度在大專以上76例,高中以上105例,高中以下139例.該320例患者均對其進行交流、評估和訪視后發現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沮喪、恐懼、焦慮以及緊張等心理。
2 原因分析
2.1 外在因素:外在因素是指患者自身以外的因素,主要是反映手術室的物質環境。手術是治療疾病的一種手段,又是一種創傷的過程,因此手術室在醫院內形成了特殊的治療場所,有獨特的治療儀器和設施,形成了特有的醫療環境。此環境對進入手術室的患者來說都是陌生的,面對的是各種生疏的儀器設備,聽到的是各種儀器的報警聲,看到的是醫護人員緊張、嚴肅的面孔和忙碌的身影,感到的是諸多的強迫臥位的捆綁感,這些都對患者的心理造成巨大影響;再者,多數患者對于手術有著恐懼心理,害怕手術疼痛、出血、出現不良后果等,這些又都影響著手術的正常進行。治療環境的改變,使患者出現明顯的文化休克。
2.2 內在因素:內在因素是指患者的自身因素。由于每個患者的個性、生活環境、教養、文化修養、社會經歷不同,對同一種文化環境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因而會產生不同程度文化休克。由于手術室環境的特殊性,患者極易產生孤獨、恐懼、焦慮的心理,此時患者自身因素引起的文化休克程度表現出明顯的不同。
2.2.1 文化程度:文化程度高的患者,認識到手術室的各種設備和特殊布局對自身疾病康復的促進作用認識較好,因此比文化程度低的人適應能力強。
2.2.2 手術室的各種情況,可加劇文化休克如有的患者及家屬,對科學持有相反的認識態度與信仰。由于態度具有穩定性,患者往往習慣用自己已有的態度體系去看待,只有乞求上帝保佑,便利適應手術室文化環境的時間相對延長。
2.2.3 自尊與習慣:由于治療方法的特殊需要,手術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大多需要全身,這種變化使患者感覺失去了自尊,加之進入手術室后,一切活動均要服從醫護人員的安排,無自我意識表現,這樣極易產生強烈的文化休克現象。
3 護理對策
在健康服務體系中,護士是幫助患者減輕或解除文化休克的最重要成員。手術室護士的作用是通過實施包括文化護理在內的整體護理,使患者盡快渡過文化休克期,提高護理滿意度。
3.1 手術前2天對手術患者進行術前訪視,主要是對患者的社會文化背景及生理、心理情況進行評估,以了解患者有無文化休克、文化休克的程度、引起的因素,為實施文化護理提供可靠的依據。評估內容包括:(1)評價的一般情況;(2)既往健康狀況、疾病治療情況,患者對麻醉方式、手術方式以及對各種儀器設備的認識程度;(3)心理狀況
3.2 根據不同層次患者,采取相應的對應措施,以對應手術患者所產生的文化休克
關鍵詞:消化道疾病患者;老年;圍手術期;護理
隨著老齡人口的增加,老年人手術機會增多,但與年齡相關的生理改變和重要臟器的功能減退,也使老年人術后并發癥增多,圍手術期病死率增高[1]。如何使老年患者安全渡過圍手術期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科自2008年6月1日~2009年8月30日共有90例老年消化道疾病患者接受手術,取得較好效果,圍手術期護理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90例。男性60例,女性30例,年齡60~85歲,平均71.2歲。其中胃大部切除術10例,闌尾切除術15例,嵌頓疝加腸部分切除術1例,疝修補術10例,左半結腸切除術8例,右半結腸切除術5例,乙狀結腸切除術3例,直腸癌骶前吻合術5例,常規膽囊切除術13例,急診膽囊切除術5例,常規膽總管探查術3例,急診膽總管探查術1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8例,膽總管空腸吻合術1例。術后并發心律失常3例,高血壓4例,肺部感染3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
1.2患者合并癥1例,主要合并癥為高血壓4例,糖尿病1例,心臟病4例,心電圖異常變化3例,慢性支氣管炎3例。
2護理
2.1術前護理
2.1.1一般護理 入院即對患者進行認真的評估,根據患者的不同年齡、不同疾病,開展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參與專科醫生的會診及病歷討論,以便對患者的疾病有足夠的認識,及早預防和發現并發癥。
2.1.2心理護理 針對老年患者具有"病種多,病程長"的特點,以及對手術的恐懼心理,我們要耐心地向患者及家屬講明所患疾病的相關知識,特殊檢查的方法、目的、手術方式、預期效果及注意事項,介紹本科以往成功的同類病例,使患者消除不必要的恐懼和疑慮,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手術。
2.1.3術前準備 ①除常規檢查項目外,對合并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肺部疾患的患者,需請各專科醫生,麻醉師共同會診,制訂方案,增加24 h心電動態監測,血糖監測,必要時做肺功能檢查,常規應用擴張冠脈血管的藥物及心肌營養藥,控制高血壓,禁煙,霧化吸入,呼吸鍛煉,咳嗽訓練,以保證術后能正確地咳痰,改善肺功能,控制血糖在8.9 mmol/L以下手術為妥[2]。②按腹部手術常規給予腸道準備、皮膚準備、麻醉前用藥、留置導尿管。
2.2術后護理
2.2.1及時了解術中的情況 患者回房后,責任護士交接患者,及時向手術醫生及麻醉師了解術中的情況,明確手術的范圍性質。
2.2.2氧氣吸入 由于老年人生理性的退行性變,使肺容量下降,彌散功能減弱,呼吸困難發生率高,本組患者術畢常規給予氧氣吸入,2~4L/min,持續8~24 h,效果良好,無1例發生呼吸困難。
2.2.3生命體征監測 患者術后生命體征的監測,是監控患者病情變化,判斷預后和及時采取相應救治措施的重要依據。因此,術后采取持續心電、血壓、心率、呼吸、血氧飽和度、、尿量的監測,出現異常需采取積極的救護措施,并根據患者綜合分析,最大限度地提高康復和治愈水平。
2.2.4疼痛的護理 由于切口處疼痛,①影響了患者深呼吸的有效咳嗽,容易引起肺部感染;②疼痛可誘發血壓高,增加心肌缺氧,誘發原發心臟病發作或加重,合理止痛可減輕痛苦,有效防止并發癥的發生。因此,術后采用鎮痛泵的應用。本組中有185人應用了鎮痛泵,鎮痛效果良好,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2.2.5并發癥的護理
2.2.5.1心律失常及高血壓 心血管疾病是老年消化道疾病患者最嚴重、最常見的危險疾病,對老年人生命危險最大的是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及傳導系統疾病[3]。高血壓是老年手術患者主要危險之一[4]。由于老年人對手術的刺激及疼痛的耐受力減弱而誘發器官功能失調,特別是心血管系統可出現血壓、心率及心律的改變。患者表現為頻發室性或房性早搏,自訴胸悶、心悸等癥狀。本組3例術后出現心律失常,立即給予氧氣吸入2~4L/min,持續48 h,控制液體速度,40滴/min,同時口服普羅帕酮50~100 mg,3次/d,48~72 h后,心率逐漸恢復正常。本組4例24 h內發生高血壓(Bp 145~180/95~125 mmHg),立即舌下含服硝苯地平5~10 mg,使血壓控制在150/90 mHg左右。
2.2.5.2低氧血癥和肺部感染 本組發生低氧血癥和肺部感染3例,持續的低氧血癥和肺部感染對老年消化道患者是潛在的危險。術后常規靜脈給予祛痰藥和霧化吸入,持續低流量給氧,鼓勵患者做深呼吸及有效的咳嗽,早期下床活動,行痰培養,根據痰培養結果使用敏感抗生素,本組患者術后10~15 d肺部感染治愈。
2.2.5.3切口愈合不良 本組1例發生切口愈合不良,老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組織愈合 能力差,血糖水平的異常,白蛋白低下,是造成傷口愈合不良的原 因[5]。根據血糖水平,應用胰島素營養支持,提高白蛋白水平。密切觀察切口 滲血、滲液情況,敷料浸濕及時更換,有引流管者,確保引流管通暢, 避免引流管折疊、扭曲。注意觀察切口周圍有無紅、腫、熱、痛,必要 時給予紅外線照射傷口15~20 min/次,1~2次/d,通過積極的護理和治療,術后12~15 d切口愈合。
3討論
老年人臟器功能退行性改變明顯,代償功能較差,常并存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慢性支氣管炎等老年性疾病,使手術風險增加和術后并發癥增多。因此,術前控制和糾正老年性疾病,術后積極監測和治療,將有益于降低圍手術期的死亡率,使老年患者能安全渡過圍手術期。
參考文獻:
[1]Jin F,ChungF,Minimizing Pirioperative adverse events in the elderly[J]. Br J Anaesth,2001,87:608-624.
[2]張宏.圍手術期高血壓處理[J].中華麻醉學雜志,1998,18(1):59.
[3]唐大年.老年消化道疾病患者圍手術期死亡病例分析[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06,25:36-40.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回顧總結于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間入站行計劃生育手術的女性患者的一般資料,從中抽選72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其按入站時間的先后順序進行分組:分別為一般組(36例)與實驗組(36例)。一般組中年齡最小為25歲,最大為46歲,平均年齡為(34.56±2.41)歲;小學文化水平患者有3例,初中文化水平患者有9例,高中文化水平患者有12例,大專及以上水平患者有12例;其中,有3例患者為中期妊娠引產,18例患者為安放(取出)宮內節育器,15例患者為人工流產術。實驗組中年齡最小為24歲,最大為46歲,平均年齡為34.36±2.26歲;小學文化水平患者有4例,初中文化水平患者有10例,高中文化水平患者有11例,大專及以上水平患者有11例;其中,有3例患者為中期妊娠引產,19例患者為安放(取出)宮內節育器,14例患者為人工流產術。比較分析兩組計劃生育手術患者的一般資料發現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1.2護理方法。一般組:告知患者減壓方法,以釋放患者的壓抑情緒;給予患者生活上的幫助,指導患者正確用藥,交代患者出院后的注意事項。實驗組:對患者進行舒適護理,方法如下:(1)術前護理:分析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況,由于大多數患者對手術具有抵觸心理,常出現情緒失落、悲憤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應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將計劃生育手術的相關知識、性健康知識等告知患者,讓患者認識到計劃生育手術實施的重要性、必要性,同時,護理人員應該耐心回答患者的問題,解除患者的疑惑,以減輕患者的恐懼心理;美化病房以及周邊環境,可以在病房內放置鮮花、綠色植物等,使患者保持愉悅的心情,注意通風,定期對病房消毒,為患者營造舒適的護理環境。(2)術中護理:由專業的護理人員全程護送患者進入手術室,待進入手術室后,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談話,以緩解患者的緊張不安情緒,可為患者講解打趣的故事,或向患者介紹手術操作的儀器、方法、流程等,將患者的注意力轉移;手術進行時,護理人員嚴密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監控,并詢問患者是否有不適感,并安撫患者,給予患者身體上的溫暖,如握住患者雙手,向患者傳遞情感上的關懷,并采用溫柔的言語安慰患者,給予患者最大的人文關懷。(3)術后護理: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指標,如血壓、意識狀態、情緒變化等,并為患者更衣保暖,尤其是腹部,以防著涼;調整患者的臥床,以減輕手術部位的壓力,緩解患者得傷口疼痛;護理人員詳細為患者講解疼痛形成的原因,以防患者由于不明疼痛來源而胡思亂想,若患者疼痛較為嚴重,可給予患者相應的止疼藥物進行處理,以減輕患者的病痛折磨;給予患者手術部位的護理指導意見,叮囑患者做好個人衛生清潔工作,告知患者手術后的禁忌,給予患者飲食上以及避孕上的指導意見。1.3觀察指標。分析兩組患者護理后的焦慮狀況。焦慮狀況評定用HAMA(漢密爾頓焦慮量表),項目包括十四個,采用五級評分方法(0至4分)進行評定,分數越高表示情緒越焦慮[3]。1.4統計學方法。數據分析用統計學軟件SPSS16.0,計量資料以(—χ—±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若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后的焦慮狀況。實驗組護理后的焦慮狀況優于一般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3討論計劃生育手術是一種非機體疾病,它不是由于女性患者生病引發,因而,對患者進行計劃生育手術容易給患者帶來困擾。據調查研究表明,多數計劃生育手術女性患者均會伴有不同程度上的焦慮情緒[4]。由于女性計劃生育手術患者存在較為嚴重的焦慮情緒,因此,在手術圍術期中,應該對其進行適度的護理干預,以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進而提高手術的有效性,促使患者身體早日恢復[5-7]。本文研究中,在手術前對患者進行詳細的心理評估,在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情況之下,采用針對性的舒適護理措施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通過對患者進行術前護理、術中護理以及術后護理三者相結合,可以全面地對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調整,從整體上改善患者的焦慮不安情緒。由于大部分女性患者對計劃生育手術缺乏了解,對手術的認知水平不足,容易產生懷疑和排斥,護理人員于術前為患者講解計劃生育手術的相關知識可以提高患者對手術的認知水平。由于傳統人們的思想比較保守,對性健康知識比較缺乏,護理人員為患者講解性健康知識,可以提高患者對生殖健康的重視度,繼而以良好的心態接受手術。術中對患者進行情感關懷,是一種“以人為本”的醫學服務理念,術中安撫患者,可以減輕患者的焦慮,使其配合手術工作。對患者進行術后護理,可以從整體上給予患者最好的護理體驗,進而將患者的焦慮情緒降到最低[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