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精品范文 莫高窟考察報告范文

莫高窟考察報告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莫高窟考察報告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第1篇

于希寧有一顆質樸而敏感的審美心靈,草木枯榮、物隨時遷皆能激發他創作的欲望和靈感,發而為文,揮筆成畫,最終創造了其詩意化的花鳥畫境界。1996年出版的《于希寧詩草》,收錄其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創作的三百余首詩詞,其中題畫詩占大部分。如《春眠夢梅》:“春眠夢玉珮,瑞雪停云在,暗窺君未醒,偷換枝無礙。”此詩將作者深夜夢梅的情感體驗寫得微妙細膩:在萬物復蘇的季節里,又夢見了日夜思念的梅君。在夢里,它以白雪作霓裳停留在云端。趁著它還未睡醒,趕緊把它婀娜的身姿偷換過來(意為趕快將它畫下來)。“暗窺”“偷換”用來表現畫家虛懷默然、不忍打擾的心意,將梅花擬人化,信手拈來,自由空靈。又如他的紀游詩:“一路溪流漱石亂,半山云霧入林暝。岸邊古木皆溫化,江上征篷待客停。”這是于希寧回憶自己游嚴子陵釣臺所見,視線由江流遠觀山林,又由岸邊回到江上,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于希寧在詩文修養上很是下了一番苦功。20世紀30年代,于希寧在新華藝專學習時,詩詞題跋是必修課,他一邊臨摹古人名畫一邊細細揣摩題畫詩,感受詩情與畫意的融合。通過數十年不斷的積累,于希寧逐漸能夠自由地進行詩詞創作。七八十年代,于希寧多次江南探梅,在思考繪畫創作問題的同時,梅花也開啟了于希寧一段詩的情緣,他曾說:“每當此時,我會從自然和藝術的內在關系中,從古人今人的種種得失中,獲得無窮的心得和新知,而詩興由之而生。之所以在我的詩草中詠梅詩占有這樣大的比重,真是良有以也,絕不是偶然的。”于希寧的詩歌創作強調當下即成、觸目即真的直接表達,當下參取、即物生情,將心寄予當下的直接感悟,正所謂“俯拾即是,不取諸鄰”,情感的運動弱化了理智與邏輯思維,只是自然而然地“俯拾”“直取”,類似于“皚皚埋萬物,大地披銀鎧。老柯壽者相,暢吟凌寒態”這樣的詩句皆是以詩思啟畫意,以畫圖示吟哦,詩人之心在瞬間超越時間與空間,不期然間已與物象契合無間。于希寧的“詩情”不是純然的感情抒發,而是緣物而起將自己的內在情感與外在物象相融合。他的《早春有懷》:“春來冬去寒方暖,地動青萌欲吐芽。嶺上梅花疏且瘦,雪飛有意混成花。”因感受到春天的氣息,而遙想嶺上梅花的疏枝淡影,大地盡管看似平靜卻生機涌動,既然梅花還未開放,就讓飛雪混成花朵作那冰清玉潔的白梅花。于希寧這種神思活動始終不脫離自我的具體感受,通過情感的推動,將記憶世界喚醒并重組,遷想妙得,神與物游。

隨著于希寧繪畫風格的進一步確立,必然也要求與之相應的題畫詩以深化意境,他說:“古人的詩是在彼時彼地的具體條件下有感而發的,每個人所處的時代環境和遭遇不同,歷史和社會的變化發展使人的思想和人生觀也在變化。”林和靖愛梅、愛鶴,“梅妻鶴子”成為千古美談,他筆下的梅花疏影橫斜、暗香浮動,而在于希寧這里梅花則轉化成為“鱗柯鐵骨玉肌妍,歷盡冰霜迓日翻。自繞橫斜清質氣,暗香亮節散中原”的精神面貌。他在詩中所要實現的是梅花的錚錚鐵骨所代表的時代精神、民族氣派以及自我品格。唐幼明曾有梅花詩曰:“梅花自是神仙骨,不許凡人肉眼看。雪壓江南春滿屋,玉堂瀟灑月光寒。”于希寧反其意而作:“梅花不是神仙骨,耐得人間頌品端。雪掠冰凌難損質,素心玉面水晶盤。”他將梅花那種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冷峻轉化為人人贊頌的精神品格。

于希寧創造的詩畫意境高古雄奇、鮮明可感,使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如其《巫岫龍柯》寫湍流與云天相接,老梅奇柯橫空出世,意象凝重,蒼勁有力,顯示了中流砥柱、偉岸孤傲的精神,并題詩曰:“巫岫雄柯雪養魂,千花萬蕊抒精神。為教操守培時物,筆帚運來玉樹春。”于希寧作詩還力求與繪畫的風格融凝無間,如《秋絲瓜》題詩:“秋雨霏霏征途忙,碧油沃野魚米鄉。荷塘脆藕正應市,戶戶絲瓜上脊梁。”畫面上幾片潑墨瓜葉簡潔生動,條條絲瓜色清姿動,幾朵黃花與葉、瓜互相掩映,極富生活情趣。

詩歌之外,書法、篆刻對于希寧的繪畫創作來說更有著獨特的實際意義,他在繪畫上所達到的高度就來源于他的書、印修養。他將書法、篆刻作為繪畫的基礎來對待,并憑他對技法及美學內涵的深刻理解、融會參悟,使其繪畫顯現出別樣的筆法意味與空間效果。與他在詩文修養上的晚進不同,于希寧自小就受到父輩的熏陶,專意書法、篆刻方面的修煉而無絲毫懈怠。在上海求學時期,于希寧開始比較全面而系統地深入學習書法。從甲骨、金文到晉唐王羲之、懷素、顏真卿再到宋元黃山谷、坡、趙孟頫,無不心摹手追,尤其對魏碑古厚持重、舒展勁健的用筆極為偏愛。與在繪畫上的刻苦勤奮一樣,于希寧將練習書法作為日課,他不是著意于一家一帖的摹寫,而是融會百家之長以成自我體格。

在篆刻方面,于希寧受鄉賢陳介祺所藏漢印、瓦當、青銅器耳濡目染,對樸實敦厚的美學風格有了最初的感知。陳介祺一生鑒精藏富,其所輯《十鐘山房印舉》成為于希寧學習篆刻的重要材料。上海求學期間更得海派名家諸樂三先生的指導,下苦功摹刻秦璽漢印數百余方,上溯鐘鼎款識、漢印瓦當、碑額刻石,近學鄧石如、吳昌碩及西泠八家。潘天壽先生曾建議他:“多注意秦璽清俊之氣,漢印渾樸古厚氣息,于章法安排多動腦子,必有變化。”而黃賓虹先生對于希寧更是有重要影響,其《黃賓虹藏秦漢印拾遺》收錄親自手拓黃賓虹先生收藏的秦漢古印58方,從中可見于希寧孜孜以求、一絲不茍的治學態度。同時,他深諳黃賓虹先生“書畫同源。自來言畫法者,同于書法,金石文字,尤為法書所祖。考書畫之本源,必當參究籀篆,上窺鐘鼎款識”的道理,對篆籀書法著意最深,用力最勤。從任教于濰縣的慮遠閣畫廬開始,篆刻就一直是于希寧的主講科目,并編寫了完整的講課稿,在日后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完善,其晚年論文《篆刻及其與書畫之間的關系》即是原稿的一部分。文章中從篆刻興起原因、發展歷程、種類體制及風格變化、作用等幾個方面對篆刻做了比較全面的論述。

于希寧的繪畫充分地體現出與書法、篆刻的緊密結合,他在筆墨表現上孜孜探索,孕育出“剛勁樸厚”的風格特點。其早年所作《白梅圖卷》將剛勁沉著的用筆、曲繞變幻的結體形式運用于繪畫,得篆刻方寸間分朱布白之妙,正如黃賓虹先生所題“宋元士大夫純以書法入畫,平壽有道,深明篆刻,此幀得古籀遺意矣”。書法用筆影響了他的繪畫用筆特征,而畫面剛勁渾厚的筆墨味道也影響了書法的審美取向,書法與繪畫的筆墨形成了相對應的互動關系。這種互動關系最直接地體現在長線的運用上。他所畫藤本植物,以書意入畫,無不蒼勁古樸、氣勢恢弘。如《春滿乾坤》中的紫藤回旋曲折、疏密交織、屈曲盤繞,運筆靈活不滯、氣脈通聯,與草書流暢的書寫性異曲同工。而其頓挫生拙之態又極盡篆籀筆意,正如他自己的詩句“蔓篆舞婆娑”,剛中帶柔、外曲內直,行筆快則流暢剛健、飛動挺拔,行筆慢則敦厚樸實、含蓄穩重,流暢中寓蒼渾,樸實中見靈動。他常迫使筆鋒分散出一種“飛白”或“劍脊”的筆觸效果,這種筆法厚實而松靈,墨雖淡而不薄不浮,雖重而不濁不滯,用來表現初雪未融的梅干,使雪的溫潤圓滑與枝干的盤曲嶙峋形成了鮮明對比,既有特定的質感、量感和空間感,又具有充滿筆墨情趣的藝術性。

從書法、篆刻中,于希寧不僅尋求可被繪畫有效利用的技法資源,同時將書、印的內涵化為畫面的精神氣質,如他筆下的梅花總是充滿力量,梅之老干盤曲嶙峋,架構出一個穩定而充滿張力的畫面結構,將秦漢晉唐的正大氣象與梅的品行氣勢加以內在融匯并通過用筆展現出來,最終形成了凝重古拙、剛勁俊逸的繪畫境界。

“三魂共一心”是于希寧一生的座右銘,也是他畫梅思想的深層體系。其國魂、畫魂寓人魂的藝術思想正是時代精神、梅的精神、自我精神三者統一的高度升華。于希寧在與梅相識相交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梅花“不怕雪欺霜辱,冰虐風餐,反而冒雪沖寒,萌花報春,所謂‘萬花敢向雪中出’‘挺立風雪吐芬芳’的精神,這才是梅花‘骨氣’之所在。這種經得起天寒地凍、雪壓霜欺,而矯健不群、一花獨妍,卻又俏不爭春的氣質,正是現在所需要的時代精神”。于希寧將梅花之品質、與時代之精神融為一體,同時,又是他自我個性的生動體現。他的情感與文思已與梅結為知已,在進入物我兩忘情狀中不斷深化;他的堅韌、勤奮、剛正之氣逐漸與老梅之骨氣、生氣、清氣相契合,實現人魂與畫魂的完美統一。

于希寧從傳統文人思想價值體系向“三魂一心”畫學思想體系的轉變,也相應地帶來了其繪畫造型語言、技法及整體畫面的轉變。他拋棄傳統花鳥畫折枝構圖的程式,以整棵梅樹入畫,將花鳥畫創作引向一個新的境界,因此,干與枝的畫法是于希寧技法創造的重點,尤其是復雜枝干的穿插組織方法,確立了由主干到枝條、由近處到遠處、由大勢到細節的繪畫順序。枝干、花朵的疏密分布以及梅鞭的走向等等這些因素都成為畫面構成的重要部分,這尤其需要畫家具有對畫面強大的掌控能力。于希寧注重枝干的走向、穿插,并形成一定的層次感和空間關系。為了體現畫面的秩序,于希寧還在繪畫的過程中有意將枝干留出空位,體現出枝干前后、左右、上下相互顧盼、彼此呼應的空間效果,盡管千枝縱橫,仍覺生動有序。于希寧筆下的梅花,在花、萼、蕊的畫法上也打破古人的口訣,從花的生理形態出發,對花的畫法進行了全面的研究。

于希寧畫梅在尊重客觀自然的同時,也考慮到了畫面的結構美,為了獲得作品的完整性和意境美,他往往采用烘托的手法,以赭石、花青罩染,形成一定的空間氛圍,凸顯遠觀的氣勢。

于希寧的美術史論研究深受俞劍華影響。俞劍華是站在一個畫家的立場上思考如何從美術的自身發展規律出發,論述繪畫在歷史上的發生、發展、影響、作用和演變規律的,同時注重對畫家的風格及技法分析,這些都對于希寧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從時代背景與俞劍華一生的學術活動、學術主張,師承與薪傳來看,作為俞劍華學派,有它的特點,這基本上可以從俞先生自己在1958年提出的‘四萬說’來認識。”(林樹中《承前啟后,奠基筑路—試論俞劍華學派》,轉引自《俞劍華先生學術研討論文集》,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四萬”就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繪萬張畫,立萬帙言”。“四萬說”要求美術史研究者要有扎實的文獻學功底、史料處理能力,重視調查研究、創作寫生,將美術史論與繪畫實踐相結合,以文獻考據、實物考古與創作實踐相融合。俞劍華對美術史研究有著“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態度,這種治學要求對于希寧的藝術道路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不僅將儲備專業技能和技法作為分內之事,更將具備扎實而廣博的藝術修養作為一生恪守的準則。

1955年,于希寧到無錫華東藝專師從俞劍華先生進修中國美術史,著意于畫家個案、畫種、斷代史的專題研究。1957年,赴山西永濟縣永樂宮考察并臨摹元代三清殿壁畫。不久,他在《山東師范學院學報》上發表了《山西永樂宮混成殿建筑及壁畫考察報告》,完整地論述了永樂宮各殿的壁畫內容,并詳加考證,又從圖像角度,對畫面的色彩、構圖、線條作分析。1958年,于希寧與羅尗子共同完成《北魏石窟藝術浮雕拓片選》一書。該書收錄了于希寧在棲霞山、千佛山、龍門、云岡石窟所捶拓的大量拓片,由羅尗子撰文對石窟藝術作綜合介紹和系統比較,并對浮雕花紋的演變發展做了深入的研究。“對于石窟藝術作綜合比較研究的雖然不是由我們開端,但是在國內藝術界作這種研究的人實在不多,至于研究石窟藝術的浮雕花紋演變和從事這方面捶拓工作研究的,似乎還沒有前例。”(俞劍華《北魏石窟浮雕拓片選·序》,古典藝術出版社1958年版)。他們采用拓片這一獨特形式,將注意力從銘記碑碣的考察轉向浮雕花紋,也把拓片本身所承載的中國獨特的文化意蘊揭示出來。“于希寧選用清乾隆年間遺存蟬翼古紙,從石窟浮雕形式、洞窟石質幾個方面,綜合考慮來選擇敷紙、揭紙和敷墨的方法,墨色層層疊加,虛實相映,美妙絕倫。其中大一點的石窟需要幾十塊,甚至上百塊蟬翼紙拼接才能完成,可見捶拓工作的艱辛和難度。從這些精美的拓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于希寧先生在捶拓工作中的藝術思考和創造性勞動,同時,也能夠深切地體會到于希寧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對藝術的虔誠。”(沈光偉《于希寧手拓石窟拓片拾遺》,《百年希寧—書法、篆刻、手拓、寫生卷》,山東美術出版社2013年版)于希寧還對敦煌石窟進行了考察。考察結束后,在山東師范學院舉辦臨摹、拓片、攝影展,以多種藝術形式和全方位視角將莫高窟的藝術精品呈現出來。現存的幾幅于希寧臨摹敦煌的人物畫和他的攝影照片仍能讓我們感受到他們考察工作的細致、全面。無論是石窟所處地理位置還是洞窟內部的壁畫人物,以及紋飾圖樣、佛教造像等等,都將莫高窟的藝術精華以多種方式重現出來。

第2篇

喚醒安濟橋

這時的中國,列強虎視眈眈,內外戰事交迫,人民困苦流離。梁思成和林徽因要做的是找尋古建筑,把古代的巨靈一一從荒煙蔓草里喚回來。

有一首歌謠在百姓口中代代傳唱,唱出了中國北方古建筑的四樣瑰寶:滄州獅子、應州塔,正定菩薩、趙州橋。關于趙州橋又有這樣的吟詠:“趙州橋,魯班爺修;玉石欄桿圣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王爺推車軋了一道溝。”聆聽歌謠,就用詞句作線索,這時梁思成和林徽因已經找到四寶中的第三寶――正定的宋代隆興寺、第二寶――應縣的遼代佛宮寺木塔,接下來持續尋覓的是趙州橋(安濟橋)。1933年梁思成來到趙州,經過嚴密的勘察和丈量,終于認出了那沉睡的美人。

位于河北趙縣南門外三公里河上的安濟橋,隋代大業年間由匠師李春建造,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敞肩拱橋。敞肩――不加肩柱而在寬河上拉出橋身,營造術上的高難度可以想象,現今不易,古時更不易。橋身兩端各開出近半圓形大小二洞,是它外觀上最好看的地方。據文獻記載,李春當時為了處理山洪爆發、水位突漲的問題,因而“兩涯嵌四穴,蓋以殺怒水之蕩突”,同時也想由此減輕橋身重量,節省工料。

專家看精工,普通人看外貌。想必是因為這敞肩和通穴,和只使用了長卷、半圓、拋弧線,使安濟橋的身姿看起來是這么舒坦緩和、樸素純凈、靈透典麗。它從兩岸跨出一道長虹,在天地間升起五座新月,通過它遠望、近望,北方的村莊和林野是那么古拙悠長。世上真是再沒有一座橋能夠這么雍容、閑靜、優美地融入中國的人文地理了。

本來只能在文獻中愛慕,現在見到了真身,青年建筑學家和“偉麗驚人”的它面對面了。那真是驚艷傾倒的時刻,后來在考察報告中梁思成記錄那一刻的心情“實在贊嘆敬仰不能自已”,說它是“一個天才的獨創”、“工程技術和藝術形象方面的重大創造”。為美麗的石橋,他反復為文,引起了國際性的重視,現今建筑史寫到拱橋一章,免不了都要推舉中國安濟橋為最古老又最卓越的先例。

五臺山尋寶

梁思成和林徽因從來不相信日本人說的,只有在日本才能看到中國唐代建筑,他們堅信在中國的土地上,必定存在未經后代修繕過的唐甚至唐以前的建筑。他們記起法國漢學家伯希和所寫的《敦煌石窟》一書里,復印有兩張莫高窟61洞的唐代壁畫,畫的是佛教圣地五臺山的全景地圖,圖中標出了各座廟宇的所在和廟名。

這一回他們依靠的是圖畫,就把五臺山的地圖作為尋寶圖。1937年6月,梁思成、林徽因和學生莫宗江、紀玉堂一行四人走上了前去五臺山的迢迢尋寶路。他們先坐火車到太原,折北坐汽車走了128公里,再換騎馱騾,搖晃顛簸在荒涼險峻的山道上。艱辛地走了兩天,當他們在夕陽中看到期待已久的寶寺時,一如后來梁思成在《記五臺佛光寺的建筑》中寫的:“那真是令人興奮的時刻!”對古寺來說,卻是回氣還魂的復活時刻:“隱沒千年的東方建筑的經典終于初露雄姿:碩大的斗拱、深遠的出檐,都表明這是一座典型的唐代建筑!”

五臺山佛光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古寺,也是木結構建筑的經典。誰要是來到它的跟前,進入殿堂,都會由衷地生出崇敬和贊美。它的梁架、斗拱、藻井結構特別復雜壯觀,在堅硬中透露著柔軟,沉重中隱藏著纖巧,紛繁中展列嚴謹的秩序。學者們說,在現存中國古建筑中,這拱頂結構高達全寺高度的一半,挑揚出的層次最多、距離最遠,于是向外提揚起沉重的寺身,一種在控制中激發生命力、古樸中充滿靈動的風格,正代表了華夏文化興盛期的精神。

為了尋找確鑿的證據,他們爬梁上棟搜尋測量,梁思成詳細記下了當時工作的艱苦:“那上面積存的塵土有幾寸厚,踩上去像棉花一樣。我們用手電探視,看見檀條已被蝙蝠盤據,千百成群地聚擠在上面,無法驅除……我們又繼續探視,忽然看見梁架上都有古法的“叉手”的做法,是國內木構中的孤例。這樣的意外,又使我們驚喜,如獲至寶,鼓舞了我們。照相的時候,蝙蝠見光驚飛,穢氣難耐,而木材中又有千千萬萬的臭蟲(大概是吃蝙蝠血的),工作至苦。”

可是獲得寶藏的心情是多么的興奮、多么的急迫:“我們早晚攀登工作,或爬入頂內,與蝙蝠、臭蟲為伍,或爬到殿中構架上,俯仰細量,探索惟恐不周到,因為那時我們深怕機緣難得,重游不是容易的,這次圖錄若不詳盡,恐怕會辜負古人的匠心的。”

在后來一次勘查龍門石窟以后,林徽因給美國的好友費慰梅寫信,寫到工作的辛苦和收獲的驚喜,兩種經驗總是交集,曾用“輾轉于天堂和地獄之間”來描述。1937年初夏的這一個黃昏,在美麗的夕照里叩敲古寺大門的一刻,年輕的建筑考古學者們覺得自己在叩敲的,必定是天堂的門吧!

一生的伴侶

梁思成和林徽因氣質、體質類同,訓練相等,才性相當,他們并肩齊驅,真是一生一世的伴侶。屬于中國第一代專攻藝術及建筑史留學生的他們,從域外學成回國后,帶回了一種不同的研習法。他們一方面敬守古法,勤于文獻史籍的研讀;一方面更注重田野勘查,追究實地、實景、實物,用實證來建立論點脈絡。他們為中國營造學建立了科學性的研習基礎,注入一股新的生命力,領它進入現代時期。在戰爭和戰爭的空隙中,在蝙蝠和臭蟲的襲擊中,在家務事的打擾中,在病痛中,他們振作精神,做出成績。他們為持續的戰亂、病痛和政治迫害而苦,可是對生命仍舊樂觀、對專業仍舊兢業。

梁思成因脊椎宿疾而一邊用瓶子撐著下巴以減低疼痛、一邊畫建筑圖。現在看到照片里瘦削的二人在病床邊研究國徽設計圖時,真是叫人不忍。學中國藝術史的人看了,恐怕還要更多一層慚愧的心情吧?

第3篇

中圖分類號:TV-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809(2010)-04-0083-01

水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備要素,同其他資源相比,水資源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性。多少年來,人們習慣向大自然索取,很少去考慮大自然的承載能力。作為干旱的敦煌,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積的拓展,早已超過了水資源的承載能力,致使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日益嚴重,生產、生活用水供需矛盾日趨緊張。為了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對有限的水資源優化配置,既要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又要保護生態環境建設,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一、水資源利用現狀

敦煌市位于河西走廊西端,是絲綢之路上的一顆明珠。總面積3.12萬平方公里。境內因擁有舉世聞名的莫高窟和沙漠奇觀鳴沙山――月牙泉等名勝古跡和自然景觀而名揚海外。總人口1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占9.3萬。由于地處內陸,降雨十分稀少,年均降水量為39.9毫米,而蒸發量卻高達2486毫米,是降水量的60倍。

敦煌區域的水資源主要有三部分:

一是地表水,為祁連山冰雪融水,發源于祁連山西端的冰川群。地表水源主要由冰川融水和大氣降雨補給,年均徑流量2.98億立方米,引入農田的凈水量1.56億立方米左右。

二是泉水,主要是敦煌陽關鎮區域的泉水。年平均徑流量0.99億立方米。

三是地下水,儲存總量2622.08億立方米,其中黨河綠洲儲水量197.92億立方米,陽關鎮區域地下水儲存量211.98億立方米,其他均分布在山區及荒郊野外。經省水文專家評定,黨河綠洲區地下水最大允許開采量為5040萬立方米,目前地下水開采已達到飽和,危及生態環境趨勢十分嚴重。

隨著農業和旅游業、工業的發展,水的需求逐年加大。黨河水幾乎被全部用于農業灌溉,生態用水很少。自1975年黨河水庫建成蓄水后,黨河斷流,灌區干、支、斗渠相繼層襯砌,地下水滲補量劇減。灌溉面積由解放初期的13.4萬畝,發展到現在的41萬畝,地表水由于時段分布不均,不得不開采地下水以彌補河水的不足。另外,境內亂開濫墾荒地,更加劇了水資源的供需矛盾。

二、目前水利發展面臨的問題和產生的后果

(一)水利發展面臨的問題

1、水資源優化配置尚未形成,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積的拓展超過了環境的承載能力,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隨著旅游產業的發展,每年來敦旅游的中外游客達67萬人次以上,而且有逐年增長趨勢。受利益驅動,近年來無計劃開荒,無節制放牧現行十分突出,超過了環境的承載能力,破壞了天然植被。除此之外,地處敦煌上游的阿克塞縣實施了“引黨濟紅”工程,每年從黨河引水500萬立方米。加上月牙泉應急治理的滲漏補給工程每年引水800萬立方米,更加劇了水資源的供需矛盾。

2、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治理任務艱巨:

黨河和疏勒河水系,由于上游截流開發,已斷流干涸多年,致使敦煌綠色屏障受到嚴重威脅。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瓜州雙塔水庫,玉門昌馬水庫相繼建成,疏勒河流入敦煌北部的水量激劇減少,使該河在敦煌境內長達300多公里的河道斷流,無法與黨河匯合,1974年敦煌黨河未截流開發前,在敦煌北部和西部的大片天然林和植被,維系著敦煌境內的水環境動態平衡,形成了敦煌的“綠色屏障”。兩河斷流后,敦煌北部、西部沒有了地表徑流,地下水沒有了補給,致使地下水位急劇下降,造成敦煌綠洲區濕地萎縮、植被退化動植物種群消失,生物多樣性降低。嚴重的水土流失影響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治理任務非常艱巨。

3、地下水管理亟待加強:

建國以來,敦煌先后建成黨河水庫及小型塘壩3座,近年來,共完成干支渠更新改造150公里,新襯砌防滲斗農渠400多公里,建成管灌控制面積近12萬畝。與50年代相比,渠系水的利用率由33%提高到60.2%,灌溉水的利用率由30%提高到57.8%。水利用率的提高減少了對地下水的滲漏補給。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和灌溉面積的不斷擴大,為了保證農作物的適時灌溉和解決城鄉人蓄飲水困難,從70年代中期到現在,全市共新打機井1200眼,每年開采地下水量達4300萬立方米,其中用于農業補充灌溉提取地下水2370萬立方米,城鄉工業.人蓄飲水提取地下水1948萬立方米。地下水的大量開采,使境內地下水的補給量每年僅為26277萬立方米,而排泄量高達33968萬立方米,均衡差為7421萬立方米,地下水呈負均衡狀態。 據觀測,1975年-1978年地下水位下降年平均1.08米,1979年―1984年地下水位下降年平均0.3米,1985年―1991年地下水位下降年平均0.2米,1992年―2001年年平均下降0.433米。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敦煌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以0.24米的速度急劇下降,舉世文的莫窟面臨風沙侵蝕,千古名泉――月牙泉也同樣面臨著干涸的危險。

(二)產生的后果

1、地下水位下降后,大片天然林和草場枯死,天然林比建國初期減少了40.1%,原來為219萬畝,現在只有130萬畝,可利用草場面積原來為576萬畝,現在只有135萬畝,減少了77%。 2、敦煌綠洲區沙化面積增加,自1994年以來沙化面積增加了近20萬畝,平均每年增加近2萬畝。

3、舉世文明的世界文化遺產面臨風沙侵蝕,千古名泉面臨干涸之虞。

4、大風及沙塵暴強度增大,次數增多。

三、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對策

1、全面規劃,統一管理,確保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按照國家對西部大開發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爭取國家對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以節約用水、合理用水、高效用水為核心。制定敦煌水資源長遠發展規劃。將地表水、泉水、地下水全部調入計劃之中,按比例分配實施農業灌溉.城市供水.旅游用水.生態用水.堅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合理利用水資源的原則,使有限水資源發揮其綜合效益。建立黨河水資源管理機構,實行統一管理和統一協調制度,實施取水許可證和水資源論證制度,保障水資源與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

2、合理利用,走節水保水、綠化美化之路。

首先,利用和涵養相結合;其次,宏觀指導農戶量水種田、科學用水,夏秋比例要適中,不能說市場經濟放開發,農民全部種秋禾作物就可以種,而要以水資源承載能力為依據,保證時段、均衡受益,避免造成水資源供需失調的不利局面。三是要加強黨河水資源的管理和保護。對黨河上游的采金、開礦等要嚴查處,嚴禁將水源引上岸淘金,浪費水資源。通過加強管理和保護,以確保黨河水源水質不被污染和下游的生態用水需求。

3、大力實施節水工程,切實改善水利基礎條件。

敦煌水利設施大多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工程老化失修。二是功能不完善,如渠首引水無保證,防洪標準低:三是地下水資源開發過度造成生態惡化。因此,必須對現有灌區進行節水改造和配套,進一步完善工程化灌溉體系,提高灌溉保證率和水的利用效率。

在農業節水方面要建立節水新技術的促進機制,創造有利于新技術推廣普及的環境。因此,要加大農業節水技術研究開發投入力度,建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加快新技術成果轉化。通過水利現代化和節水新技術促進農業生產集約化。在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要努力從政策上、體制上和機制上創造條件,推進水利現代化和推廣節水新技術。

4、嚴禁開荒,嚴禁打井。

據調查,從土地二輪承包到現在,已累計開墾3.8萬畝。按水資源承載能力和環境影響,開荒對農業全面增產增收有害無利。為確保敦煌區域水資源的良性循環,對無效益開墾的荒地應退耕還林還草,以保證現有農田適時灌溉,植被、防風林和田間樹木不在枯死,免遭沙塵暴侵蝕。地下水開采已接近飽和,應嚴格限制打井,收取地下水資源費,并逐步關閉部分機電井,以涵養水源,維持生態環境良性循環。

5、調整產業結構,提高水的經濟效益。

農村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布局要考慮以下因素,并適時進行調整;一是滿足區域糧食生產的基本自給,二是保證生態環境用水外的水資源可利用量,三是經濟結構中不同品種的比較效益等綜合因素。敦煌的農業結構中,主要產品是棉花、糧食、瓜果等。目前,黨河灌區棉花種植面積偏大,造成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因此,應適時調減種植面積,通過改善品種提高單產,減少水量消耗,保持經濟效益不斷提高。應大力發展林果業,敦煌林果及其加工業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和經濟效益,并兼有生態效益。發展林果業可使有限的水資源產生經濟和生態兩個方面的效益。除實施水資源優化配置外,還應改善農業糧棉品種,壓縮面積,提高單產;大力發展草業基地、蓄牧業及蓄產品加工業:建設綠色農業產業園區。通過上述途徑,提高農業產業集約化生產水平和農產品的市場價值,使水資源滿足生產、生態需求。

6、加強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實現城鄉水務一體化。

針對流域水資源管理相對薄弱的實際,進一步理順關系,強化流域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實現城鄉供水水務一體化,減少地下水的提取,引黨河水庫河源水,建輸水管道和凈化水廠,供應城鄉人飲和生態用水,逐步提高生產、生活用水水價,引導、教育、鼓勵城鄉居民節約用水。封閉城鄉機井,緩解地下水位下降,涵養地下水。水資源短缺是制約敦煌長遠發展的瓶頸。因此,要統籌考慮大小水庫的建設。同時,加強引哈濟黨調水工程的前期研究工作,爭取早日實施。

總之,我們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勇于實踐,開創新,在做好各項工程節水的同時,積極探索出適合敦煌市情、水情的相關配套制度,才能保障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實現敦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敦煌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2010年規劃》

[2] 《敦煌市城市水資源規劃》

[3] 《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及發展規劃》

精品推薦
主站蜘蛛池模板: www320999com| 久久精品美女视频|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网站在线观看你懂的| 国产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 884aa四虎四虎永久播放地址| 妈妈的柔润小说在线阅读|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极品美女a∨片在线看| 亚洲欧美国产日本| 看成年女人免费午夜视频| 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 黄色一级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妇女被猛烈进入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免费视频| 日本小视频免费| 久青草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色播|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 目中无人在线观看免费高清完整电影| 国产va在线播放| 韩国美女vip福利一区| 国产欧美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777国产偷窥盗摄精品品在线| 天天爽亚洲中文字幕| 一级毛片免费在线| 成年片色大黄全免费网站久久|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欧洲熟妇色xxxx欧美老妇多毛网站 | 国产手机在线视频| 色老板在线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麻豆精品入口在线观看| a级片视频网站| 好男人好资源在线影视官网| 三级黄在线播放|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9青青精品免费观看| 日本护士xxx| 久久国产加勒比精品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