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環保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今年的冬天正是個怪季節,明明已經進入了初冬,照理說應該倍感寒意,可現在的天氣卻如初秋一樣,稍有涼意,并沒有冬天的那股冷勁兒。
為什么會這樣呢?通過我在網上查找,才知道,由于近些年的全球變暖,近些年來的冬天早已沒有幾十年前的冰天雪地,白雪皚皚的美景了,就連下場雪,也越來越少見。
而導致全球變暖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二氧化碳為主的排放。隨著世界工業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劇增、人類欲望的無限上升和生產生活方式的無節制,世界氣候面臨越來越嚴重的問題,二氧化碳排放量愈來愈大,臭氧層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機,全球災難性氣候變化屢屢出現,已經嚴重危害到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健康安全。
現在,大家都在提倡低碳環保。少開空調、保護綠化、多種樹木、反復利用袋子、少開車,多走路等等,都是最直接的低碳環保。
比如說,在學校吃飯時,一些同學為了省事,每天帶一雙一次性筷子,吃完便扔。雖然是方便了,這樣的人多了卻給地球的有限的森林資源帶來了長久的隱患。我一直用不銹鋼筷子,只是每天多洗一次,并不需要多少時間和精力,小小的舉動能保護多少棵參天大樹。資料顯示人類對木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每種下一棵樹就有30棵樹被砍倒,砍下一棵樹只要幾分鐘,種下一棵苗,讓它長成大樹卻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所以地球上的森林,地球上的綠色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消失。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這些保護環境的事只須我們花吹灰之力,便可以保護環境,為地球做一些貢獻。
【論文摘要】:高效環保的治蟲技術是發揮生物種群間相互制約,相互依存,而達到自然調控的策略措施之一。既有悠久歷史,成功經驗,又有新科技新發展新成就,更有建設生態城市的新導向。如能在行業內外被關注,進一步推行,必將取得更大成效。
如今,綠色農業的概念被提出來。充分運用先進科學技術、先進工業裝備和先進管理經驗,以促進農產品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和提高農業綜合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為目標,以倡導農產品標準化為手段,推動人類社會和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發展模式。利用生物、生態和物理機械等治蟲技術來防治病蟲害,已成為可持續農業的重要手段,也是綠色農業生產工作中病蟲害防治的必然選擇。高效環保的治蟲技術是發揮生物種群間相互制約,相互依存,而達到自然調控的策略措施之一。既有悠久歷史,成功經驗,又有新科技新發展新成就,更有建設生態城市的新導向。如能在行業內外被關注,進一步推行,必將取得更大成效。
1.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的特點是對人畜安全,無污染,不形成抗性。
1.1蟲治蟲
以蟲治蟲利用天敵昆蟲防治害蟲稱為以蟲治蟲,其中包括益螨的利用。利用天敵昆蟲是生物防治應用最廣、最多的方法。按天敵昆蟲取食的方式可以分為兩大類:
⑴捕食性天敵:捕食性天敵種類很多,其中效果較好。常利用的有瓢蟲、草蛉、食蚜蠅、食蟲虻、以及捕食螨類等,這類天敵一般食蟲量大,在其生長發育過程中,必須吃掉幾個、幾十個甚至幾百個蟲體才能完成發育。因此,在自然界控制害蟲的猖獗作用十分明顯。
⑵寄生性天敵:這類天敵寄生于害蟲體內,以其體液和內部器官為食,使害蟲死亡,主要包括寄生蜂和寄生蠅。
1.2生物農藥防治
生物農藥是指利用生物活體或其代謝產物,以及通過仿生合成具有特異作用的農藥制劑,是今后農藥產業中的朝陽產業。生物農藥包括:微生物農藥、農用抗生素、植物源農藥、動物源農藥和新型生物農藥等幾大類。
⑴物農藥:指利用具有繁殖能力的活體微生物或活體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制成的真菌制劑、細菌制劑、病毒制劑、昆蟲病原線蟲、昆蟲病原立克次體等。
⑵抗生素:如春雷霉素、農抗120、中生菌素、瀏陽霉素、鏈霉素等,已經廣泛應用的產品有防治水稻紋枯病的井岡霉素,高效、廣譜的殺蟲、殺螨劑阿維菌素等。
⑶物源農藥:植物性藥物源有魚藤、煙草、除蟲菊、雞血藤、雷公藤、苦樹皮、黃杜鵑、百部、艾、穰、蒜、蔥、韮、、牡菊、蒼耳、芫花、巴豆、苦參、附子、茶葉等。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重視,植物源農藥的開發也成了時尚,是綠色生物農藥的首選。
⑷物源農藥:指動物體的代謝物或其體內所含有的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質,主要包括動物毒素如蜘蛛毒素、黃蜂毒素、沙蠶毒素等,以及調節昆蟲的各種生理過程的昆蟲激素、昆蟲信息素如棉鈴蟲性誘劑、甘蔗條螟性誘劑及天敵動物農藥等。
⑸新型生物農藥--轉基因農藥:指利用轉基因技術培育的抗病、蟲、草轉基因作物。
2.生態控制
病害蟲的生態控制,是指通過栽培、管理措施,創造有利于農作物生長發育,而不利于病害蟲繁殖、蔓延的環境條件,從而達到避免或控制病蟲害的目的。
⑴適時播種:病蟲害的發生與危害都有一定的最適時期和環境條件,在不影響作物生長發育的前提下,適當改變播種期,可避開病蟲害侵染和為害的最適時期,從而減輕病蟲危害。
⑵合理布局及輪作:合理品種布局可以限制病蟲害的蔓延與擴散、推遲或減輕病蟲危害。輪作不僅有利于作物的生長,而且可以減少土壤里的病源積累和單食寡食性害蟲食源,特別是水旱輪作效果顯著。
⑶抑病士利用:對許多病害的研究表明,抑菌土在自然界普遍存在,開發利用抑菌土是病害。
⑷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栽培品種的多樣化,能發揮天然防護壁壘的重大作用,不僅節省了土地,而且也牡絕了害蟲與傳染病的大規模侵襲,使農作物免遭滅頂之災。
⑸稻鴨共育(共作)技術:稻鴨共育是利用鴨在稻田中不斷覓食活動,起到捕蟲、吃(踩)草、耕耘且刺激水稻健壯生育等多功能效果。3.物理機械防治
⑴物理機械:常用的是人工用簡單機械如竹竿、掃把、網兜等,利用害蟲的假死性、群集性等習性來消滅害蟲。
⑵套袋栽培:套袋蔬菜無病蟲為害、無農藥污染,品種優良,產量高,效益好,如果品、黃瓜套袋,可直接阻隔病蟲為害,有利于維生素C的形成,保鮮期長,耐儲藏,且增產10%以上。
⑶誘殺技術:主要利用害蟲的趨性將害蟲誘到一處,集中殺滅。
⑷覆蓋防蟲網、薄膜等直接阻止害蟲為害:覆蓋塑料薄膜、遮陽網、防蟲網,進行避雨、遮蔭、防蟲隔離栽培,減輕病蟲害的發生。蔬菜覆蓋防蟲網后,基本上能免除菜青蟲、小菜蛾、甘藍夜蛾、甜菜夜蛾、斜紋夜蛾、棉鈴蟲、豆野螟、瓜絹螟、黃曲條跳甲、猿葉蟲、二十八星瓢蟲、蚜蟲、美洲斑潛蠅等多種害蟲的為害,控制由于害蟲的傳播而導致的病毒病的發生,還可保護天敵。
⑸人工防治:人工防治是最古老、沿續至今仍在采用的有效病蟲害防治辦法,是一種省工、省錢、無污染、切實可行的途徑,包括人工捕捉、摘除病蟲枝及清掃田園枯枝爛葉等項措施,以壓低病蟲害發生基數。
4.結束語
發展綠色農業可以保障農業生產能力、保障食物安全、緩解生態惡化、緩解就業壓力、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提高農民收入,是當前形勢下的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可行之策。隨著人們對化學農藥弊端和發展可持續農業重要性的進一步認識,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環境質量,促進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使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均有符合人們要求的標準,推廣和加強有害生物無污染治蟲技術勢在必行。"綠色農業",隨著時間的推移,空間的擴展,科學技術的發展,將賦予新的更加豐富的內涵!
參考文獻
[1]王愛軍,袁叢英.綠色生物農藥研究現狀及發展,河北化工,2006.
[2]剛毅.生物農藥研究進展,邵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O3.
[3]世平,產祝龍.誘導抗性在果蔬采后病害防治中的研究與應用,植物病理學報,2004.
[4]劉雄.應重視農業防治在農業生產上的重要作用,農村實用技術與信息,2006.
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但同時,人類對環境的破壞也達到了驚人的程度:人口膨脹、沙漠蔓延、森林銳減、水源污染、酸雨肆虐、垃圾成災、珍稀動物瀕臨滅絕……人類已面臨著沉重的挑戰,環境保護正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焦點。環保教育也成為了現代教育的新領域,孩子是環保教育工作的主要對象,對他們的環保教育將決定其將來參與環保的程度。新《綱要》中也明確指出:在幼兒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幫助幼兒了解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從身邊的小事入手,培養幼兒初步關心周圍環境,珍惜自然資源,愛護自然界生物的環保意識和行為。在各幼兒園開展環境保護教育勢在必行。我園地處偏遠的鄉鎮,孩子們生活在農村,有的只是自然的山、自然的水,自然的田園,自然的園所和教室,面對環保教育的新領域,農村幼兒園在經費缺乏,辦園條件簡單的情況下,如何從農村實際出發,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因地制宜地對幼兒進行環保教育,增強環保意識,強化環保行為,養成良好的習慣,為農村幼兒一生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呢?
一、綜合利用農村廣博的自然資源,啟蒙幼兒的環保意識。
1、以自然為背景,開闊視野,感悟自然。
農村有自然的山、自然的水,自然的田園,地處一個自然的綠色環境中,在廣博的環境中有許多自然現象是對幼兒進行環保教育的重要資源。如:農村有著豐富的農作物,隨季節不同而變換,教師可充分利用這一點,多帶領幼兒去田間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可以觀察到種子生長發育需要的條件,感知植物生長與環境的關系,了解種植給人們帶來的好處,培養初步的環保意識。我們還可以帶領幼兒來到小區的公園,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在草地上游戲、玩耍,領略大自然的美好風光,享受青青綠草帶來的清新空氣。同時,老師也帶領幼兒參觀小區的垃圾場,讓幼兒談談哪里的環境美,通過觀察、比較,讓幼兒知道保護環境是每個人應盡的責任。在此基礎上,幫助幼兒樹立保護環境光榮,破壞環境可恥的觀念。這些真實豐富的資料,會讓他們在慨嘆自然界神奇的同時,又油然而生一種熱愛家鄉,保護自然的強烈情感。
2、以園為基地,陶冶性情,學會審美。
農村幼兒園不僅是一個空氣清新、幽雅整潔、充滿生機的供幼兒學習、生活和娛樂的場所,而且還應該是進行環境教育的基地。我們可以把一些就近的教育體“搬”進幼兒園,創設一個天然的綠色幼兒園。在幼兒園的寬闊的操場上建立綠油油的草坪,在園舍四周種植花草樹木;每個班里也在活動室內開辟了種植角、養植角……,發動幼兒在花盆里種上各種各樣的植物,以此增加“綠色氣息”。讓幼兒在容器里種上自己喜歡的植物,并帶他們參與其中,讓幼兒在摸一摸、聞一聞、嘗一嘗、玩一玩中了解自然界,幼兒天天處在有意創設的環境中,他們在觀察、活動、討論時,無時無刻不感到“綠”意盎然,產生對環境的情感傾向,喚起幼兒保護環境的迫切愿望,逐步樹立環保意識。
二、結合多形式的教育教學活動,加強幼兒對環保的理解。
1、寓環保理解于富有農村特色的教學課程中
幼兒園的環保教育必須以幼兒的真實生活環境為課堂,農村幼兒園的孩子所生活的環境有他們的特殊性,我們在啟蒙他們的環保意識,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時應該引導他們自主的欣賞,觀察日常生活中具體的環保要素和環保問題,激發教師和孩子共同探討具有農村特色的教學課程。例:在新區邊,孩子們經常路過的小河,環境優良,魚兒在水草中游動。可是最近河水發黑發臭,魚兒都漂在水面死掉了。以此為契機開展《小鯉魚的一家》科學活動,教師與幼兒展開討論,因其真實性、親歷性,幼兒了解到水污染對環境、生物造成的危害,適時地引導幼兒去遵守環境公德、學習環境知識,了解并關注環境問題,深入理解環境保護的意義,激發幼兒保護環境的情感共鳴。在《聽聽什么是噪音》的活動中可以組織幼兒到附近工業區、建筑工地聽機器轟鳴聲,讓他們感到受噪音給人們帶來的危害,以直觀教育的方式,引導他們初步懂得良好的自然環境和居住環境需要人們保護和創造,使他們明白自己能為保護自然和居住環境做些什么,加深幼兒對環境保護的理解。
2、寓環保理解于各科教學中。
教學活動是幼兒一日活動中的主要活動之一,在幼兒園的環保教育中,隨時都可以將五大領域的環保內容和幼兒教學活動有機的連綴起來,如故事、兒歌、小實驗、手工制作(《大樹逃跑了》、《花兒好看我不摘》、《水變干凈了》)等活動,使幼兒園環保教育的內容兒童化、趣味化。孩子在這些活動中,通過充分的觀察、思考、動手操作,學得更生動、有趣且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從而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寓環保理解于游戲活動中。
游戲是幼兒的主體性活動,在游戲過程中,孩子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了真正的發揮,他們在享受自己成功的喜悅和滿足的同時,也獲得了相應的知識。幼兒園開展游戲需要大量的材料,教師可以與幼兒一起商討,利用生活中無毒無害的紙盒、飲料罐、膠卷筒、紙板等廢物,制作游戲材料,讓幼兒懂得“廢物的根本出路在于利用”的“可持續發展”的觀點。
4、寓環保理解于節日教育中
一年一度的“植樹節”“愛鳥周”“地球日”“世界環境日”都是傳統的環境教育日。教師可以設計“造綠、愛綠、護綠”人人爭做“綠色小天使”的活動,帶領幼兒每人種植一棵小樹苗,讓幼兒理解樹木的種類、生長過程、生長條件,樹木與氣候和季節的變化,讓孩子們意識到植物對人類的重要性,理解保護自然就是保護自己的道理。還可設計“做一個小小鳥專家”的活動,引導幼兒理解鳥與人類的密切關系;開展“地球日”活動,通
過游戲、制作、參觀、談話、實驗等形式,對幼兒進行熱愛自然、保護地球的教育,使幼兒懂得保護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地球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責任。三、廣泛開展幼兒的環保實踐活動,促進幼兒環保行為的養成。
在幼兒已有一定的環保知識和較強的環保意識的基礎上,不失時機地引導幼兒將認識、愿望付之實際行動,是進行環保教育的目標。開展廣泛的實踐活動,讓幼兒能力得到充分發揮,并從中品嘗到成功的喜悅,感受到動手的樂趣,繼而養成良好的環保行為。例:開展“我是小小環保員”實踐活動。讓孩子們像放飛的小鳥,在教師的指導下,給附近新區里的花和小樹澆水,拔掉花壇里的雜草,撿起地上的廢紙及丟棄的廢品,放在準備好的廢品袋中,并將撿到的東西歸類,可利用的做成各種玩教具,或賣掉;無法利用的就處理掉。通過和幼兒一起收集、處理、再利用、再制作等,廢物的再循環使用,不僅減少了垃圾和物資的浪費,而且還會使幼兒感悟到生活中的許多事物都是寶,不應隨手拋棄,而應用心珍藏。孩子們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所感受到的比單調的說教要有意義得多。 “開展“親親寶貝”——環保時裝秀比賽”,“比一比誰最會利用廢舊物——家庭中秋環保燈飾制作比賽”,“為了美好的明天——師生、家長環保運動會” ,“學做地球小主人——環保游園會”,“我和大自然交朋友——環保一日游”,“碧水藍天好家園——幼兒環保美術作品展覽”,“綠色小天使——植樹節綠色大行動”等系列實踐活動。讓幼兒走出課堂,在社會實踐中他們才會發現,幼兒在愉快、寬松的環境里既愉悅了身心又了解了環保不是只有老師和小朋友要關注,全世界的人都在關注著環保,參與著環保,提高了參加環保活動的積極性,從而激勵幼兒堅持環保行為。
四、加強對日常生活細節的把握,強化幼兒的環保行為形成習慣。
幼兒的環保意識,環保觀念得以實現后,在實踐中,更加強了幼兒的環保決心在日常生活中強化為積極的動力,形成良好的習慣。教師要教他們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小環境做起,密切注意幼兒的一舉一動,把握好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因為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我們注意的細節,那些都能使幼兒養成良好環保行為習慣。如,當孩子們散步來到了小園地,看到有的幼兒用手打樹葉把樹葉打落時,我們用擬人的語氣:“啊呀,小樹葉離開了媽媽好心疼啊!”幫助幼兒糾正這種錯誤的表現,要求幼兒不隨意破壞綠化,將愛護花草樹木等列入幼兒行為規范中,來喚起幼兒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當孩子去洗手時發現垃圾箱附近掉出來一個空的牛奶袋子便把它扔到垃圾箱里,教師進行表揚,引導幼兒去主動學習這種環保行為,將不自覺的行為轉化為自覺的行為。發現幼兒平時亂丟紙屑、隨地吐痰、浪費水資源等現象,教師就及時地曉之以理,及時提醒、督促,讓幼兒調整自身的不良行為,對于有良好行為的幼兒應給予肯定和鼓勵,只有對幼兒的環保行為加以強化,才能養成良好的環保行為習慣。
五、在家園一致的互動中讓環保教育得到延續。
家庭教育具有幼兒園教育所無法比擬的隨機性和個別性,因此教師應努力加強與家長的配合,讓家長了解幼兒園教育對孩子的要求,取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如:
1、家長要加強自身的環境教育素質,做到處處為孩子榜樣。多閱讀一些有關環保方面的書籍,并要注意自己的行為從一點一滴做起,用自身的言傳身教去影響孩子,教育孩子。比如不隨地吐癱,不亂丟瓜皮紙屑,不在公共場所吸煙,不高聲喧嘩,不制造噪音聲影響其他人的生活等。讓幼兒意識到環保行為其實就在我們的周圍,人人都可以為環境保護貢獻一點力量。
2、建議家長讓孩子多親近大自然,請家長利用晚飯后或休息日帶孩子到田野里走走、看看、玩玩、給孩子講解關于動物、植物、自然想象等環保方面的知識,從而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