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林學畢業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臨床醫學論文4000字(一):醫教協同背景下高職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論文
[摘要]為進一步深化醫學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突出專業特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眾多高職院校臨床醫學專業開展了院校(醫院與學校)合作機制建設。本文深入總結與分析了渭南職業技術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在醫教協同背景下進行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如通過院校合作平臺進行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課程體系建設、革新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打造“雙師型”教師團隊,實現了基礎—臨床、理論—實踐、課堂—工作環境的一體化教學,探討了高職院校臨床醫學專業的院校深度合作機制,以期為深化與完善臨床醫學職業教育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醫教協同高職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院校合作改革
2014年,教育部、國家衛生計生委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指出醫學人才培養改革應強化臨床實踐教學,構建標準化、規范化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建立醫學院校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合作機制,使醫學人才培養成為醫教協同的系統工程[1]。醫教協同作為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基本策略對高職院校醫學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主要對渭南職業技術學院在“醫教協同,院校合作”背景下實行的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進行總結與探索,以期為深化與完善臨床醫學職業教育發展提供參考。
高職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勢在必行
1.現階段,我國高職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存在的弊端
一方面,我國為滿足城鄉居民醫療保健需求正逐步完善初級衛生保健體系,鼓勵農村基層訂單式定向醫學教育,這對高職醫學職業教育的發展來說是極大的機遇[2];另一方面,如何培養“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層醫療工作者,成為高職臨床醫學專業教育的重要課題。目前,高職院校臨床醫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大多缺乏自身教育教學特點,類似壓縮版的本科方案:教學設置上僅有課時與學制長短的區別;教學模式多沿用從基礎到臨床“2+1”的傳統形式職業教育,即兩年高職在校理論學習,一年臨床實習;理論授課比例高,實踐授課比例低,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足,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能力不匹配。
2.“1.5+0.5+1”的高職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為改變上述問題,我們實行“1.5+0.5+1”人才培養模式,減少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學生僅需1.5年的校內公共基礎課與醫學基礎課學習;后續1學期進入醫院,進行臨床專業課學習;隨后再有1年臨床實習。校內教學環境還開展了床旁教學、案例分析教學,以便于學生實踐能力、分析能力、臨床思維方法及獨立工作能力的培養[3]。臨床學習為學生增加了臨床實踐的機會,使其更熟悉醫院的工作流程,能深入了解醫院機構設置、運行方式,縮短了臨床工作適應期,實習效果顯著提高。
醫教協同背景下高職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1.醫教協同背景下高職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概況
在調研高職臨床醫學專業適應崗位核心能力需求的基礎上,學校整合了醫學教育資源與三甲醫院進行合作,以培養面向基層醫療衛生和社區衛生服務保健機構的實用型臨床醫學專業人才為目標,以開展基層醫療衛生工作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培養根本,以典型的臨床工作任務為教學重點,以疾病診斷、治療、預防內容為教學核心,注重學生的學習能力、社會能力、創新能力培養,使其成為具有良好人文素養、職業素養、團隊協作精神,致力于醫療服務行業的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
2.構建校企合作的高職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機制
學校與醫院共建專業,共同開發課程,行業專家與專業教學骨干共同修訂、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建立規范的教學體系,實行臨床專業課醫院內授課與實踐的模式;共同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機構,規范師生管理;共同制定教學管理制度與教學督導制度,以規范教學,保障教學質量,提高了專業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效果(見圖1)。
3.構建適應崗位需求的課程體系
根據臨床醫學專業所涵蓋的職業崗位群,對行業臨床醫學工作崗位所需的職業素質要求進行調研,由行業專家與教學骨干共同參與,研究臨床醫學專業崗位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按照工作任務中必需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設置課程內容;以工作任務為驅動[4],以三年制醫學高職教育特點為準則,嚴格遵守基礎理論必需(適度)、夠用,堅持專業課程針對性、實用性強的原則,構建以就業為導向,以任務驅動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以臨床醫學職業崗位工作過程為主線的課程體系(見圖2)。
(1)理論課程教學。理論課程采用“前期校內,后期院內”的方式授課,學生前三個學期在校完成公共基礎課程與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第四學期進入醫院,由臨床經驗豐富、執教能力強的醫師與教師共同授課,完成臨床專業課學習。院內教學的安排為早上理論課、下午實踐課,實現了理論、技能學習與崗位需求零距離。
(2)實踐課程教學與臨床實習。實踐教學及臨床實習是理論聯系實踐的橋梁,是教學環節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實踐教學由一線醫師講解,規范性、可操作性強,學生需掌握臨床助理醫師要求的常用技能操作,如心電圖、胸腔穿刺、腹腔穿刺、腰椎穿刺、肝脾觸診等內容;典型病例分析、床旁教學為學生建立了立體化的臨床思維,使其對疾病的認知更為全面。學生的臨床實習不少于40周,包含內、外、婦、兒、急診等科室,畢業時學生應具備開展融診斷、治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管理服務為一體的醫療服務能力。
4.開展基于培養崗位職業能力的教學
學校以滿足基層醫療崗位需求為目的,以院內授課為契機,將教學計劃和教學活動向臨床實踐操作方面進行調整,開展了真實醫療案例結合PBL教學法的專業核心課教學。
5.培養“雙師型”教學隊伍
師資隊伍建設是臨床教學改革和推進的重要基礎和保障。學校以專業教研室為核心,跨專業、跨院系、跨單位整合校內外師資力量,基于醫教協同,學校和醫院共同實施教師成長計劃。院內授課教師由三甲醫院臨床經驗豐富的主治醫師以上職稱的醫師擔任,醫師可通過校內的示范課、公開課等活動不斷提升自身教學能力;校內專職教師也要進入教學醫院頂崗實習,以保障教學緊跟專業發展不脫節,進一步提升教師實踐能力[5-7];學校與醫院共同指導學生臨床技能比賽,密切進行醫教合作,規范專業教學與實踐,為今后合作開發課程奠定基礎。學校不斷提高教師教學能力、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努力打造一支理念新、能力強,以專業帶頭人、課程負責人為引領,以教學骨干為主體,專兼結合、梯隊合理的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8]。
6.對教學過程實施全程質量監控
學校成立了以醫學院分管教學院長為組長的教學質量監控小組,在學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建設項目的框架下,建立符合臨床專業實際的教學質量監控辦法,從制度入手,論證適用于臨床專業建設的實施細則,嚴格把握質量標準和工作規范,對專業建設和教學工作實施全過程質量監控。教務處質量科制定了專業建設質量評估指標體系和課程建設質量評估體系,行業專家與教學骨干組成教學督導評估小組會同教務處對專業建設和課程教學的質量進行評估,以確保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高。
高職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意義
1.立足行業需求,構建“醫教協同,醫教一體化”教學體系
高職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構建了“醫教協同,醫教一體化”的教學體系,實現了基礎—臨床整合、疾病—系統整合、案例—病歷整合,使教學效果最大化。臨床課教師將工作中用到的新方法、新藥品、新技能滲透于教學過程;專職教師將醫學的新發現、新理論、新機制融入臨床實踐中,不斷優化課程設置,調整課程結構,革新課程內容。
2.改革高職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專業發展內涵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要“把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促使職業教育規模、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高職醫學“工學結合”的理念,即院校合作[9],利用醫院和學校兩種不同的教學環境與教學資源,實現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無縫對接[10]。高職臨床醫學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基層醫療及社區保健工作崗位需求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醫教協同背景下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形成了工學結合、院校合作、頂崗實習的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
3.構建“雙元育人,過程共管”的院校合作機制
學校應依托院校合作平臺,積極構建雙元育人機制,創新醫教協同合作方式,探索醫教一體化教學體系,致力于培養有質量、有奉獻精神的復合型人才。院校合作使專業建設和臨床服務共生發展、螺旋提升;打造了雙重身份的教學團隊,將“雙師”素質落到實處,形成了醫教協同育人的核心競爭力[11]。在現有基礎上,學校與教學醫院共同探索“院中校”,雙方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各自優勢,共同培養優秀醫學人才。
結語
醫學人才的培養是一項長久、復雜的工程,醫學生的職業能力與職業道德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提升醫學人才質量,使醫學人才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服務,對推動醫療衛生事業穩定可持續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12]。“醫教協同,院校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下的教育教學改革對學校、醫院兩種教學環境與教學資源進行整合,有助于學生積累理論知識并兼顧職業能力培養,對學生建立完善的臨床素養大有裨益,在今后的教育教學改革中院校合作仍需不斷完善與深化。
臨床醫學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高職高專院校臨床醫學專業形態學實驗考核探討論文
摘要:文章探討了醫學高職高專院校臨床醫學專業醫學形態學課程考核方法改革,力圖從多個角度提高學生基本能力。
關鍵詞: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形態學實驗考核
醫學形態學實驗包括解剖學、組胚學、病理學實驗等,為醫學生進一步學習疾病狀態下人體組織器官功能代謝變化、臨床表現打下堅實基礎。對學生的識別能力、表述能力培養也有重要作用。目前國內高職院校醫學形態學實驗考核多是簡單的識別,不利于學生能力培養。本課題將原組胚學、病理學實驗融合為一門課程-形態學實驗,采用平時考核、期末考核等多種方式進行形態學實驗考核,力圖從多個角度提高學生基本能力。
一、考核方法
(一)平時成績
平時成績分為平時考勤、平時實驗報告成績、平時考試成績,分別占總成績的5%、10%、20%左右。平時考試成績主要為每單元或章節學習結束后,學生通過顯微數碼互動系統、虛擬切片系統對正常人體組織結構或病理變化進行識別,識別對象主要為計算機輔助教學圖像或虛擬圖像。
(二)期末考試
期末考試分為標本識別、標本特點描述及臨床應用分析,占總成績的65%,其中標本識別、標本特點描述為筆試,臨床應用分析為筆試加面試。
參照執業助理醫師資格實踐技能考試,形態學實驗期末考試分三站進行。
第一站,標本識別。識別對象為10個病理大體標本、5張組織學切片、5張病理學切片,標簽全部覆蓋或撕毀;病理標本為裝入透明標本瓶的實物標本,切片放在顯微鏡下,教師調好觀察視野,學生考試時可調粗細螺旋但不得調換視野。每組20名學生,考試開始前分別坐于20個考試標本前,考試開始后考生將標本名稱寫在答題卡的相應位置,每個標本識別時間為1分鐘,1分鐘后由監考老師統一組織學生按一定方向輪轉對下一個標本進行識別,每組考試時間為20分鐘,考試結束后學生攜帶答題卡進入第二站。
第二站,標本描述。考生自行挑選在上一站識別的標本(答案考生已寫在答題卡上)3~5個,對其組織或病變特點進行描述,考試時間限時10分鐘,考生答畢上交答題卡后進入第三站。要求學生挑選描述對象時必須同時挑選大體標本及組織切片,且組織切片中須同時包含正常組織切片及病理切片。
第三站,臨床應用分析。考生抽取試題,按要求面向3位監考老師口述答案,每位考生考試時間5分鐘。試題主要為某一形態組織結構在臨床中的應用,如組織學結構在臨床中的應用、病理變化引起的臨床表現等。
考生進行第二站、第三站考試時,采用半開卷考試。考前1~2周時間,允許學生將其本人認為重要的內容總結、抄寫于一張A4紙上并帶入考場,A4紙上明確標記班級、姓名與學號等考生信息。學生進入第二站時,學生可以參考且僅能參考自己總結抄寫的A4紙內容。
二、討論
本課題將原有組織學與胚胎學、病理學實驗內容整合成形態學實驗。學生學習時將正常組織結構與疾病時組織結構病理變化相結合,將大體病變現鏡下改變相結合,有利于學生系統性思維訓練。課程考核時,考評對象要包括正常組織結構,還要包括病理變化,體現課程內容的融合,提升學生臨床系統思維訓練效果。
考核形式多種多樣,既要平時考勤、平時作業,還要進行期末考核,線上線下相結合,而且試題形式也是多種多樣,這可以從多種方面提升學生培養水平。注重平時考勤與平時考核,也就是注重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工作紀律的培養;線上與線下考核相結合,注重引導教師、學生在教學、學習過程中合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同時也不能摒棄傳統的教學手段,如顯微鏡的使用,病理大體標本的觀察等;考核過程中,試題庫不斷更新,考核內容需不停更換,甚至監考過程都需要教師不斷進行判斷,與傳統的單一標本識別相比,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多種考核方式相結合,更有利于教學相長。
形態學實驗三站式考試,模擬執業助理實踐技能考試模式,使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從一年級就開始熟悉、適應資格考試;其次,三站式考試,既有筆試又有面試,既可鍛煉學生書面表達能力,又能鍛煉其口語表達能力,還能鍛煉其臨場應變能力;第三,既有基礎性的標本識別,又有標本特點描述及臨床應用分析,使學生盡早將基礎與臨床關聯,提升其學習興趣及學習效率。
(一)研究對象
通過電子郵箱和紙質問卷兩種途徑,對莆田學院臨床醫學院2008級畢業生發送66封電子郵件,回收57份,有效答卷回收率86.36%;對2009級學生發放55份紙質問卷,回收52份,有效答卷回收率94.55%。共計109份有效答卷。
(二)測量工具
采用杜天驕編制的《醫學生就業壓力問卷》測定壓力均值,具有較好的信度、效度,按1(無壓力)~5(壓力很大)級評分,得分越高壓力越大。其研究認為,量表壓力源從大到小分別包括社會環境壓力、家庭支持壓力、崗位要求壓力、個人素質壓力、專業供求矛盾壓力、就業指導壓力以及學校影響壓力7個分量表。本次調查的Cronbach’sAlpha系數(內部一致性檢驗)為0.945,信度良好。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測量自我效能感均值。采用《簡易應對方式問卷》測量大學生的應對趨勢,量表含有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兩個維度,按0(不采用)~3(經常采用)級評分。
(三)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兩組類別的差異性分析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三組以上類別的差異性分析采用F檢驗,并進行相關性分析,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與分析
(一)臨床醫學畢業生就業壓力的一般現狀
總就業壓力得分為(3.061±0.622)分,壓力水平中等偏上,在正常范圍之內,最高為4.19分,最低為1.57分。得分區間在1~2分的占3.67%,2~3分占44.04%,3~4分占43.12%,4~5分占9.17%。七項壓力源中,社會環境壓力[(3.401±0.800)分]和家庭環境壓力[(3.208±0.934)分]是臨床畢業生最主要的兩項壓力源,其余為個人素質壓力[(3.046±0.688)分]、就業指導壓力[(3.042±0.736)分]、崗位要求壓力[(2.974±0.592)分]、學校影響壓力[(2.963±0.694)分]、專業供求矛盾壓力[(2.801±0.672)分]。
(二)就業相關影響因素對總就業壓力、應對方式及自我效能感的影響
對不同年級、性別、家庭經濟狀況及是否擔任學生干部、有無意向單位五個方面的總體就業壓力、應對方式(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及一般自我效能感進行差異性比較,結果見表1。不同年級、學生干部擔任情況對學生的就業壓力感知、積極應對、自我效能感三方面都有顯著影響;女生在面對就業壓力時更趨向于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但在自我效能感方面明顯低于男生;所處家庭經濟狀況越差,相應的壓力感知越大,訴諸積極應對的頻率也越高;未確定就業單位比確定的學生面臨更大的就業壓力。在應對方式上,積極應對的均值明顯高于消極應對。可見,面對就業壓力,畢業生采取積極主動的問題應付方式的頻率次數上升。調查發現消極應對在各因素間差異均不顯著。調查結果顯示專業地域優勢在就業壓力、應對方式及自我效能感三個方面并無顯著性差異。結合Schwarzer的表述,本調查中一般自我效能感均值為2.243分,總體水平中等偏下;低效能者(得分低于2分)占12.84%,表明被試偶爾會自信心不足,需要幫助其找出優勢、悅納自己;得分在2.1~3.0分的占80.73%,表明被試抱有一定自信心,感覺有能力勝任一般工作;高效能者(得分在3.1~4.0分)占6.42%,表明被試自信心過高,需要幫助被試進行客觀評價,避免盲目自信。此次調查的男、女生自我效能感得分低于前人研究。
(三)總就業壓力、應對方式及自我效能感之間的關系研究
臨床醫學生就業壓力、應付方式與自我效能感之間的相互關系。可見,總就業壓力與一般自我效能感呈極顯著負相關,與積極應對呈極顯著正相關。以總就業壓力為因變量,積極應對、消極應對及自我效能感為自變量,采用逐步進入法進行多元回歸分析,進入回歸方程的有積極應對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可解釋總方差的16.7%,結果見表3。其中,消極應對被排除(與其余因素間無顯著相關性),一般自我效能感為反向預測源,得分越高,壓力水平越低;而積極應對為正向預測源。
三、討論
(一)莆田學院臨床醫學畢業生就業環境分析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及臨床醫學畢業生數量的增加,臨床醫學專業性強、人才培養周期長、成本高、畢業后就業面窄、薪資待遇底等限制因素成為臨床醫學生順利就業的限制性因素。首先,莆田學院臨床醫學生的構成五成以上家庭經濟條件中等偏下,學生自我認知和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相對偏低;其次,新辦本科院校在近年的發展中存在諸多挑戰,畢業生在求職市場上的總體競爭力還有待提升,近兩年的就業質量也隨著社會對醫療人才要求的不斷提高呈穩中有降的發展趨勢,就業難度略有提升;再次,福建醫療衛生單位,特別是欠發達地區的醫療衛生系統,尚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況,特別是近年來由地方衛生部門與高校合作招收定向委培生,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就業壓力的加劇;此外,通過五年的專業技能培養,結合必要的就業指導課程和第二課堂活動,積極開展師生座談會、職場模擬面試大賽、專家講座以及QQ群、微博、微信等多渠道積極調試在校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及時就業信息,幫助學生拓寬就業途徑,提升就業能力,鼓勵其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畢業生總體壓力水平中等偏上(得分3.061分)。
(二)莆田學院臨床醫學畢業生就業壓力源及自我效能感分析
通過壓力歸因調查發現,社會環境壓力和家庭環境壓力是畢業生求職過程中的主要壓力源,社會、家庭對不同性別學生的期望水平和大學院校的專業設置關系到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而專業供求矛盾壓力對畢業生的影響,相比杜天驕的研究明顯下降,推斷這與福建省內醫療衛生市場需求量較大存在一定聯系。就自我效能感而言,總體得分中等偏下,低于其他高校的總得分。其中,女生的自我效能感顯著低于男生,對壓力的感知力也略高于男生,這與之前的研究相符。就應對方式而言,傾向于積極應對,并與就業壓力水平和自我效能感顯著相關。表現為:在高水平的就業壓力和相對偏低的自我效能感的推動下,畢業生面臨學校、社會、家庭等諸多因素的交互影響,及時的介入與調試可以幫助學生積極應對所感知的就業壓力,更多地咨詢訴說、傾訴內心煩惱,征求他人意見,同時克制負面情緒、改變方式方法來進行自我調適已達到較佳的心理狀態,為順利就業做準備。數據顯示,在高就業壓力、低自我效能感的交互作用下,輔導員介入并參與學生的就業指導和心理調適工作,引導其合理釋壓是必不可少的。經過五年的專業技能培訓、就業能力開發及就業心理疏導,學生能夠相對客觀地進行自我評價及定位,大多數人都能及時調整就業心態,妥善處理就業壓力,使之轉化為就業動力。
(三)高校輔導員在臨床醫學生就業指導過程中的應對策略
菲林試驗是有機化學中一個著名的試驗。菲林試驗確立于1848年,然而在國內外有機化學教科書和其他文獻上,關于菲林試驗對醛酮鑒別的適用性說法不一,歸納起來,大致有如下幾種說法:菲林試劑與醛反應,生成紅色氧化亞銅沉淀,與酮不反應。菲林試劑可以鑒別醛與酮;菲林試劑與脂肪醛反應,與芳香醛不反應,與酮不反應。菲林試劑可以鑒別脂肪醛與芳香醛及酮;只說水溶性的脂肪醛能還原菲林試劑;說法不明確。“典型的脂肪醛起反應”,“有些芳香醛不反應”;美國《化學教育》雜志1960年第4期RalphDaniels等人將有關反應分為三類:第一,生成無色溶液,同時有黃色到紅色氧化亞銅沉淀,屬于這一類的化合物有葡萄糖和其它還原糖、α-羥基己二醛、乙二醛和丙酮。第二,發生復雜的變化,生成紅色或深棕色膠粘的沉淀。上層液體可以是藍、綠、棕、黃或橙色。沉淀不是氧化亞銅。屬于這一類的化合物有:乙醛、巴豆醛(2-丁烯醛)、肉桂醛、3-羥基丁醛。第三,試劑的藍色溶液保持不變,有或沒有不互溶的有機層。屬于這一類的化合物有苯甲醛、一般芳香醛、異丁醛和丙酮。鑒于這種情況,給有機化學教學帶來不小困難,而且教學實驗中也發現實驗結果與理論有不符的地方。我們用在水中溶解性不同的18種醛和6種酮反復進行了多次菲林試驗。
1實驗方法
1.1菲林試劑的配制菲林試劑Ⅰ:溶解34.6g五水硫酸銅晶體于足量蒸餾水中,然后稀釋至500ml。菲林試劑Ⅱ:溶解173g結晶酒石酸鉀鈉(KNaC4H4O6·4H2O)及50gNaOH于足量蒸餾水中,然后稀釋至500ml。
1.2實驗方法在試管中加入1ml菲林試劑Ⅰ和1ml菲林試劑Ⅱ,搖動,使混合均勻,微火加熱至沸騰,移離火源,加入樣品(液體樣品0.1ml~0.15ml,相當于2滴~3滴;固體樣品則加0.1g,研細后加入),充分振蕩,置于沸騰水浴中加熱3min。析出暗紅色結晶性粉末狀沉淀者表明為陽性反應。如沉淀物外觀為暗紅色或深棕色樹脂狀,可傾去溶液,用乙醇處理沉淀一、二次(每次約1ml),此時如果析出暗紅色結晶性粉末狀沉淀,亦表明為陽性反應。必要時,可在顯微鏡下觀察。
2結果及討論
實驗結果見下表1和表2。
表118種醛與菲林試劑的反應情況(略)
注:“+”表示反應;“-”表示不反應;按《海氏有機化學辭典》正丁醛為非水溶性,異丁醛為水溶性。
從表1可以看出:水溶性醛類都可與菲林試劑起反應,生成氧化亞銅沉淀。非水溶性醛類與菲林試劑不起反應。乙醛、巴豆醛在菲林試劑中置沸水浴上加熱,的確如Daniels等人所說,常產生紅色或深棕色膠粘的樹脂狀沉淀物,但并非沒有氧化亞銅沉淀。實際上,試管底部沉淀下來的氧化亞銅的量相當明顯,雖然兩者顏色酷似,但樹脂狀物為塊狀,而氧化亞銅為結晶性粉末狀,搖動試管,可看到結晶性粉末狀的Cu2O散開。如果按本文所述的用乙醇處理,樹脂狀物可溶解,而Cu2O不溶于乙醇。暗紅色結晶性粉末用水洗滌后便清晰可見。將之于顯微鏡下觀察(10×40),并與用葡萄糖生成的Cu2O晶體作比較,可以看出:乙醛、巴豆醛所生成的暗紅色結晶性沉淀與葡萄糖生成的Cu2O晶形是一樣的。由此可見,乙醛、巴豆醛與菲林試劑能起反應。需要指出的是,乙醛、巴豆醛與菲林試劑反應生成的Cu2O與樹脂狀物的相對量與實驗條件關系很大。如果進行菲林實驗時,不是把盛混合物的試管直接置入沸水中加熱,而是先置于冷水或溫水中慢慢升溫到沸騰,則生成大量樹脂狀物質。如果升溫時間足夠長,幾乎可以全部生成樹脂狀沉淀物。因此,嚴格按照實驗條件是非常必要的。肉桂醛與菲林試劑于沸水中加熱3min沒有沉淀析出,也沒有樹脂狀物質。肉桂醛有機層浮于菲林試劑溶液表面,劇烈振搖,也無樹脂狀物質生成。肉桂醛與菲林試劑充分混合后,溶液出現微綠色,并非反應跡象,而是肉桂醛的黃色與菲林試劑的藍色按照“三原顏色”原理形成綠色。將苯甲醛與肉桂醛延長在沸水浴上加熱的時間,發現苯甲醛、肉桂醛與菲林試劑的反應惰性。從兩者水溶度及結構分析,兩者都是非水溶性化合物,結構上都無羥醛縮合的必要結構,在菲林試劑中確無樹脂化的可能。異丁醛與菲林試劑反應時生成暗紅色的氧化亞銅沉淀,這也與Daniels結論不一。甲醛與菲林試劑反應,不僅能生成Cu2O沉淀,有時還能形成銅鏡。這是因為甲醛被菲林試劑氧化成甲酸的同時,生成的Cu2O沉淀繼續被還原成Cu。這與加入甲醛的量有關,也與試管的潔凈程度有關。糠醛在菲林試液中全部溶完,加熱1min就可產生大量的Cu2O沉淀,反應迅速,結果明顯。菲林試驗的沸水浴中加熱時間,通常文獻記載,加熱3min~5min。本實驗采用加熱3min。出現沉淀的時間先后不一,沒有一個明顯的可作鑒別的時間界限。
表26種酮與菲林試劑的反應情況(略)
從表2可以看出:酮類都不與菲林試劑反應,這一結果與文獻記載一致。
4結論
4.1水溶性醛類與菲林試劑起反應在所試驗的18種醛中,水溶性醛類(不僅是水溶性的脂肪醛,還有水溶性的糠醛)與菲林試劑起反應,一般2min~3min即可形成沉淀;非水溶性的醛類與菲林試劑不起反應(不論是脂肪醛還是芳香醛);酮類與菲林試劑不起反應。
4.2進行菲林試驗時要注意菲林試劑溶液要先用微火加熱至沸后加入樣品,樣品加入后要立即充分振蕩混合并立即置于沸水中加熱;沸水浴加熱的時間嚴格控制為3分鐘。
參考文獻:
[1]邢其毅.基礎有機化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天津大學有機化學教研室.有機化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3]邢其毅.有機化學基本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
[4]吉林師范大學等五院校.有機化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