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寒地黑土生態農業的法制建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建構在生態學、農學、法學概念基礎上的生態農業法律制度才是生態農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
1基礎狀況
寒地黑土是黑土的子概念,地理坐標125°-127°E,44°-49°N的黑土地區。黑土總土地面積為595.6萬hm2,其中黑龍江省有482.5萬hm2,占全國的80%以上,分布在松嫩平原,是我國重要的農業、林業、牧業基地。黑龍江省寒地黑土區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為-5~5℃,無霜期3~4個月,年平均降水量300~700mm。黑龍江省農用地面積3950.2萬hm2,其中耕地1187.1萬hm2,占農用地的30%,人均耕地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林地2440.3萬hm2,占61.8%,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脈及完達山,森林面積、木材產量均居全國前列;牧草地222.4萬hm2,占5.6%,草質優良、營養價值高,松嫩草場是世界3大羊草地之一。黑土有機物質平均含量為30~100g•kg-1,特別有利于大豆、小麥、玉米、馬鈴薯、水稻等糧食作物以及甜菜、亞麻、烤煙等經濟作物生長。加之寒地的優良生態地理環境,產品具有天然、無污染、優質、營養、安全無公害、綠色和有機性。黑龍江依托寒地、黑土、森林、草場、濕地等優良生態優勢,實行地理標志產地認定與產品認證一體化推進,以生態經濟統領生產技術標準、產品標準和服務標準體系的發展模式。2011年糧食總產量4225萬t,創歷史新高,綠色食品認證個數1500個,綠色食品種植面積345萬hm2,保持全國第1位。
2優勢及問題
區位優勢。黑龍江省與內蒙古、俄羅斯接壤,是中國陸路通往歐洲大陸的重要通道;交通便利,鐵路、公路網發達,機場航線密集;水利資源豐富,有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嫩江和綏芬河5大水系。生態環境優勢。現有15個國家級生態示范區、4個國家級生態農業示范縣、14個省級生態示范區、8個省級生態農業縣、6個農墾總局生態農業示范農場?,F有濕地面積867萬hm2,其中,天然濕地556萬hm2。資源優勢。耕地總面積和人均耕地面積居全國首位,且多為高有機質的黑土;森林覆蓋率43.6%,有云杉、冷杉、紅松、靈芝、五味子、龍膽等2100余種野生植物資源;棲息著東北虎、丹頂鶴、黑熊、馬鹿等476種野生動物。
黑龍江省雖然在生態農業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但還存在著整體經濟實力不強,產業結構調整頗有難度,自然地質災害頻發,農業人口素質不高;農業管理體制、運營機制滯后,農業文化、生態旅游發展不充分;農業環境監管力量薄弱,機構缺乏、執法手段落后,人員的業務素質不高等問題。即使是引以為豪的生態資源優勢,目前也面臨土地生產能力退化、林木資源持續減少、牧草“三化”程度加劇、濕地生態功能減弱、水污染問題嚴峻等問題。究其原因,法制建設的缺位才是根本。雖然黑龍江省制定了《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管理條例》《黑龍江省生態農業建設規劃綱要》等規范文件,初步改變了生態農業發展以政策、命令、紅頭文件或會議文件主導的形式,但目前仍然沒有一部專門性的生態農業發展與保護的地方性立法,仍然是以《農業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等綜合性法律指導生態農業的建設。隨著生態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法治觀念不斷深入,以綜合性法律保障生態農業發展的弊端越加顯現:法律規定過于原則,缺乏具體可行的措施和實施細則,缺乏對生態農業及黑龍江省發展特點的充分考慮和論證,忽視懲罰性及禁止性立法,輕視協調生態系統優化發展的立法。
寒地黑土生態農業法制建設的展望
1基于相關主體的生態法制農業
法律具有穩定性、程序性,可杜絕朝令夕改和曲解政策。通過嚴格立法從整體上加強對生態農業的引導、保護、扶持。首先要針對我國生態農業的特點和現狀從基本法層面上制定《生態農業法》,同時頒行細化生態農業基本法的單行法律法規,完善既有的法律和規范性規定,明確行政管理執法主體,完善農產品品質檢測機制,進行農業稅費改革,實施農業水土和生態環境保護,強化對環境污染的處罰,加強對生態環境的治理,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結合黑龍江省黑土寒地的地理特征和農業資源分布狀況,利用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優勢,積極建立多種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制定地方性法規《黑龍江省生態農業條例》及其實施細則。有效貫徹落實國家農業政策,全面平衡農、林、牧、副、漁業發展。進一步調查黑龍江省土壤和水系現狀,建立污染監測體系。全省各級政府及其相關職能部門要積極加大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投入,給予政策性傾斜,加強對農業生產各環節和各領域的直接和間接支持。加強財政資金轉移支付力度,投資農業運輸系統、電力、通信網絡、農業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采取包括財政、稅收、補貼等諸多舉措來引導發展生態農業。成立強有力的綜合調控部門,建立有效的信息支持和監控系統,加大農業執法力度,實現農業環境和產品科技含量的不斷提升。黑龍江省著力打造寒地黑土千社千品工程。通過深入實施寒地黑土工程,擴大專業合作社的覆蓋面,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3]。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生產走合作與協同發展道路是現代化農業的必然選擇,也是農業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的客觀要求。黑龍江省2010年為此專門出臺《黑龍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引導和扶持各種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當下法律研究重點應承認合作社的法人資格,鼓勵農民成立各種專業協會、農民股份合作企業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表達維權欲求。各級政府的農業、工商、財政、稅務、科技、金融管理等部門,通過財政、稅收、科技等扶持措施,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引導其申請認證有關寒地黑土地理標志農產品,注冊名優農產品商標,創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品牌,協調處理法律糾紛。生態區農業企業。加大涉農企業技術改造,改進落后的技術、工藝和設備,健全內部競爭機制。加強與社區、農民專業合作社、村民委員會等組織的合作。發揮企業的資源、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優勢,與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共建合作,促成寒地黑土農業物產集團、北大荒米業、九三糧油等國家級和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參與到農業基礎建設中來?,F代農業要求農業勞動者掌握大量的知識和技能,有較高的現代文化、科技素質和經營管理知識[4]。要引導農民自覺不斷提升能力,培訓生產技能,參與綠色農業生產。針對黑龍江每年長達半年的冬寒期,大量青壯年農民去南方打工的情況,政府應直接加大對其引導和進行補貼,鼓勵利用這個時期參加培訓學習或發掘本地生態優勢,參與開展冬季生態農業旅游等,就地就業。高校和科研院所肩負先進技術的研發與推廣任務,在科技創新和現代新型農民的培養及對農業政策、理論、實踐的研究上,在加強產學研的有機結合上具有獨特的優勢。他們現在的迫切任務是為黑土農業特色產業的建設,培育、引進一批懂專業、善管理的復合型農業人才。
2基于品牌保護視角的生態法制農業
寒地黑土品牌被浙江大學品牌研究中心評為中國農產品品牌之首,“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第1名,先后在美國、歐盟注冊,品牌價值120.76億元。寒地黑土品牌整合資源、引進資本、發展產業,推動了效益農業、現代農業、生態農業的發展。寒地黑土品牌最為主要的法律保護方式是地理標志保護。寒地黑土地理標志是指自然因素所決定的寒地黑土區域所產商品所具有的特定品質、信譽。寒地黑土品牌為中國馳名商標,地理標志的對象絕大部分是農產品,如五常大米,訥河馬鈴薯,尚志黑木耳、蘭西亞麻等。寒地黑土品牌,經過長期的流轉,已得到社會認可。寒地黑土品牌產品也面臨侵權之憂。寒地黑土原產地產品或地理標志被直接假冒、非法濫用,非產區產品間接明示或暗示自己產品與寒地黑土區因素相關,甚至虛假宣傳,擠占地理標志權人的合法市場。同時產區內的經營者,也存在不服從集體組織的管理,生產不符合地理標志產品質量的產品,粗制濫造,以次充好的情況。這些侵權行為不僅損害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更嚴重侵害了寒地黑土地理標志的形象和信譽。所以保護好寒地黑土地理標志權,才能促進產品質量標準化,獲得持續的品牌效應[5]。品牌的商標法保護。商標是品牌的核心元素,商標的及時確立既能確認權利,又可防止他人的惡意搶注。寒地黑土地理標志產品的商標模式是集體商標、證明商標,目前由寒地黑土綠色物產協會(寒地黑土協會)以商標注冊人身份向國家工商總局申請了幾百個系列產品的原產地證明商標。并出臺了《寒地黑土證明商標使用管理辦法》《寒地黑土證明商標使用管理規則》《寒地黑土綠色物產產品標準》,在商標法的范疇內初步建立了寒地黑土品牌的商標管理保護體系。品牌的網絡域名保護。以電商為代表的網絡商務將在經濟領域發揮巨大的作用。網絡域名是一種稀缺性資源,它是寒地黑土品牌權利的重要內容。目前由于我國域名和商標的注冊管理在不同的機構,實施不同的原則,這樣難免會有人覬覦寒地黑土品牌中商標的價值,惡意搶注寒地黑土品牌相關網絡域名,造成網絡市場商機的流失。寒地黑土協會等品牌注冊人應重視網絡域名的主動注冊及權益的觀察與維護。
寒地黑土商標已在歐盟、美國完成注冊,部分產品獲得美國FDA認證和日本質量安全認證。我國是《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等國際條約的簽約國,寒地黑土品牌面臨的國際品牌競爭也會變得激烈,這也必然要使品牌的知識產權保護深入到全球化領域,迫切需要掌握品牌知識產權法律保護的國際要求和條約規定,充分了解運用好條約、協定和WTO等規則,聘用熟知國外知識產權法的法律顧問,努力構建寒地黑土品牌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屏障和維權對策。(本文作者:徐洪軍單位:綏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