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流域治理中水土保持技術的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針對日趨嚴重的環境污染以及生態破壞現象,需要加大對水土保持技術的應用力度,實現對小流域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基于此,本文在對迭部縣尼傲鄉巴藏項目區水土流失治理現狀進行綜合闡述的基礎上,分析了該項目區水土保持技術的具體應用,并對該項目區水土保持技術應用產生的效益作出了評價,以期為相關人士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技術
我國大部分地區存在的小流域水土流失問題往往是農耕墾荒下的歷史遺留問題,大部分山區由于在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存在嚴重的群眾溫飽問題,導致大面積墾荒的開展,最終造成了現階段的小流域水土流失問題。水土流失的治理需要將小流域作為基本單元,通過構造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互結合的方式,促進雙向帶動,從而實現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相互協調。
1迭部縣尼傲鄉巴藏項目區水土流失治理現狀
迭部縣尼傲鄉巴藏項目區地處秦嶺巴山地區當中的隴南山地地區,為西南紫色土區內部的保土減災區。該地區整體地形特征為典型的高山峽谷形態,流域內整體平均海拔超過3千米,其中最大高差也達到一千米,地形十分復雜。項目區內山體整體走勢為東低西高,呈現出整體傾斜趨勢。河谷位置為兩山向內收縮的方向,山勢陡峭谷壑深不見底,且山峰銳利、峽谷蜿蜒頎長。這一地質地貌奠定了項目區內部整體氣候特征為高寒、陰濕。而受到“V”字形溝壑斷面的影響,地貌單元包含溝谷、陡坡、梁峁等多種特征,坡度角度最大可達25°。坡度越大對應土層越薄,越容易引起水土流失,進而植被越容易遭到破壞,相對坡度較小的地區生態敏感性高[3]。項目區內部的侵襲方式為水力侵襲,受到水力侵襲所造成的水土流失總面積達到20.66平方公里,占據項目區總面積的99.52%,經計算,該區域年平均侵蝕水土總量超過六萬噸。縱觀整個項目區水土流失狀況,可以分為輕度侵蝕、中度侵蝕和強烈侵蝕三種類型,三種侵蝕狀況分別占比為41.2%、26.6%以及22.5%,此外項目區內還包含有面積占比為7.9%的極強烈侵蝕和面積占比1.9%的劇烈侵蝕地塊。
2迭部縣尼傲鄉巴藏項目區水土保持技術的應用
2.1完善梯田工程建設
對于梯田工程來說,需要著重處理制定田區和田塊兩個方面的布設方案。首先對于田區來說,迭部縣項目區內部的地形條件特點適合開展連片式的水平梯田,這類梯田在實際設定當中更具靈活性,能夠依據地理條件的變化進行調節區塊大小,符合當地現有土地資源的要求。在建設經驗當中,梯田的選擇地點位于坡度較緩的區域內。田塊布設方面,則以因地制宜基本理念為指導方案,通過依托等高線的方式,針對較大角度等高線彎曲,則依托其走勢進行田塊布設;較小角度的等高線彎曲,則直接進行截彎取直處理,實現布設的靈活運用。與此同時,在進行田塊施工之前,還需要結合田面縱坡特點,對所在項目區進行地塊的預留規劃,要求標準高差不超過30cm,縱坡比應低于0.5%[1]。田面設置則應當以緩坡為設置要求,依托地形變化情況進行長寬規劃,避免余留斜頭和拐彎,整區實現土地面積的最大利用率。
2.2加大對灌溉工程的優化力度
灌溉工程的優化調整主要體現在管道重新敷設和蓄水池建造兩個方面。其中管道敷設需要結合管材選樣和流量控制兩個方面進行調整。在項目區的灌溉工程當中,管道敷設方式采用地埋策略,因此在管材選樣方面需要選擇具有耐腐蝕、耐高溫以及方便安裝特性等特點。在管道流量控制方面,流量以及管道管徑的控制,能夠直接起到對管網投資經濟效益的影響。對于目前項目區內配備又輸配水管道的硬件建設環境來說,在進行管道流量設定時,需要考慮水泵耗能水頭損失和造價控制方面的綜合要素。因此項目區根據規范要求設定了1.2m3/sec作為最優經濟流速。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引水管線需要從尼傲鄉水源地進行節水,通過管道引水道蓄水池當中。蓄水池需要優先布設干管設備,干管分為若干條支管,支管上擁有多個雙面水口,可以借助閘閥進行控制,實現有效的水流調整。
2.3大力發展植樹造林工程
植樹造林是梯田之外另一個取得成效的水土保持技術手段,通過造林整地等手段,幫助項目區實現了對于水土流失的控制。在技術經驗方面,項目區主要采用魚鱗坑的區內不知方式,魚鱗坑通過半月形深坑方式,打造兩端低中間高的土埂,坑深為50cm,在坡面之上,魚鱗坑與等高線走勢相同,并以“品”字形進行排列。為了保證造林能力,還需要結合項目區水土特點進行造林密度的控制。在實踐當中,項目人員結合魚鱗坑的區位條件,設定了每公頃植株密度為1667株、行距2×3的水保林造林環境以及每公頃植株密度1111株、行距3×3的經濟林造林。為了保證植株成長,水保林植株選擇為云杉樹種、經濟林則選用山杏、毛桃等樹種。造林完成后,設定撫育期一年,一年后需要進行松土除草工作,兩年后則需要對側枝進行減除,并通過病蟲害防治,進行主干培育。此外加強人工看護,避免火災或病蟲害的爆發。
3巴藏項目區水土保持技術應用的效益分析
3.1經濟效益
項目區內部梯田工程的開展,在保障了當地農業生產條件得到了充分提升的同時,也為農業產業結構的全面調整奠定了堅實基礎。隨著農業基礎建設能力的逐漸提高和機械化水平的增長,當地農業也轉向了技術支持型農業生產,改變了原有的勞動力支持型生產特征[3]。據統計,梯田畝產小麥的種植每年工時節約能達到1100余工日,可增加經濟收入接近10萬元。
3.2社會效益
經過項目區的規劃建設,提升了項目區內部水土穩定性,減輕了下游的防汛壓力。在實際效果方面,通過技術條件的應用,下游河道泥沙淤積現象得到了大幅度的好轉,同時帶動了地表徑流轉入低下的能力,實現了對于水源的涵養。水土流失治理度達到了空前的85%,整體提高接近50%。與此同時,隨著技術項目的運用,當地群眾獲取了大量的生產生活物資,間接低提高了人口承載量,控制了環境容量的穩定度,從而實現了經濟、人口、環境的協調發展,實現了生態結構的良性循環。
3.3生態效益
項目實施以后,項目區內部的林草覆蓋率得到了明顯的提升。統計數據現實,項目實施后林草覆蓋率提高至50.3%,增幅達到15%。林草覆蓋水平的增加,也促使了項目區內部小型氣候得到了充分、有效的調節。與此同時,人工造林面積增加達300公頃,項目區及周邊熱量情況得到了充分改觀,從而增強了項目區內部的生態系統供應,促進了區內環境的良性循環能力提升。
4結論
綜上所述,小流域水土治理的策略應當結合項目區的具體情況和發展目的進行技術條件的設計和調整。迭部縣項目經驗表明,通過加強農田布設和造林技術能力的方式,能夠實現對于水土環境的控制和保持,并且提高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的涵養能力,獲得廣泛的社會效能。
參考文獻:
[1]孫鵬飛.水土保持技術在小流域治理中的應用實踐[J].綠色科技,2017(10):126-127+130.
[2]閆越慧.水土保持技術在小流域治理中的應用[J].農民致富之友,2017(13):279.
[3]張瑞,趙小娜,李明玉.延龍圖地區土地生態敏感性評價[J].延邊大學農學學報,2017,39(02),28-34.
作者:焦金魚 單位:甘肅中醫藥大學定西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