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金坑銅錫鉛鋅礦床巖石特征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礦產與地質雜志》2014年第三期
1巖石類型及特征
巖石原巖包括花崗巖、花崗閃長斑巖、石英斑巖、流紋巖、英安巖、砂巖及泥巖等類型。除花崗巖未發生明顯變質外,其余巖石均已不同程度地遭受變質作用。主要包括兩個類型:一是動力變質,二是熱液變質。本區與動力變質作用有關的巖石包括糜棱巖、片麻巖、變粒巖、片巖及千枚巖類。
1.1侵入巖主要包括花崗巖、花崗閃長斑巖。(1)花崗巖:為燕山三期嵩頭―各安黑云母花崗巖體的東緣。巖石呈灰白色、肉紅色,花崗結構,礦物成分主要為石英(25%~40%)、斜長石(25%~28%)、鉀長石(32%~38%)、黑云母(5%~12%),副礦物有鋯英石,少量電氣石、鐵質(2%)。蝕變礦物有絹云母、綠泥石。巖石在QAP圖中落在堿長花崗巖和鉀質花崗巖范圍內(圖1)。在A/CNK-A/NK圖中落在過鋁質花崗巖區。(2)花崗閃長斑巖:分布于礦區崆角和赤告嶺區段,呈巖株狀產出。花崗閃長斑巖中SiO2含量為62.8%~69.0%,含量變化較大,Al2O3含量為14.6%~17.1%,CaO含量為0.1%~3.94%,Fe2O3含量為3.25%~8.06%,Na2O含量為0.1%~2.65%,K2O含量為2.31%~4.72%。與花崗巖相比,相對富Al2O3、CaO、MgO和Fe2O3,表現為鋁過飽和型(圖2)和高鉀型,此乃重熔型花崗巖類的典型特征,故認為本區花崗閃長巖為地殼物質在動力作用下熔融形成的。巖石在QAP分類圖中落在二長花崗巖區和富石英的花崗巖類區(圖1),但從SiO2含量看,大部分巖石低于65%,據巖相分析,巖石普遍含有較高的暗色礦物,為此,仍將其歸為花崗閃長巖類。
1.2火山巖火山巖主要為火山碎屑巖、火山熔巖及流紋斑巖,包括3個噴發旋回。第一旋回主要由火山沉積巖組成,以火山碎屑巖為主,火山巖的厚度相對較小,以中性安山質成分為主。第二旋回主要由一套酸性的流紋巖、流紋斑巖及石英斑巖為主。巖石以火山熔巖相為主,很少火山碎屑巖。第三旋回火山巖以熔結凝灰巖為主。幾套火山巖在化學成分上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從圖3可以看出礦區高基坪組三段火山巖以流紋巖為主,部分為英安巖,巖石在A/CNK-A/NK圖上雖然落在過鋁質區,但鋁質含量相對較低,巖石與區內花崗巖具有較多的相似之處,主要表現在SiO2和Al2O3的含量上。高基坪組四段火山巖以英安巖為主,巖石在A/CNK-A/NK圖上(圖4)落在過鋁質區,與高基坪組第三段巖石相比,鋁質含量相對較高。
2地層及巖漿巖的含礦性分析
通過對礦區內的不同地層及巖體的成礦元素含量進行了分析(表1)得出,上侏羅統高基坪組第一巖性段除Sn和W高于全球地殼的平均豐度值外,Cu、Pb、Zn含量均不高,Cu、Pb含量接近全球平均值,Zn接近全球豐度值的2倍。另外,成礦元素特別是Cu、Pb、Zn含量變化較小,說明這些元素遷出和遷入不明顯。上侏羅統高基坪組第三巖性段,以流紋巖為主。這套地層除成礦元素平均豐度值較高外,這些元素豐度的變化范圍也較大,因此,這套地層是礦區重要的成礦層位和主要成礦元素的礦源區。花崗巖的W、Mo、Sn是全球花崗巖平均含量的10~50倍,Cu、Pb、Zn的含量也是全球花崗巖平均含量的2~4倍。局部地段花崗巖本身具有Cu、Pb、Zn礦化顯示,若將其包括在內花崗巖中Cu、Pb、Zn的含量是全球平均含量的20~30倍。因此,花崗巖不僅成礦元素豐度值高,而且本身具有富集顯示,應是礦區重要的成礦元素源巖。從以上分析可見,本區花崗巖可能是重要的礦源巖,而且認為它可能是本期巖漿分異最晚階段的產物,這種分異作用可能也為花崗巖成礦元素的富集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3結語
(1)礦區上侏羅統高基坪組可劃分4個巖性段,第一巖性段主要為沉凝灰巖、板巖及細砂巖,變質后具千枚狀、片狀構造,外表類似于泥巖及粉砂巖、細砂巖,中間夾碳質層;第二巖性段為一套灰色的熔結凝灰巖、火山角礫巖,以火山角礫為分層標志;第三巖性段為灰白色流紋巖、流紋斑巖及石英斑巖;第四巖性段為灰色、淺灰色熔結凝灰巖、凝灰巖。(2)礦區地層及巖體的含礦性分析表明,礦區高基坪組第二、三巖性段地層中成礦元素具有較高的含量,花崗巖的W、Mo、Sn是全球花崗巖平均含量的10~50倍,且Cu、Pb、Zn的含量是全球花崗巖平均含量的2~4倍,由此認為高基坪組第二、第三層及燕山期花崗巖可能是重要的礦源巖。
作者:卜安單位: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九三一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