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沖金礦地質特征及找礦潛力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江家沖金礦處于衡東—瀏陽新華夏系隆起帶中段的湘東金鉛鋅多金屬成礦區內,成礦條件較好。筆者在討論成礦地質背景的基礎上,對礦床地質進行了詳細分析和研究,金礦(化)體主要產于中元古界冷家溪群小木坪組中,其中的變質石英砂巖、板巖、粉砂質板巖等是區內的主要賦礦圍巖,受區域北東向斷裂及次級北西向斷裂構造控制。初步總結歸納了找礦標志,進行了礦區找礦潛力分析,有助于指導礦區下步找礦勘查工作,同時對同類型金礦床找礦勘查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湖南省醴陵市江家沖金礦處于衡東—瀏陽新華夏系隆起帶中段的湘東金鉛鋅多金屬成礦區內,成礦條件較優越。上世紀60年代,原湖南省地質局區調隊在本區相繼開展1:20萬和1:5萬地質調查,編有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初步查明了本區的地質特征及構造骨架;1987年至1988年,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二四七隊對本區開展了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2011年以來,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二一四隊對周邊茶溪金礦開展了普查和綜合研究工作,預測達小中型以上規模[1,2],2016年以來,該隊又開展了“湖南省醴陵市江家沖礦區金礦預查”工作,在1:1萬土壤地球化學和地質填圖的基礎上,開展了綜合研究、異常查證和工程揭露等工作,大致查明區內地層、巖漿巖、構造、變質作用、脈體充填及蝕變等地質特征及其與金成礦的關系,查明金礦(化)體平均厚度1.80m,金平均品位1.46×10-6。該礦床是欽杭斷裂成礦帶之湘東北亞段發現的破碎蝕變帶型金礦,對礦床的地質特征、找礦標志和找礦潛力進行研究分析,有助于指導礦區下步找礦勘查工作,對同類型金礦床找礦勘查也具有較好的借鑒意義。
1區域地質背景
1.1大地構造位置礦區位于欽杭斷裂成礦帶之湖南段湘東北亞段的湘東金鉛鋅多金屬成礦帶內,花崗巖巖漿活動強烈,北東向褶皺、壓扭性斷裂構造發育,多期次的構造運動、變質作用及內生成礦作用發生,使得本區具備良好的成礦地質條件,為湖南省重要金鉛鋅銀成礦區帶[3-5]。
1.2區域地層區內出露的地層主要為中元古界冷家溪群小木坪組及黃滸洞組,其巖性主要為絹云母板巖、砂質板巖、千枚巖、炭質板巖和硅質絹云母板巖,局部夾絹云母千枚巖,總體走向北北西或北西,傾向北東東或北東,傾角一般30°~50°。晚古生界地層主要為中上泥盆系的佘田橋組跳、馬澗組、金礦山組和棋子橋組地層,并且跳馬澗組不整合于冷家溪群之上,總體走向北西—北東,傾向北東—南東,傾角一般30°~55°。中生界地層主要為侏羅系和白堊系地層,不整合于冷家溪群或晚古生界地層之上。中元古界冷家溪群淺變質巖是本區成礦物質Au的主要來源[6-11]。
1.3區域構造區域構造主要為北東向、北北東向構造以及次級的北西向構造。北北東向構造主要有潘家沖復背斜和茶山嶺斷層。潘家沖復背斜為區內之一級褶皺,其核部地層為中元古界冷家溪群黃滸洞組,東翼為茶山嶺斷層所破壞,兩翼發育小型的次級褶皺及牽引褶曲。茶山嶺斷層為一區域性逆斷層,位于潘家沖復背斜之東緣,走向20°~25°,傾角約50°,切割泥盆系和冷家溪群地層,為區內導礦構造[1,2]。
1.4區域巖漿巖區域內巖漿活動較為頻繁,礦區東部攸塢、長富沖一帶出露雪峰期攸塢球粒玄武巖,此外,礦區南約13km處有燕山期丫江橋花崗巖體。
1.5圍巖蝕變區內圍巖具硅化、黃鐵礦化、褐鐵礦、綠泥石化及絹云母化等蝕變。1.6區域礦產區內礦產資源豐富,有金、銀、鉛、鋅及螢石等,主要為金和銀,均產于中元古界冷家溪群地層中[2]。
2礦區地質
2.1地層特征礦區范圍內出露的地層較簡單,主要為中元古界冷家溪群黃滸洞組、小木坪組。另有泥盆系、白堊系地層小范圍出露于礦區東部與西部。此外,低洼地段還出露第四系沉積層。
2.1.1冷家溪群黃滸洞組(Pt2h)巖性主要為中厚層黃褐色、灰黃色絹云母粉砂質板巖和中厚層灰黃色、灰綠色粉砂質板巖,局部夾薄層灰色、青灰色板巖。厚約2318.70m。該地層以呈中厚層狀產出、含粉砂質較多為特征,主要見粉砂質板巖及絹云母粉砂質板巖等。
2.1.2冷家溪群小木坪組(Pt2x)巖性主要為薄層灰黃色、磚紅色粉砂質板巖和薄層青灰色、灰色板巖,局部見灰黃色絹云母粉砂質板巖和厚層狀暗灰色變質石英砂巖。厚約1923.90m。該地層以呈薄層狀產出、含泥質較多為特征,主要見板巖及粉砂質板巖,局部見變質石英砂巖等。
2.1.3白堊系(K2)出露于預查區西北部及東部兩地,為一套紫紅色礫巖、砂巖、粉砂巖組成。不整合覆蓋于寒武系及泥盆系地層之上。厚約1000m。
2.1.4第四系(Qh)主要為在本區低洼地段出露的紅土、礫石層、殘積、坡積、沖積層;一般厚度0.5m~6.0m。
2.2構造特征礦區處于潘家沖復式背斜之北緣,礦區斷裂構造較為發育,主要為一條茶山嶺斷層的次級北西向茶溪逆斷層(F1)及其次級北西向斷層,茶溪斷層規模較大,為本區控礦以及導礦的良好構造。
2.3巖體特征礦區內未見巖漿巖出露。
2.4圍巖蝕變特征礦區內圍巖蝕變主要有硅化和絹云母化,局部見綠泥石化、褐鐵礦化和黃鐵礦化等。
2.5土壤地球化學特征Au土壤地球化學異常主要分布在扭子沖和付家沖一帶,茶溪斷層(F1)兩側;總體呈北西方向展布,范圍較大,連續性較好,中心相對突出,具有四級濃度分帶,濃度分帶較明顯,濃度梯度值較好,并且與地質圈定的V1礦(化)脈斷裂帶走向相吻合,表明土壤異常與成礦關系密切。
2.6礦體地質特征在礦區內共圈出3條較好的金礦(化)脈,分別為V1、V2和V3,礦化類型主要為破碎蝕變帶型和石英脈帶型,其特征如下:V1礦(化)脈:破碎蝕變帶型,為茶溪金礦主礦脈(V2)的延伸部分,帶寬約2.0~6.0m,產狀10°~40°∠48°~80°,與巖層有一定交角,形態較規則,局部呈舒緩波狀彎曲,與圍巖界線較清楚。實際控制長度約1.6km,推測長度約1.8km。帶中礦化體厚度0.56~3.23m,平均厚度1.80m,單工程金品位為0.45~12.27g/t,金平均品位1.46g/t,礦化體主要產于帶中變質石英砂巖和不規則石英脈中。帶主要由不規則石英脈、石英團塊、變質石英砂巖、板巖和粉砂質板巖等組成,帶中板巖和粉砂質板巖具弱硅化和絹云母化,變質石英砂巖硅化較強,局部見不規則石英細脈分布于變質石英砂巖中,不規則石英脈和石英團塊呈乳白~煙灰色,油脂光澤,致密塊狀,溶蝕孔洞較發育,裂隙和溶蝕孔洞中充填較多黃褐色鐵質氧化物及泥質物等,肉眼見褐鐵礦,局部見黃鐵礦化。圍巖為粉砂質板巖和板巖,近破碎帶處具較強硅化和絹云母化。V2礦(化)脈:石英脈帶型,主要為板巖或粉砂質板巖夾石英脈。主要圍巖蝕變有硅化、絹云母化。帶寬約0.80m,單脈厚約0.20m,產狀為5°~50°∠60°~80°,實際控制長度約2.0km,推測延伸約2.5km,金品位0.03~0.06g/t,地表采樣品位偏低,可能為地表風化淋濾作用所致。V3礦(化)脈:石英脈帶型,主要為板巖或粉砂質板巖夾石英脈。主要圍巖蝕變有硅化、絹云母化。帶寬約0.85m,單脈厚約0.20m,產狀為20°~50°∠50°~60°,實際控制長度約1.0km,推測延伸約1.4km,金品位0.03~0.40g/t,地表采樣品位偏低,可能為地表風化淋濾作用所致。
2.7礦石特征礦區礦石中金屬礦物主要為自然金、褐鐵礦、黃鐵礦等。金的賦存狀態以裂隙金為主,其次為晶隙金、包裹金。非金屬礦物以石英、絹云母為主,綠泥石、鐵質物和巖屑等次之。礦石中的有用組分為金,伴生有益組分為銀,有害組分為砷和硫。
3找礦標志及找礦潛力分析
3.1找礦標志(1)本區金礦(化)體主要產于中元古界冷家溪群小木坪組中,小木坪組中的變質石英砂巖、板巖、粉砂質板巖等是區內的主要賦礦圍巖。(2)土壤地球化學Au異常和金礦(化)體主要產于北西向茶溪斷層(F1)附近,其展布和延伸方向與F1較一致,表明本區主要為構造控礦,北東向區域斷裂及其次生的北西向斷裂是本區主要的導礦和賦礦構造。(3)含變質石英砂巖的破碎蝕變帶,以及石英脈是礦區直接找礦標志,硅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是本區尋找金礦床的重要蝕變標志。
3.2找礦潛力分析(1)V1礦(化)脈為礦區主要礦體,為破碎帶蝕變帶型金礦,其地表礦化情況良好,淺部礦化稍差,可能是礦化不均一所致,中深部礦化可能較好。目前只大致了解金礦體淺部的規模、形態、厚度、品位,探求了334資源量,中深部找礦潛力較大。(2)礦區V3礦(化)脈在地表具低礦化現象,第四系浮土較厚,僅為少量地質點控制,無工程控制。后續加強對其勘查力度,布置少量的槽探和鉆探工程,可能在不同空間維度上取得找礦突破,具有一定的找礦潛力。
作者:呂星球1;周竹明1;馬道明2;魏金駒1 單位:1.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二一四隊,2.中國黃金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