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小企業產業價值鏈經營模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內容摘要:當前網狀經濟形態下,中小企業競爭能力的提高不僅受自身因素的影響,更多地受環境的影響,受與之相關企業的影響。本文運用系統的觀點,從經營模式的角度分析了中小企業傳統經營模式的缺陷,闡述了參與或構建產業價值鏈經營模式的必要性,并探討了中小企業參與或構建產業價值鏈選擇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中小企業網狀經濟產業價值鏈經營模式
在全球市場的激烈競爭中,企業面對一個變化迅速且無法預測的買方市場,傳統的生產和經營模式(即基于單個企業的經營模式)對市場劇變的響應越來越遲緩和被動。當今,世界經濟已經從過去信息短缺、行業界限分明的工業經濟時代進入以信息、知識和文化為特征的網狀經濟時代,企業生存的背景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經濟環境。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基于他們經營規模、資金實力、內部管理等能力和資源不足的特點,更是需要尋找一種新的經營模式來面對新的經濟形態和發展環境,獲取持久的競爭優勢。
中小企業傳統競爭經營模式及競爭優勢分析
中小企業傳統的經營模式和競爭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單個企業經營模式
一種傳統的經營模式是基于單個企業的經營模式。也就是說,管理模式的設計是以某一個企業的資源利用為核心,資源的概念僅局限于本企業。在當今市場競爭環境下,僅靠一個企業的資源難以使市場上的用戶得到滿意的服務,自己也難以獲得理想的效益。同時,由于只站在單個企業的角度考慮問題,對企業間的合作沒有提到戰略高度來認識,有時甚至把企業間的協作視為不得已。傳統的管理觀念認為,競爭優勢源于企業對某方面的專注,如專注于生產規模能產生低成本優勢、渠道策略能產生市場營銷優勢、基礎研發能產生技術優勢等。這種把資源和精力都集中于某一方面的管理,就是“點”管理。“點”管理產生“點”優勢。加強“點”管理固然能促進企業在某些方面產生一定的競爭優勢,但隨著經營業務單元數量增加和以互聯網為前提的網絡經濟的發展,企業價值活動日趨復雜,經營管理的無邊界使得企業與外部產業之間的聯系更加頻繁,同業之間的競爭與消耗、滲透與融合也迫使企業要從全球化視野來審視經營管理過程。因此,“點”管理的局限性顯而易見。
(二)零和競爭經營模式
另一種,是基于工業經濟時代的零和競爭經營模式。那個時代的基本特征是:行業界限分明,各個企業之間是零和競爭關系,企業和顧客之間也是零和競爭關系。企業之間的競爭限于行業的范圍內,一家企業的所得就是其他企業的所失,顧客的所得是以企業的損失為代價的,反之亦然。在這種經濟形態下,企業成功的關鍵在于比同行競爭對手更好地滿足顧客的需要,從顧客那里獲得更多的價值,這是簡單的線性競爭關系。
當前中小企業所面臨的新環境和競爭格局
(一)面臨的新環境
當前中小企業所面臨的環境是不同企業之間、企業與顧客之間相互產生影響的網狀經濟環境。當今,世界經濟已經從過去信息短缺、行業界限分明的工業經濟時代進入以信息、知識和文化為特征的網狀經濟時代,企業生存的背景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經濟環境。各種行業之間不再絕對的界限分明,兩種過去看起來毫不相干的行業此時可能為爭奪同一顧客而競爭;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顧客之間也不再是零和的競爭關系,而是轉變為共贏的合作關系。
網狀經濟的一個最突出的特征是企業的任何行動、任何資源都可能具有其外部效果,即可能與別的團體、個人或企業產生利害關系。網狀經濟環境要求企業主動發掘甚至創造自己對別的企業或個體的外部效應,并盡力使外部效應內部化,利用外部效應創造價值;同時,也要盡力發掘和利用別的企業乃至顧客的外部效應,為企業節約生產成本或者創造更大的價值服務。網絡時代的特征是企業之間相互聯系,動態發展。一個企業的行動可能對別的企業產生影響,而該企業也可能同時受到別的企業的影響。
(二)新競爭格局
中小企業的競爭方式由原來的企業對企業的競爭轉變成企業參與或構建成一條產業價值鏈的鏈與鏈之間的競爭。當前,企業競爭激烈且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小型企業數量眾多,競爭尤為激烈。我國小型企業比較集中的省份如內蒙古、安徽、福建,比重甚至達到97%以上。企業面臨的競爭對手較多,競爭激烈。同時,面對未來的企業競爭,不再是一個企業和一個企業“點”對“點”的競爭,而是一個企業參與、組建的一條產業價值鏈和另一個企業參與、組建的一條產業價值鏈的“鏈”與“鏈”的競爭,勝敗與否,成功與否,不取決于一個企業的健康,而是取決于一條鏈的健康。這樣,企業將有兩種可供選擇的道路:要么打造一條產業價值鏈,參與一條產業價值鏈。要么把自己做強,鑲嵌到一條產業價值鏈中去;要么搭建一條完善的產業價值鏈。網狀經濟時代最有發展前途的企業是最善于整合不同資源的企業,形成一個經濟關系網,最終實現雙贏甚至多贏。
中小企業參與或組建產業價值鏈經營模式的必要性
實現協同效應。從系統的整體性看,產業價值鏈要達到最優效果,必須從整體著眼,部分著手,統籌考慮,各方協調,才能達到整體效果的優化。處在產業價值鏈的每一節點上的企業單元,要能著眼于整個產業價值鏈的基礎來制定戰略,這樣將出現協同效應,即“1+1>2”。因此,中小企業參與產業價值鏈的分工,可以借助產業價值鏈的整體力量,來提升自身的價值,追求超越單個企業難以達到的效益。
從企業外部吸收更多的“能量”。從系統的開放性看,每一個企業也是一個系統,而且是開放的系統,必定與外界有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不斷交流,才能維持其生命。并且只有當系統從外部獲得的能量大于系統內部消耗散失的能量時,系統才能克服熵而不斷發展壯大。因此,中小企業參與到產業價值鏈當中,就能形成一個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不斷競爭的環境,從而不斷從外界吸取能量,最終不斷壯大。
提高企業效益。從系統的綜合性看,中小企業要做強做大,單靠中小企業的個體,是難以做到的。若中小企業參與到產業價值鏈當中,則有利于借助整個產業價值鏈協調整合,形成內部規模經濟或外部規模經濟,從而提高中小企業的效益。
中小企業產業價值鏈經營模式的實現途徑
本文所說的新的經營模式是指一個企業抓關鍵環節打通一條產業價值鏈的思路。當前,企業營銷的競爭已經上升到價值鏈的競爭,上升到模式對模式的競爭。那么,中小企業該如何應用產業價值鏈經營模式的思路來提升自己的競爭優勢呢?
(一)產業價值鏈的主動權
傳統中小企業認為自身力量單薄,產品單一。所以將自己的生產經營與發展同大型企業聯系起來,為大型企業提供配套服務,成為大企業整個生產經營體系中的一個專業化的組成部分,依附于大企業進行專業化分工與協作。但是,采用這種方式的中小企業所獲得的利潤水平往往較低,而且,對大企業的依賴性比較強、比較被動,這對中小企業的長期發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中小企業應該爭做產業價值鏈的“鏈主”,獲取競爭的主動權,這樣可以較好解決依賴問題。本文認為做不做產業價值鏈的鏈主,不是企業本身的大小問題,還是企業愿不愿意做以及是否掌控了該產業價值鏈上某個環節的資源運作的問題。在這里關鍵是能否掌控得住的問題,這個環節可以是渠道資源,也可能是客戶資源等。只要掌控住了這些資源,再小的企業,都可以讓這個產業價值鏈上的其它企業產生依賴,也就是說,沒有其它更好的選擇。有了依賴,才能忠誠。占據關鍵性戰略環節可以使企業具有產業價值鏈的“鏈主”的地位,有利于競爭主動權的獲取。
(二)整合行業內外資源以獲取“差異化”競爭優勢
在現代的市場環境下,消費者的需求是多樣的、多變的;同時,由于中小企業資源的有限性,所以中小企業已經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的能力來滿足最終消費市場的消費者需求,而應該整合其他資源,與其它企業共同進行價值創造,共同服務于最終用戶,來獲得整個產業價值鏈價值創造的最大化。整合資源指的是利用產業價值鏈中的不同企業的聯系,整合不同資源而獲得成本或利潤優勢。隨著經濟的發展、分工的細化,一種資源或一個企業都只在產業價值鏈中占有一個特定的位置,或具有特定的作用,不可能單獨完成價值的創造。為了創造出價值,或者創造出比原有的價值更大的價值,企業必須找到相關的資源,并能把它們有效地整合起來。在這里,有兩個因素影響最終的價值創造結果:企業能否找到價值鏈中的其他資源;企業能否采用最有效的方法把所有的相關資源有效地整合起來。通過資源整合,企業經營方式演變為從傳統的那種投入式拉動做經營變成全方位整合資源拉動做經營。
差異化競爭優勢可以通過以下兩條途徑來實現:對現有價值活動的優化。企業可以通過增加企業價值鏈中的差異性來源來獲取差異化優勢。企業差異性來源越多,其競爭對手的模仿能力越低,增加差異性來源可給企業帶來顯著、持久的優勢。此外,企業還可以改變規則以創造差異性。企業必須時刻關注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消費傾向,擁有超凡的預見力,在競爭對手之前提供符合消費者需求發展趨勢的產品,創造差異性;以全新方式重構獨特價值鏈。企業可以通過重構一種全新的價值鏈來獲得差異化競爭優勢。設計一條新的價值鏈是一個創造的過程,需要企業多方面進行調查研究。
(三)實施總成本領先戰略以獲取“成本優勢”
總成本領先戰略的“總”字是指:沿著一條產業價值鏈,找到產業價值鏈上成本控制的關鍵環節,去掌控它,這個思路就叫做總成本領先戰略。這個總成本領先戰略帶來的是成本優勢。主要適合無差異化的產品。企業可以從產業價值鏈的一個環節獲得的收入降低價值鏈的另一環節產品的價格,從而獲得整體利益的最大化。利用產業價值鏈的思路,突破中小企業自身的局限性,實施總成本領先戰略,獲得成本優勢。
(四)明確在產業價值鏈上的定位
產業價值鏈上各價值鏈環節的資源能力要求、戰略重要性和利潤分布是有差異的。企業對所從事價值鏈環節的選擇,影響到企業從事自身價值活動的有效性、企業對整個產業價值鏈的控制程度和企業的盈利水平。而且產業價值鏈并非靜態的,產業價值鏈的戰略環節會隨著產業技術進步和消費需求結構的變化而變化,美國學者阿德里安•J•斯萊沃茨基把這種現象稱之為“價值轉移”。價值轉移會促使價值在產業價值鏈上的不同鏈節間發生轉移或再分配,進而導致競爭優勢在不同企業間發生轉移。因此,企業要想獲取和維持競爭優勢,就應該從產業價值鏈角度審視各價值鏈環節的差異,研究產業的價值轉移規律,進而把企業定位在產業價值鏈上恰當的、有利的位置。
參考文獻:
1.余光勝.企業競爭優勢根源的理論推進[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2
2.譙薇.中小企業集群形成原因的文獻綜述[J].財經問題研究,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