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立塔土質工程勘探工作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工程物探
本次勘察于擬建場地東側填土厚度較大地段選取5個鉆孔進行剪切波速測井試驗,為地震評價提供參數。于擬建立塔場地選取3個鉆孔進行縱波波速測井試驗,確定基巖完整性。
取樣及試驗
本次勘察于擬建場地采集巖樣79組,均于基巖中等風化層內采取,樣品直徑與長度均滿足測試項目要求,現場編號、及時密封送檢,于場地內殘坡積土層中采用薄壁取土器采集原狀土樣10組,于場地內抽水試驗鉆孔中采集水樣2件。此外5個鉆孔進行N120動力觸探原位測試、5個鉆孔進行簡易提筒抽水試驗。
場地工程地質條件
1地形、地貌
擬建場地原始地貌屬紅層丘陵地貌區,為剝蝕淺丘與沖溝相間排列地形,目前場內已大致按標高310.50m整平,地形平坦,地表多為不同厚度的素填土;在場地北東側與相鄰地塊由于不同平場標高而形成高約23m人工邊坡,現坡底高程287.08~291.99m;在場地南東側與210國道間形成高約36m人工邊坡,坡底210國道路面標高275.89~277.56m。場地地貌總體上屬剝蝕淺丘地貌。
2地質構造和地層巖性
2.1地質構造
擬建場地地質構造位處龍王洞背斜西翼,巖層呈單斜層狀產出,產狀270°∠8°,場內及鄰近未發現斷層。據在場地鄰近基巖出露處的裂隙調查統計,巖體中主要發育三組裂隙:①31~40°∠49~55°,裂隙微張,裂面平直,間距3.00~5.00m,裂面具褐黃色鈣質浸染,延伸大于5m;②105~112°∠75~79°,裂隙微張,裂面較平直,間距0.50~1.00m,局部地段間距0.20~0.50m,延伸3~5m。③306°∠68~75°,裂隙微張,裂面略起伏,間距1~3m,延伸3~5m。
2.2地層巖性
據本次地面調查及鉆探揭露,場內地表多為第四系全新統人工素填土覆蓋,下伏基巖為侏羅系中統新田溝組(J2X)之砂巖、粉砂質泥巖,僅于場地南東側陡坡地帶及北東角陡坎處有少量出露。場內巖土層由新到老為。
2.2.1第四系全新統人工素填土(Q4ml)
素填土:灰黃色、灰褐色,主要由灰黃色粉砂質泥巖塊碎石及少量粉質粘土等組成。其中在擬建場地北西側挖方區,素填土由灰黃色塊碎石組成,表層為厚0.20~1.20m的無序拋填泥巖塊碎石,其下為厚0.80~2.20m的泥巖塊碎石,系平場時爆破施工震松巖層后形成的;在擬建場地南東側填方區,原始地形為沖溝,在填土層中上部由灰黃色、灰黑色泥巖塊碎石組成,粒徑一般0.07~1.20m,地表可見塊石粒徑達3.10m,在下部可見少量灰褐色粉質粘土呈斷續狀分布,總體上土石比1:9~2:8,為近期無序拋填,回填時間約半年。據現場N120超重型動力觸探測試數據及統計結果,素填土在水平及鉛直方向上均無明顯分布規律,呈松散狀。據鉆探揭露,厚0.70~42.30m。
2.2.2第四系全新統殘坡積土(Q4el+dl)
粉質粘土:灰褐色,硬塑狀、可塑狀,搖震無反應,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稍有光澤,頂部含有較多植物根系,分布于擬建場地南東側。據鉆探揭露,厚0.70~6.90m。2.2.3侏羅系中統新田溝組(J2X)粉砂質泥巖:灰黃色、灰黑色、雜色,粉砂泥質結構,巨厚層狀構造,主要由粘土礦物組成,含較多灰~灰綠色砂質條帶,為擬建場地主要巖性,分布于整個擬建場地。鉆孔揭露最大鉛直厚度14.50m。
砂巖:灰~灰褐色,細~中粒結構,厚層狀構造,主要由長石、石英組成,云母、巖屑次之,鈣泥質膠結,含較多灰黃色泥質條帶;呈透鏡狀、帶狀分布于整個場地。鉆孔揭露最大鉛直厚度9.20m。
3水文地質條件
擬建場地內現已大致整平,地勢平坦,地表大多為素填土,其透水性強,在場地北東側與相鄰地塊、南東側與210國道,為陡坎及陡坡地形,地勢低洼,未見地下泉點出露,地形上有利于地表、地下水排泄。場內地下水類型主要為土層中的上層滯水與基巖中的少量風化裂隙水,地下水的補給主要來自大氣降水。據水質分析報告,水質對砼無腐蝕性。
4巖土物理力學性質
本次勘察,于粉質粘土層采集原狀土樣10件,于基巖中等風化層內采集79組巖樣進行室內試驗,試驗成果按《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的有關規定分段、分巖性進行數理統計,由于試驗數據無明顯分布規律,故試驗成果統計按建筑物進行,分立塔場地、其它建筑物分開統計。
高層立塔場地巖土工程評價
巖土工程評價應按工程施工程序先評價現狀穩定性,再評價按設計方案施工將會出現的人工邊坡或基坑邊坡穩定性,再確定擬建物的基礎持力層。立塔場地上部為1~2m素填土,下部為中等風化基巖,現狀穩定。按設計方案-3F地下室開挖將會形成高10.50m的巖質基坑邊坡,基巖為紫紅色粉砂質泥巖,局部夾有薄層灰色砂巖,據國家標準《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02)邊坡分類,為Ⅲ類邊坡,基坑四周邊坡傾向分別為146°、236°、326°、56°,據巖體構造裂隙其四周邊坡坡向的空間分布關系,其中僅傾向236°的邊坡巖體中無外傾結構面,其它三面均有外傾結構面發育,由于立塔平面尺寸較小,為24.6m×14.4m,建議結合地下墻體設置錨桿擋墻支擋即可。立塔按-3F開挖后,中風化基巖直接出露,建議采用鉆(挖)孔灌注樁基礎,樁端巖石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frc取飽和粉砂質泥巖抗壓強度標準值18.80Mpa。樁嵌入持力層深度必須滿足立塔抗傾覆要求。
結束語
通過本次工程勘察工作,詳細查明了擬建物場地的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對地下室基坑提出了合理的處理措施建議,并建議了符合場地實際的基礎持力層的選擇及基礎型式,為設計提供了詳細的地質資料、設計參數和合理的基坑邊坡支護方案。
作者:黃軍馬成濤單位:重慶市地勘局107地質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