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談BIM+GREEN的高性能建筑設計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文中對bim+green技術的概念與優勢進行了分析,并提出其在高性能建筑設計中的應用方法,結合綠色建筑分析軟件,對建筑的光環境、風環境、聲環境等性能進行模擬和優化設計,推動高性能建筑設計與節能發展。
關鍵詞:BIM技術;綠色建筑;高性能;性能模擬
1BIM+GREEN技術概述
1.1概念
BIM為建筑信息模型,可對建筑內全部結構設計參數、工程量與特性等進行計算,并將信息存儲到計算機內,在此基礎上創建3D可視化模型,為設計者進行模型分析與模擬提供便利。Green為綠色建筑設計理念,要求建筑設計堅持人本化原則,盡量使用環保型施工設備、材料,保證人體健康;科學處理房屋建筑空間結構,充分利用風能、太陽能等自然資源,保證建筑內溫濕度,提高建筑性能與居住舒適度。
1.2應用優勢
在綠色建筑設計中,BIM技術的應用優勢較多,能夠彌補傳統建筑設計的缺陷,使建筑性能與設計效率得到全面提升[1]。
(1)建筑性能分析。對于不同專業的建筑師來說,常常利用多個軟件分析建筑性能,很容易使建筑模型不統一,影響信息共享效果。應用BIM技術后,可將模型變為gbXML格式模擬建筑性能,有效解決軟件模型不統一問題;還可利用BIM技術模擬建筑場地的環境與氣候,使數據信息更加準確,在設計初期便可將建筑物風環境、聲環境、光環境等模擬出來,使場地確定、能耗計算更加準確合理,建設方案更加完善可行[2]。
(2)專業協同設計。建筑施工需要多個專業相互配合完成,各專業技術人員都是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缺一不可。為提高設計效率,需要有一條“線”將各個工序串聯起來,實現“協同設計”。BIM具有網絡協同功能,各專業負責人在同一中心文件工作,擁有各自副本文件,能夠科學規劃各專業的設計工作,在協同作業下提高項目設計質量與效率。(3)避免錯漏碰缺。建筑設計經常出現錯誤、漏洞、缺陷、碰撞等情況,需要變更設計,使成本增加。對此,BIM技術的應用可發揮三維漫游技術的功能,在正式施工之前檢查設備管線布設情況,提前發現存在的碰撞、不合理等問題,有效避免錯漏碰缺等問題產生,避免工程返工造成的資金浪費。
2BIM+GREEN在綠色建筑設計中的應用方法
2.1電能利用設計
在電能使用設計方面,BIM+GREEN技術的應用主要通過CAD設計軟件體現出來。在實際操作中,應對管線布局、設計效果、電能應用等因素綜合分析,準確計算電力能耗,特別是有害氣體含量計算方面。針對綠色建筑進行量化模擬,可打破此類建筑內電力使用設計的界限,對環境污染情況以及周圍環境進行全面分析,準確計算載荷,并設計一套完整的電能使用方案,取得理想的電氣節能效果。在布線設計方面,應將建筑內電氣設備布設情況展現出來,使全部布線設計、設備布局更加合理,由此提高建筑內電能利用率,突出高性能的設計特點。
2.2外墻保溫設計
將BIM+GREEN技術應用到外墻保溫設計中,可對保溫磚、擠塑板兩種設計模式進行準確的數據測量與計算,在提高材料利用率的同時,還可使建筑保溫數據計算結果更加準確可靠。尤其是在墻體荷載計算時,改變以往平面設計模式的限制,利用BIM技術對基層數據進行分析,與外墻保溫相關信息結合起來,不但可使保溫層數據更加可靠,還可使外保溫負載分布得到科學規劃。同時,還可準確計算出熱橋值,使外保溫設計更加貼近綠色節能設計標準,特別是外墻自然溫度引入與匯集方面,保溫效果更加顯著,在節約大量保溫設計成本的同時,還有助于充分利用自然溫度,達到高性能建筑設計目標[3]。
2.3項目場地與布局設計
(1)創建場地模型。為提高建筑設計性能,場地設計十分關鍵。在BIM+GREEN技術應用后,可借助技術自身特點,幫助設計者創建場地模型,將場地真實情況模擬出來,使設計師能夠提前采集場地各項參數,將參數歸納整理后,錄入到BIM軟件內,便可生成相應的模型,為設計者透徹觀察與科學設計提供技術支持。在模型創建后,設計師可充分了解建筑的高程數據、坡度數據等信息,在綠色智能設計過程中,可結合場地實際情況,對各個細節進行綜合調整,如排水、朝向等等,提高建筑的綠色化水平和性能。
(2)場地布局。只有建筑布局合理,才能將綠色高性能的特點充分展現出來。例如,布局設計可直接影響室內風環境、光環境等。在傳統設計中,單純根據自身經驗進行設計,難以達到預期設計效果。但在應用BIM技術后,設計者可借助模型全面探析建設項目,使場地布局更加客觀合理,滿足建筑透風、采光等標準;在設計過程中,還可將太陽能與建筑有機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太陽能,提高建筑綠色智能化程度。
(3)設計模擬。對于綠色智能建筑來說,在前期設計期間,技術人員可利用BIM模擬建筑物的生態化性能,使建筑外形更加藝術,整體布局更加合理。仿真模擬功能的應用還可為智能建筑設計方案落實提供助力,這就要求設計時根據建筑物使用功能,分析該建筑的合理與實用程度,對其進行優化完善,使其施工品質從本質上得以改善,顯著提升建筑的綠色智能化水平。在BIM技術應用期間,根據仿真模擬情況還可發現設計方案潛在的問題,幫助設計者盡快調整和優化。
3基于BIM+GREEN的建筑性能模擬分析
3.1聲環境模擬
(1)軟件選用。當前公共建筑多選用Cadna/A系統進行聲環境分析,該系統不僅可進行噪聲測試,還可科學規劃城市噪聲,合理分布區域功能。例如,與道路相鄰的建筑可設置商業區,此類區域對聲環境要求相對較低。利用Cadna/A系統中的計算模擬功能,可結合項目所在地具體情況,靈活調整噪聲位置與強度。
(2)標準要求。根據國際標準設計軟件的計算原理,無論何種聲源的計算都要在標準規定下實施。值得注意的是,該軟件計算方式與國情相符合。聲環境功能區為Ⅰ類,白天環境噪聲限值為55dB,夜間為45dB,適用于居民住宅,聲環境功能區類型為科、教、文、衛等對聲環境要求較高的區域。
(3)幾何模型。通常公共建筑噪音來源于道路、配電系統、供水系統等,周圍多分布規劃支路、干路等。結合相關規定,城市主干路設計速度為60km/h,次干路為40km/h。根據聲環境模擬可知,公共建筑噪音主要源于道路車鳴、空調設備運行等。
3.2光環境模擬
在軟件選擇方面,利用Radiance與AutodeskEcotect2011結合方式進行模擬,前者利用逆向優化算法,采用蒙特卡洛射線探測器切換算法,使檢測算法更加精準,可對建筑采光情況綜合分析。后者功能十分豐富,可應用到設計概念中,針對設計可持續性進行分析,最為廣泛的是模擬與分析功能,可能會使新建筑架構、性能設計等發生改變。該軟件交互功能較強,可對環境中的陰影、陽光等元素進行模擬。在上述軟件應用中,應遵循國際采光標準,如表1所示。對于不同類型的公共建筑來說,不同等級采光場所的系數標準、照度標準均不盡相同。例如,在教育建筑中,Ⅲ級采光場所的采光系數標準為3.0%,照度標準值為450lx;Ⅳ級采光場所的采光系數標準為1.0%,照度標準值為150lx;在展覽建筑中,Ⅲ級采光場所的采光系數標準為3.0%,照度標準值為450lx;Ⅳ級采光場所的采光系數標準為2.0%,照度標準值為300lx;Ⅴ級采光場所的采光系數標準為1.0%,照度標準值為150lx;在體育建筑中,Ⅳ級采光場所的采光系數標準為2.0%,照度標準值為300lx;Ⅴ級采光場所的采光系數標準為1.0%,照度標準值為150lx。在光環境模擬期間,應根據模擬場所的采光等級計算出采光系數均值,并與標準要求進行對比,判斷采光情況是否滿足規定。
3.3風環境模擬
(1)軟件選擇。采用流體動力學分析法(CFD),在PHOENICS2014軟件下對室外風環境進行模擬,該軟件可模擬強大流動、復雜活動等,可有效降低計算量。在低速不可壓流動方面,采用人工壓縮器替代以往流體計算方式,并熟練應用CFD技術構成CFD軟件,主要由中央解碼器和前后兩個處理器構成。在實際應用中,無需查找資料和手動輸入,便可直接從數據庫調取信息。在公共建筑物周圍,不可壓縮的低速湍流較為常見,且氣流遇到建筑物后,不但會降低風速,還會使風的方向發生改變。例如,在模擬氣流組織過程中,可計算出門窗風壓表,再將該表直接應用到氣流組織質量分析中,選出開啟部分或者某種類型的窗戶,便可直觀看到由多種顏色展示的氣流組織分布情況。
(2)標準要求。在公共建筑氣流組織方面,相關規定指出:在過渡季典型風速狀態下,對換氣次數超過2次/h的面積比例進行計算,結合綠色建筑評分系統要求進行劃分。當面積在70%以下時,得分為7分;面積在70%~80%之間時,得分為8分;面積在80%~90%之間時,得分為9分;當面積超過90%時,得分為10分。
(3)設計參數。在網絡劃分方面,先要明確網格密度,根據結果要求與建筑物空間指標,針對軟件內網格尺寸、細分級數等進行調整;針對面積狹窄、帶有拐角等處,適當提升網格密度,才可將氣流組織情況完整地模擬出來;然后創建科學的網格,結合氣流組織分布情況創建脫硫模型,以RNGk-模型為主。該模型適用于復雜剪切流、大角度失速、鈍體尾跡渦、室外空氣流動等計算。在公共建筑中,根據換氣次數表內容可知,模擬總面積為2603.24m3,換氣次數超過2次/h的面積為2485.35m2,占總面積的95.21%。
4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高性能建筑數量不斷增加,傳統建筑設計方法難以滿足設計需求,迫切需要引入BIM技術與綠色設計理念,綜合分析建筑能耗、自然采光、通風與噪聲等因素,對建筑性能進行真實模擬與優化設計,由此提高設計效率。在未來的發展中,BIM+GREEN模式的應用范圍日益擴大,仿真分析時間不斷縮短,便于設計者同時對比多個設計方案,真正實現設計與模擬同步開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崔芳芳.基于BIM技術綠色低能耗建筑集成設計方法與優化研究[D].昆明:云南農業大學,2017.
[2]姜韶華,武靜.基于本體與BIM的綠色建筑智能評價系統[J].工程管理學報,2016,30(4):35-39.
[3]路潮,周鑫輝,陳鐵.關于BIM在實際建筑過程中的應用研究及優化設想[J].江西建材,2017(1):22-23.
作者:甘路 單位:廣州名陽建筑設計有限公司江西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