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裝配式建筑中BIM技術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裝配式建筑的優勢
裝配式建筑是一種包含五位一體的建筑,具有設計標準化、生產工業化、施工裝配化、裝修一體化和管理信息化的建筑。它實質上是在工地上用預制的構件裝配而成的建筑。隨著現階段可持續發展和環保理念的要求下,裝配式建筑以其獨特的優勢成為建筑領域發展的潮流。首先,裝配式建筑工期相對較短,節約建筑成本。由于它主要是將工廠預制的構建直接在工地裝配,所以大大節省了施工建設時間,提高生產率,降低了建筑成本。其次,裝配式建筑多采用環保材料,因此符合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最后,有效保證工程質量。施工安全和施工質量關系到工程的進展和效果,由于常常需要高空作業,傳統建筑施工難以排出施工工人的安全隱患,而在裝配式建筑中由于大多采用機械化操作,因此,施工安全和施工質量可以得到大大的提升。
BIM技術就是建筑信息模型,它是關于技術的一種集成平臺,作為加速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的主要方式,在現代建筑過程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BIM技術信息具有可視化和信息完備性、模擬性、可出圖性、一體化型等特點。BIM技術信息具有可視化和信息完備性指的是BIM技術可以將傳統平面圖紙轉化為三位模型,使得各個參與者都可以直觀感受到建筑立體效果圖,可以將項目設計到運營的全過程可視化,方便各方討論交流,推動工程運行的進度。BIM技術能夠把工程對象信息和邏輯關系完整的描述,有利于信息完備性的發展。其次,BIM技術具備模擬性和可出圖性,指的是它可以利用軟件來對全部工程過程進行模擬實驗,可以通過綜合管線圖或預埋套管圖等圖紙來檢查錯誤,提出改進措施。最后,BIM技術能夠貫穿于設計和施工的全過程,并使得各部分連接成為一個整體,有利于提高勞動效率,加快施工進程。
3BIM技術在裝配式建筑中應用
實踐證明,將BIM技術應用于裝配式建筑中是順應建筑發展的趨勢,二者通過信息技術集成平臺結合,能夠解決裝配式建筑發展的障礙,有效地促進建筑業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實現建筑產業鏈共享信息平臺。因此,BIM技術在裝配式建筑的應用具有可行性和一定的價值。
3.1BIM技術在國內外裝配式建筑的體現
BIM技術由于優勢明顯,在大數據信息化時代,有效的推動了裝配式建筑的健康發展。我國大力推行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發展的理念,因此,這一技術在我國建筑領域應用十分普遍。例如某市的項目為鋼結構裝配式建筑,通過BIM技術對復雜的生產構件進行模擬拼裝,然后將數據整體輸入到設備系統中,施工人員可以通過掃描構件上的二維碼的方式來了解構件設計和運輸信息,便于施工人員規范施工。對于國外建筑而言,以美國為例,美國住宅主要采取木結構或者混合結構,輕鋼結構。通過BIM指導和技術應用快速加快了建筑信息化和工業化的發展,實現了建筑高度裝配化和集成化的要求。
3.2BIM技術在裝配式建筑全壽命周期管理中的應用
BIM技術在裝配式建筑設計規劃階段開始到生產制造、施工建設階段到最后運營維護階段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裝配式建筑設計規劃階段,BIM技術可以解決進行精確的場地分析,BIM技術與地理信息系統結合,可以虛擬裝配式建筑物的空間和場地情景進行數據建模,然后通過BIM技術繪制圖紙,可以準確了解到模型參數變化,通過以上過程對模擬建筑出現的問題進行補正。工程造價需要在設計階段提前計算,可以利用BIM技術為設計人員提供大量的工程量信息,減少預算和實踐的誤差。裝配式建筑在生產階段,需要結合RFID技術和BIM技術,把幾何尺寸和建筑材料等信息芯片植入到預制構件中。一方面可以為裝配式建筑的各個構建的生產管理子系統提供相關數據,另一方面能夠把預制構件的生產等信息輸入到BIM數據庫中分析。在建筑施工階段,可以運用BIM技術主要解決傳統施工過程中出現的構件確實或者構件對應錯誤的問題,通過BIM技術對構件進行核查,減少施工失誤。在裝配式建筑的運營維護階段,物業管理可以通過BIM技術和相關設備鏈接,將建筑物的各項參數運行數據進行分析,幫助管理人員做出科學的管理方案。此外,還可以在建筑的門禁系統中運用BIM技術,例如通過BIM和RFID技術在門禁系統上安裝電子標簽,管理人員可以很快通過電子標簽定位需維修設備,然后可以把維修記錄在電子標簽上,通過BIM物業管理系統,使得管理人員可以在第一時間了解到最新的設備運營情況。
4總結
BIM技術應用在裝配式建筑施工的全過程之中,具有可行性和一定的應用價值,通過BIMJ技術的運用,可以有效的解決傳統建筑施工中的問題,推動建筑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白庶,張艷坤等BIM技術在裝配式建筑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建筑經濟,2015(11):106-109
[2]董蘇然,許曉文,付素娟.BIM技術在裝配式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實踐[J].建設科技,2017(03):37-39.
[3]張璐薇,關瑞明.BIM技術發展及其建筑設計應用[J].華中建筑,2016(11):52-57.
作者:牛曉丹 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