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質災害的成因及防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地質災害的形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認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由自然環境本身決定的,人類難以控制和改變;人為因素主要是由人類改造生態環境產生的,屬于可控因素。
1.1自然因素的存在以四川省廣元市朝天區為例,這里特殊的地質構造和地理環境,是地質災害的主要成因。(1)地形地貌特點從地理位置而言,廣元市朝天區地處四川盆地西北部,交通條件便利,是山洪暴發較為頻繁的地方。從地形特征而言,廣元市朝天區地貌差細化明顯,高差參差不齊。西北部地區多為山地地形,河谷間差異較大,地勢陡峭。同時,這里也是山區支流的發源地,呈樹枝狀分布。從地貌特點而言,山地為高、中、低山,東南側位于平原地區。對于斜坡處平原而言,呈一級階梯沖洪積扇狀。(2)水文氣候特點廣元市朝天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降雨量充沛,夏季多暴雨,洪澇災害頻發,冬季陰雨綿綿。(3)地質環境特點就地質環境特點而言,西北部山區體現的比較明顯,呈斷裂發育。就褶皺形態而言,多為方向多變式推覆體內部次級褶皺,平緩性與陡傾狀態并存,巖體破裂,已經呈現出多種裂隙。但就這種地質條件而言,一旦存在外界條件刺激,很容易造成自然災害的發生。
1.2人為因素的影響對于地質災害而言,多數災害的發生都與人為因素有關。就該地區的地質自然災害而言,濫砍濫伐、礦產資源不合理開發等因素是導致自然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在山區,大面積森林的破壞,不限制地向自然界索取資源,將會使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影響。尤其是礦山的過度開采,不僅會使植被遭到破壞,產生的礦渣與廢土被傾倒進河流中,將直接造成河道淤積。如果氣候發生變化,會導致河水流量猛增,發生泥石流自然災害。同時,山區地震自然災害的存在,是導致滑坡的又一重要因素。隨著地震的發生,多種自然災害都會發生,并且會較為頻繁。在地震發生之后,也會留下嚴重的災害隱患。再加上外界因素的影響,地質較為脆弱的地區也就成了災害多發地,而這些地方也是應做好防范措施的重點地區。
2.我國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地質自然災害的發生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既有災害體,也有受害體。而在災害多發地采取應對與應急措施,也應從這兩個方面加以考慮。同時,為了將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應將可能性的災害源消除,并采取必要的應對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災害體活動能量,以有效削弱災害活動的能力。眾所周知,自然災害一旦發生,不可抗拒。而如果受災體存在,就應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提升受災體的防御能力,盡可能避免其遭受破壞。
2.1地質災害勘察上文已經提到,自然地質災害的發生與地質狀況有著直接的關系,這就需要加強地質勘測工作力度,并成立專門的勘察與調查小組,對地質災害發育狀況與潛在安全隱患進行調查。另外,聘請專家進行分析,從地質特點、形成原因等原因認真調查分析,對危害程度加以科學評估,并定期對現場進行深入觀察、調查。
2.2保護和治理區域自然環境對于災害發生頻繁的地段,應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調動多種力量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在自然環境得到相應改善之后,生態平衡能夠得到良好保障,這樣也會使災害發生頻率降低。
2.3建立災害預警系統在信息化時代,通過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來建立災害預警系統,更便于預防地質災害。在此過程中,還應建立起動態災情預警系統,充分利用GIS以及測量動態變形監測技術,通過對GIS以及測量變形數據的分析處理,建立起完善的災情檔案與應急方案數據庫,一旦發生異常狀況,將信息及時出去,并啟動應急方案,以得到多方支持,切實提升災情防治水平。
3.結語
總之,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地質災害。這不僅關乎人們的經濟利益,還與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息息相關。為此,對于施工人員而言,應充分明確自然災害防治工作的艱巨性與長期性,在充分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的前提下,融合其他多方影響因素,做到對自然地質災害的全面防治,進而為巖土工程營造一個安全、穩定的工作環境。
作者:吳青龍 單位: 湖南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院益陽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