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剖宮產再次妊娠子宮下段的影像學特征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目的觀察剖宮產產婦再次妊娠子宮下段的超聲影像學特征及臨床價值。方法選取2012年10月-2014年6月于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接受超聲檢查的800例產婦。將400例有剖宮產史者(均于子宮下段做橫切口行剖宮產)設為觀察組,200例順產后再次妊娠的產婦設為對照Ⅰ組,200例初產婦設為對照Ⅱ組。3組產婦均在超聲檢查下觀察其子宮下段的特征,并測量子宮下段的肌層厚度。結果觀察組產婦的瘢痕位置在超聲檢查過程中有低回聲肌層局部明顯變薄、肌層邊界模糊、回聲增強等表現。分娩時均再次選擇剖宮產方式,手術過程中共6例發生子宮先兆破裂。3組產婦妊娠35周后的子宮下段肌層厚度均明顯薄于妊娠20~25周時的肌層厚度;對照Ⅰ組和對照Ⅱ組孕20~25周及孕35周后的子宮下段肌層厚度均厚于觀察組。在超聲檢查中,觀察組6例出現肌層消失征兆。結論在超聲下觀察剖宮產后再次妊娠產婦的子宮下段特征能夠提早發現潛在的影響分娩的風險因素,為產婦選擇分娩方式提供依據,有助于保障母嬰安全。
關鍵詞:
再次妊娠;超聲檢查;剖宮產;子宮下段
近幾年,剖宮產產婦例數逐年上升,產后再次妊娠及分娩時發生各種并發癥的幾率也不斷增加,嚴重威脅孕婦與胎兒的生命健康[1]。超聲檢查通過觀察子宮下段的肌層厚度等情況,能夠有效了解產婦與胎兒的情況,從而選擇最佳的分娩方式,使潛在風險降到降低。我院通過超聲檢查研究了剖宮產后再次妊娠的產婦子宮下段的情況。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0月-2014年6月于我院接受超聲檢查的800例產婦,均為單胎妊娠,且處于妊娠中晚期。其中400例孕婦有剖宮產史,設為觀察組(既往產次均為1次,均于子宮下段做橫切口行剖宮產),年齡22~40歲,平均年齡(27.31±2.43)歲;孕周21~40周,平均孕周(24.80±3.12)周。順產后再次妊娠的產婦200例,設為對照Ⅰ組,年齡20~38歲,平均年齡(26.24±2.72)歲;孕周20~38周,平均孕周(24.62±2.90)周。其余200例為初產婦,設為對照Ⅱ組,年齡23~39歲,平均年齡(27.11±2.63)歲;孕周20~40周,平均孕周(25.12±3.50)周。本次研究排除有羊水過少或過多、胎兒或子宮畸形、子宮下段肌瘤、胎盤植入、前置胎盤等的產婦。3組產婦年齡及孕周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2-3]。
1.2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用的儀器為Acuson-128XP和西門子-G60型多普勒彩色超聲診斷儀。嚴格按照標準的檢查規范與流程為3組產婦行經腹超聲檢查,產婦檢查前膀胱均處于充盈狀態,選擇2.5~5.0HMz的探頭頻率,檢查過程中注意實施質量控制方案,確保檢查結果的準確性。對產婦的子宮下段進行多次、不同切面的掃描,并觀察子宮肌層是否出現開裂、消失等情況,保存最薄處的基層縱切面超聲圖像,并且測量低回聲部分的厚度(強回聲膀胱壁不包括在內),在多次測量的結果中選取最小值,記錄超聲顯示情況與胎兒的基本情況[4]。1.3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與處理,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進行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超聲檢查中產婦子宮下段的圖像特征
觀察組產婦由于曾經于子宮下段橫切口處行剖宮產,故子宮下段存在瘢痕,其瘢痕位置在超聲檢查過程中有低回聲肌層局部明顯變薄、肌層邊界模糊、回聲增強等表現。分娩時均再次選擇剖宮產,手術過程中共6例發生子宮先兆破裂。
2.23組產婦的子宮下段肌層厚度比較
孕20~25周及孕35周后對照Ⅰ組和對照Ⅱ組的子宮下段肌層厚度均厚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14,P<0.05;t=1.89,P<0.05)。另外,觀察組6例在超聲檢查中出現肌層消失征兆。
3討論
近幾年,產科分娩產婦中剖宮產比例逐漸升高,許多產婦由于不了解分娩相關知識、懼怕疼痛、盲目聽取他人意見等原因而選擇剖宮產分娩[5]。剖宮產后再次妊娠的產婦與初產婦或順產后再次妊娠等無剖宮產史的產婦相比,發生子宮破裂、前置胎盤、胎盤粘連、產后出血的幾率均較高,為再次分娩帶來了較高的風險,使產婦與胎兒的生命安全和生存質量受到了嚴重的影響。超聲監測和檢查對于剖宮產后再次妊娠的產婦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能夠顯著降低剖宮產后產婦再次妊娠和分娩時的風險,因此各學者開始逐漸重視這方面的研究,經腹超聲檢查也被廣泛應用于各醫院中[6]。本次研究中,采用經腹超聲檢查觀察產婦子宮下段的原因是恥骨聯合處低于子宮肌層的最薄處,在膀胱充盈的狀態下經腹超聲檢查能夠使子宮前壁下段肌層盡可能多地顯示出來,從而檢查有無薄弱處,假如經腹超聲檢查難以測量肌層,可以另外進行經陰道檢查。如果剖宮產后再次妊娠的產婦在超聲檢查中顯示肌層局部消失,而且剖宮產術后經過診斷沒有發現腔內胎發或內容物,那么有可能是產婦在行超聲檢查時發生了子宮收縮,增高了肌層張力,不斷牽拉瘢痕處肌層,導致其逐漸變薄,故肌層回聲并不明顯,在檢查過程中也沒有顯示出來。另外,術前規律宮縮很可能是引起產婦在二次剖宮產手術過程中發生子宮先兆破裂的原因[7-8]。子宮破裂是最嚴重的剖宮產術中并發癥,引發該并發癥的原因通常是既往剖宮產手術所造成的瘢痕。產婦子宮下段肌層處一般都比較薄,因此醫生主要選擇該區域實施剖宮產術,然而殘留的瘢痕組織很可能引發產婦的子宮破裂,增加其再次分娩的風險[9]。本次研究結果提示:在超聲檢查下觀察剖宮產后再次妊娠產婦的子宮下段特征能夠提早發現潛在的影響分娩的風險因素,可為產婦選擇分娩方式提供依據,有助于保障產婦與胎兒的生命安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蕭淑宜,柳建華,劉麗芳,等.剖宮產后2年內宮內足月妊娠時子宮前壁下段的超聲表現[J].上海醫學影像,2012,21(1):17-20.
[2]劉小利,王雪燕,池余剛.子宮腔鏡術后妊娠子宮破裂病例分析(附3例報告)[J].重慶醫學,2012,41(31):3351-3352.
[3]應豪,段濤.剖宮產后再次妊娠時機和風險的評估[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0,26(8):579-582.
[4]張利宏,陳誠,王琳,等.分娩相關基因在早產和足月產子宮肌層的差異表達及其意義[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0,32(10):1083-1086.
[5]張忠新,黃海鳴,鄭艷莉,等.妊娠晚期子宮下段瘢痕高頻超聲影像學特征及意義[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13,34(7):797-800.
[6]陶潛,鄭艷莉,張忠新.高頻超聲在剖宮產后瘢痕子宮再次妊娠分娩方式選擇中的意義[J].南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33(6):491-494.
[7]高紅蓮,蔣荷娟.超聲在剖宮產術后子宮瘢痕妊娠診斷及選擇性治療中的應用[J].海南醫學,2013,24(2):215-217.
[8]吳秋芬,胡燕.經腹聯合經會陰超聲對子宮下段瘢痕愈合情況的檢測及對再次妊娠分娩方式選擇的指導意義[J].中國婦幼保健,2014,29(8):1192-1194.
作者:聶敦利 張雷 單位: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婦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