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骨傷科醫院感染監測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內容提要:目的:利用醫院感染實時監測系統(build6.0.8.28)分析骨傷科醫院感染情況,明確感染部位、危險因素、病原菌,為臨床醫院感染防控提供科學依據。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6年12月骨科院感患者資料進行分析,對感染特點及危險因素進行統計描述,利用單因素分析研究院感的相關因素。結果:骨科2016年住院患者7363例,院感205例,感染率為2.78%,感染部位前3位依次為淺表切口(22.92%)、泌尿系統(20.49%)、下呼吸道(15.12%),病原體前3位依次為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鮑曼不動桿菌,分別占32.81%、28.13%和15.63%;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手術、尿道置管、入住ICU、使用呼吸機、貧血是骨科發生院感的危險因素(P<0.05)。結論:醫院應加強對臨床醫生院感防控的培訓、加強手衛生和無菌操作減少醫院感染的發生。
關鍵詞:骨傷科;醫院感染;監測分析
醫院感染是指患者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和在醫院內獲得出院后發生的感染。骨科患者筋骨受損,感染是常見并發癥,輕則影響傷口愈合,重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為做好骨科院感防控工作,制定科學措施減少院感發生,本研究對某醫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骨科的住院患者進行分析,總結歸納出骨科院感特點,以指導臨床,降低院感發生率,現對研究情況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監測對象
選擇2016年1月~2016年12月某醫院骨科4個病區(手外組、創傷組、關節組、脊柱組)的7363例住院患者。
1.2方法
1.2.1系統簡介。使用醫院感染監測系統(build6.0.8.28)采集中聯醫院信息系統(HIS)、WEB信息管理系統(LIS)和電子病歷管理系統(MandalaTDoqLei2009)等相關數據,實現動態觀察患者從入院到出院的全程監測;通過設置體溫、感染、病原體等作為預警信息,實現對疑似感染病例的智能識別和提取,進行個案預警,由專職人員通過發送干預和推送,與臨床人員共同判斷是否屬于院內感染,實施全院住院患者的綜合性監測和目標性監測。
1.2.2納入排除標準。納入標準:2016年1月~2016年12月骨傷科4個病區住院時間超過48h的患者。排除標準:資料不全的患者。
1.2.3資料收集。根據系統預先設定的預警值,系統自動篩選病例發出預警,專職人員同臨床醫師一道共同確認是否為院內感染,并由臨床醫師在系統上報,由院感專職人員根據《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審核確診保存入系統數據庫,最終所有數據分類導出,生成Excel表跟進行分析。
1.3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1.0軟件對可能造成院感的危險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醫院感染率
2016年住院患者共7363例,院感205例,感染率為2.78%,創傷組感染率最高3.98%、關節組最低為1.51%。
2.2醫院感染危險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手術、入住ICU、泌尿道置管、貧血和使用呼吸機是骨傷科院感的危險因素(P<0.05)。
2.3感染部位分布
發生醫院感染的部位前3位依次為淺表切口(22.92%)、泌尿系統(20.49%)、下呼吸道(15.12%)。
2.4多重耐藥菌分布
共檢出多重耐藥菌64例,以革蘭陰性菌為主,占71.88%。前3位分別是: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鮑曼不動桿菌。
3.討論
骨傷科2016年全年感染率為2.78%,創傷組最高(3.98%)、關節組最低(1.51%),跟趙進良等[2]研究結果一致,手術、入住ICU、泌尿道置管、貧血和使用呼吸機是骨科院感的危險因素。插管等侵入性操作,容易導致置管部位的感染。手術和貧血導致患者的抵抗力下降,患者排痰不暢更易導致呼吸道感染[3]。淺表切口、泌尿系統、下呼吸道是發生院感最多的部位。檢出多重耐藥菌64例,數量少,說明送檢率低,加強培訓是減少院感的根本方法。致病菌以革蘭陰性菌為主,占71.88%,同毛唯等[4]結果一致。醫院環境中長期定植銅綠假單胞菌和鮑曼不動桿菌等病原菌[4],無菌操作是避免院感的直接途徑。曾慶強等[5]研究發現患者在圍手術期服用中藥,如當歸補血湯能有效防治貧血狀態。運用中醫藥有助于提升患者免疫力。骨科的患者因為疼痛、創傷等因素致活動減少,抵抗力下降,通過中醫辨證論治可以有效提升患者正氣,增強患者抵抗力,減少院感發生。
作者:黨生文1;金宗英1;喻嬌1;周梅2 單位:1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2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骨傷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