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羊死亡的緊急流行病學調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2015年8月,湖北省某新建種羊場出現不明原因死亡的病例。為查明疫病發生的原因,分析可能的風險因素,及時提出防控建議,采用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和實驗室檢測相結合的方式,對該起疫情進行了調查。綜合現場調查、實驗室檢測結果和干預性措施的治療效果,推測本次疫情發生的主要原因是疫苗注射、飼養方式轉變和飼喂霉變飼料等一系列應激因素,誘使羊群發生呼吸道感染而死亡。
關鍵詞:
2015年8月24日,湖北省十堰市某新建種羊場報告該場羊群出現采食量下降、高燒、咳嗽等癥狀,并陸續出現死亡病例。為進一步了解疫病發生經過,查明可能的風險因素,及時提出防控措施建議,調查組于8月28—29日到開展了現場緊急流行病學調查。
1材料與方法
1.1病例定義自引種之日起,在該種羊場飼養的成年馬頭山羊同時出現以下2種及2種以上癥狀:精神不振、采食量下降或停止、高熱、咳嗽。
1.2現場調查通過現場調查和座談交流,深入了解當地羊的養殖分布,近年來疫病流行概況,發病羊場的地理位置、周邊環境、管理模式、生產和免疫記錄,以及疫病發生經過、發病后采取的干預性措施等。
1.3實驗室檢測對2只病死羊進行解剖,采集氣管、心、肺等樣品,冷藏條件下保存送檢。將采集的心、肺樣品處理后涂于加血清的TSA固體培養基上進行有氧細菌培養,對16SrDNA進行PCR擴增和測序。鑒定細菌種屬;將氣管分泌物、肺組織勻漿液、肺灌洗液經細菌濾器過濾后接種于羊支原體專用培養基,對可疑菌落用羊支原體特異性PCR方法鑒定。對分離到的病原菌采用紙片擴散法進行藥敏實驗。
1.4數據分析對疫病的發生特征進行時間、空間和群間分布描述,分析疫病流行規律,探討可能存在的風險因素。應用EpiinfoTM7對收集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疫病經過
2.1.1羊場概況。該種羊場位于十堰市安陽鎮余咀村某座山頭上,占地面積2300平方米,2015年5月初步建成,規劃飼養馬頭山羊2000只。該種羊場周邊均為小山頭,無養殖場戶。7月17日,從鄰縣種羊場引入108只馬頭山羊,包括公羊5只、母羊103只,部分母羊懷有小羊。引種途中死亡1只母羊,到場后一周內陸續有4只懷孕母羊出現流產。飼喂初期,發現欄舍的設計不便于山羊吃草,故將2棟、3棟的山羊分別轉舍至4棟、5棟,待2棟、3棟欄舍加修完畢后又分別將山羊轉回(圖1、圖2)。引種后20%的羊只出現疑似羊傳染性膿皰癥狀,未進行隔離飼養,經紫藥水治療后均已恢復健康。
2.1.2時間分布。7月17日引種后,該場零星發生羊只死亡,但未引起重視。此后,該種羊場在7月30日和8月14日,對全群免疫羊痘疫苗和預防羔羊痢疾、羊猝狙、羊腸毒血癥及羊快疫的三聯四防疫苗,注射后部分羊只出現短暫精神不振,但很快恢復正常。8月16日開始,羊只陸續出現高熱、咳嗽等臨床癥狀,嚴重者死亡。臨死前病羊體態瘦弱、部分出現體溫下降。至8月29日,全場存欄的89只成年山羊中死亡18只,隔離24只(圖3)。
2.1.3空間和群間分布。現場調查發現,首起死亡病例發生在7月26日,來自2棟。截至8月29日,107只成年公羊中,42只發病,襲擊率為39.3%;18只死亡,死亡率為16.8%。從發病情況看,2棟、3棟均有羊只發病,包括公羊、母羊。不同欄舍和不同性別的發病情況均無統計學差異(表1)。從死亡情況看,2棟羊只的死亡情況與3棟差異顯著(OR=6.41,95%CI:1.73~23.72),公羊的死亡情況與母羊差異顯著(OR=25.14,95%CI:2.62~241.61),可見死亡病例在羊群中存在明顯的空間和群間分布特征(表2)。
2.2實驗室診斷對2只病死山羊進行現場解剖,其中1只可見心包有積液、絮狀物,心肌變軟;胸腔有少量黃色積液;右肺萎縮,左肺與胸壁粘連嚴重,有實變;另1只可見心臟有出血點,肺臟尖葉有實變,腎臟表面有少許出血點,真胃黏膜破潰、脫落,盲腸粘膜出血(圖4~圖7)。根據病死羊的臨床表現和剖檢變化,初步懷疑為支原體感染。但對肺、氣管等組織樣品進行支原體培養,結果為陰性。從肺、氣管中分離到大腸桿菌、單胞菌和不動桿菌,經藥敏試驗發現,分離細菌對諾氟沙星、丁胺卡那、氧氟沙星、大觀霉素、洛美沙星敏感。
2.3干預性措施8月16日,對發病羊使用青霉素、柴胡、氨基比林進行治療,無顯著效果。8月18日開始使用氟苯尼考治療,8月24日換用恩諾沙星。將發病羊進行隔離,飼喂于1棟。采取不同欄舍飼養人員嚴格分開、在欄舍門口加消毒盆、每天進行一次欄舍消毒等措施。
2.4潛在風險因素分析該種羊場引種山羊來源于鄰縣的馬頭山羊種羊場,其采用的是“公司+農戶”的養殖模式。本次調查的108只山羊系該公司從當地4戶散養戶中收購的128只馬頭山羊中篩選出來的,余下20只山羊繼續飼喂于該公司種羊場內。通過追溯,發現剩余的20只山羊曾經出現過短暫采食量下降、咳嗽等癥狀,經常規用藥后痊愈,說明該批羊群在引種前就已經存在呼吸系統病原菌的隱性感染。結合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初步懷疑為支原體感染,但組織樣品經實驗室分離檢測,結果卻為陰性,可能與8月16日開始連續對病羊使用青霉素、氟苯尼考、恩諾沙星等藥物治療有關。8月24日換用恩諾沙星后,病情逐漸出現好轉。從治療情況看,恩諾沙星的效果較好。引種前,各散養戶對羊群普遍采取半放牧的形式喂養。該種羊場引種后,羊群全部飼喂在欄舍內。飼養方式的改變使得山羊對圈養環境不適應,導致羊群生長速度減緩,對疫病的抵抗力下降。此外,現場查看還發現飼喂的小部分玉米存在霉變現象。臨床解剖發現病死山羊腎臟出現局部淤血、盲腸粘膜出血,證實霉變飼料危害著羊只的健康。臨床數據顯示,2棟和3棟羊只的死亡情況差異顯著,可能與引種前各散養戶飼喂的羊只隱性感染狀況不同有關。公羊和母羊的死亡情況差異顯著,可能是由于公羊欄舍均靠近糞便處理溝道。棟舍外的糞便長期堆積發酵后產生的惡臭氣體刺激公羊呼吸道,使得公羊的發病情況更為嚴重。
3分析與討論
3.1通過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癥狀觀察、病理剖檢和干預性措施的治療效果,推測該種羊場發生的本次疫情主要是由于羊群經過長途運輸,到場后經歷轉欄、疫苗注射、飼養方式轉變等一系列刺激產生應激反應[1],誘使機體內的呼吸系統條件性病原菌產生致病力,導致羊只發生呼吸道感染,個別病羊因采食霉變的飼料使得病情進一步加重從而出現死亡。
3.2實驗室從死羊的呼吸道中分離到大腸桿菌、單胞菌和不動桿菌,多為分布廣泛的條件性病原菌,當機體抵抗力降低時可導致動物發生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的疫病。通過藥敏實驗,證明分離的細菌對沙星類藥物敏感,臨床用藥也證明了恩諾沙星對本次疫情有顯著的治療效果。有文獻[2]報道,許多地區由于從外地引進山羊常發生山羊支原體病,病羊和隱性帶菌羊是主要傳染源。泰樂菌素等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恩諾沙星等喹諾酮類藥物對支原體的早期治療有一定的效果[3]。雖然實驗室未分離到支原體,但是從發病情況和治療效果看,不排除存在支原體感染的可能性。
3.3根據現場流行病學調查情況,對該種羊場提出了有針對性的預防控制建議:繼續對病羊進行治療,對全群羊只進行預防性用藥;增加羊只的戶外活動時間和光照時間,可能情況下進行半放牧飼養;停喂霉變飼料,增加全價配合飼料;改善欄舍內外環境,及時清除糞便,加強欄舍和環境的清潔消毒。9月8日,該場已無死亡病例,病羊均逐漸恢復。
3.4由于資料有限,本次調查對風險因素的分析都停留在假設階段,無法通過數據進行驗證。規模化養羊場戶,尤其是種羊場應建立完善的養殖管理檔案,對動物的引種、飼養、免疫、用藥、診療等各方面都要做詳細記錄,便于追溯。引進的羊只需要經過嚴格檢疫和隔離飼養,防止購進病羊或隱性感染羊。隔離期間,應加強飼養管理,減少應激反應,增強羊只對疫病的抵抗力[5]。
3.5近年來,湖北省出臺很多扶持政策,發展以牛羊產業為主的草食畜牧業。有些投資者看到有利可圖,開始從事養羊業,但不懂飼養管理、疫病防控、生物安全等知識。本次調查的種羊場,建有標準化羊舍,配有高科技設備,聘有經驗豐富的養殖人員。但因場內缺乏專業獸醫,當發生高燒、咳嗽這種常見疫病時,不能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控制,致使疫病發展嚴重,最終給養殖場造成了經濟損失。這提示政府在推動畜牧業發展的同時,還需強化獸醫隊伍的教育培訓,提高養羊場戶的防病意識和能力。
參考文獻:
[1]陳來華.國內動物應激發生現狀及應對措施[J].中國動物保健,2015,17(12):13-14.
[2]田克恭,李明.動物疫病診斷技術:理論與應用[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4:534.
[3]徐春光,郝永清,王明瑩,等.羊支原體肺炎防治研究進展[J].動物醫學進展,2014,3(51):81-85.
[4]薛紅.淺析山羊引種疫病防控注意問題及對策[J].上海畜牧獸醫通訊,2015(6):90-92.
作者:裴潔 彭清潔 劉華雷 張海明 宋念華 郭愛珍 單位:佛山市南海區第二人民醫院外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