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髓內釘開放性穿釘股骨干骨折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股骨干骨折在全身骨折中占6%,是骨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交鎖髓內釘(RIIN)是一種軸向型固定,在保持肢體長度的同時,其控制旋轉功能增加了斷端之間的穩定性,且適應證廣、創傷小。2004年1月~2006年1月本科室使用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股骨干骨折80例,臨床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4年1月~2006年1月我科室使用交鎖髓內釘內固定治療股骨干骨折80例。其中,男50例,女30例;年齡18~63歲,平均41.5歲。致傷原因:車禍傷55例,墜落傷16例,摔傷5例,重物砸傷4例。
1.2治療方法
腰麻或持續性硬膜外麻醉,健側臥位,以骨折端為中心,大腿后外側切口5~8cm,在后側肌間隔之前將股外側肌向前牽開,顯露骨折端局部,在原骨膜損傷的基礎上直視骨折端,了解骨折相對關系,極度屈髖位,從骨折近端以最細髓腔銼逆行擴髓并從粗隆上凹穿出,再從局部皮膚小切口,分離至粗隆上凹,擴孔,骨折復位,固定鉗維持。骨片可同時進行復位,單純骨折和簡單粉碎性骨折均可獲得解剖復位。根據髓腔粗細順次擴髓,打入合適粗細和長度的髓內針,用鎖釘瞄準器鎖入遠近鎖釘,完成上述步驟后拆除固定鉗,此時如有大骨片應在盡可能少剝離骨膜情況下用鋼絲捆扎固定,仍游離的小骨片可用碎骨固定鉗嵌入骨折間隙,安裝釘尾螺帽,逐層縫合。骨不連病例在拆除鋼板的同時,順行擴髓置入髓內釘,并動力固定。
2結果
本組患者術后隨訪,骨折愈合時間平均18.5周,骨折愈合后1~2年取釘。無畸形愈合,無術后感染和斷釘,無神經和血管損傷、股骨頸骨折等并發癥。按Merchan功能評分標準,優38例,良36例,可6例,骨折愈合優良率為92.5%。
3討論
帶鎖髓內釘固定以適應證廣、創傷小、固定可靠、功能恢復快等優點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它在保持肢體長度的同時,其控制旋轉功能增加了斷端之間的穩定性[1],是一種軸向型固定,負重時,應力遮擋作用小,骨折端的應力得以傳導而刺激骨痂生長,促進了骨折的愈合,符合允許患肢盡早活動、負重、加快功能恢復等理想內固定標準[2]。與一般髓內釘術式不同,本組采用開放性穿釘內固定,不需要C臂X線機,避免了醫護人員和患者的X線照射,為帶鎖髓內釘的應用和推廣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我們認為,對于手法復位失敗的閉合性骨折,宜采用小切口或有限切口。術中應注意骨折復位與保護骨折塊血供并重的原則,血運的破壞其不利因素可能遠大于解剖復位帶來的好處,故應摒棄為追求解剖復位而不惜大量剝離骨膜及碎骨塊上軟組織的傳統方式。股骨外觀呈向前向外的弧度,于狹部更明顯,應以釘首到達但不超過此弧度遠側起始部、釘尾距關節軟骨下2~5mm為標準確定主釘長度。無弧度的主釘過長且強行擊入可致骨折端后側產生間隙、股骨彎曲處骨折或穿透前側皮質。釘尾過長會造成膝關節屈曲時與髕骨撞擊,過深可致二次手術時取釘困難。入釘方向應有5°~10°外翻角,如果與股骨髁關節面垂直,會出現內翻畸形,正確方向是在C形臂下正側位均在股骨干髓腔的軸心。主釘與髓腔順應性提高,主釘在髓腔內不會扭曲變形,為使用瞄準裝置準確置入近端鎖釘創造了條件。RIIN為空心,骨折部位的感染可擴散至膝關節,開放性骨折應強調清創的徹底性,閉合骨折尤應注意無菌操作。本組患者術后隨訪,骨折愈合時間平均18.5周,骨折愈合后1~2年取釘,骨折愈合優良率為92.5%;無畸形愈合,無術后感染和斷釘,無神經和血管損傷、股骨頸骨折等并發癥,治療效果佳。
實施開放性穿釘技術,以下問題值得我們關注。①感染:開放穿釘,可使骨折端淤血徹底清除,故我們認為在嚴格無菌操作下,開放穿釘的感染率反而會下降。②骨折端不愈合:本組采用不剝離骨膜、不損傷骨折端的血液供應,只在原骨膜損傷的基礎上直視骨折端,使骨折復位。③術中失血:本組采用骨折端小切口,長5~8cm,通過牽拉直視到骨折端即可,僅比閉合性穿釘的出血量多100ml左右[3],不會給患者造成過多傷。④并發癥:此術式并發癥多為醫原性。術者只要熟悉人體解剖結構,正確應用帶鎖髓內釘器械,熟練掌握穿釘技術,全方位考慮相關因素完全可以避免這些并發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