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腸球菌溶血素在臨床感染中的作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腸球菌已成為院內感染的第二位主要原因[13],其致病因子的研究十分迫切與重要。有研究表明,腸球菌溶血素在眼內炎、心內膜炎、腹膜炎等動物模型中有致病作用[46]。筆者比較溶血性腸球菌、非溶血性腸球菌對小鼠的LD50及其對抗生素的敏感性,通過醫院臨床標本以及健康人群糞便標本腸球菌溶血素的檢出率調查,探討溶血性、非溶血性腸球菌的毒力差異以及溶血素在腸球菌的毒力作用。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1.1.1菌株
1.1.1.1腸球菌菌株
臨床菌株分離自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及福建省立醫院就診患者的尿液、膽汁、腹腔液和心瓣膜、白帶、前列腺等臨床標本,健康人群菌株分離自某宿舍區健康自愿者、福建醫科大學教職工、學生等糞便標本。
1.1.1.2質控菌株
藥敏質控菌:腸球菌ATCC29212(敏感株)、腸球菌ATCC51299(耐藥株)、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腸埃希氏菌ATCC25922(衛生部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溶血對照乙型鏈球菌Bd1、甲型鏈球菌Bc3為福建醫科大學病原生物學系保存菌株。
1.1.2動物
出生4周昆明種小鼠,體質量(19±1)g,雄性,清潔級(閩實動質準第00205),福建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
1.1.3培養基
1.1.3.1腸球菌培養基ELB1
LB培養基(1%胰蛋白胨,0.5%酵母提取物,1%NaCl)添加0.4%Na2HPO4,0.2%葡萄糖,0.8%枸櫞酸鈉,pH7.6~7.8。
1.1.3.2糞便分離腸球菌選擇培養基ELB2ELB1培養基添加5%NaCl,0.05%結晶紫,20U/mL卡那霉素,pH7.6~7.8。
1.1.4cylA引物
擴增片段范圍544~1024bp(日本Takara公司)。
1.2方法
1.2.1腸球菌鑒定
參照文獻[7]方法。
1.2.2腸球菌溶血素檢測
表型測定:待測菌接種于ELB1肉湯,37℃培養過夜,將培養液劃線分離接種到5%兔血平板,37℃培養36h,出現透明β溶血環為溶血表型陽性,并用甲型鏈球菌Bc3、乙型鏈球菌Bd1做а、β溶血對照。基因型測定:以cylA引物擴增544~1024bp的cyl段,PCR產物經1.0%瓊脂糖凝膠電泳,溴化乙啶染色,480bp位置出現相應條帶為基因型陽性。表型及基因型均陽性為溶血性腸球菌,表型及基因型均陰性為非溶血性腸球菌。
PCR反應體系(μL):ExTaq預混液12.5;上游引物F1.0;下游引物R1.0;菌液上清1.0;高壓滅菌水9.5;總計25.0。PCR反應程序:94℃3min→(94℃30s→56℃30s→72℃60s)×30→72℃7min。
1.2.3LD50測定
選取溶血性、非溶血性腸球菌各8株,分別接種于ELB肉湯,37℃培養48h,取培養物5000r/min離心5min,PBS洗3次,用無菌生理鹽水調節濃度至1×1011,1×1010,1×109,1×108和1×107cfu/mL5個稀釋度。腹腔注射小鼠,每種濃度5只,每只0.5mL。連續觀察7d,記錄死亡情況。Karber法計算LD50[8]。
1.2.4抗生素藥敏實驗
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推薦的常規藥物紙片擴散法,并用質控菌為對照。
1.3統計學處理
臨床標本、健康人群糞便標本的腸球菌溶血素檢出率的比較、溶血性腸球菌、非溶血性腸球菌的耐藥性分析均采用χ2檢驗,溶血性腸球菌、非溶血性腸球菌對小鼠的LD50分析采用t檢驗。
2結果
2.1腸球菌溶血素的檢出率
對90株臨床標本、40株健康人標本的腸球菌同時進行溶血素表型及基因型的檢測(PCR擴增544~1024bp的cyl段,圖1),對其中表型與基因型相符合的116株腸球菌進行溶血素檢出率統計,結果見表1(χ2=11.17,P<0.05)。表1臨床及健康人標本來源的腸球菌溶血素檢出率(略)
2.2溶血性、非溶血性腸球菌對小鼠的LD50
8株溶血性腸球菌的LD50(3.9~11)×108cfu/mL,8株非溶血性腸球菌中6株LD50(2.5~8.9)×1010cfu/mL,2株>10×1010cfu/mL。非溶血性腸球菌的LD50比溶血性腸球菌至少高10倍(P<0.01),溶血性腸球菌的毒力比非溶血性腸球菌強。
2.3溶血性、非溶血性腸球菌對抗生素的敏感性
紙片法檢測44株溶血性、40株非溶血性腸球菌對9種抗生素的敏感性。除丁胺卡那、萬古霉素外,溶血性腸球菌對其他幾種抗生素的耐藥性均高于非溶血性腸球菌,經χ2檢驗,差別有統計學意義(表2)。表2溶血性腸球菌、非溶血性腸球菌對抗生素的耐藥率(略)
3討論
3.1腸球菌溶血素的檢測
腸球菌溶血素表型的檢測可因紅細胞來源、紅細胞新鮮度、紅細胞濃度、血平板厚度以及培養時間等因素的影響,結果差異較大,α、β溶血有時并不好區分。為提高溶血素檢出的準確性,筆者同時檢測腸球菌溶血素基因。腸球菌溶血素基因大約7kb,由cylA、B、L、M、I、R等組分組成。其中cyl段高度保守,因此選用該基因片段進行PCR檢測診斷,發現部分攜帶cylA基因的腸球菌并未出現相應的β溶血素表型,提示致病基因可能在某些條件下處于沉默狀態。Eaton等認為這可能是由于基因操縱子部分缺失,或者致病基因只在體內環境表達[910]。筆者對腸球菌溶血素同時進行表型及基因型檢測,對二者相符的菌株進行溶血素檢出率統計,提高腸球菌溶血素檢出的準確性。
3.2溶血性、非溶血性腸球菌的毒力差異
實驗結果表明,臨床標本中腸球菌溶血素的檢出率高于健康人群糞便標本,說明腸球菌溶血素在臨床感染中起一定作用,具備毒力因子的特征。進一步比較溶血性腸球菌與非溶血性腸球菌對小鼠的LD50,由于腸球菌是正常菌群,毒力較弱,LD50值較高,但是二者對小鼠LD50有差別,所有溶血性腸球菌的LD50比非溶血性腸球菌至少低10倍,說明溶血素在腸球菌中具有毒力作用。實驗結果表明溶血性菌對抗生素的耐藥率高于非溶血性菌,這也從一定程度體現了腸球菌溶血素的毒力作用。因為毒力株(溶血株)常在抗生素的治療環境中,承受更大的抗生素選擇壓力,導致耐藥率更高。也有人認為腸球菌的溶血素對細胞壁的降解作用可使抑制細胞壁生長的抗菌素失去作用,引起耐藥[11]。
3.3腸球菌的毒力與耐藥性
溶血性菌株、非溶血性菌株對丁胺卡那霉素、萬古霉素耐藥率沒有明顯差別,可能原因:(1)有些腸球菌對磺胺、卡那霉素等抗生素呈現固有耐藥;(2)目前福州地區腸球菌菌株對萬古霉素耐藥率還較低,導致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
本研究中腸球菌溶血性菌株的耐藥性比非溶血性溶血菌株嚴重,這一現象提示腸球菌致病性與耐藥性之間或許還存在某些聯系。腸球菌的溶血素及藥物抗性可由質粒、轉座子等所編碼,因此一些編碼溶血素或藥物抗性的基因可因接合、轉座等相互播散或連鎖,加劇了腸球菌的致病性與耐藥性,給防治帶來困難,對此應予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