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PICC置管并發癥的預防護理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從2000年6月起我科對110例需長期進行化療的惡性腫瘤病人行picc置管,男62例,女48例,年齡17~65歲,平均年齡35.6歲。其中乳腺癌15例,肺癌24例,淋巴癌35例,白血病36例。
1.2材料。PICC導管采用美國BECTONDICKINS_ON公司生產的INTRPNASCULORCATHETER型號4Fr長度60cm,膠貼采用3M透明貼。理療墊采用天津市天磁有限公司生產的天磁軟體熱。
1.3方法。(1)實驗組方法。①PICC置管后將外留導管拉至水平與手臂成垂直位置后,再向斜下方拉直,用3M透明貼固定;②PICC置管時,讓病人上身取直立體位,手臂外展成90°,頭偏向穿刺肩部,同時用10~20ml鹽水緩慢注液;③PICC置管后用理療墊熱敷上臂,4次/d,20~30min/次,同時囑咐病人抬高肢體。(2)對照組方法。①將外留導管以“S”型固定;②置管時,病人平臥,手臂外展成90°,頭偏向穿刺側肩部[2];③常規濕熱敷。
1.4資料分析方法。(1)通過統計學分析脫管及進管發生例數來反映2種固定方式的差異;(2)通過統計學分析進入頸靜脈的例數來反映2種置管方法的差異;(3)通過統計學分析出現上臂紅、腫、痛的例數來反映2種熱敷方式的差異。
2結果
2.12組脫管及進管發生情況。實驗組50例次,脫管及進管發生率為8%(4例次),明顯低于對照組的60%(30/50例次),經統計學處理,χ2=15.06,P<0.02,表明應用水平拉直與上臂垂直方式固定與“S”型固定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22組置管進入頸靜脈情況。實驗組進入頸靜脈的發生率為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6%(4/25例次),經統計學處理,χ2=4.35,P<0.02,表明應采用依靠重力配合加壓靜注的置管方式與常規置管方式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32組出現上臂腫脹、靜脈炎的情況[3]。實驗組出現上臂腫脹、靜脈炎的發生率為4%(2/50例次),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10/50例次),經統計學處理,χ2=3.02,P<0.02,表明應用理療墊熱敷與用濕熱敷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3討論
3.1PICC導管脫管及進管一直是導管護理的難點,由于聚酯纖維套一般需3~4周才能被結締組織包裹固定。所以,我們一方面在選擇穿刺部位上下功夫,盡量避開肘窩,另一方面改良了導管的固定方式,因為隨著手臂的屈伸,肌肉帶動導管在穿刺點內、外來回進出,不但容易對穿刺點刺激造成出血及感染,還對血管產生機械性損傷,引起靜脈炎。而將導管拉至水平與手臂成垂直位置后,增加了導管進出的阻力,同時減小了受手臂屈伸肌肉牽拉的影響,大大降低了導管脫管及進管的可能性。
3.2PICC插管成功的關鍵在于置管是否能到達預期的位置。依據解剖學位置,盡量避免在頭靜脈穿刺[4]。應首選貴要靜脈,送管時動作輕柔,勻速緩慢,常規的送管方法仍可使導管進入頸靜脈。而使病人上身直立,當導管達到肩部時,依靠導管自身重力,配合加壓靜脈注液,導管則向下進入鎖骨下靜脈,繼而入上腔靜脈。
3.3PICC置管后,由于血液流速減慢及導管在血管內造成異物刺激,加之病人緊張致使血管收縮痙攣,造成上肢腫脹、疼痛、靜脈炎[5],影響了治療。以往采用濕熱敷[6],易引起穿刺點感染,且操作不方便,病人不愿接受。用理療墊熱敷,由于其溫度適宜,熱量易于被人體吸收,可發射出對人體有益的遠紅外線,使熱量穿透力增強,舒適安全,易于被患者接受,故療效顯著。
4小結
PICC導管為腫瘤及需要長期輸液的病人提供了一條無痛性治療途徑[7],但成功的穿刺留置導管后,更離不開細致全面的導管護理,否則導管可因各種并發癥而拔管,導致留置導管失敗。實驗證明,采用更新的護理方法可使導管進管、脫管的發生率,誤入頸靜脈的發生率及置管后上臂腫、脹、靜脈炎的發生率明顯降低。且采用拉直水平位置固定,依靠重力配合加壓靜脈注液的置管方式及用理療墊熱敷這幾種方法操作過程簡便,便于觀察,安全,效果顯著,易于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