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髂筋膜阻滯小兒骨科手術臨床效果評價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評價超聲引導下髂筋膜間隙阻滯在小兒下肢骨科手術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本院2015年3月至2018年2月于全身麻醉下行髖、膝關節手術或股骨手術的患兒共計60例。ASA分級I級,年齡6~10歲,性別不限。納入患兒采用計算機隨機軟件隨機分為超聲引導下髂筋膜間隙阻滯組(fasciailiacablockgroup,F組)和空白對照組(controlgroup,C組),每組患者各30例。F組患兒于超聲引導下行髂筋膜間隙阻滯;C組患兒不實施干預。記錄兩組患兒麻醉誘導前(T0)、切皮即刻(T1)、手術開始后10分鐘(T2)、手術結束即刻(T3)平均動脈壓(MAP)和心率(HR)。記錄患兒拔管時間并使用PAED評分評價患兒蘇醒期躁動情況。使用FLACC量表評價患兒出室即刻、術后2小時、術后4小時、術后12小時疼痛情況。結果兩組患兒T0時點MAP、HR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C組患者T1、T2、T3時點MAP、HR顯著高于F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F組患兒術后各時點FLACC評分顯著低于C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F組共計2名患兒發生蘇醒期躁動,而C組則有9名患兒發生蘇醒期躁動,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F組患兒未見神經損傷、局麻藥中毒、局部血腫等嚴重并發癥的發生。結論超聲引導下髂筋膜間隙阻滯有助于維持行髖、膝關節手術或股骨手術的患兒術中血流動力學穩定,有效抑制術后疼痛并降低蘇醒期躁動發生率,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關鍵詞】髂筋膜間隙阻滯;骨科手術;術后鎮痛;小兒
術后疼痛是影響患者預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對小兒而言,術后疼痛不僅導致患兒哭鬧、無法配合治療,重者甚至導致切口撕裂等嚴重并發癥。小兒下肢骨科手術創傷大、術后疼痛更為明顯,因此實施有效的術后鎮痛尤為重要。髂筋膜間隙阻滯能夠阻斷股神經、股外側皮神經和閉孔神經,在成人下肢骨科手術中發揮良好的鎮痛效果[1]。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則能進行精準定位,進一步優化其鎮痛效果[2]。本研究擬評價超聲引導下髂筋膜間隙阻滯在小兒髖、膝關節手術或股骨手術中的應用效果,以期為臨床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符合醫院倫理委員會相關要求并由患兒家長簽署知情同意書。選取本院2015年3月至2018年2月于全身麻醉下行髖、膝關節手術或股骨手術的患兒共計60例。ASA分級I級,年齡6~10歲,性別不限。患兒無先天性心臟病、急性呼吸道感染或其他呼吸系統疾病、無肝腎功能異常、無凝血功能異常、局麻藥過敏等神經阻滯禁忌證。納入患兒采用計算機隨機軟件隨機分為超聲引導下髂筋膜間隙阻滯組(Fasciailia-cablockgroup,F組)和空白對照組(Controlgroup,C組),每組各30例。
1.2麻醉方法:
兩組患兒入室后監測心電圖、心率(HR)、血壓(BP)、血氧飽和度(SpO2)并開放外周靜脈通路。麻醉誘導:靜注丙泊酚2~3mg/kg、羅庫溴銨0.6mg/kg、舒芬太尼0.5μg/kg;麻醉誘導后行氣管插管并調整呼吸參數維持呼末CO2在35~40mmHg之間。麻醉維持:吸入七氟醚1~2最低肺泡有效濃度(MAC)、間斷注射舒芬太尼。F組患兒于超聲引導下行髂筋膜間隙阻滯,方法如下:患兒取仰臥位,于腹股溝韌帶中點平行放置超聲線型探頭(6~14MHz),可見髂筋膜間隙、股神經等結構。常規消毒鋪巾后引導穿刺針穿透髂筋膜,回抽無血無氣體后緩慢注射0.2%羅哌卡因0.5ml/kg。C組患兒不實施干預。
1.3結局指標:
記錄兩組患兒麻醉誘導前(T0)、切皮即刻(T1)、手術開始后10分鐘(T2)、手術結束即刻(T3)平均動脈壓(MAP)和心率(HR)。記錄患兒拔管時間并使用PAED評分[3]評價患兒蘇醒期躁動情況。使用FLACC量表[4]評價患兒出室即刻、術后2小時、術后4小時、術后12小時疼痛情況。
1.4統計分析:
采用SPSS21.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進行分析并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或Fisher精確檢驗進行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本研究共觀察患兒60例,每組各30例。F組患兒平均年齡7.4歲,其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C組患兒平均年齡7.6歲,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兩組患兒年齡、性別等一般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術中血流動力學方面,兩組患兒T0時點MAP、HR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C組患者T1、T2、T3時點MAP、HR顯著高于F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在術后鎮痛效果方面,F組患兒術后各時點FLACC評分顯著低于C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另外,F組共計2名患兒發生蘇醒期躁動,而C組則有9名患兒發生蘇醒期躁動,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F組患兒蘇醒時間明顯短于C組患兒,差異亦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神經阻滯相關并發癥方面,F組患兒未見神經損傷、局麻藥中毒、局部血腫等嚴重并發癥的發生。
3討論
髂筋膜間隙阻滯通過阻滯股神經從而抑制髖關節和膝關節疼痛,通過阻滯股外側皮神經則能夠抑制部分皮膚感覺[5]。解剖定位下髂筋膜間隙阻滯成功率低且并發癥發生率較高,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髂筋膜間隙阻滯。然而,經超聲引導下髂筋膜間隙阻滯顯著提高阻滯成功率,不僅能夠觀察穿刺針路徑還能觀察藥物擴散情況提高阻滯的精確性,因而使得髂筋膜間隙阻滯具有簡單、方便、快捷、有效等諸多特點[6]。于術前實施髂筋膜間隙阻滯,能夠有效維持術中血流動力學穩定,該結果與南洋等[7]研究結果一致。蘇醒期躁動是小兒手術常見的術后并發癥,術后疼痛則是蘇醒期躁動的誘發因素之一。本研究中髂筋膜間隙阻滯組患兒蘇醒期躁動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間接反映髂筋膜間隙阻滯為患兒蘇醒期提供良好的術后鎮痛;術后各時點FLACC評分則同樣驗證了髂筋膜間隙阻滯的術后鎮痛效果。髂筋膜間隙阻滯組患兒蘇醒時間明顯縮短亦與王皓等人[8]研究結果一致。另外,由于操作過程經超聲引導,故未發生嚴重神經阻滯相關并發癥。綜上所述,超聲引導下髂筋膜間隙阻滯有助于維持行髖、膝關節手術或股骨手術的患兒術中血流動力學穩定,有效抑制術后疼痛并降低蘇醒期躁動發生率,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作者:周婭梅 盧巧玲 程浩 周根芝 鄭旺福 單位:浙江省麗水市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