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耳甲腔刺面神經損傷法醫學鑒定案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法醫損傷學;銳器傷;耳甲腔;腮腺;面神經;損傷;法醫學鑒定
1案例資料
1.1簡要案情及病歷摘要
楊某某,男,35歲。某年11月28日被人用水果刀刺傷左耳廓,劇烈出血50min入院,查體:T36.3℃,P58次/分,R22次/分,BP120/73mmHg,神清,精神差,左耳甲腔底外耳門后下方見約1cm創口,出血劇烈,不易止血,周邊耳廓軟骨部分斷裂。X線示;左面部未見骨折征象。在全麻下行左耳廓外傷探查術,見左外耳道后下緣創口深達下頜角高度,向內達頸動脈鞘,面動脈斷裂,出血劇烈,面神經損傷,腮腺瘺。沿耳后溝至下頜骨后下緣入路,顯露腮腺,縫扎面動脈斷端,包埋腮腺,縫合腮腺包膜,置負壓引流管,將耳廓碎裂軟骨復位。術后X線示:雙肺、縱膈未見異常。經止血抗感染及對癥治療后傷情穩定,住院一周出院查體:左眼閉合不全,左鼻唇溝稍淺,鼓氣稍露,安靜狀態雙側對稱。出院診斷:左耳廓刀刺創,左面動脈斷裂,左面神經損傷,左腮腺瘺,左耳廓部分軟骨斷裂。
1.2法醫學檢驗
傷后3d,法醫學檢驗:神清語明,呼吸平穩,查體合作,左耳甲腔底外耳門后下緣縫合創長1cm(圖1)。左耳后溝至下頜后下緣手術切口縫合創長5.8cm,其下方置引流管。左耳后溝下緣、左下頜后下緣、左側頸項部見皮下瘀血8.0cm×8.0cm(圖2)。6個月后復查,步行入室,神清語明,查體合作。左耳甲腔底外耳門后下緣、左耳后溝至下頜骨后下緣瘢痕形成。靜止狀態顏面部無異常,左右撇嘴尚可,鼓腮左嘴角略漏氣,皺眉時左額無額紋,閉眼左眼少許露白。肌電圖示:左側面神經傳導CMAP波幅明顯下降。瞬目反射:眼輪匝肌記錄,眶上神經刺激,左側刺激R1未見引出,R2波幅下降,對稱R2未見異常;右側正常對稱。提示:左側面神經中~重度損害電生理表現。
2討論
面神經主干從顱內經莖乳孔穿出,進入腮腺在腮腺內分為上下二干,再發出分支,彼此交織成叢,最后形成顳、顴、頰、下頜緣、頸5組分支,再分別從腮腺淺部的上緣、前緣和下端穿出,呈扇形分布至各相應區域,支配面肌。面動脈自頸外動脈,穿經下頜下三角,在咬肌止點前緣處,出現于面部。面動脈的分支有下唇動脈、上唇動脈和鼻外側動脈。腮腺位于面側區,上緣鄰接顴弓、外耳道和頜下關節,下平下頜角[1]。耳甲腔位于耳廓前面中下部凹陷處,腔底有外耳門,腔后緣弧形淺溝稱耳廓后溝,耳后溝位于耳廓后面與頭皮附著處,是手術的重要標志,此處也稱耳廓后溝,應引起注意[2,3]。本案例楊某某左耳甲腔底外耳門后下緣刀刺創,左耳廓部分軟骨斷裂,左面動脈斷裂,左腮腺破裂,左頸項部大面積淤血,左面神經損傷,經分析認為水果刀經左耳甲腔刺入,刺傷腮腺,向下向內傷及腮腺前內下緣的面動脈,面動脈出血,血液經頸淺筋膜下行引起左耳后溝下緣、左頸項部出現大面積的瘀血[4],損傷經腮腺發出的面神經顳支、顴支、下頜緣支引起左額額紋消失,閉眼左眼少許露白,鼓腮左嘴角略漏氣[5]。本案例楊某某左耳甲腔底外耳門后下緣刺創、左耳廓部分軟骨斷裂、左腮腺破裂、左面動脈斷裂、左頸項部瘀血、左面神經損傷,經手術治療傷情好轉。6個月后復查,遺留皺眉時左額額紋消失,閉眼左眼少許露白,鼓腮左嘴角略漏氣等部分面癱體征,肌電圖示:左側面神經中~重度損害電生理表現。依據《人體損傷程度鑒定標準》5.2.3.P)條款之規定,其損傷程度為輕傷一級。其左腮腺破裂,依據《人體損傷程度鑒定標準》5.2.4.r)條款之規定,其損傷程度為輕傷二級[5]。楊某某左面神經損傷,遺留皺眉時左額額紋消失,閉眼左眼下瞼少許露白,鼓腮左嘴角略漏氣等部分面癱體征,其致殘程度符合《人體損傷致殘程度分級》5.9.1.4條之規定,其致殘程度為9級[6]。本案例提示;腮腺破裂可即時評定損傷程度,而面神經損傷則需擇期評定,面神經損傷,一般經治療2個月功能可恢復;而神經干完全性斷裂經手術治療,有的6個月左右開始恢復,因此,傷后6~12個月評定損傷程度比較合理[3]。肌電圖動態檢測可反映神經功能恢復的進展程度。
參考文獻
[1]王懷經主編.局部解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9-14。
[2]河北醫學院《人體解剖學》編寫組編,人體解剖學(下冊)[M],人民衛生出版社,1980:1619-1620.
[3]田勇泉主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255、362。
[4]胡火梅,李兆進,王寶榮,等.右頸部創繼發咽后縱膈巨大膿腫一例[J],中國法醫學雜志,2015,30(6):661-662.
[5]公安部刑事偵查局編.人體損傷程度鑒定標準釋義[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3:45-50.
[6]司法部司法鑒定管理局、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行政裝備管理局編.人體損傷程度致殘程度分級[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84-87.
作者:胡火梅 單位:廣東中一司法鑒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