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元認知改善白血病患兒家長生活質量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Abstract:目的探討元認知干預與認知療法對改善白血病家長生活質量的差異。方法調查2014年7月至2016年9月初治白血病患兒家長60人,按照自愿原則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對兩組家長施以同質化疾病知識教育、社會支持系統。試驗組在理性情緒認知調整的基礎上再施以元認知干預,對照組僅采用理性情緒認知調整。結果分別于干預前、干預3個月、干預6個月,采用SF-36量表對兩組白血病患兒家長進行調查。干預前和干預3個月兩組間的軀體功能、軀體角色、心理角色、社交功能、軀體疼痛、生命力、心理健康、總體健康等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6個月,兩組間上述八項指標差異顯著(p<0.01),有統計學意義。整體分析:試驗組上述八項指標水平整體高于對照組(p<0.001)。以上統計學數據說明,試驗組白血病患兒家長生活質量明顯優于對照組。結論元認知干預比認知療法更能夠顯著改善白血病患兒家長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Keywords:元認知干預Metacognitionintervention;生活質量Lifequality;白血病Leukemia;認知調整
Cognitiveadjustment惡性腫瘤是我國第二大死因疾病,每年約有15000名15歲以下兒童罹患白血病[1-2]。研究顯示,初治白血病患兒家長由于嚴重的負性情緒和消極應對方式,導致其生活質量欠佳,并嚴重影響患兒的疾病治療效果[3-4]。查閱文獻,對白血病患兒家長負性情緒和生活質量的干預方法有:健康教育、放松療法、認知療法、社會支持等;其中,認知療法是大家公認,效果較明顯的心理干預手段[5]。認知療法又稱為合理情緒療法,是采用合理性辯論的方法來改變原來思維中錯誤信念,替換為合理的信念。本研究提出,應用“元認知干預技術[6]”對白血病患兒家長進行心理干預,并與“認知療法”(即認知調整)比較,取得更顯著的效果。元認知干預技術是一套功能廣譜的臨床心理干預方法。“元認知干預治療”的研究程序包括: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認知調整,情感先行后漸進式進入全身肌肉松弛狀態下嵌入元認知核心治療程序。元認知干預技術即在認知療法的基礎上施行元認知核心治療程序。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本研究調查對象為2014年7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和兒童醫院住院治療的初治白血病患兒家長共60人,年齡26~45歲;文化程度:小學6人、初中15人、高中26人、大學13人。納入標準:身體健康,無器質性疾病;本研究追蹤期間患兒存活。在白血病患兒(0~14歲)住院二周內,采用《醫院焦慮抑郁量表(HAD)》[5]對患兒家長進行測評,篩選測評得分,(A)焦慮得分和(D)抑郁得分均大于10分的陪護家長。依照自愿參加實驗的原則,篩選60位陪護家長,依首次入院時間順序編為自然數,按照奇偶數隨機分組,組成試驗組(30人)和對照組(30人);本研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2.方法。
試驗組施以元認知干預技術,對照組施以認知療法。
2.1首先,咨詢師與兩組陪護家長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
混合試驗組和對照組陪護家長,以團體方式進行白血病疾病知識教育和一般心理疏導,并幫助建立社會支持系統等。時間安排:每周一次,每次60分鐘以上,連續4周。然后,對兩組家長實施理性情緒治療,即理性情緒認知調整,每周一次,每次60分鐘以上,連續4周;以團體結合“一對一”方式,應用Ellis理性情緒治療模型即A-B-C-D-E理論進行認知重建。Ellis理性情緒治療的具體方法如下:(1)團體輔導:向陪護家長介紹理性情緒ABCDE治療模型,讓家長認識到C(情緒和行為的后果)是直接由B(信念)解釋產生的后果,A(事件)只是間接原因;所以,當事件A無法改變時,必須改變B,才會改善C。例如:A(事件):患兒化療后出現骨髓抑制導致虛弱和感染等并發癥。B(非理性信念):預感患兒病情會進一步惡化。C(后果):焦慮、抑郁、消極應對等。D(與不合理信念辯論):通過一系列案例分析和科學解釋進行心理疏導,讓家長明白這種想法是不合理、不正確的;認清非理性信念解釋將產生危害后果。E(重建合理信念和積極行為):通過理性情緒ABCDE治療模型中步驟“D”的干預,幫助家長建立合理信念;確信事件A是化療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事件,使家長積極配合治療,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幫助患兒平安度過化療后骨髓抑制期。(2)“一對一”輔導:傾聽家長心聲和家長對事件的解釋,逐一進行分析、疏導,用科學解釋和干預成功的案例不斷沖擊家長的不合理信念,最終讓其認識到自身不合理信念,建立合理信念,采取積極壓力應對方式,減輕負性情緒。
2.2在理性情緒認知調整干預后,對試驗組實施情感先行后
漸進式肌肉松弛訓練,待全身肌肉處于完全松弛狀態下嵌入元認知核心治療程序。心理干預時間安排如下:每周一次,每次60分鐘以上,連續五周;以團體結合“一對一”方式,應用漸進式肌肉松弛方法,待全身放松后嵌入治療程序。在元認知干預訓練結束后,家長需定期進行自我放松治療輔以小程序肌肉松弛訓練;要求每周至少1次對自己實施元認知治療程序;并且每天至少1次,實施部分肌肉放松訓練。元認知核心治療程序分三個步驟依次實施,步驟如下:(1)家長在喜愛的畫面和輕柔音樂背景下的干預房間,心理干預師依照漸進式肌肉松弛法程序指導家長漸進式放松全身肌肉,直至家長熟練運用;一次干預時間約60分鐘,每周1次,共1次。要求家長每日至少1次練習全身肌肉放松方法。(2)家長在喜愛的畫面和輕柔音樂背景下的干預房間,應用漸進式肌肉松弛法放松全身后,心理干預師讓家長閉眼聆聽模仿患兒身份勸說父母怎樣采取積極方式應對患白血病的事實和圍化療期出現的并發癥,告知父母一切都會好起來,一定要有信心。告知父母,他們的堅強、樂觀是支撐患兒有力的后盾。一次干預時間約60分鐘,每周1次,共2次。(3)家長在喜愛的畫面和輕柔音樂背景下的干預房間,應用漸進式肌肉松弛法放松全身后,心理干預師先施行步驟二的干預內容,再告知家長,接著將放映患兒化療后虛弱、不適的狀態和化療后骨髓造血恢復期的健康形象的視頻。然后,請父母慢慢地睜眼,保持身心放松狀態,觀看視頻;并告知家長化療后骨髓抑制期是化療必須經歷的,這些不適都是暫時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要堅強面對,給孩子們強有力的支撐;以及指導家長采取科學措施幫助孩子們平安度過危險的化療后骨髓抑制期。一次干預時間約60分鐘,每周1次,共2次。
3.評價指標。
干預前、干預3個月、干預6個月,應用SF-36量表對兩組白血病患兒家長進行測評。SF-36量表[6]是美國波士頓健康研究所研制的簡明健康調查問卷,2000年浙江大學李魯教授等結合中國社會文化將其進行漢化,制定出中文版SF-36。該中文版SF-36量表信效度研究顯示,各條目與其相應維度之間均呈正相關關系,具有良好的信效度。SF-36量表從軀體功能、軀體角色、心理角色、社交功能、軀體疼痛、生命力、心理健康、總體健康8個維度全面測評被調查者的生存質量,各維度測評分值或量表總分值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好。
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統計學軟件,采用重復測量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經兩因素重復測量分析(整體比較)發現,試驗組的軀體功能、軀體角色、心理角色、社交功能、軀體疼痛、生命力、心理健康、總體健康等指標水平整體高于對照組(p<0.001)。再對兩組對應時間點的軀體功能、軀體角色、心理角色、社交功能、軀體疼痛、生命力、心理健康、總體健康等指標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后發現,干預前對照組與試驗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591);干預3個月后,試驗組與對照組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770);干預6個月后,試驗組軀體功能、軀體角色、心理角色、社交功能、軀體疼痛、生命力、心理健康、總體健康指標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結果見表1。
討論
研究表明,白血病患兒父母的焦慮和抑郁總體評分均明顯高于國內常模,高于急性感染性疾病患兒父母;白血病患兒陪護家長的整體生活質量低下,且各指標得分均低于國內常模。以上研究揭示,兒童白血病對父母生活質量有著嚴重的負面影響[7-9]。孩子患白血病,容易導致患兒家長發生軀體疾病;消極應對方式,會讓家長對孩子的治病態度及行為產生消極的作用,嚴重影響患兒的治療及預后。林曉霞等[10]對惡性血液病患兒家長進行心理衛生和應對方式調查,發現培養家長良好的應對方式,可減少其負性情緒,促進家長的身心健康,提高家庭生活質量。查閱文獻,目前應對壓力方式,如:健康教育、社會支持、深呼吸或肌肉放松法,認知療法[5]等。認知療法是大家公認,效果明顯的心理干預手段。個人情緒的產生有兩種形式: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和認知性情緒[11]。認知療法采用合理性辯論的方法來改變原來思維中錯誤信念,替換為合理的信念,可以干預認知情緒所產生的焦慮、抑郁程度;因為它只能調整認知,改變信念;不能對潛意識條件情緒產生的負性情緒進行干預,對于孩子患白血病、病情反復、化療并發癥所導致潛意識在特定條件產生的負性情緒,不能進行干預或截斷。所以,認知療法不能提高家長基礎壓力應激閾值,不能從根本上減輕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的產生。本研究應用“元認知干預[6]對白血病陪護家長進行心理干預”。元認知干預技術原理:幾乎所有的心理障礙、人格等問題,主要是由潛意識的心理活動導致;幾乎所有的潛意識心理活動都是以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應為杠桿因素;也就是說,潛意識條件性情緒是心理障礙形成的核心的和關鍵的因素[12]。條件性情緒反應是可以建立和消除的,徹底的心理治療是對潛意識產生負性情緒的途徑進行干預。“元認知”是對思維的思考,即是我們審視自身認知的能力。元認知是我們所擁有的、能夠改變思維反饋回路的最強大的內部力量,是最有效幫助我們解決問題、應對挑戰和矯正指向目標,解決消極方向的手段[13]。只要你的思維出現了錯誤,元認知能立即發現并自我反省,減輕負性情緒。元認知干預的治療機制就是利用元認知強大的效能,通過干預潛意識條件性情緒的產生,建立新的循環系統,并協助打開良好的元認知監控系統。因此,人類的潛意識心理現象是可以用元認知干預來解決的。表1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和對照組對應時間點的軀體功能、軀體角色、心理角色、社交功能、軀體疼痛、生命力、心理健康、總體健康指標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后發現:干預前,對照組與試驗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591),說明兩組家長身心狀態相似,生活質量水平無差異,具有可比性。干預3個月,試驗組與對照組同樣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770)。這是由于本研究干預前2個月,兩組家長是混合在一起,接受同質化的一般疾病知識教育、社會支持、Ellis理性情緒治療。第3個月,試驗組才開始接受情感先行后肌肉松弛訓練和元認知核心程序治療。這時,中樞系統的正性情緒指令,未在大腦情緒中樞占絕對優勢地位,因此,效果不顯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由于元認知干預技術簡單易學,通過幾個月訓練后,試驗組家長對元認知干預技術已能熟練運用,并規律、定期對自己施以元認知干預治療。這時,元認知策略已成為試驗組家長自身性格的一部分,讓自己能夠站在高于自身心理活動之上,進行反審認知、監督調控。當情緒波動時,能夠及時調整情緒,控制癥狀[14]。所以,干預6個月后,兩組家長經SF-36量表測評顯示,試驗組軀體功能、軀體角色、心理角色、社交功能、軀體疼痛、生命力、心理健康、總體健康指標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同時,經兩因素重復測量分析(整體比較)發現:試驗組的軀體功能、軀體角色、心理角色、社交功能、軀體疼痛、生命力、心理健康、總體健康指標水平整體高于對照組(p<0.001)。表明兩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表明試驗組比對照組的生活質量得到更顯著地改善。“元認知干預”,首先是通過Ellis理性情緒理論實施認知調整后,再以情感先行后施以全身肌肉松弛,然后,施以元認知核心程序治療。經理性情緒治療認知重建后,讓家長認清不合理信念的危害性,愿意主動、積極配合元認知干預治療。實施元認知核心程序治療時,需要在身心處于完全放松狀態下,適時地嵌入治療程序。因為,人在思維和肌肉完全放松狀態下,元認知可以從當前的情境中分離心智,以理性的視角,審視自身思維,分清積極思維和消極思維,并深知其利弊[13]。本研究的元認知核心治療程序,是在能喚起家長愉悅心情的環境下,應用漸進式肌肉松弛法放松家長全身肌肉后,再以患兒身份勸導父母應該以怎樣的積極方式應對患兒患白血病的事實和化療過程中的并發癥,并告知父母一切都會好起來的,給家長信心,幫助建立合理信念,積極、坦然面對壓力源。通過元認知核心程序治療,陪護家長樹立患兒能恢復健康的信念后,在家長身心徹底放松狀態下,讓其觀看患兒化療后虛弱、不適狀態和化療后骨髓造血恢復期的健康形象視頻,進行系統脫敏,阻斷患兒出現上述不適情景時,陪護家長潛意識產生的負性情緒,提高了患兒陪護家長基礎壓力應激閾值,從根本上減輕心理障礙程度,改善家長生活質量。研究顯示,只有陪護家長擁有平穩心態和良好的生活質量,才能有效為患兒提供情感溫暖。白血病患兒的生活質量同父母的情感溫暖呈正相關[15]。患兒作為未成年人,主要精神支柱來自陪護家長,只有陪護家長向患兒提供強大情感溫暖,才能達到穩定患兒的情緒,提高患兒機體免疫力,促進患兒康復。綜上所述,元認知干預能更有效改善白血病患兒陪護家長生活質量,使家長保持心態平衡,以利于白血病患兒盡早得到合理的治療,達到最佳的治療狀態。
參考文獻
1符仁義,劉玉峰.兒童血液腫瘤疾病[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2王璐,鄒湘,盛光耀.不同付費方式對白血病患兒家長心理狀況影響的調查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12):1384-1385.
3林曉霞.學齡期白血病患兒及家長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干預[D].福州:福建醫科大學,2011.
作者:倪小香 陳秀云 林道聰 陳志華 王敏 張小川 單位: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