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學生職業素質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為了加強實踐教學,我們可以從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和師資隊伍水平等方面進行改革,這也是加強實踐教學的重要途徑。
1.1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1)“四段制”人才培養模式。所謂“四段制”即時教學過程在時間上劃分為:專業認知培養、專業技能培養、頂崗實訓和畢業實習四段,也稱為“:2+2+1+1”模式。“四段制”人才培養模式,四個環節之間循序漸進,保持了教學過程的有序性,又突出了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由校內到校外,由單元教學和實踐到單科的教學和實踐,由單一任務實踐到綜合實踐,而且符合人們一般的認知過程。通過實驗、實訓、實習不斷深化的三個關鍵環節,完成了學生就業入口的零對接或軟著陸。工學交替“四段制”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后,無形中強化了實踐教學,提高了學生的職業素質和就業技能,縮短了畢業生崗前培訓時間,得到了企業認可,使畢業生短時間內能夠鍛煉成為企業的技術骨干。
(2)辦“冠名班”,實行“走出去、請進來”的開放式互動人才培養模式。為了更好地鞏固企業的共建的基礎,我們學院牧醫專業、食品專業與創世紀公司、大眾公司、雙匯集團等常年聯手,開辦冠名班,把教學計劃與企業的生產周期和環節相聯系,從而優化了實習實訓環境,大大提高的實習(訓)質量。并著實開展了校企人員互兼互聘合作,通過各種遠見戰略的實施,確保了本專業教學目標的實現。
(3)以“三融通”為基礎,采用“教、學、做”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按照“工學結合”的總體思路,以崗位技能培養為目標,確立“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使教師的講、學生的學習、動手操作、實踐訓練、考核評價揉合為一體,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使各專業絕大多數課程均安排有課內實驗(訓)或課外實踐活動。“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既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在學生技能訓練、職業能力培養等方面充分體現高職高專教學理念。
1.2構建能力本位的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改革和重建是提高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結合職業分析,以就業導向為原則,圍繞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首先,由各專業的校內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和企業優秀人才成立校企合作的課程開發指導委員會。其次,指派教師下企業調研,認真觀察、總結本專業社會需求的崗位種類和每一個具體的崗位需求,同時,選派合作企業單位優秀人才到學校參與高職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找到校內教學內容、方式、進程等環節和企業崗位需求之間的脫節點。最后,認真對當前社會行業背景和本專業崗位需求進行層層剖析,確定從事本專業崗位工作所需具體能力,明確培養目標,按照高職高專教育教學規律,把相同相近的各項能力進行歸納、總結,構成教學模塊,根據每個教學模塊制訂所需專業課程和相應課程的課程標準、課程設計、校內外實驗實訓建設標準和師資隊伍建設方案。打破傳統的公共課、基礎課為主導的課程體系,以崗位(群)所需職業素質和就業技能為核心,在準確的崗位需求分析的基礎上,校企雙方合作共同完成基于能力本位的課程體系的改革和重建。
1.3改革傳統教學模式。
要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學生職業素質和就業技能,高職院校的教學工作應著重抓好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教學過程三個環節,其中,教學模式是這三個環節中的一個關鍵環節。實踐教學模式改革又是改革傳統教學模式的重中之重。
(1)調整課時比例,積極探索“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根據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制定的人才培養目標修訂實踐教學課程標準,加大實踐教學課時,采用“理實一體化”的實踐教學模式,將一部分課堂的時間安排到實驗室中來進行,學生邊學理論,邊實際動手操作和練習,以避免理論和實踐的脫節。
(2)聘請企業專家走進課堂。在實踐教學中,學校的教師實踐水平未必能達到企業崗位的技能要求,為了優勢互補,可以聘請企業專家參與實踐教學,讓學生實驗項目的設定、講解、示范、操作與實際社會崗位的技能標準、要求基本相吻合,縮短學生所學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工程應用之間的距離。
(3)積極開展“第二實踐課堂”。為了鞏固學生所學理論知識,只考實驗實訓課堂是遠遠不夠的,課下讓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實踐練習,如:舉行學院競賽、創辦協會、科技下鄉等形式。
1.4提高師資隊伍水平。
在實踐教學方面,師資隊伍的水平顯得至關重要。可以以行業、科研、企業聘用的途徑組建“雙師”結構的教學團隊,以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和一般教師的“三個層次”優化教學團隊梯隊結構,采用“傳、幫、帶”及下派企業鍛煉的方式提升專任青年教師綜合職業素質,提高師資隊伍水平,具體措施如下:
(1)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機制。真正做到專業為行業、企業而開辦,人才為行業、企業而培養,教學內容依據行業技術而同步發展,吸納企業實踐專家進入專業教學團隊。同時,建立教學團隊人員流動機制,不斷引進行業企業行家能手,淘汰不適應行業發展和專業教學要求的教師,建立競爭機制,保證教學團隊個個都是行家能手。
(2)實施青年教師培養計劃。提高青年教師教學及專業技術能力。按照高職教育教師職業教學能力、行業技術水平“雙過硬”的要求,制訂切實可行的教學團隊培訓提高辦法,通過培訓、“傳、幫、帶”、下企業鍛煉等措施,加快青年專任教師專業技能能力培養,促進青年專職教師職業教學水平的提高。
(3)提高中青年教師的技術服務能力,提升開展技術培訓水平,提升校企產學研能力。繼續實施中青年教師科研和科技服務工作計劃,鼓勵中青年教師通過科技特派員、校企合作科研、企業顧問、技術調研等多種形式下企業,深入生產一線開展科技服務和技術培訓和推廣工作,確保課程教學團隊行業技術水平與行業技術協同發展。
(4)建設兼職教師隊伍。按照“不為我有、但為我用”的思路,繼續在合作企業中選拔技術能力強、管理水平高,樂于職業教育工作的實踐專家作為兼職教師培養對象,進一步對其開展職業教育理論、教學組織管理、教學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培訓,經過考核評價充實到兼職教師隊伍中。
二、建立有效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
要想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和就業技能,在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下,需要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實踐教學評價體系。校企合作建立的課程體系是以能力為本位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也應以能力為本位的標準進行評價,因此,就業率、該是教學在就業崗位上所發揮的作用以及對企業發展的貢獻等都是衡量實踐教學質量的重要方面。在校內進行的實踐教學考核可采用技能測試、口頭或書面問答、模擬測試、考察原有學習證據、直接觀察等形式,每一次評價盡可能多的覆蓋職業崗位所需能力要素,而不是針對個別能力孤立地進行評價,同時,實踐教學評價盡可能的與職業資格或職業技術等級證書掛鉤。評價方式上采用過程評價和目標評價兩種方式相結合,即學校以過程評價為主,企業以目標評價為主的校企聯合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三、總結
通過建立相應的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使試驗實訓與生產相結合、教學與人才市場相結合、專業與企業相結合落到實處,形成了學生評教、教師評學、教師評教的實踐教學質量綜合評價系統,畢業生跟蹤調查與信息反饋系統,用人單位評價系統,全方位監控教學過程與評價人才培養質量。
作者:陳慕君裴鳳琴單位:河南農業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