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全媒體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全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體素養提出新要求大學生是最早接受、使用與推廣新媒體的人群,對新生事物充滿好奇心,而教育者則存在著新媒體意識淡薄、觀念守舊、技能水平差等問題。全媒體的便捷性與時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高校學生心目中的的權威地位弱化,影響教育效果。此外,全媒體所呈現的多元文化使學生對單純的思想道德灌輸不再滿足。他們借助全媒體,了解信息的途徑和渠道越來越多,可做選擇的余地更大,不僅僅拘泥于課堂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通過微博、BBS、新聞跟帖等方式他們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客觀上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運用全媒體的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握和運用全媒體技術的程度,直接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著力提高全媒體技術與素養,是迎接新挑戰的必然要求。
(二)全媒體對大學生價值觀的樹立造成了影響在全媒體背景下,有著迅速的信息傳播速度,更加廣泛的信息傳播規模與范圍,更加隱匿的信息傳播途徑,更加自由的信息與使用,話語權壁壘被突破,一旦對大眾媒介缺乏有效控制,不良的信息就會沖擊大學生的思想,再加上西方國家始終利用媒介和信息技術優勢對中國公眾特別是大學生進行價值觀和文化滲透,必然會造成大學生的價值觀偏離正確的軌道。在國內,有的非法組織借助全媒體技術,傳達指令,散布謠言,個別大學生也在網上散布不健康信息,發表過激言論,有的甚至與西方反動勢力的反動宣傳相應和。全媒體背景下信息的錯綜復雜性,很容易使大學生被不良信息所誘惑,從而喪失基本的價值判斷,價值觀發生偏離,進而造成高校和社會的不穩定。
(三)全媒體易引發大學生心理問題與人格障礙以網絡論壇、手機短信、博客等為代表的全媒體具有明顯的互動性和虛擬性特點,信息傳播者傳播信息或交流信息時經常采用匿名或者化名。在此背景下,大學生的心理自由度大,理智的防線在進入虛擬世界后很容易崩潰。有些大學生不遵守道德與媒體規范,缺乏自律意識與法制觀念,不當使用全媒體資源相互交流,虛假、欺騙性的信息,從而容易引發大學生之間嚴重的信任危機,不利于其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長此以往,容易引發大學生雙重人格或多重人格,影響其倫理道德品質、審美情操及價值觀念的培養。
二、全媒體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的策略選擇
(一)推行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應當變單向灌輸為思想互動。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和愿望,平等對待學生,采納其合理性建議。教學內容應符合學生的思想認識與生活現實,給予學生知情權與參與權,以平等方式解決問題,變學生被動適應為主動接受,用事實例證代替單純的說教。此外,全媒體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緊密結合當前國內外時政熱點,緊密圍繞黨的基本方針政策,要與模范人物、典型事例、重大科技進步等內容相結合,大力宣揚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
(二)推行現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全媒體的教育要針對情感、就業等大學生的現實問題進行。當前,大學畢業生因持續擴招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因此就業問題應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要借助全媒體平臺做好全方位的就業指導工作,要根據大學生的性格傾向和個體差異,予以提供有價值的指導和幫助。要創建資源信息庫匯總就業信息,以實現用人單位與畢業生的信息互通,這種方便快捷的人性化服務有利于提高就業率。另外,要加大貧困生救助力度。貧困生因經濟困難,存在著很大的心理壓力,容易造成其心理孤獨、抑郁、自卑等心理問題,如果貧困生的心理問題和實際困難解決不好,就會嚴重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與效果。
(三)推行多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一段時期以來,思想政治工作者致力于改善傳統教育模式,然而舊習慣所產生的束縛依然難以擺脫,教育方法依然比較單調和單一。全媒體時代通訊手段、傳播媒介、傳播方式的飛速發展,使教師的傳授不再是大學生獲取信息的唯一方式,大學生們越來越熱衷通過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社會媒體等形式獲取信息。大學生思想中的復雜性與多樣性,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即教育方式要從單調、單一轉向多渠道、多視角,要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滲透性與感染力。要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培養大學生勇于克服困難,樂觀對待人生,擅長團隊協作與慣于吃苦耐勞的精神。教師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應主動及時掌握第一手資料,做到先知先覺。在教育方法上要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轉向自我評價、自我約束、自我提升,在健康、積極、高雅的思想氛圍中受到啟迪與熏陶,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貼近學生的生活。
(四)積極推進校園媒體途徑的創新媒介素養教育是一種能夠提升大學生素質的教育方式,它不單純是一種知識或者技能的教育,因此應當確保把媒介素養教育課程由課堂擴展到課外,使大學生在課外各類活動中接受媒介素養錘煉。媒介的本質是溝通與交流,學校必要時可以聘請知名人士、媒體名流、新聞人物、知名記者等講授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與大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或者現場制作與思想政治教育有關的節目,或者合作進行與思想政治教育有關的新聞報道。同時要積極推進與校外媒體的合作,讓大學生掌握第一手資料,親身感受和體驗身邊媒體的狀況,增加對媒介的認識。大學校園是文化傳播的搖籃和集結地,媒介資源相當豐富。校園的廣播站、報刊、網絡、論壇等各類媒體,是培養與提高大學生媒介素養的重要實踐基地。在創新校園媒介途徑的過程中,既要讓大學生了解媒介的性質、特點與運作流程等基本知識,也要讓其了解媒介信息傳播應當掌握的技能與知識,養成健康良好的媒介批判意識,合理使用媒介資源,服務自我,服務社會。因而,加強校園媒介傳播與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發揮校園媒體的獨特功能,建立一個健康且高雅的媒介傳播氛圍,對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十分有利。
(五)創建思想政治教育博客,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博客是一種集網絡化、多元化、數字化、信息化、個人化為一體的新型信息溝通與交流平臺,它為大學生在網絡博客社區充分真實地表達其思想觀點,并與他人交流互動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因而越來越受到大學生的喜愛。要引導學生建立可以查閱的博客,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與動態,從而可以依據學生思想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時,教師們也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博客,以便于教師們通過博客交流工作體會與工作經驗,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博文的內容要聚焦學生關心、關注的熱點問題,要引導學生針對熱點事件、熱點問題發表看法及觀點,這有利于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教師的形象更親和。另外,還要建立班級博客以便于順利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班級博客要成為學生資源共享、思想交流與互助互進的平臺,通過班級博客可以發揮學生黨員和積極分子的引導作用,避免出現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和正統說教的抵制情緒,使學生們在相互討論、相互交流中摒棄錯誤的思想,接受正確的觀點,從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六)積極開展網絡道德與網絡法制教育現實的道德規范在新媒體這種虛擬的時空中會失去強制力與約束力,當前大學生中出現了一些網絡道德失范現象,說明網絡道德教育勢在必行。應當把網絡道德教育作為高校德育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一是要推廣網絡行為規則,制定網絡道德規范,提倡規范、文明、科學上網,讓大學生們明確網上言行的道德底線;二是要把網絡道德知識融入教學內容中,將網絡道德教育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使大學生樹立道德內省機制與道德信念,強化其遵守網絡道德的責任感與自覺性。另外,要加強網絡法制教育,通過法治的強制性來促進網絡道德教育。高校要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制定校園網絡規范和處罰條例,積極開展網絡整治與監管,嚴厲懲處網絡色情、黑客、賭博等網上違法行為,凈化網絡環境,規范網絡安全秩序。要與政府有關部門相結合,加強網絡法治宣傳教育,使大學生明確網絡規范以及違反網絡規范所應當承擔的責任。同時,要繼續健全網絡法律法規。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較為系統的互聯網法律法規體系,如《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此外,還應當大力推進網絡法規與制度建設,要把網絡法治教育與網絡道德教育緊密結合起來,使大學生網絡道德意識實現由外化到內化的轉變,從而提高其網絡道德與責任意識。
作者:賀民單位:菏澤學院教育科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