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專業化師德教育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一般規范與專業要求的價值整合:師德教育的目標定位
教師既作為社會中的個體,又作為特殊職業群體中的成員。這就決定了他們的行為實踐活動一方面要自覺遵守社會公民道德規范,另一方面又要遵循教師專業的特殊規范要求。教師勞動對象的特點決定了教師必須是所教學科方面的專業人員,同時也是教育領域的專家,因此教師執業所遵循的職業道德規范比其他任何行業都要高,唯有如此,方能勝任所從事的專業工作。師德素質也同一般品德一樣是“知情信意行”五要素按照一定的規律整合起來的整體,它是一般性規范(公民道德)與職業規范的統一,基礎性道德規范與高尚道德理想的統一,一般職業規范與專業特殊規范的統一。加強師德教育,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必須給師德以完整的專業價值認同。
(一)從專業角度認識師德規范的特殊性價值
1.教師的“雙專業”特性——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存在的必然教師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專業。很多發達國家都對教師有具體的職業資格要求,有專門的機構進行嚴格的考試并認定職業資格。對于教師,目前,美國、日本、法國等國都在實施教師資格制度。1993年10月1日我國頒布的《教師法》把教師身份界定為“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在職業道德方面,由于教師“雙專業”的特點,要求更高,因為教師職業有社會形象、社會影響,不僅對學生,對社會也應當以身立教、為人師表。
2.教師勞動對象的可塑性特點——教師要時時處處做出表率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在于他們的勞動對象是可塑性強、模仿性強的青少年兒童。因此,教師要在各方面起表率作用,以自己的學識、才能、高尚的道德品質影響、培養學生。2014年9月9日,與北京師范大學師生座談時,提出了“四有”好教師標準,這就是“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實的學識、要有仁愛之心”。[3]在當今社會,教師要不斷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加強修養,終身學習,努力實現教師角色的不斷轉型。在專業知識方面,那種認為“要教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的觀念已經過時。教師要實現由“一桶水”向“長流水”的轉變,由“單一型”向“復合型”轉變。為此,教師要做到治學嚴謹,博學多才,才能適應科技迅猛發展的形勢需要。教師職業道德不僅是對教師個人行為的要求,也是教育學生的重要手段,發揮著“以身立教”的作用。教師的勞動對象的特點決定了教師職業具有較強的表率性,要求教師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質,以此去影響、感化和教育學生。學生因為具有主觀能動性,他們通過對教師的模仿、學習、借鑒,不斷發展、完善自己。教師的職業道德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而且長期地發揮著作用。雖然學生的成長是諸多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但在學生整個十幾年的學校生活中,有時關鍵的一兩件事、教師的言行會對學生的成長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教師的道德表現不僅對學生有教育作用,而且對社會風氣有著引領和影響。因此,教師要自覺用職業道德規范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時時處處做出表率。
3.教師勞動過程的復雜性,勞動成果的合力性——教師要有仁愛之心,協作之長教師勞動的復雜性不僅指教師每天面臨處理教材、教學手段之間的關系,還要處理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這些關系包括師生關系、學生與學生的關系、教師與家長的關系等。如何處理這些關系,直接影響教育教學任務的完成。教師對上述關系處理是否妥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因為教師不但有教育學生的職責,還有以自己的學識和道德影響包括學生家長在內的其他社會成員樹立良好社會風氣的責任。要擔當起這些責任,教師要熱愛學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他們的人格;“弟子不必不如師”,在當今時代,教師要樹立“向孩子學習”的教育觀念,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教師要使學生個性全面發展,成為具有開拓精神的有用人才,僅靠單個教師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面對社會背景不同、智力基礎各異、個性特點千差萬別的學生,素質再高的教師,僅靠個人的努力也很難使全體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再者,作為教育者本身的教師也是各有所長,各有特點,在他們身上都有每個人的閃光點,教師之間決不能“文人相輕”,要有容人之量。要善于取他人的長處,補己之短。如今,科研興校已成為教育發展的重要課題,要保證課題研究取得實效,保證教師校本培訓在促進教育教學質量中的價值,更需要教師的團結協作。團結協作,是教師職業道德的重要內容,教師與其他行業相比,這一規范顯得更為重要。
4.教師勞動“產品”的全面性和高質量——教師要博學多才,善待學生教師的勞動“產品”——學生,是一種特殊“產品”,在理論上不應當有“廢品率”。教育的目的是對不同性格、不同愛好、不同條件的學生實行因材施教,發展各種類型學生的個性,充分調動每位學生學習與探索的積極性,使他們的特長能夠得到充分發展。教師的勞動對象——學生即使“毛病”再多,也不能將其列為“朽木不可雕”“不可教也”的“另類”而置之不理,更不應拋棄對待。“發展”,只有在師生平等交往、人格尊重、甚至是在欣賞學生、不厭棄另類的狀態下才可能實現,學生的學習欲望也才能得以喚醒。因此,教師要運用教育規律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根據多元智能理論,用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去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挖掘他們的潛力;尊重他們的個性特點,使他們的優勢智力領域得到充分而全面的發展。這也是教師職業道德中要求平等對待每位學生的基礎。
5.教育“生產”周期長,教師勞動成效慢——教師要敬業樂業,無私奉獻教育生產周期長的特點決定了對教師成果的測定比較困難和復雜。教師的勞動成果和“效益”難于完全量化。學生的分數只是教師勞動成果的一個方面。而且由于每位教師所面對的學生個體差異極大,難以與其他教師進行橫向比較。特別是不同學科、不同年級的教師進行比較就更困難。教師勞動的這些特點,決定了教師的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勞動的自覺性要比其他行業更為重要,職業道德的約束作用更明顯。為把學生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教師要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對學生發展負責的態度,自覺加強師德修養,增強科研興校意識,從減輕學生負擔入手,敬業樂業,勇于創新,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向著既促進學生身心自由健康發展,又保證教師自身與學生一起創造性發展的目標而努力奮斗。
(二)從生命角度認識師德規范的價值為人師者先做人。教師作為社會的公民,遵守基本的“做人之道”不僅是個體生命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要求。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教師須對普通公民道德規范實現超越。研究表明,新時期教師道德品質的主要范疇包括仁愛、公正、寬容的本體部分,勤奮、謙遜、節操的基礎性部分和開拓與進取的前沿部分。這些新型教師道德品質是我國古代教育家、思想家關于教師道德品質研究精華的繼承,是對孔子的“有教無類”“誨人不倦”“不恥下問”教師基本道德品質論,荀子的“尊嚴而憚”“耆艾而信”“知微而論”教師道德品質論,徐特立、陶行知等教育家的“博愛”“謙虛”“勤奮”“真誠”品質論的發展與升華。教師每一種道德品質的構成都有六個最基本的要素,即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為、道德習慣。其反映了教師道德品質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即道德品質是道德行為的積累,道德品質是道德行為的內在根據,道德品質是道德關系的體現,道德品質是道德原則和規范的內化,道德品質是主體自覺意志的凝結,道德品質是行為整體的穩定特征。它們的形成與發展是個體生命發展過程道德品質生成主體因素、社會因素、實踐因素交互影響與整合建構的結果,是主體自我完善、自我建構,人生價值與生活幸福的不斷實現。[5]只有從生命發展需要的角度完滿認識道德品質的本質特征及其形成與發展規律,教師才能主動自覺地提高道德認識、陶冶道德情感、磨煉道德意志、建構道德信念、親歷道德實踐、養成道德習慣,才能自覺加強道德修養,達到不斷實現師德素質的質性飛躍和教師隊伍不斷優化的目的。
二、構建體系,重在落實
在師德建設實踐中,構建體現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特征的師德教育運作體系,以尊重教師的需要為核心,不斷改進師德教育,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強烈呼喚。[6]
1.構建師德教育的目標內容體系師德教育目標體系是師德建設的方向,選擇實質性的教育內容至關重要。在總體上,學校應根據自己的實際,確立以學校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為主體的目標內容體系,分層次、有系統地具體制定學校公德、干部道德、教師道德教育細則。在操作上,要做到“五個統一”,即堅持公民道德教育與教師職業道德教育的統一,普遍的職業道德教育與學校職業道德教育的統一,基礎性道德教育與先導性道德教育的統一,傳統道德教育與現代道德教育的統一,職前道德教育與職后道德教育的統一。
2.構建師德教育的活動體系以實踐為基本精神的道德,其達成不能沒有活動的開展,活動是道德教育的有效載體。師德教育同樣如此,沒有活動載體的師德是“美德袋”式的教育,空袋是不能直立的。師德教育的過程就是在活動中學習師德知識、體驗師德情感、內化師德信念、磨煉師德意志和養成師德習慣的過程。學校師德建設要根據自己的情況,構建各具特色的師德教育活動體系,如: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開展師德理論教育活動;以法制報告、英模報告會為主體的師德專題教育活動;結合重大節日、紀念日開展各種各樣的文體教育活動;開展構建學校精神家園的環境建設活動;學校與社區行業道德聯誼教育活動;中小學校與大學的合作教育活動;德育科研活動;等等。
3.構建師德教育的管理體系師德教育管理體系是學校師德建設運行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領導體制、機構設置、德育隊伍組織、規章制度建立、德育環境創設。其基本職能是決策與規劃、協調與監督、組織實施、總結調整,等等。為了保證整個體系的前后銜接、相互配合、有序運轉,學校必須實行一把手責任制,即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黨政工團婦研等部門配合抓、學校各級機構層層落實的領導管理體制——德育隊伍是師德建設的主體,是獲得總體實效的關鍵。學校必須樹立全員育人的觀念,建立骨干隊伍(學校的黨政領導、政治課教師、管理者、優秀教師、學生優秀分子)、基礎隊伍(各科任教師以及其他職能部門的工作人員)、社會力量(社區、家庭、部隊等方面的英模人物)三位一體的師德建設隊伍,使“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育人理念得到全方位落實;除此之外,建立健全的崗位責任制、工作制度、會議制度、獎懲制度、日常規則、師德評定方案等規章制度,創設包括基地、場所、設備及教育手段等硬環境與校園文化、校風等軟環境相結合的師德教育環境,是保證師德教育質量,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基礎性環節。
4.構建師德教育的保障體系建立科學的師德教育運行機制是師德建設的重要保障,它包括激勵機制、宣誓機制、反思機制、科研機制和監督機制等。(1)激勵機制。建立激勵機制,尊重教師生命發展的各種需要,根據不同價值選擇、成就感,運用各種方式去激勵先進、鼓舞高尚,從而增強廣大教師進行師德實踐的信心與決心。激勵包括榜樣激勵、目標激勵、成就激勵和需要滿足激勵等。(2)宣誓機制。就是用宣誓的方法推進師德誠信的實踐。宣誓有就職宣誓、入黨宣誓、決心書宣誓等,它是一種強調師德素質內化、喚起教師自醒的實踐方式。(3)科研機制。在知識經濟時代,師德建設面臨新的課題,如何創造性地解決教師職業道德教育的難題,促進教師隊伍由數量型向質量提升的方向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以教育科研為先導,走內涵式發展之路,用科研成果推動教師道德的自主、自律、自由發展。(4)監督機制。要使師德教育真正取得實效,必須在師德建設規劃與師德教育實施及成果達成之間建立監督機制,它可包括“學評教”機制、“社評教”機制等,以確保師德建設計劃善始善終地落實。
5.構建師德教育評價體系評價體系建構的內容包括評價的標準、原則、主體和方法。評價標準的確定必須是社會標準與職業標準的統一,歷史標準與現實標準的統一,一般標準與特殊標準的統一。評價時,必須遵守實踐性原則、全面性原則、過程性原則、公開性原則和集體主義的原則,采取組織、同行、自我、學生、家庭共同參與的多維互動評價方式,實行觀察行為評價法、教師座談評價法、學生座談法、個別談話法、教師自陳法,具體采用什么樣的評價方法,學校視自己的實際情況而定,總之,要從教師的需要出發,以最大限度地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為尺碼。師德建設是教師教育的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隨著教師專業化的不斷向前推進,教師隊伍整體正在實現著由數量發展向質量提高的轉變,教師教育的方式也在由傳統單一的師范教育向以教師專業發展學校、校本培訓、課題研究培訓為主體的方向轉型。師德教育只有不斷更新教育理念,辯證地認同、內化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價值,從學校實際問題出發,以教師的創造性發展為學校的最大政治,徹底解決教師隊伍建設中師德核心地位不夠凸顯的問題,才能使教師專業化發展永葆活力,使教師永不愧于“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個光榮的稱號。
作者:苗成彥單位:臨沂市教育體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