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做知識型教師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這是繼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之后,人類社會發展的又一個里程碑式的社會形態。在這個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社會生活的信息化、網絡化程度越來越高,知識的總量急劇增加,知識“更新周期”越來越短,人們原有的知識和技能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實工作和學習的需要,普遍感受到了發展、競爭的壓力,由此產生了普遍的、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學習是人類認識自然和社會、不斷完善和發展自我的必由之路。無論一個人、一個團體,還是一個民族、一個社會,只有不斷學習,才能獲得新知,增長才干,跟上時代。學習的作用不僅僅局限于對某些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學習還使人聰慧文明,使人高尚完美,使人全面發展。上世紀中葉法國人保羅·倫格蘭德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國際成人教育促進委員會上提出了關于“終身教育”的報告,他指出:“教育并非終止于兒童期和青年期,它應伴隨人的一生而持續地進行。”“教育應該是能夠在每一個人需要的時候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識和技能”。這種思想一經提出,得到了許多國家的極大關注。在我國,“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向全國人民發出的動員令和宣言書,它表明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已經成為國家的意志,成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
作為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教師,更應該意識到終身學習的緊迫性和必要性。這是由“教師的職業是一種綜合性很高,需要高度創造性的工作,教師的專業也是一種特殊的復合的專業”決定的。教師要想勝任本職工作,絕不止于職前的專業教育和師范培訓,還需要不斷地進行學習和提高,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終身學習的觀念不僅是教師教學和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時代的呼喚,教育發展的要求。
在倡導終身學習理念的今天,我們該如何做一名“知識型”教師呢?以下將從四個方面做粗淺的闡述:
一、加強師德修養,做“高尚型”教師
1、忠。過去人們常常把教師喻成“春蠶”和“蠟燭”,無私地照亮別人,毫無怨言。是什么力量在支持和激勵著他們呢?是熱愛黨、熱愛人民、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的信念和精神。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魯迅先生的“我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的高尚師德,都體現出教師的奉獻精神。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激勵下,許多教師努力進取,不斷探索,總結經驗,儲備知識,努力使自己成為教育的行家和能手。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是衡量教育工作者個人行為和品質的最高道德標準,也是黨和國家對人民教師的基本要求。老師的高尚師德不是自發產生的,而是在教育實踐中努力加強師德修養和自覺接受師德教育的結果。教師應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職業理想。當一名小學教師雖然沒有轟轟烈烈驚天動地之舉,其一生是平凡的,但是教育事業關系民族千秋的大業,千千萬萬的青少年成為有用人才離不開教師的辛勤教育。因此,教師要有職業自豪感,要把自己的人生價值定位在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之上。
2、愛。熱愛學生是師德的基本要求。在師生關系中,教師起著決定性的主導作用。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除了學庭成員外,接觸最多的要算是老師了。所以學生對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感受,很大程度受上與老師關系的影響很大。教師熱愛學生,尊重學生,把自己的知識、才能和畢生精力無私地奉獻給學生,能激起他們對教師的愛戴、尊重,他們就會熱愛教師,信賴教師,把老師的教導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在日常工作中,教師喜歡聽話的、聰明的學生是容易的,但要熱愛淘氣的、不夠聰明的、有這樣那樣過錯行為的學生卻不容易。誠然,后進生對教師的教學帶來了許多困難,轉變后進生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老師付出更多的愛心和精力。缺乏愛心與粗暴簡單的行為,是與師德相悖的。作為教師,我們的工作不是挑學生,而是去面對一個個不同的學生,通過我們的工作去發展他們,提高他們,培養他們。這就需要教師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愛每一個學生,做到循循善誘,誨人不倦。
3、學。學校完成傳授知識技能、培養人才的任務,主要通過教學活動來實現。因此,認真教好功課,這是對教師最基本的要求。當前,在課程改革深入發展的新形勢下,教好功課的內涵更豐富了。教師不僅要教好學科課程,而且要教好活動課程;不但要能教好書,而且要育好人;不但要教好書本上的知識,還要將學生的視野引向生活和社會,這是培養二十一世紀新人的需要。這就要求教師像海綿一樣,不斷吸取新知識。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新的知識不斷產生,不好好學習和不善于學習的人,好比無水之源,無本之木,難以生存和持續發展,是要被時代淹沒的。教師是人類文化的傳遞者,是學生心智的開啟者,在新形勢下,教師要自覺學習教育理論,學習現代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還要自覺進行跨學科的學習,只有像蜜蜂采蜜那樣,不斷吸取新鮮的養料,才能提高教書育人的本領,適應新課標的需要。
4、行。教師的言行是教學中的隱形課程,師德在教育教學中起有極大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它能影響學校校風、學風,是調節教育過程中人際關系的杠桿,也是教育和感染學生的巨大精神力量。教師是否具有優良高尚的師德,直接關系到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關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古往今來,許多思想家、教育家和有識之士,之所以對“為人師表”的師德提出了很高很嚴的要求,正是因為他們看到了師德對人們的影響,對教育的重要作用。
二、豐富文化知識,做“博學型”教師
教師是人類文化科學知識的傳遞者,是學生掌握真理、認識世界和發展智能的引路人。掌握系統的科學知識,具有良好的文化素養,是從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條件。教師不僅要掌握較多的知識,還必須具有符合教育工作要求的合理知識結構,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養。
1、系統的基礎知識。任何學科教給學生的知識首先都是基礎知識,它是教材的主體內容。對于這些知識教師不僅自己要懂得,還必須能夠給學生講解清楚,能夠引導學生認知、理解、會用。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對基礎知識掌握得更扎實,理解得更深刻,以便做到從學生認知水平出發,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對學生的觀察與思維做出恰當的指點,以有效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同時,教學活動有及時性的要求,教師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不僅要準確、深刻,還要熟練,能夠敏捷而靈活地運用,以保證教學流暢地進行。
2、廣博的科學知識。掌握廣博的知識,知識面寬,首先是教好功課的需要。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直接交給學生的知識是有效的,但教師要把握好所教知識在知識體系中的地位,正確理解其與相關知識的關系,則必須具有更為廣博的知識。同時,在現代教育條件下,學生吸收知識的信息源是多方面的,每天學生都通過電視、廣播、報紙、書刊以及網絡等擴展其知識視野,隨時都可能向教師提出各種不同的問題,雖然教師不可能完滿回答學生提出的所有問題,卻應該在回答中給學生以有益的啟發,用廣博的知識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培養他們對未知世界的興趣。
3、良好的文化素養。在掌握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的同時,教師要有良好的文化素養,包括尊重文化科學的態度,讀書與探索的興趣和習慣,參加文化活動的主動精神,以及藝術修養……
教師工作的對象是有待于進一步塑造的人,因此強調教學工作的“人文性”特點,強調教師對普通文化知識的掌握,強調教育涵養人文素質的內在價值。教師只有具備了廣博的文化知識,才能夠融會貫通、得心應手,使自己更好地理解所教學科知識并把所教學科與其他學科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滿足每一個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多方面發展的需要;才能夠幫助學生了解豐富多彩的客觀世界,給學生獲取多方面知識的機會;才能夠幫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教育學科知識,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豐富多彩,促進學生全面發和素質的全面提高。
三、精修專業知識,做“專業型”教師
教師專業化主要體現在對學科知識的組織、傳遞和評價等方面。教師要成為學生心智的研究者,不僅需要所教學科的專業知識,而且需要教育專業的知識。杜威說:“為什么教師要熟悉心理學、教育學和各科教學法?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種理由是,他能憑借這類知識觀察學生的反應,迅速而準確地解釋學生的言行,否則,學生的反應,可能察覺不出來;另一個理由是,這些知識是別人用過而又有成效的方法,在需要的時候,他就能夠憑借這些知識給兒童以適當的指導。”具體來說,堅實的教育專業知識又包括三個方面。+
1、一般教育學知識。美國各教師協會堅持主張:“凡是要做教師的人必須首先修完類似醫師和律師所必修的(教育學)專業課程。其論據的實質是:如果公立學校教師想被人看作是專門人才的話,就必須掌握教育學的高深知識,這樣就使他與僅僅受過普通教育甚至較多普通教育的外行人區別開來。”21世紀的教師,應當通曉并熟練掌握教育科學理論知識,這是教師工作“雙專業”特點的客觀要求。是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理論依據,也是將教師的教學由經驗水平提高到科學水平的重要前提。一般的教育學知識范圍相當廣泛,包括教育基本理論、心理學基本理論、教育管理學、教育法學、比較教育、教育改革與實驗,以及現代教育技術知識、教育科學研究等。教師只有全面系統地掌握教育專業知識,才能確立先進的教育思想,正確選擇教學內容與方法,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科學地傳遞給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學科教學知識。“學科教學知識”是教師對教育學、心理學、學科知識、學生特征和學習背景的綜合理解。教學本身是個推理的過程,從理解開始,經過轉化、教學、評價、反省,而達到新的理解,這就要求一名教師至少能夠了解和掌握下列問題:某一學科的中心問題是什么?對某一單元來說核心概念是什么?把這些核心內容傳授給學生應采取什么態度和方式?學生的興趣是什么?如何激發學生的動機?教師如何測驗和評估學生的學習成績?教師的學科知識應該在特性上,而非內容上與其他人不同,教師不是歷史學家,而是講授歷史的人,不是科學家,而是教授科學的人。
3、教學情境知識。專業最終是關于“實踐的”。理論知識是從業資格的基礎,而專業實踐本身是所有知識指向的終極目的,教師的專業發展與專業自主,具有明顯的情境性的特點,優秀教師面對不確定性的教學條件能做出復雜的解釋與決定,能在具體思考后再采取適合特定情境的行為。在教育工作中,很多情況需要教師機智地對待,這種教育教學的機智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種情況下適宜的和必要的方法,在另一種情況下可能就是不恰當的。只有針對學生的特點和當時的情境有分寸的進行工作,才能表現出教師的教學機智來。在這些情境中教師所采用的知識來自個人的教學實踐,具有明顯的經驗性,而且,實踐知識受一個人經歷的影響,所以這種知識的表達包含著豐富的細節,并以個體化的語言而存在。因此,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充分運用所學的知識以教育學生之外,更需不斷地針對教學情境中的問題,運用科學方面,探求問題的可能成因,了解問題的真相,并且進一步研究解決的方法。此外,還要配合時代的進步,不斷改進教材教法,以資提升教育專業的品質,并主動參與教學行動研究。教師惟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求新、求精、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才有可能帶動教育的進步,讓學生也在潛移默化之中,養成主動的研究精神,并學會搜集資料、分析問題,進而掌握解決問題的技能。
四、掌握先進手段,做“信息型”教師
當代教師置身于信息社會,除了應具有現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學觀念,還應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能熟練運用計算機和網絡,對信息資源進行有效的收集、組織、管理、分析、綜合和運用,學會如何使用計算機捕捉信息、運用信息;學會充分利用信息資源,指導自身的工作和學習。否則就會落后于這個時代,成為這個時代的“功能性文盲”教師,并終究會被淘汰。
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主要是指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授課。提高多媒體教學技能,教師可以準確合理地處理教材,安排教法,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我們要改變觀念,利用新的教學方法和教育手段,以提高教學質量。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新型信息傳遞手段越來越多的今天,小學教學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不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建立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業務素質、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大計。”教師教育要“優先發展、適度超前”。2002年11月8日,中共十六大再次強調“科教興國”戰略,指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第三奮斗目標。教育是全社會的大事,但重任主要落在教師身上。時代在變,人也在變,教師必須認清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對自身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性,自覺地樹立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觀點,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做一名知識型教師,以適應現代的教育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