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普通高中德育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有天”就是學校德育要給學生寬廣自由的成長天空,達到學生天性的和諧發展。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說:“正確的教育,意指自由與智慧的培育,然而如果存在了任何形式的強制行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恐懼,則將這項培育成為不可能的事。”一顆被緊緊箍緊的心是不可能有生命的彈性的。而自由的根本在于精神的自由和表達的自由,教育一定要喚醒學生作為一個思想獨立者的公共理性。而這種“自由表達”和“獨立思考”品質需要以學校文化作為根基,需要學校文化的浸潤。正如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所說:“一切文化最后都沉淀為人格。”
我校一方面積極積極營造自由民主氛圍,讓學生有自由表達的空間。如2012學年起,經學生會票選,校團委推薦,學校校長室聘請6名同學擔任學校校長助理,讓學生直接參與學校行政管理工作。學校還定期不定期的召開學生座談會,及時了解學生對教育教學管理、學校后勤服務等各個方面的意見并及時反饋到各個部門進行整改。另一方面學校以綜合素質“催生式”評價,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學校以“多元發展理論”為指導,扎實開展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學生個人成長記錄袋”為每個學生建立了綜合、動態的成長檔案,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對學生的多元評價助推了學生社團的發展,促進了學校特色文化的建設,提升了學校的特色品質。“報春花”文學社常開常艷,《報春花》期刊被評為“全國中學生優秀文學社”。“一枝春”詩社春香滿園,《一枝春》詩刊,也已成為校內外頗有影響的校園文學刊物。學校先后成立了書畫協會、攝影社,興建了一座300多平方米的“美術館”。學校書畫協會自1988年成立以來,先后有400余件作品獲省級以上獎勵,有的還參加國際比賽并獲獎。師生作品先后在海安文化館、南通群藝館、江蘇省美術館和中國書畫院美術館成功展出,獲得好評。《人民教育》曾以《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為題,專門介紹了學校推進藝術教育的成功經驗。近年來立發中學藝術教育特色,更是在省、市、縣各級媒體上頻繁亮相,2011年學校藝術教育的成功做法分別在“長三角美術教育論壇”和“江蘇省美術教育專業委員會”舉辦的省美術教育教學研討會上交流。2012年我校學生演出的校園劇《翅膀》參加市中小學藝術展演獲得了特等獎。我們加大學生社團建設力度,努力讓每一個學生在校期間愉快學習、全面發展、健康發展。我們開展運動會、軍訓、歌詠比賽、辯論會、科技節、社會調查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為眾多學子鋪就了成人成才的廣闊道路。
二“有地”就是學校德育要從學生生活中尋找到落腳點,達到與周圍環境的和諧發展。
經驗告訴我們,學生的正常生活才是最真實的德育。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里所做的一切,都應當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我們的責任是把學校教育建成既是自然正常的生活,又具有教育價值和意義的生活。課堂是教育的原點也是教育的根本歸宿,教育的問題其中包括德育的問題必須回到課堂上才能解決。基于這樣的認識,我校首先引導廣大教師澄清了一個認識:教師是教育者,作為一名教育者你不能將“教育”簡化成“教學”,又將“教學”簡化成“教書”,然后把“德育”和“教書”割裂開來,教師工作的完整流程應該是既“教學”又“育人”。育人是我們高效課堂中的一個鮮明的特征,更是高效課堂育人的終極目標。同時我們以班會課為平臺,把班會課作為真正的課來上,積極推行主題教育研究。其次,我校創新設計出“學生行為習慣養成鞏固卡、糾正卡和反思卡”,并將三卡合一,有形見證學生的成長。學校要求學生每周對自己正在鞏固的良好習慣,正在糾正的不良習慣進行記錄,并及時對自我行為進行反思。學校堅持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綜評、家長參評的評價制度,使評定工作真正起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相互監管、相互激勵的效果。學校還通過定期評選“素質標兵”、“習慣標兵”、“道德標兵”、“學習標兵”、“進步標兵”、“特長標兵”等先進個人,宣傳典型,學習榜樣,在學生中形成了“學先進、趕先進、超先進”的良好局面。經過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我校已經孕育出班風正、學風濃、校風純的良好文化氛圍。再次,我們校內校外聯手,共奏和諧樂章。學校充分利用角斜紅旗民兵團史跡陳列館、德讓博物館、仲貞子藝術館、鎮敬老院等德育基地,以及青少年犯罪警示室、少年模擬法庭等場所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傳統美德教育、預防犯罪教育。
三、“有人”就是學校德育應該關注學生的個體成長,達到個體自身的和諧發展。
真正的教育是對每一個生命個體的尊重,回歸原點的德育應該是對每一個生命個體的德育關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把學生的發展作為德育的基點,讓德育返璞歸真,這是海安縣立發中學人用實踐譜寫的“教育學”。通過“先鋒工程”不讓一個追求上進的學生的積極性受到挫傷,學校黨支部和團委以青年黨校為載體組織優秀團員學黨史,知團情,勉勵他們積極向上,2011年我校被評為“江蘇省五四紅旗團委”。近幾年學校黨支部已經發展了10多名學生黨員。通過“愛心工程”不讓一個貧困生無法完成學業。學校為了培養學生勤儉節約的習慣和援助弱勢群體的愛心,在全縣率先建立了“愛心亭”,并把“愛心亭”工作常態化。多年來我校的“愛心亭”一直堅持在每周五開放,接受師生的捐款捐物,迄今為止,“愛心亭”已接受師生捐款和捐物,總值10多萬元。通過“助困工程”不讓一個學困生掉隊,老師們幫助偏科或基礎薄弱的學生個別輔導,使其改進學法,提高效率。通過“牽手工程”不讓一個問題生走上邪路,全校每一位黨員都與一位問題生結對幫扶,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挖掘他們的內在潛力,以一顆寬容之心真誠相待,引導他們回歸正確的人生航道,走向知識的殿堂。
四、“有心”就是學校德育應該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達到個人內心的和諧發展。
季羨林教授曾說過:“真正的和諧是一個人內心的和諧。”我校將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化,設立信箱、熱線電話、發泄室等,及時對師生進行心理咨詢和治療。我校是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基地、南通市學校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四星級”學校。學校現有心理咨詢師5人,其中國家級心理咨詢師3人,心理咨詢工作不僅服務于校內,還延伸向了校外。以學生為主體的心理健康協會,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2011年11月海安縣司法局副局長、縣心理協會理事長王益鵬率領海安縣心理協會理事單位的代表觀摩了學校心理健康協會新一屆理事會選舉大會暨心理健康教育大會,縣內多家學校也派代表進行了現場觀摩,與會代表對立發中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學校還在現有心理咨詢室的基礎上建立了學生發展指導中心,加強了對學生學習、生活、交往、安全、生涯規劃等方面的指導。
五、結語
真正的德育應該是和諧共生的德育,只有“天和”、“地和”、“人和”、“心和”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和而不同”,達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師生大同”的校園和諧境界。
作者:梅廣穩單位:海安縣立發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