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政協街道工作交流材料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成立政協街道工委是區政協工作觸角向基層延伸的一項創新舉措。作為新生事物,既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取,也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如何明確定位、規范運作,使人民政協在與黨工委、辦事處的同頻共振中彰顯新作為、新優勢,在履行職能的過程中踐行“人民政協為人民”的莊嚴承諾,是擺在政協街道工委面前的一個新課題。政協街道工委成立后,在區政協常委會和街道黨工委的正確領導下,我們緊貼大局、緊貼民生、緊貼發展,積極探索基層政協工作新路子,傾力打造一個“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上有新貢獻;在協調關系、團結各方上有新作為;在規范運作、制度建設上有新成效”的充滿活力的基層政協組織。
一、做足功課,為政協街道工作的科學謀劃理清思路
做足功課是政協街道工委成立后的首要任務,它包括兩層含義,即:“明確職責”與“掌握特點”。明確職責,才知道應該干什么;掌握特點,才知道如何把握優勢。
(一)明確職責。一是當智囊、獻良策。充分發揮政協委員和社會各界人士的作用,為推動科學發展,建肺腑之言、獻有用之策、立務實之論。二是察民情、知民意。組織委員深入基層,了解民情,重點關注人民群眾普遍反映的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及時反映社情民意信息。三是解民憂、保民安。了解群眾疾苦,關注弱勢群體,積極配合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做好協調關系、化解矛盾、促進穩定的工作。
(二)掌握特點。一是區域特色明顯。街道轄區內有區政協委員29名,雖然界別設置和人員構成不盡相同,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工作或生活在轄區內,具有明顯的屬地化特征。二是聯系工作直接。委員既有當好參謀的職能,又有參與本地區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的責任。三是聯系群眾緊密。直接融入本地區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與群眾關系密切,具有團結協調優勢。
二、夯實基礎,為政協街道工作的規范運作提供保障
職責明確后,立足實際、把握特點,夯實以“隊伍、制度、機制”三要素為核心的政協街道工作基礎,積極推進基層政協組織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是當務之急。
(一)加強隊伍建設。以建設“發展所需、黨政所思、民眾所盼、自身所能”的基層政協組織為目標,深化街道、社區兩級政協工作者隊伍的“學習意識、責任意識、服務意識、創優意識”。建立政協工作崗位責任考核體系,把委員是否滿意、政協工委是否認同納入工作者個人業績考評范疇,著力培育一支“想干事、能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政協街道工委團隊,切實擔負起基層政協工作創新發展的重任。
(二)強化制度建設。行為靠制度約束,工作靠制度規范。制度建設是使基層政協工作有制可依、有章可循,實現規范運作的重要保障。為此,我們在認真學習區政協《關于加強政協街道工作委員會建設的實施意見》的基礎上,制定并逐步完善各項工作制度,包括學習制度、會議制度、調研視察制度、社情民意反饋制度、走訪制度等。既促進了工作的科學規范運行,又避免了工作的盲目性。
(三)探索建立“三大”機制。一是協同聯動機制。政協工委積極主動加強與街道黨工委、辦事處、人大工委的溝通聯系和團結協作,力求使政協街道工作與中心工作同步、同向、合拍。二是政協工委聯系委員機制。通過定期上門走訪、重大節日短信慰問、提案辦理落實情況及時反饋信息、贈送街道自主創辦的平面媒體《報》、QQ互動等多種形式,密切政協工委與委員之間的聯系,鼓勵委員積極履職。三是委員聯系群眾機制。通過建立街道政協委員之家、委員掛鉤社區聯系點、社情民意聯系點;開通委員信箱、聯系委員網上通道等方式,幫助委員走進基層,了解民情,為民參政。
三、創新實踐,為政協街道工作的效能提升增添活力
政協街道工委的成立,為人民政協發揮獨特優勢開辟了廣闊的空間,也為基層政協工作創新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面對新形勢、新起點、新要求,我們以創新的思維和只爭朝夕的精神,在履職中創新工作方法,在創新中提升履職效果,以新理念、新途徑、新舉措,全力開拓基層政協工作新局面。
(一)以新理念引領工作創新發展的實踐。一是堅定“服務發展”的理念。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把服從和服務于“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作為自覺行動。二是堅定“履職為民”的理念。在履行職能的各項活動中,強化改善民生的意識、堅定執著為民的情懷。三是堅定“借勢發展”的理念。借助政協委員人才薈萃、智力密集的優勢;借助人民政協團結民主大平臺的優勢,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推進區域經濟和社會事業科學發展的強大合力。
(二)以新途徑服務委員主體作用的發揮。一是在第一現場“聽”。通過工作情況通報會和走訪匯報等形式,幫助委員在了解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中“知區情”,在置身地區發展建設的活動中“知街情”,能夠更準確地鎖定區街工作重心,議政建言、獻計獻策。二是到基層一線“找”。通過建立社區政協委員聯絡站、委員掛鉤社區聯系點、委員社區接待室、開通政協委員社情民意信箱等新載體,幫助委員在深入基層、走進群眾的體察中“知民情”,能夠更直接地掌握群眾最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反映社情民意。三是從互聯網上“搜”。創建全區首個“街道政協工作網絡信息平臺”—政協街道工委博客;開通“聯系委員網上直通車”,直線鏈接黨政門戶網的“社區e事廳”,有效對接區域性網絡民意。幫助委員在捕捉分析本地區傾向性、苗頭性問題時“知輿情”,能夠更超前地為黨政決策提供預警信息和針對性意見建議。
(三)以新舉措促進履職效能的提升。一是加強學習,增進共識,著力打造“博學政協”。積極推進學習活動常態化,依托博客載體,開辟“學習園地”,堅持區政協“點題”和政協工委“薦題”相結合,為委員推薦精品書目、贈送書籍、精心設計學習“菜單”,組織委員開展集中輔導、學習交流和研討活動。通過學習,進一步提升境界,提高參政議政水平。二是服務發展,建言獻策,著力打造“務實政協”。積極探索政協委員與地區院士專家強強聯手、共促發展的基層政協工作新路子。緊扣街道“推動產業高端攀升和特色集聚”的區域經濟發展目標,組織政協委員與“東南大學院士專家服務站”的學者共同把脈區域經濟,圍繞“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商貿服務產業載體發掘”、“新村民國歷史文化街區整體規劃”三大經濟工作重點項目,開展聯合視察調研和專題研討,集思廣益、建言獻策,提出了諸多科學可行、可操作的意見和建議。三是參與公益,奉獻社會,著力打造“親民政協”。積極組織號召委員投身公益事業、加入義工隊伍,為群眾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委員王磊慷慨捐助5000元,用于新村社區對太平橋南6號小區垃圾聚集地的公益性項目工程改造;委員沈連豐連續三年每年捐資1000元,用于資助地區困難家庭子女上學;12名委員加入到“先鋒樓道清掃工程”義工服務隊,承包責任樓宇,參加每月一次的樓道清潔活動。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讓越來越多的居民群眾感知政協、認同政協,從而進一步樹立了親民、愛民的政協形象。四是發揚民主,增進團結,著力打造“和諧政協”。政協街道工委緊扣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充分發揮人民政協包容各界、聯系廣泛、人才聚集的優勢,廣泛聯誼、共建和諧。積極吸納地區有影響而又非委員身份的派成員進入政協街道工委班子;邀請非委員身份的全國優秀九三學社社員、東南大學教授(博導)龔樂年先生,擔任“特邀政協社情民意聯絡員”;邀請地區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少數民族成員和僑臺胞等參加政協工委舉辦的各界人士聯誼會。以實現“人民幸福”的根本目標,團結各方力量、增進良性互動、形成強大合力,不斷增強基層政協組織服務中心、開拓創新的能力;協調關系、化解矛盾的能力,通過“和諧政協”建設,助推共建和諧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