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縣實施醫藥衛生改制工作報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今年4月23日,自治區人民政府了《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三批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和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桂政辦發[]51號),隨后4月25日召開全區第三批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暨綜合改革啟動會議,這標志著全區第三批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啟動并進入了實施階段。我縣高度重視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按照自治區和市人民政府的統一部署,明確醫改工作任務的各個時間節點和工作要求,加強領導,強化措施,扎實有效地推進醫改各項工作,確保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試點在我縣順利實施。現將我縣開展醫改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一、全面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
全區第三批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暨綜合改革啟動會后,我縣要求各鄉鎮衛生院把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及綜合改革作為當前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統籌安排好各項工作。一是完成對全縣基層衛生醫療機構進行資產造冊工作,包括房屋、設備、總資產和負債情況。二是完成了庫存藥品清查工作。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分別對庫存藥品按國家基本藥物、省補充藥品和目錄外藥品三個部分進行了分類核查統計,詳細記錄每種藥品的通用名、劑型、規格、單位、庫存量及金額等,按要求以庫存的基本藥物和省補充藥品為主要用藥,自4月25日以后,如需補充藥品,不能采購目錄外藥品。據統計,全縣16個鄉鎮衛生院庫存藥品品種達800余種。目前庫存藥品清查工作已經結束,5月16日起已全部實施藥品零差率。三是已完成全縣療衛生機構的編制核定工作,自治縣機構編制委員會根據自治區和市相關文件要求,結合我縣各鄉鎮衛生院實際,下發了LL各族自治縣機構編制委員會文件(隆編[]3號),重新核定鄉鎮衛生院編制數378名,后勤服務聘用人員編制數46名。5月12日,增加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編制46名,鄉鎮衛生院總編制數增至424名,已按上級編制數的90%的幅度下達。四是按照自治區“一人一院”的要求,從自治縣醫改成員單位抽出16人,負責我縣16個鄉鎮衛生院綜合改革。
二、崗位設置方案編制進展情況
嚴格按照自治區和市相關文件要求核定人員編制數。全縣有專業技術人員崗位424個,工勤服務人員崗位46個,總崗位470個。目前已經按照要求初步完成16個鄉鎮衛生院《廣西壯族自治區事業單位崗位設置審核表》、《鄉鎮衛生院崗位設置情況一覽表》和崗位設置實施方案,縣衛生、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正在進行審核,待核實后報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核準。
三、參加過度考試、競爭上崗、人員分流以及人員聘用等工作準備情況。
我縣鄉鎮衛生院編外人員參加過渡考試考核報名工作于年5月8日開始進行,目前報名工作已基本結束。據初步統計,16個鄉鎮衛生院符合參加過渡考試考核的有170人,其中護士19人、醫生144人、醫學影像2人、醫學檢驗1人、藥劑3人、財會人員5人;符合免予參加過的考試考核的有40人,其中護士25人、醫生7人、醫學影像1人、醫學檢驗1人、藥劑2人、財會人員4人。目前我縣醫改工作中的競爭上崗、人員分流以及人員聘用等人員安排工作正在草擬方案等籌備中,待崗位設置實施方案、崗位設置審核等通過上級相關部門審核審批后組織實施。
四、召開動員會、培訓會情況及鄉鎮衛生院人員對醫改工作相關政策的了解情況
醫改工作涉及面廣,政策性強,任務量大,領導高度重視和健全的保障措施是改革順利啟動的前提。我縣于年4月19日召開基層醫藥衛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啟動會,5月11日召開全縣鄉鎮衛生院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暨綜合改革試點啟動會,貫徹落實全區第三批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暨綜合改革試點啟動會精神,啟動和部署我縣鄉鎮衛生院、中心衛生院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和綜合改革工作。由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情況復雜,政策性強。縣醫改領導小組對培訓工作高度重視,多次召開醫改培訓會,并將《廣西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試點相關政策文件匯編》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政策100問》分發給各鄉鎮領導和衛生院。通過培訓,使涉及醫改工作的相關人員更進一步的深刻領會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理念、目標和主要的政策措施,掌握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重點和難點,明確了醫改工作的切入點。
五、自治縣醫改辦機構建設情況。
為加強我縣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的領導,全面推進全縣深化衛生體制改革工作,今年3月3日自治縣人民政府下文成立LL各族自治縣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領導小組(隆政辦發[]8號),明確相關人員職責,切實加強對全縣醫改工作的組織領導。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自治縣發改局。
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基層醫療機構人才匱乏。中醫、藥劑、放射、檢驗等專業人員匱乏。
2、醫療專業人員培訓工作不夠全面,特別是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專業人員培訓不足,未健全醫療人員培訓機制,基層醫療人員診療技術水平提高較慢。
3、宣傳力度還不夠,督促檢查指導不到位。
4、認識不到位,部分還停留在認為醫改工作是衛生部門的事情。
5、人員(醫改辦公室人員)沒有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