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挑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西安政治學院學報雜志》2014年第四期
(一)來自西方國家的“西化”“分化”戰略和“話語霸權”的挑戰冷戰結束以后,西方敵對勢力意識形態滲透的重點轉向了中國,利用各種手段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戰略。在思想上,打著“自由”“民主”“人權”的幌子,極力鼓吹指導思想多元化,貶低馬克思主義,動搖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在政治上,極力宣揚多黨制、議會制和三權分立制,企圖使我國放棄社會主義制度,照搬西方政治模式;在經濟上,宣揚私有制,鼓吹自由經濟,攻擊社會主義公有制,否認國有企業的主導作用;在外交上,利用所謂的民族、宗教、人權等問題干涉我國內政。西方國家的“西化”“分化”戰略,既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造成直接沖擊,又誘發了一些反社會主義、反馬克思主義思潮,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主導地位形成極大危害。當前,一些西方國家憑借其超強的經濟地位,獲得了強勢的文化地位,造成國際話語系統的嚴重失衡,逐步建立起“話語霸權”。文化霸權和信息霸權是西方實現話語霸權的兩條主要途徑。一方面,西方發達國家不斷加大對文化產品的投入。隨著大量影視節目、報刊、書籍、軟件等文化產品的涌入,發展中國家得到的不僅是娛樂和享受,更有西方的價值觀念。另一方面,西方國家通過對信息傳播主動權的掌握,進而掌控了話語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科技上的差距,造成對信息資源占有的差別,導致信息流通不對稱。西方國家借助于信息霸權散布一些不實之詞,對國際問題作出一些自命不凡的價值判斷,并通過信息傳播宣揚自己的價值觀念。在西方大國文化霸權和信息霸權的雙重擠壓下,我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主導地位遇到了強勢挑戰。
(二)來自市場化對思想觀念的負面效應的挑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是一種經濟形態,同時也是一種價值體系,其運行的準則是公平、競爭、法制、信用等,市場經濟在塑造社會成員時代精神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負面效應。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擴大,使得部分社會成員心理失衡,對黨和政府產生不信任情緒;利益主體的多元化催生了各種不同的訴求和價值觀,多樣化的價值觀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形成了分散力;個人化、獨立化的市場經濟行為,容易沖擊到集體主義觀念,產生極端個人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思想觀念上的種種負面效應,沖擊、淡化著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
(三)來自多樣化社會思潮和復雜化民眾思想的挑戰近年來,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新民族主義、消費主義、后現代主義等思潮在我國的影響不斷擴大,這些非馬克思主義甚至反馬克思主義思潮通過一些學者的闡述和發揮,通過媒體傳播等途徑廣泛影響著我國各個群體。同時,社會上一些帶有迷信、愚昧、頹廢色彩的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也沉渣泛起。這些形形色色的社會思潮,都力圖爭取更多民眾的認同,爭奪意識形態陣地,消解著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話語權。在社會轉型期,人們的思想空前活躍,價值觀日趨復雜,容易出現正確與錯誤、先進與落后思想、新舊道德觀念的相互交織和沖突,增加了我國意識形態建設結構性失衡的可能性和行使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難度。
二、當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建構
(一)強化文化安全意識列寧曾指出:“對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的任何輕視和脫離,都意味著資產階級思想體系的加強。”一個國家如果喪失了思想陣地,就意味著在國際社會中喪失自我而淪為他國的附庸。因此,必須樹立和堅定馬克思主義主導下的文化陣地意識和主權意識。在一定的歷史階段,馬克思主義與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文化共生的局面具有必然性,也是當代中國經濟社會變化發展的自然反映。一方面,要用清醒冷靜的頭腦把握文化問題的實質,不被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話語轉換所迷惑。所謂“超越意識形態,只不過是為了讓更多的人接受自己的意識形態所玩的花招。即便是今天大肆宣揚‘超越意識形態’的美國,也從來不會真正放棄對意識形態的領導。另一方面,完全排斥或不加選擇地完全接受非馬克思主義文化都不符合辯證唯物主義的要求。馬克思主義既要在交流中不迷失自我,堅持對資本主義文化的批判揚棄;又要在交鋒中敢于接受挑戰,堅決對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做出反擊。
(二)不斷創新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伊格爾頓認為“領導權永遠不是一個一勞永逸的成就,而必須不斷地被更新、再造、保衛和修正?!瘪R克思主義要建立優勢話語權,同樣面臨“更新、再造、保衛和修正”的問題,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基礎上追求理論內容與形式的創新。首先,實現馬克思主義的回歸和超越?;貧w是要還原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理論的原生形態和精神特質;超越是要挖掘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理論,在創新中形成時代化、本土化的馬克思主義。其次,要提升意識形態建設的實效,作為思想理論的外在形式必須做到修辭平實化,語言大眾化,使普通民眾能夠聽懂、理解和信服。
(三)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豐富意識形態教育的渠道和方法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離不開思想理論斗爭,但更重要的是通過思想理論斗爭使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被廣大人民群眾深刻認同、理解掌握和指導實踐,這是斗爭是否真正獲勝或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能否真正確立的根本標準,因此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積極拓展意識形態的傳播載體,通過廣泛深入、普遍滲透、潛移默化的方式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使馬克思主義融合于人民群眾的思想、生活和行為之中。當前,必須適應形勢變化,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不斷拓寬和豐富意識形態教育的渠道和方法,擴大教育的受眾面,使形式更加生動,內容更加新穎,更加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引導滲透。同時,必須利用好網絡,加緊構筑互聯網思想教育陣地,加強網絡信息監管,建設和優化網絡環境。
(四)重視黨員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和實踐效果的兌現馬克思主義產生之初之所以能夠在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強勢統治的世界獲得民眾的追隨,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共產主義運動的組織者們非常重視兌現馬克思主義意識中的信念承諾。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出現了很多社會問題,如貧富差距拉大、社會矛盾凸顯、誠信缺失、貪污腐敗等,這些都不是馬克思主義所追求的理想社會應有的狀況。雖然解決這些負面問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各級黨組織和政府必須積極努力地解決問題,制定相關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并嚴格組織實施,切實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追求和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作為路線、方針、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執行者,黨員干部自身首先要清正廉潔,帶頭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所倡導的價值取向,用自己的模范行為和高尚人格感召民眾,使人民群眾通過切身感受真正擁護中國共產黨,擁護社會主義,信服馬克思主義。
(五)在制度設計、政策法律和公民道德規范中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要求意識形態是社會制度的本質反映,理應體現在社會制度、政策法律和道德等相關規范中,從而使民眾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信仰既是一種自由選擇,又具有外在的剛性約束力,有利于統一思想,使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始終成為社會群體行為。
作者:劉旭青單位:西安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