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會保障基金管理課程教學改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課程教學師資隊伍建設落后
首先,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設立時間不長,多數專業教師是從行政管理、社會學和人力資源管理等方向轉化而來,未經過專業系統的學習訓練,像“社會保障基金管理”這種要求知識儲備較高的課程教學一般很難勝任。其次,從引進師資來看,“科班”出身的社會保障高學歷人才可謂是“鳳毛麟角”,多數高校不得不引進相近專業的博士或“迫不得已”引進社會保障碩士,以解師資嚴重短缺的“燃眉之急”,導致師資隊伍不是專業不完全對口,就是學歷層次普遍偏低,現有教師的專業理論水平和教學實踐能力都難以適應教學發展的需要。像“社會保障基金管理”課程的教學很難找到既懂管理學、社會保障學又兼通財政學、金融學和會計學的“全能”教師,在專人常年授課的情況下,教學難免會出現部分內容的“淺嘗輒止”,甚至省略跳過,無法使學生全面了解整個課程和學科的“全貌”。最后,專業課教師“斷層”現象嚴重,不僅是職稱結構“斷層”,更重要的是教學梯隊的“青黃不接”。多數高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課程組成員普遍呈現“年輕化”,很難形成一支學歷、年齡和職稱結構相對合理的教學梯隊。
(二)缺乏實用教材和配套教輔資源
由于社會保障基金管理是一門新興的、情況不斷變化的學科,“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的教材建設和輔助教學資源還十分薄弱。從目前出版的教材來看,形式上不僅種類較少,可選擇性有限,而且出版時間普遍較早,沒能做到“與時俱進”,甚至有些教材書名是《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或《社會保險基金管理》,給使用者造成理解上的困惑乃至學習內容上的差別;在教材內容上,多數教材在體系設計上不是過于簡單、內容的大量重復和缺少配套訓練習題,就是理論性太強、過于冗長和知識更新慢,例如“社會保障基金管理”課程中關于社保基金投資的章節中,投資工具還是列舉為“債券、股票、銀行存款”等等,但在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企業會計準則》中就規范了中國會計實務的核算和術語,新增了很多科目并統一了概念內涵,如交易性金融資產就取代了原來的股票、債券、基金的市場交易短期投資,這些已被“淘汰”知識或術語并沒有在教材中及時得到更新和修正。另外,從現有的配套教學資源來看,數量明顯不足,主要是缺乏與教材相配套的案例教材、模擬實訓軟件甚至是模擬實驗室。
(三)教學形式單一,考核方式不健全
目前,在“社會保障基金管理”課程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重理論、輕實踐,重課堂教學、輕實踐教育,與此相應的考核方式也比較單一,基本上是以閉卷考試的形式來考查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輕視實際應用和操作的能力,造成學生在就業時“只會說、不會做”的“中看不中用”局面。另外,教學形式基本局限于現代多媒體技術,教師按照PPT課件的內容進行講授,盡管提高了課時利用率,但學生平時上課“坐等”老師講課件,考試時拷貝課件,很少有學生作課堂筆記,完全是一種應付型學習狀態。這種教學形式和方法的單一,降低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輔之以課程考核方式的不健全,造成了“學習時老師教給學生知識,考試后學生又如數把知識還給老師”的局面,學生學習普遍流于形式,能力未見明顯提高。
二、“社會保障基金管理”課程教學改革的建議
(一)加強課程教學團隊建設
在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的科研水平和教學技能水平直接影響到教學實踐的效果,因而培養一支素質過硬的教學科研型師資隊伍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和基礎,建設學緣結構合理、職稱比例平衡的教學團隊尤為關鍵。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首先,加大實施人才“引進來”的政策力度,面對現有教師學歷普遍偏低和知識背景單一的“軟肋”,有針對性地從國內外知名高校引進以公共管理學為專業背景(社會保障專業尤佳)的博士及以上的高學歷人才,豐富教師團隊的學緣結構,彌補專業課教師團隊知識儲備的不足,著力提升科研業績,如有必要和可能,可以專門引進在社會保障基金管理方面有突出研究成果的學者,盡量減少學校內部“近親繁殖”式的教師選聘現象。其次,實施現有教師“走出去”的人才培養計劃,支持教師繼續深造以提高學歷層次,積極創造條件讓教師進入勞動與社會保障管理部門、經辦機構掛職鍛煉以提高其實際操作能力,經費資助教師到國內外著名高校的社會保障研究院所進修、訪學,以拓寬交流聯系和學術視野,全方位提高現有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最后,針對“社會保障基金管理”多學科交叉的特性,建設一支有相關學科背景(如管理學、社會保障學、經濟學和金融學等)組成的3-5人教學團隊,共同承擔課程教學和實踐環節,并根據各自專業特長分段負責相應的教學內容,仿效精品課程建設的要求由教學組長統一協調、統籌安排,做好教學PPT課件、習題練習、案例討論、考試題庫、情景模擬等教學準備工作。
(二)優選課程教材和教輔資源
教材選擇的好壞是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的基礎性工作,在甄選的過程中一定要針對課程群設置的學科特點靈活運用教材和教輔資源,尤其是在當前社會保障基金管理教材編寫良莠不齊的形勢下,多數高校選擇教材基本遵循“由該領域的名人編著”和“由知名的出版社出版”的“兩名”原則。以管理學專業背景的課程群設置為例,我們選擇呂學靜的《社會保障基金管理》(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7年)作為指定教材,因為其總體上難易適中,編寫語言簡明、易懂,而且每章節后都配有本章小結、綜合案例和思考題,既易于讓學生把握重點和要點,又容易讓學生理解并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架構,唯一的遺憾就是理論深度不足。為此,我們還把林義的《社會保險基金管理》(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2年)作為輔助教材,雖然其編寫時間相對久遠,知識的前沿性有所欠缺,而且是僅對社會保障基金中的社會保險基金進行重點論述,并未全面闡述其他各類社會保障基金的管理內容,但其卻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結構性。根據教學需要,我們整合了這兩本書中比較好的部分,并把西方發達國家有關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的經驗和教訓作為補充材料共同構成了授課的體系框架。因此,在選擇教材和教輔資源時要結合自身的學科課程群特色,注重科學性、前沿性、理論性和實用性的有機統一,不一定要拘泥于某一本教材。
(三)綜合采用多種實效性的教學方法
1.啟發式教學。“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的理論性內容比較單調和乏味,如果單純由教師“填鴨式”的知識灌輸,學生勢必會產生對枯燥理論的厭倦情緒,但要把這些必不可少的基礎性知識講得繪聲繪色確實不易,較好的方法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貫穿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先提問再講解,或是由生活中的常見事例逐漸導入,讓學生帶著問題和好奇去聽課,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思考能力。
2.參與式教學。“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的前沿性內容多數是充滿爭議的議題,這就有了讓學生充分發揮自我見解的空間。教師可以事先給定討論話題,安排學生組成小組,收集與論題相關的資料,通過交流、辯論甚至小組競賽等具體方式進行類似“小講課”式的參與教學,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查找資料、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加深其對社會保障領域的知識點和前沿問題的理解力和判斷力。
3.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是通過對一些典型案例的研讀、分析、判斷和研究,闡明對某一問題的具體認識,從而使學生了解、掌握并應用所學知識的一種較為常用的教學方法。“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的案例多數集中在社保基金因各種原因導致流失以及如何加強監管等方面,這就要求教師在選擇案例時盡可能突出代表性和對比性,目的是讓學生應用基本理論分析現實事件,身臨其境地處理問題、提出方案,總結出未來遇到的類似問題的解決方法,提高其解決問題的理論水平和專業技能。
4.情景模擬。根據“社會保障基金管理”較強的操作性特點,可在課堂教學中適當模擬一些情景,如模擬社保機構的操作環境和社保政務大廳內一系列業務經辦流程,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和業務操作,進行仿真式的教學講解和操作訓練,但這需要一定條件的實驗室和教學軟件作為支撐,也是多數高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建設中最欠缺的地方,應該加強這方面的投入和開發。
(四)優化課程考核方式
學期末的成績考核是檢驗學生對該課程學習效果的重要“標尺”,但“一張試卷定成敗”、“重知識記憶輕實踐能力”式的考核方法根本無法全面衡量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水平,應該采用多角度、全方位的考核方式,加大對平時成績考核權重,根據學生在課堂提問、小組陳述、案例討論、情景模擬、課程論文中的實際表現測定分數。在保留傳統的閉卷考試使學生掌握好基本理論知識外,還可通過平時實踐來考察學生解決問題的實操能力,引導學生注重基本理論的學習和應用能力的提高,推進學生專業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作者:王曉東單位:內蒙古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