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金融危機經濟消費主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消費、投資、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十五”期間,隨著多年積極財政政策累積效應的釋放,投資率不斷攀升,消費率則持續下降,我國經歷了投資和出口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在此時期,投資率從2001年的36.5%迅速上升到2005年的42.6%,約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個百分點。其中固定資本形成率由34.6%上升到41.5%,消費率則從2001年的61.4%,迅速回落到2007年的49%。在投資的推動下,經濟增長加快,GDP年均增長10.1%。從貢獻率看,投資貢獻率迅速回升,消費貢獻率則持續下降。這一時期投資貢獻率平均為50.5%,其中固定資本形成貢獻率為49.0%,消費貢獻率為36.9%,而美國等發達國家,消費貢獻率在70%以上,我國的消費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世界各國的歷史表明,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投資率最先呈上升趨勢,到了一定程度后穩中有降。但在這個過程中,投資率一般最高不超過28%左右,顯然,相比之下,我國實際投資率要高出許多。我國投資率偏高,不僅意味著社會產出中更少的比例被用于消費,而且帶來生產能力過剩、大量銀行呆壞賬、長期貿易順差等一系列宏觀經濟問題(喬為國,2007)。由于投資增長過快,消費增長明顯不足,大量產品只有對外出口,所以我國的出口每年以20%-30%的速度在繼續增長,出口依存度已達36%。
受金融危機和全球經濟疲軟影響,2008年我國出口增速加速下滑,其中,金融風暴中心美國的進口需求急劇下降。2008年前7個月,我國對美國出口同比增長9.9%,增幅下滑8.1個百分點,為2002年以來我國對美出口增幅首次回落至個位數。實際上,當危機初步爆發時,我國部分出口企業轉向歐洲市場,同時,我國對日本的出口保持強勁,而來自新興市場國家的需求也有力地支持了我國出口的高速增長。然而,當危機進一步深化,這些國家經濟先后受到不同程度的拖累,進口需求顯著下降。我國到歐洲出口已從2008年年初30%-40%的高增長降至8月的22%。我國出口日本的情形與此類似,且下滑趨勢可能延續。此外,我國對主要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出口漲幅也明顯放慢。
我國實際出口增速下滑,自2007年下半年已經開始。自2007年9月以后,我國出口月度實際增長率已經從上半年的約20%降至10%以下。2008年一季度,出口實際增長率已經下降到3%,十分接近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時的情況(隆國強,2008)。此次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的不利影響將在未來數年延伸,受其影響,我國外部需求增長將明顯下降,導致工業增速相應放慢。同時,企業投資意愿下降,直接利用外資能力減弱,并降低企業投資收益,還減弱我國部分出口企業的投資能力。為了緩解金融危機給我國經濟帶來的風險,需要采取積極措施,轉變過分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國內經濟增長的模式,刺激內需增長,加速經濟結構的轉型,保持經濟平穩快速增長。
(一)消費主導型經濟的特征和實現形式
相對于投資和出口主導型經濟,消費主導型經濟的特征包括消費者主權表現明顯、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加強、經濟結構輕型化、買方市場形成、消費結構升級加快、消費方式呈現多樣化等(李新家、馮強、王軍、楊華輝,2003)。從其他國家的情況看,可以把實現經濟增長由投資拉動為主向消費拉動為主的轉變方式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像西方發達國家那樣,通過市場經濟自身發展和完善,自然實現這一轉變。這種轉變方式的典型是美國和西歐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另一類是像日本和亞洲四小龍那樣,通過市場機制和政府引導相結合,主動實現這一轉變。
(二)我國消費主導型經濟增長模式實現的可能性
對一個國家來說,經濟增長方式必須符合人口發展的規律與特點。人口轉變對消費有著直接的影響。首先,人口對消費起著主導與決定作用。其次,人口的生育周期會對消費結構形成周期性的沖擊。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經歷了四次人口生育的高峰:新中國成立初期(1950-1957年)是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平均生育率35.56%);1962-1971年是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平均生育率32.32%);1981-1990年是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平均生育率21.34%);現在是第四次生育高峰。第二次生育高峰的人口正好處于35-45歲時期,這個年齡段在一個人的生命周期中,無論是收入水平還是消費能力都是最強的。第三次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如今正成為新一輪消費高峰的“主力軍”,并且將導致新一輪嬰兒潮的消費。同時,隨著城鎮人口比例逐年增加,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收入增長方式的改變,各項促進消費政策的推出和巨額的銀行儲蓄資金,都奠定了我國消費高峰的基礎。
根據國際經驗,一個國家人均GDP超過2000美元,消費將進入快速增長期。2007年,我國的人均GDP已達到2456美元。總的來說,我國當前的人口形勢對消費主導型的經濟增長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在宏觀政策上,也是提振消費、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最有利時機。
我國經濟增長模式向消費主導型轉型的實現途徑
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是我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有效手段。居民消費增長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大致相當于投資率提高1.5個百分點。盡管消費對拉動經濟增長的效應非常明顯,但要實現我國經濟增長由投資和出口拉動為主向消費拉動為主的轉變,仍然面臨一些政策性和體制性障礙,尤其是消費環境不容樂觀、假冒偽劣產品屢禁不止、社會保障不全面、城鄉收入差距過大等問題成為影響當前消費增長的突出障礙。因此,政府要努力創造條件,多管齊下,加快經濟增長模式向消費主導型轉型進程。具體措施如下:(一)改善民生且擴大居民消費
一是千方百計擴大就業。要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位置,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公共服務職能,健全就業服務體系,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會參與的職業技能培訓機制,完善對困難群眾的就業援助制度。二是合理調節收入分配。要堅持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在經濟發展基礎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資標準。三是完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加大政府對衛生事業的投入力度,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認真研究并逐步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四是深化教育改革。強化政府的義務教育保證責任,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建立有效的教育資助體系。
(二)提高農村居民收入
擴大消費需求的重點應放在提高農民收入上。為此,一是要采取綜合措施,廣泛開辟農民增收渠道。二是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引導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帶動鄉鎮企業和小城鎮發展。三是要繼續完善現有農業補貼政策,保持農產品價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國情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四是要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素質,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開辟增收途徑。五是要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依法保障進城務工人員的權益。
(三)整頓市場秩序并凈化消費環境
混亂的市場經濟秩序會惡化消費環境。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中心內容是直接關系廣大群眾切身利益、社會危害嚴重的突出問題,堅決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的行為,切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因此,營造放心消費環境,既是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主要內容,也是促進我國消費主導型經濟增長方式的必要條件。
(四)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且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從目前的情況看,消費者普遍的心理預期是未來收入的不確定性和支出的確定性。為此,要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合理確定保障標準和方式;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和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增加財政的社會保障投入,多渠道籌措社會保障基金;逐步提高基本養老保險社會統籌層次;解決進城務工人員社會保障問題等。
同時,把擴大面向中低收入群體的供給體系作為擴大消費水平的重點,促進消費潛力的有效釋放。當前消費不振原因之一在于消費結構斷檔,供給與需求結構不銜接。一方面,高檔消費品供給過多,需求不足;另一方面,適合中低收入群體的房地產、汽車、教育、醫療等產品供給不足,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因此,政府一方面應當對高檔消費品的生產和消費通過稅費形式加以限制;另一方面要采取必要手段,加大對普通大眾可承受的廉價商品供給,從而有效引導普通大眾消費潛力的釋放。
綜上,金融危機形勢下,我國依靠投資拉動增長、靠出口為快速增長的工業產能提供出路的增長模式難以為繼,兩者的疊加效應進一步強化了我國經濟模式向消費主導型經濟轉型的必要性。因此,必須通過進一步的改革,強化國內需求增長的能力,使我國經濟今后能靠國內民間消費的增長來帶動。否則,未來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將面對更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