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疆與五國經貿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新疆作為國家向西開放的橋頭堡和樞紐站,立足自身優勢,積極推進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對外貿易取得可喜的成績,據海關統計,2007年新疆外貿進出口總額137.16億美元,同比增長50.7%。新疆與中亞五國進出口額為109.76億美元,同比增長48.3%,占新疆進出口總額的80%,其中出口額94.21億美元,進口額15.55億美元。新疆自治區地處歐亞大陸腹地,與中亞五國中的哈、吉、塔三國接壤,并與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隔國相望。新疆境內對中亞國家開設陸路口岸共10個,其中:中哈7個,分別為阿拉山口、霍爾果斯、阿黑土別克、巴克圖、都拉塔、吉木乃、木扎爾特口岸;中吉2個,分別是吐爾尕特和伊爾克什坦口岸;中塔1個,卡拉蘇口岸。2007年新疆各口岸進出口貨物總量達到1665萬噸,同比增長23%。近年來,新疆與中亞區域經濟合作的領域越來越寬,合作的層次越來越豐富,合作水平也不斷提高,使雙方在合作過程中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達到促進雙方經濟良性互動發展的目的,并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后勁。
二、新疆與中亞邊貿進出口商品互補關系分析
(一)中亞對新疆制成品存在多重需求
受原蘇聯國民經濟區域布局的影響,中亞輕工產品生產嚴重匱乏,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復蘇中亞對商品的需求欲發強烈。中亞進口產品也逐漸由生活消費品向機電產品、建筑材料等方面擴展,2007年新疆出口機電產品20.3億美元,同比增長74.41%。新疆具有較為齊全的產業結構體系,尤其在電子、輕工、紡織服裝、日用品工業、家電、機電業、信息產業、建材、高新技術產業等領域具有很強的優勢,而這些正是中亞五國及其輻射地區最薄弱的產業,雙方具有很強的互補性,2007年新疆出口服裝及衣著附件42.3億美元,同比增長71.89%,出口鞋類12.4億美元,同比增長30.19%,這些商品具有物美價廉的優點,非常符合當前中亞居民的消費需求,因此開拓中亞市場,應作為實現新疆出口市場多元化的重點地區,新疆在這些產品上也具有較強的出口優勢。
(二)新疆對中亞資源性產品需求增大
一方面,中亞地區自然資源豐富,冶煉及畜牧業較發達,屬于資源生產輸出型國家。近年來,中亞國家堅持“資源立國”戰略,以擴大資源類產品的出口帶動本國經濟發展。新疆從中亞國家進口商品主要為鋼材、原油、化工產品、有色金屬、廢舊金屬、非金屬、礦石、金屬礦石、木材、畜產品、機械配件等,2007年新疆進口原油、鐵礦砂及其精礦、廢鋼及鋼材金額分別為8.7億美元、1.4億美元、1.9億美元。另一方面,中國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對資源類產品進口需求的剛性不斷增強,由于從中亞進口資源運距短、價格相對較低,進口資源類產品被中國越來越多的戰略家和企業家所看好,進口貿易額逐年擴大。
三、新疆與中亞五國經濟貿易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外貿發展不平衡,且進出口增長質量不高
新疆對中亞五國的出口增長要遠高于進口增長,受“出口比進口更能促進經濟增長”的單一貿易思路的影響,扶持外貿發展的優惠政策大部分傾向于出口,進出口不平衡加劇導致順差增長過快,2007年新疆對中亞五國出口產品金額為94.21億美元,同比增長61.07%,從中亞進口產品金額為15.55億美元,同比增長4.26%,這種不對等的雙邊貿易,極易引起貿易摩擦。與此同時,新疆長期維持粗放式的增長方式,外貿產品“原創”的東西太少,高科技的企業更是屈指可數,由于核心技術太少,所以新疆自產產品科技含量偏低,缺乏自己獨立的品牌,產品質量、檔次、品種與國際先進水平依然存在著明顯的差距。
(二)新疆在與中亞貿易發展中加工貿易薄弱
新疆外貿方式的結構呈現以邊疆小額貿易為主,新疆加工貿易的發展水平嚴重落后于全國水平。2007年新疆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為39565萬美元,僅占新疆外貿總額的3%。新疆向中亞國家出口的商品有一半以上是中國內地商品,新疆只是中轉站,這容易使新疆形成貿易“空洞化”,成為一種單純的“通道經濟”,長此以往,出于成本考慮,中亞國家的廠商可能會甩開新疆這個中間環節,直接去內地廠家看樣訂貨,因此將極大的影響新疆與中亞國家發展貿易發展的內在動力。
(三)以現鈔結算為主的方式造成外匯監管的難點
中亞從新疆進口商品以旅游購物貿易方式為主,現鈔結算占主導地位,2001年至2007年美元現鈔收匯年均增速達108%,2007年新疆現鈔結匯量已達到67.5億美元,占貨物貿易收匯的68%。由于外幣現鈔脫離銀行體系循環,使用量較大且結算隱蔽,為非法資金逃避管制提供了可能,日益成為外匯監管的難點。一是由于跨境現鈔結算不納入國際收支申報體系,在銀行結售匯統計中體現不出,游離于銀行結算體系之外,造成現鈔跨境流動的監測難,對宏觀緊縮政策調控效果也會產生不利影響。二是對外匯局核銷部門帶來很大的壓力,企業若需辦理出口核銷,則到外匯局進行數據補錄入,也加大對企業分類監管和事后監管難度。
(四)口岸建設中基礎設施存在障礙
新疆邊境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都比較落后,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新疆與周邊國家雖有10多條航空、鐵路、公路的聯系通道,但除航運及阿拉山口、霍爾果斯、巴克圖、吉木乃、都拉特等陸路口岸聯系較為便捷外,其他口岸因處在山坳、達坂地帶,山勢險峻、海拔偏高,加之路況差、等級低,且在進出境通關管理上限制較多,手續較復雜,不利于調動合作主體的積極性。另外,中國與中亞國家間的交通基礎設施及運輸車輛等的技術標準不同給運輸帶來不便,中亞國家的鐵路軌距仍沿用1520毫米的寬軌鐵路,而中國使用的是軌距1435毫米的標準軌,這嚴重限制了經中亞進入新疆的歐亞鐵路的國際聯運潛力。因此,新疆邊境城市的口岸貿易、交通運輸和輻射帶動功能還難以發揮作用。
(一)放眼中亞市場,建立優勢產業,培育出本土名牌產品新疆成為中國推進向中亞經濟貿易關系橋頭堡,應積極發揮“橋頭堡”的作用,大力宣傳自身優勢,建立以開拓中亞市場為抓手,并繼續向西、向東發展,擴大海外市場的開發。同時新疆應依據特有資源、資金和人才,有選擇地建立起自己的優勢產業,即以市場為導向,以技術創新為支撐,大力開發和培育名牌商品,以名牌效應提高附加值,提高市場占有率。新疆產業和資源有自己的特點,要求實創新,因地制宜,發揮獨特優勢,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培植特色龍頭企業,大力培養和扶持名牌商品。
(二)建立相關政策體系,支持和鼓勵發展加工貿易新疆應緊緊抓住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的中亞自由貿易區的建設機遇以及東南沿海產業鏈轉移的良機,大力發展加工貿易,引導加工貿易在新疆落地生根和轉型升級,提高新疆加工貿易在外貿進出口額中的比重。一是建立相關優惠政策體系,為發展加工貿易提供政策支持。二是有重點、有規劃、有步驟發展出口加工區,培育和形成新的貿易增長點。重點建設以區域優勢資源為依托、面向中亞市場所急需的產業園區,促進以產業帶動貿易、以貿易刺激產業升級的良性產業鏈發育。三是鼓勵新疆企業以獨資、合資、合作、參股、控股等多種形式積極開展境外加工貿易。
(三)運用適當的監管手段,合理引導外幣現鈔的流動一是應將現鈔結算納入銀行結算體系,并逐步減少現鈔結算量,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疏堵并舉,合理引導外幣現鈔的流動。二是積極推進本幣結算,本幣結算業務開通后,邊貿企業可以憑本幣結算憑證辦理核銷手續,可為邊貿企業增加出口核銷渠道,有利于緩解邊貿出口核銷的壓力。三是各部門應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對外幣現鈔進行監管。
(四)加強口岸建設,為經濟貿易合作創造良好的條件目前新疆各類口岸28個,其中一類口岸17個,但并不是每個口岸都發揮了很好的效益,有關部門要采取措施搞活口岸經濟,讓口岸優勢真正發揮出來。隨著作為中國能源大通道和東聯西出區位優勢的逐步提升,新疆口岸功能得以顯現。口岸是邊境貿易的平臺,口岸優勢真正得以發揮,邊境貿易才能又好又快的發展。抓緊做好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的建設工作,該中心的建成和運營為中國企業開拓中亞市場提供更為有利的合作平臺,帶動中國商品輻射到中亞、俄羅斯乃至歐洲國家和地區。同時,要做好新增口岸的開放工作,并加強對現有口岸的管理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