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中小學教師論文投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生命教育;新課程標準;小學語文教育;實施策略
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遇到各種考驗,其中有些是非常具有危險性的。老師在課堂上要對這些給予重視和足夠的認識,雖然有時不是太明顯。有時規范和細則太多容易讓生活變得無趣,人變得沒有活力。要適時引導學生學會自我保護,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識,同時應健康地生活;在生活中要教導學生尊重客觀規律,自由、快樂的生活;教育過程中要實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獨立、積極地去生活;隨時幫助學生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讓學生有尊嚴的、有節奏地生活;深入挖掘青少年的內在潛能,讓學生學會在發展中生活,有創意的生活。
我們的教育由于過于注重學習成績,而忽視了以人為主體的方面。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全面、高素質的人。生命教育是以人的生命為主體的一種教育,其前提條件是重視人生命的尊嚴和價值,其目的是促成完整的、全面的以人的發展為目標的一種教育。語文學科的特點是人文性,這就決定了必須以學生為主體,以人的發展為本。其實質就是以語言文字作為媒介,充分的去展示人的生命的價值和地位,讓人的內在潛能充分的發揮出來。語文學科由于它尤其獨特的特點,這就為在語文的課堂教學中融入生命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
長久以來,語文教學為了體現語文的工具性作用,十分專注于對語文的概括能力、知識儲備的強調,這讓語文課程成為了訓練課程,讓語文的教學成為了類似于技術的培訓課程。學生學習語文時,其語文能力會得到不斷向前的發展,它能陶冶人的情操、豐富人的內涵、使生命變得更加完美。在語文的課堂教學之中,要將語言與精神統一起來,讓學生在語文課程的學習中不僅獲得知識和能力,其情感和對社會的認知也能得到很好的發展,這是比較重要的。從生命教育的框架下去探索和思考語文教育能強化語文的內涵,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很好的一次嘗試。再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的基礎上,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采取如下方法來在語文的課堂教學中充分的體現生命教育的意義。
一、認識生命,尊重生命
生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同時也是脆弱的。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我們對生命就要倍加的重視和眷戀。有篇課文叫做《生命 生命》,它是人教版實驗教材第八冊當中的一片文章,是臺灣女作家杏林子所作(杏林子的這篇文章曾經打動和鼓舞了很多的人,這篇文章是她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所寫,她在十二歲的時候不幸患上了類風濕性關節炎,這個疾病所帶來的疼痛一直持續到她61歲,也是她去世的那一年),這篇文章對生命有著獨特的感悟,是對生命的頌揚之歌。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即將進入青少年時期,其會慢慢思考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怎么去很好的修飾自己以及自身的發展問題,然而他們中的很多人對生命的認識比較狹隘,大多數覺得生命只是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一些司空見慣的生命現象以及一些很空洞的生命道理這一角度,所以,學生是很希望去了解有關生命的話題及其內涵的,進行生命的思考是學生心靈成長的需要。通過了解作者文章中講述的以及作者自身的故事,去很好的體驗自我生命的存在。
二、熱愛生命,珍惜生命
生命的內涵不僅體現在對生命的認知和重視,也表現在對于生命的尊重上,既要重視和尊重自身的生命,也要敬畏和尊重別人的生命。
《跨躍海峽的生命橋》這篇文章中本文講述了如下的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最終保住了小錢的生命,構建起了一座生命橋,這個生命橋是連接海峽兩岸的,這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文章通過相當的筆墨描寫了海峽兩岸在同一時間的兩個相異的場面:第一個是在杭州的某個醫院的病床上,小錢躺在那,生命岌岌可危,他只能在病床上靜靜地等待來自臺灣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李博士在臺灣花蓮的慈濟醫院正在尋找和抽取相應的骨髓。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做出了不斷的努力,最終找到了適合的骨髓。所做的這些,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挽救處于生命危險階段的一個只有18歲的大陸同胞的生命。海峽兩岸距離雖相隔較遠,但卻心心相息。
選擇這篇課文的目的有三個:一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深切感受人們的真善美以及相互之間的美好情感;二是體會臺灣同胞和大陸人民是一脈相承、血濃于水的,當一方有難,另一方必鼎力相助。第三,讓每個人都能重視生命,熱愛生命并且珍惜生命。
三、欣賞生命,體驗生命
生命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時不會一帆風順,自然會遇到許多困難、挫折、辛酸和困惑。它們與快樂、幸福既是矛盾的又是同一的,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在此過程中,我們要好好的去欣賞生命、感受生命的價值。
一、張揚個性,激發學生發問
現代教學理念認為,課堂教學不是預設教案的機械執行,而是在課堂上重新生成、不斷組織的過程,是人性不斷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是一門緊貼學生生活,強調學習者主動參與、積極體驗的課程。因此,教師應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積極營造寬松和諧的教育氛圍,激起學生發問,充分彰顯其個性。美國教育家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育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善于激發學生提問有助于培植學生的問題意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效地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將提問權還給學生,也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和能力發展水平,根據學生提出的生成性問題進行理性、靈活的處理,再生成新的教學起點和教學的最佳切入點。
如在講“依法參與政治生活”時,由于學生普遍感到政治生活離我們實際生活很遙遠,因此,我提示學生,青少年作為國家的小主人,不僅要關心國家大事,更要關注身邊的小事。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們積極依法行使建議權、監督權等。話音剛落,就有一位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們學校附近最近形成了‘馬路市場’,給我們的上學、人們的行走帶來了不便。這連政府、學校、老師都沒有做好的工作,我們作為學生,就更無權過問,也沒辦法去過問呀。”一石激起千層浪,許多學生贊同他的觀點。學生把生活中真切遇到的問題直接拋給了我,此時我如果加以回避仍按原先預設的教學思路講下去,就會使本來鮮活靈動的課堂變成一潭死水,教學也就成了空洞的說教。于是,我拋開原有教案,巧妙將這一生成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新起點,設計了以下問題:①學校、老師、學生有權過問嗎?為什么?②我們師生有辦法過問嗎?有哪些辦法?通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順利地使學生掌握了我們依法行使政治權利的主要內容和渠道等教學內容。隨即我又以此為切入點,因勢利導地說:“我們在過問這一問題時,還應注意些什么?”在教師的追問中,學生內在的能量得以充分釋放,思維空間得以充分拓展,個性得以充分張揚。課堂所達成的目標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期。
二、打破常規,巧用逆向思維
在傳統教學中,往往存在著一些頑固的思維定勢:教師按照教材來“定音”,學生跟著去“彈琴”,不得跑調。這種做法使學生失去了思維的主動性和自由度,失去了應有的開拓與創新意識,從而導致了教學效率低下,課堂問題生成的有效性也就無從談起。而建構主義者認為,事物的意義,并非獨立于我們而存在,而是源于我們的建構。學習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事物的理解,因此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標準的理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撤銷掉禁錮學生的思維籬笆。教會學生摒棄習慣性思路,打破常規的束縛,學會運用逆向思維,從不同層面去尋求解答問題的新思路,促使課堂問題精彩生成。在教學中巧妙地引入逆向思維,這是課堂出彩的一條重要捷徑。教師引導學生另辟蹊徑去思考、去討論,才能將學生的智慧火花引爆到一個嶄新的思維空間,從而會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例如,有教師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時,請學生例舉走進低碳生活,做一個“低碳達人”的具體行動。學生的答案可謂“百花齊放”。在學生發言之際,教師察覺到學生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而在實際生活中卻遠遠沒有做到。因此,他突破原定預設,順手從講臺旁拿出學生喝剩的半瓶礦泉水,機智地將問題拋給學生:“我們不能只做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呀。也許有人認為這是個人的私事,那么如何處理這喝剩的半瓶礦泉水,僅僅是我們個人的私事嗎?”本來這是一個很生活化的問題,也是人們習以為常的做法,經過教師的精心捕捉,用“僅僅”提醒學生注意思考的方向,卻一下抓住了學生的“眼球”。通過教師的精心引領,學生們跳出了常規思維的束縛,運用逆向思維克服了簡單的肯定或否定,進而明白了這是我們個人的私事,但又不完全是個人私事的原因。接著教師又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了一個“特殊群體”,講了著名影星成龍的故事:成龍為了避免與別人的礦泉水瓶搞混,造成浪費,他總是在自己的瓶上簽上名字,直到喝完。請問像成龍這樣的著名影星有必要如此節約嗎?并說明理由。教師通過成龍這一公眾人物的事跡再次引導學生由正向思維向逆向思維、求異辯證思維發展,促使學生突破常規,從新的角度去挖掘、去理解。這樣學生會越學越有靈氣,思想境界也能逐步得以升華,課堂問題的有效生成也會水到渠成。
三、練就“慧眼”,妙用學生錯誤
作為學生在課堂上生成的課程資源,常常是可遇不可求的,作為教師要練就一雙“慧眼”,勤于開發利用,緊緊抓住其中的教學契機,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及時判斷其教學生成的價值,提煉出有效的信息加以利用并有效生成,否則活生生的具有靈性的課堂教學,就會變成教師對預設方案的生硬灌輸和空洞說教。教育心理學家布盧姆指出:“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從某種程度上講,由于學生正處于知識、情感、價值觀的發展階段,因而他們的知識經驗積累就相對不足,對有些是非問題缺乏應有的分析判斷能力,從而使其在面對不同情境時會出現認知和理解上的偏差。此時,教師面對學生在知識、方法、認識上出現的“錯誤”,既不能盲目引導,一味迎合學生的興趣而偏離教學目標的達成,也不能簡單地加以否定,一棍子打死。而是在肯定學生質疑價值,保護學生學習主動性、創造性的基礎上,采用機智的方法,巧妙加以利用,對教學預設作即興的調整,鼓勵學生進一步思錯、辨錯,并引導學生用正確的理論和思維方法來糾錯,從而為學生提供正確的價值標準,讓學生的認識思維朝著理性的方向發展。
如在教“學會合理消費”時,教材文本指出:“物質生活水平提高,應該有適度的消費,但這并不意味著不要節儉。”對此就有學生提出:“現在我們家庭生活已經富裕了,況且時代也不同了,教材指出要去消費,那么我追求名牌又何嘗不可,干嗎還要提倡節儉,這不是自相矛盾嗎?”面對學生進發出來的思維火花,我敏銳地發現了這一“錯誤資源”:學生的消費觀中恰恰忽視了“適度”和“節儉”兩個關鍵詞語。這表明學生在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上出現了偏差。我靈機一動,抓住這一契機,靈活地調整了原來的教學思路,請學生結合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和自身的實際生活水平,談談對適度和節儉消費的認識。通過教師的點撥引導,學生們在思維碰撞中紛紛發表自己鮮明的見解。正是課堂上發出的意外“聲音”,使這一“問胚”資源成為了本課中的亮點和精彩之筆。這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還進一步擴展和提升了他們的生活經驗,充分滲透了德育教育。
四、動靜相間,善用“布白”藝術
所謂課堂“布白藝術”,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去思考、去遐想、去探索,讓他們做教學時空的主人,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獲得對教材更深的理解、把握和實踐。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教學智慧,讓課堂“火”起來的同時,還要適時創造情境讓學生靜思。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應把握課堂節奏,適時順著學生的思路來組織教學,不能一味追求表面的“熱鬧”,而應動中有靜,精心做好留空補白的準備,切實把握問題生成的最佳切入點,留給學生充分思考與活動的時空,促使問題在情境中展開,在“布白”中思考,在探究中生成,從而讓學生獲得最豐富的體驗和最大的發展。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必要性
(一)充分發揮語文教學優勢的需要
由于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小學語文教師忽視了學生的德育,沒有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德育作用,給學生以后的健康成長帶來不利影響。同時,一些小學語文教師沒有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德育內涵,忽視了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使得語文教學的質量較低。再加上,一些小學語文教師的執教能力不足,不重視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限制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因此,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認識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優勢,滲透德育,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必然要求
語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和社會性,而許多小學語文教師只注重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忽視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和社會性,使得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不高。而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樹立科學的教學觀念,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積極作用,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以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同時,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合理滲透德育,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以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推動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
小學德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感,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思想觀念,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意志和品格,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根據小學德育的目標要求,有針對性的增加語文教學內容,加強德育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實現小學德育教育的目標,推動小學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有效策略
(一)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滲透德育
課堂教學是開展語文教學活動的主要形式,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作用,合理滲透德育,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深入挖掘語文教材,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操,提高語文教學的效果。同時,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合理創設教學情境,熏陶和感染學生的情緒,以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例如,在學習《十里長街送總理》時,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營造莊嚴、肅穆的送葬情景,引發學生對總理的尊敬、哀悼之情,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從而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
(二)在課外活動中滲透德育
課外活動是滲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利用課外活動,加強德育教育,培養學生的品質和意志,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在課外活動中,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愛玩好動、活潑好奇、喜歡模仿的特點,組織名人故事會、詩歌朗誦會等課外活動,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學生的品德,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從而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
(三)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
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心理發展還不成熟,具有很強的模仿性,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師是學生接觸最多的人,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以身作則,以文明的語言、優雅的形象,熏陶和感染學生,以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